腹有詩書氣自華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理解鑒賞題評析
復旦附中張慧騰
“腹有詩書氣自華”,要讓學生真正繼承中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歷代名家作品吟誦背默是必由之路。高考第三大題古詩文名句默寫在2006年改為七句(八空)5分,今年又有了新的微調(diào):題量不變,總分值增加1分,達到6分,要求考生在八空中任意填寫六空。這體現(xiàn)了命題者要求學生進一步增強古詩文名句名篇積累,繼而提高文學素養(yǎng)的意圖。
名篇名句一如既往
第三大題的前兩句出自三套教材共有篇目。第一句選自南朝吳均的駢體文《與朱元思書》,此文語言表達生動流暢,描繪景物自然清新。第二句選自北宋蘇洵的《六國論》,該文繼去年作為名句默寫的篇目后,今年再度出現(xiàn),可見其針砭時弊、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影響。第三句為唐人張九齡《感遇》中的詩句,來自二期課改新教材,表現(xiàn)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操。第四句出自東晉陶淵明的《詠荊軻》,為H版教材要求背誦的篇目,詩人歌頌了荊軻刺秦的壯舉,飽含悲憤之情和熱血之志。第五句選自S版教材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子深沉的懷念之情。本大題的課外名句分別選自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中庸》,前者是這位唐代文學家寄情山水的游記,后者出自儒家經(jīng)典,與往年常考《論語》中的名句一脈相承。
試題恰當各有兼顧
今年高考默寫所選作品從先秦到唐宋跨越不同時代,所考名句包含寫景、抒情和說理等不同方面,考題也兼顧了考生使用S版、H版和二期課改新教材(實驗本)三套不同教材的實際情況。隨著二期課改的發(fā)展和深入,從明年起上海的考生將統(tǒng)一使用二期課改新教材(試用本),名句考查的范圍也可能將發(fā)生變化。
古代詩歌的理解鑒賞題對促進學生重視古代詩歌的賞析,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今年高考語文的第四大題詩歌鑒賞選了宋人王安石的《壬辰寒食》,與去年高考中蘇詞所表現(xiàn)的閑情雅致截然不同,王詩給人以愁苦凄寒之感。
在連續(xù)兩年詩歌鑒賞第一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的了解之后,今年高考語文的14題要求學生填寫王安石被選入教材的文言名篇,這其實是一種逆向考查學生學習和背誦古詩文名句的方式,屬于認知的層次要求,詩歌鑒賞題主要應體現(xiàn)學生的鑒賞和評價能力。從這一點而言,試題在總體布局上似稍欠妥當。
鑒賞評價注重能力
15題要求選出“對作品賞析恰當?shù)囊豁棥保擃}從內(nèi)容、手法、主旨等要素全面考查了學生的鑒賞能力。答案應為B項,詩的頷聯(lián)運用夸張的語言巧妙表達內(nèi)心強烈的情感,傾瀉而出的眼淚以致江水上漲化為春潮,足見哀思之深。A項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景結合的把握。文人騷客多吟詠美好春日,而王安石筆下的春愁卻如萬條柳絲難以理清。C項考查對尾聯(lián)的理解。詩人仕途不順,流露出事漁樵以終老的歸隱之志。D項有一定干擾和迷惑性,聯(lián)系詩題中的“寒食”和詩下的注解以及第三句“更傾寒食淚”可知,詩人在特定的時間背景下表達了對死亡和生命的感受,其中既有對老境漸催、年華易逝的感慨,又有因變法難行、舉步維艱的惆悵,所以開頭的“客思”二字并不足以“貫穿全篇”,由此也可看出利用標題和注解對把握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重要作用。
高考不是終目的
16題考詩歌“煉字”的妙處,去年高考則是要求考生“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鑒賞詞中的畫線句,“煉字”、“煉句”正是詩歌鑒賞的基本功,而采用簡答題的形式也有利于學生閱讀鑒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題干中的“聯(lián)系全詩”是解題的關鍵,要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賞析?!把薄ⅰ爸臁睆孽r明的色彩對比入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表現(xiàn)了白發(fā)先出、朱顏早凋的畫面和場景,寄托了作者慨嘆時光流逝的萬縷悲絲,既上承悲涼哀思的生命體驗,又引出尾聯(lián)對個人際遇的萬千感懷。
高考語文的第四大題不僅是考查學生鑒賞評價的能力,也是考查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底蘊。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點滴積累、潛移默化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語感。中國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高考并不是學習的終目的,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吟詠和鑒賞傳世名篇來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從而豐富自身的思想。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理解鑒賞題評析
