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刑法》總復習第四、五章刑法分論概述

字號:

第四章 破壞社會注意經(jīng)濟秩序罪
    本章應把握類罪的概念、特征、種類,本類犯罪包括8小類,90多個罪名。須重點復習的罪名有:
    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概念、特征和認定。此處的產品指非特殊商品,除了藥品、食品、種子、化肥、化妝品等法律另有規(guī)定以外的一般產品??陀^上表現(xiàn)為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的行為。本罪客體為國家對產品質量的監(jiān)督管理制度、市場管理制度以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本罪主觀為故意,生產者的造假故意是很明顯的,銷售偽劣產品者構成犯罪須明知是偽劣產品而銷售,不知是偽劣產品而銷售的,不成立本罪。注意本罪與非罪行為的界限,銷售額達5萬元即構成犯罪,不以其所得利潤為定罪標準。此外,應明確本罪與生產、銷售某些特定偽劣商品的關系,生產、銷售藥品、食品等特定偽劣商品,未達到犯罪程度,但銷售額滿5萬元的,以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論處。同時構成兩罪的,依據(jù)刑法149條第2款,按重法優(yōu)于輕法的原則適用。
    走私普通貨物罪,概念、特征和認定。本罪和走私武器彈藥罪以及走私其他特定貨物罪的區(qū)別。走私普通貨物罪指違反海關管理法規(guī),逃避海關監(jiān)管,走私除武器、彈藥、核材料、偽造的貨幣、文物、黃金、白銀和其他貴重金屬、珍貴動物及其制品、珍稀植物及其制品、**的影片、錄像帶、錄音帶、圖片、書刊或者其他**物品、以及毒品以外的其他貨物,偷逃應繳稅額在五萬元以上的行為。兩者區(qū)別主要是對象不同,同時構成普通走私罪有5萬元的起刑點,而構成特定貨物的走私罪,無數(shù)額要求。此外還應注意以走私論處的情況,即“準走私罪”,參見刑法第154、155條的規(guī)定。
    公司企業(yè)人員受賄罪,注意犯罪主體是非國有公司、企業(yè)工作人員,不包括國有公司、企業(yè)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yè)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yè)從事公務的人員。
    偽造貨幣罪,了解其概念、特征。注意偽造外幣也構成此罪,以前是按詐騙罪處理。
    洗錢罪,掌握其概念、特征,本罪是新刑法新增犯罪,2001年12月29日的刑法修正案對洗錢罪作了補充,洗錢罪的上游犯罪在毒品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走私犯罪的基礎上增加了恐怖活動犯罪。對于國家工作人員貪污受賄所得贓款能否成為洗錢罪的犯罪對象,如利用贓款送子女自費出國留學等,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了解洗錢罪的具體行為方式,應把握其“掩飾、隱瞞資金的非法來源和性質”這一本質特征。
    保險詐騙罪,客體為復雜客體,為國家對保險活動的管理制度和監(jiān)督秩序以及保險人的財產所有權。了解保險詐騙的具體行為方式。本罪為特殊主體,即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主觀上為故意,具有非法占有保險金的目的,過失不構成本罪。
    偷稅罪,應注意把握其具體行為方式,構成犯罪的數(shù)額標準(偷稅數(shù)額占應納稅額的百分之十以上并且偷稅數(shù)額在一萬元以上),以及偷稅與抗稅、漏稅的區(qū)別。
    假冒注冊商標罪,應注意假冒注冊商標罪與假冒注冊商標的一般侵權違法行為的區(qū)別。
    合同詐騙罪,在擾亂市場秩序罪中,與詐騙罪及金融詐騙罪不同。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通過編造事實或隱瞞真相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行為??腕w為復雜客體,國家對合同的管理制度、誠實信用的市場經(jīng)濟秩序以及對方當事人公私財產所有權。本罪發(fā)生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罪過為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應劃清合同詐騙罪與合同欺詐行為、經(jīng)濟合同糾紛的區(qū)別,主要看其主觀上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故意。
    復習本章時應重點掌握的法條:第140、148、149、151、153、154、155、163、170、171條3款、191條、,198、201、213、224、以及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第7條。
    第五章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本章為傳統(tǒng)犯罪,包括3小類犯罪,分別為侵犯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其他權利(主要是婚姻、家庭權利)的犯罪。
    故意傷害罪,概念、構成特征及認定。犯罪客體為人體組織的完整性和人體器官功能的正?;顒?。非法損害他人身體健康,致人輕傷以上的構成犯罪,輕微傷不構成犯罪。參見人體輕傷鑒定標準,重傷害的標準參見刑法95條,即使人肢體殘廢或者毀人容貌的、使人喪失聽覺、視覺或者其他器官機能的、其他對于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的。重傷害罪滿14歲的行為人即可構成。認定時須區(qū)分故意傷害與故意殺人未遂,故意傷害致死與故意殺人罪。主要是主觀罪過不同。故意殺人罪主觀上對被害人死亡的后果有預見,且希望或放任結果發(fā)生,至于由于客觀條件限制犯罪目的未得逞,不影響故意殺人的成立。故意傷害罪則只有傷害故意,對被害人的死亡往往具有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過失。應結合案件的客觀情況來判斷行為人故意的確切內容。如雙方關系,案件起因,使用的兇器,打擊部位,打擊強度,打擊后果,事后態(tài)度等等。
    強*罪,概念、特征、認定,注意區(qū)分罪與非罪,把握強*罪的加重情節(jié)以及**幼女行為中對幼女的“明知”問題。
    綁架罪,概念、特征、認定。綁架罪有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他人或出于其他目的綁架他人作人質兩種情況。注意以勒索財物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也構成綁架罪。但偷盜嬰幼兒后出賣的,則構成拐賣兒童罪。
    拐賣婦女兒童罪,是比較常見的犯罪,應注意,由于拐賣婦女、兒童的環(huán)節(jié)較多,只要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的,就構成拐賣婦女、兒童罪。應注意拐賣兒童罪與拐騙兒童罪的區(qū)別,前者以出賣為目的,后者以撫養(yǎng)、奴役為目的,使監(jiān)護人喪失了對兒童的監(jiān)護權,屬于侵犯家庭權利的犯罪。
    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認定。為打擊販賣人口的買方市場,設立此罪。認定時應劃清罪與非罪的界限。收買婦女、兒童后對被買婦女按照其意愿,不阻礙其返還原居住地,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不追究刑事責任。收買被拐賣婦女、兒童后對其有強*、非法拘禁、傷害、侮辱等行為的,應數(shù)罪并罰。注意區(qū)分此罪的收買行為與拐賣婦女、兒童罪中的收買行為。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是否以出賣為目的而收買。
    非法拘禁罪,概念、特征和認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行為。此罪是典型的繼續(xù)犯,不法行為和不法狀態(tài)同時存在,并持續(xù)一定期間。注意非法拘禁向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的性質轉化,即非法拘禁過程中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或死亡的,依據(jù)故意傷害或故意殺人罪處罰。
    刑訊逼供罪,概念、特征和認定。特殊主體為司法工作人員,犯罪對象是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罪與非罪的界限,與非法拘禁罪的區(qū)別。
    破壞選舉罪,概念、特征和認定。破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或國家機關領導人員選舉都可成立本罪。注意本罪的行為方式,暴力阻礙、賄選、弄虛作假都可構成本罪。
    本章應重點掌握的法條:第232、234、236、238、240、241、247、25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