復旦附中張慧騰
“腹有詩書氣自華”,要讓學生真正繼承中華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tǒng),歷代名家作品吟誦背默是必由之路。高考第三大題古詩文名句默寫在2006年改為七句(八空)5分,今年又有了新的微調(diào):題量不變,總分值增加1分,達到6分,要求考生在八空中任意填寫六空。這體現(xiàn)了命題者要求學生進一步增強古詩文名句名篇積累,繼而提高文學素養(yǎng)的意圖。
名篇名句一如既往
第三大題的前兩句出自三套教材共有篇目。第一句選自南朝吳均的駢體文《與朱元思書》,此文語言表達生動流暢,描繪景物自然清新。第二句選自北宋蘇洵的《六國論》,該文繼去年作為名句默寫的篇目后,今年再度出現(xiàn),可見其針砭時弊、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影響。第三句為唐人張九齡《感遇》中的詩句,來自二期課改新教材,表現(xiàn)了詩人孤芳自賞,不求人知的情操。第四句出自東晉陶淵明的《詠荊軻》,為H版教材要求背誦的篇目,詩人歌頌了荊軻刺秦的壯舉,飽含悲憤之情和熱血之志。第五句選自S版教材杜甫的《月夜》,表達了詩人對妻子深沉的懷念之情。本大題的課外名句分別選自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中庸》,前者是這位唐代文學家寄情山水的游記,后者出自儒家經(jīng)典,與往年常考《論語》中的名句一脈相承。
試題恰當各有兼顧
今年高考默寫所選作品從先秦到唐宋跨越不同時代,所考名句包含寫景、抒情和說理等不同方面,考題也兼顧了考生使用S版、H版和二期課改新教材(實驗本)三套不同教材的實際情況。隨著二期課改的發(fā)展和深入,從明年起上海的考生將統(tǒng)一使用二期課改新教材(試用本),名句考查的范圍也可能將發(fā)生變化。
古代詩歌的理解鑒賞題對促進學生重視古代詩歌的賞析,提高文學鑒賞水平有十分積極的作用。今年高考語文的第四大題詩歌鑒賞選了宋人王安石的《壬辰寒食》,與去年高考中蘇詞所表現(xiàn)的閑情雅致截然不同,王詩給人以愁苦凄寒之感。
在連續(xù)兩年詩歌鑒賞第一題考查學生對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的了解之后,今年高考語文的14題要求學生填寫王安石被選入教材的文言名篇,這其實是一種逆向考查學生學習和背誦古詩文名句的方式,屬于認知的層次要求,詩歌鑒賞題主要應體現(xiàn)學生的鑒賞和評價能力。從這一點而言,試題在總體布局上似稍欠妥當。
鑒賞評價注重能力
15題要求選出“對作品賞析恰當?shù)囊豁棥保擃}從內(nèi)容、手法、主旨等要素全面考查了學生的鑒賞能力。答案應為B項,詩的頷聯(lián)運用夸張的語言巧妙表達內(nèi)心強烈的情感,傾瀉而出的眼淚以致江水上漲化為春潮,足見哀思之深。A項考查學生對詩歌情景結合的把握。文人騷客多吟詠美好春日,而王安石筆下的春愁卻如萬條柳絲難以理清。C項考查對尾聯(lián)的理解。詩人仕途不順,流露出事漁樵以終老的歸隱之志。D項有一定干擾和迷惑性,聯(lián)系詩題中的“寒食”和詩下的注解以及第三句“更傾寒食淚”可知,詩人在特定的時間背景下表達了對死亡和生命的感受,其中既有對老境漸催、年華易逝的感慨,又有因變法難行、舉步維艱的惆悵,所以開頭的“客思”二字并不足以“貫穿全篇”,由此也可看出利用標題和注解對把握詩歌內(nèi)容情感的重要作用。
高考不是終目的
16題考詩歌“煉字”的妙處,去年高考則是要求考生“從情景關系的角度”鑒賞詞中的畫線句,“煉字”、“煉句”正是詩歌鑒賞的基本功,而采用簡答題的形式也有利于學生閱讀鑒賞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題干中的“聯(lián)系全詩”是解題的關鍵,要求必須結合具體語境進行賞析?!把薄ⅰ爸臁睆孽r明的色彩對比入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效果,表現(xiàn)了白發(fā)先出、朱顏早凋的畫面和場景,寄托了作者慨嘆時光流逝的萬縷悲絲,既上承悲涼哀思的生命體驗,又引出尾聯(lián)對個人際遇的萬千感懷。
高考語文的第四大題不僅是考查學生鑒賞評價的能力,也是考查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知識底蘊。這要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注重點滴積累、潛移默化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語感。中國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高考并不是學習的終目的,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吟詠和鑒賞傳世名篇來陶冶情操、加強修養(yǎng),從而豐富自身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