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所得稅會計
這部分內容新準則有極大的變化,以前的內容不用看了,完全應按新準則學習。
一、所得稅會計概述
所得稅會計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fā),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guī)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額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就核算方法而言,目前允許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后者在稅率變動的情況下,又進一步分為遞延法與債務法。新準則要求一律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將存在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將所存在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二、計稅基礎
從兩個方面來掌握。一個是資產的計稅基礎,一個是負債的計稅基礎。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jīng)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如果有關的經(jīng)濟利益不納稅,則資產的計稅基礎即為其賬面價值。
資產的計稅基礎為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從稅收的角度考慮,資產的計稅基礎是假定企業(yè)按照稅法規(guī)定進行核算所提供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應有金額。
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其計稅基礎一般為取得成本。從所得稅角度考慮,某一單項資產產生的所得是指該項資產產生的未來經(jīng)濟利益流入扣除其取得成本之后的金額。一般情況下,稅法認定的資產取得成本為購入時實際支付的金額。在資產持續(xù)持有的過程中,可在未來期間稅前扣除的金額是指資產的取得成本減去以前期間按照稅法規(guī)定已經(jīng)稅前扣除的金額后的余額。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在某一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稅法規(guī)定已在以前期間稅前扣除的累計折舊額或累計攤銷額后的金額。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負債的確認與償還一般不會影響企業(yè)的損益,也不會影響其應納稅所得額,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為0,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例如,企業(yè)的短期借款、應付賬款等。但是,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影響企業(yè)的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得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之間產生差額,如按照會計規(guī)定確認的某些預計負債。
三、暫時性差異
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按照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暫時性差異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一)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增加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即在未來期間不考慮該事項影響的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上,由于該暫時性差異的轉回,會進一步增加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在該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于以下情況:
1、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代表的是企業(yè)在持續(xù)使用及最終出售該項資產時會取得的經(jīng)濟利益的總額,而計稅基礎代表的是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可予稅前扣除的總金額。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該項資產未來期間產生的經(jīng)濟利益不能全部稅前抵扣,兩者之間的差額需要交稅,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一項負債的賬面價值為企業(yè)預計在未來期間清償該項負債時的經(jīng)濟利益流出,而其計稅基礎代表的是賬面價值在扣除稅法規(guī)定未來期間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之后的差額。因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實質上是稅法規(guī)定就該項負債在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則意味著就該項負債在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抵扣的金額為負數(shù),即應在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上調增,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小例題1:固定資產賬面原值1500萬元。會計規(guī)定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5年,無殘值。稅法規(guī)定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為3年。不考慮減值。
分析:
第一年末確認計稅折舊500萬元,剩余1000萬元計稅折舊可以在以后年度確認。這意味著以后年度在對該固定資產所產生的經(jīng)濟利益(金額不確定也不需確定)征稅時有1000萬元不需要納稅(可以抵扣),因此:
第一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賬面價值為12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1200-1000=200萬元;
第二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500萬元,賬面價值為9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900-500=400萬元;
第三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0萬元,賬面價值為6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600-0=600萬元;
第四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0萬元,賬面價值為3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300-0=300萬元;
第五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0萬元,由于賬面價值也為0,因此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0。
小例題2:年末有應付利息1000萬元。具體構成為:銀行短期借款的利息100萬元,用于固定資產購建的專門借款的利息300萬元;另外年初從關聯(lián)方借款6000萬元,借款利率均為10%,當期的應付利息600萬元。借款人的注冊資金為1億元。
分析:
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的經(jīng)營性借款利息可全部稅前扣除,在以后實際支付這100萬元利息的年份不需考慮是否有不能抵扣的部分,故本年末這部分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0。
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的符合借款費用資本化規(guī)定的專門借款利息應計入資產成本,故在以后實際支付這300萬元利息的年份全部不能抵扣,因而本年末這部分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300萬元。
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的超過注冊資本50%的關聯(lián)方借款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故在以后實際支付這600萬元關聯(lián)方借款利息的年份,有100萬元 [=(6000-10000÷2)×10%] 申報納稅時不能抵扣,故本年末這部分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100萬元。
年末1000萬元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300+100=400萬元;
相應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00-400=600萬元
(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減少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減少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在該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一般產生于以下情況:
1、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從經(jīng)濟含義來看,資產在未來期間產生的經(jīng)濟利益少,按照稅法規(guī)定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多,則企業(yè)在未來期間可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并減少應交所得稅,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負債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實質上是稅法規(guī)定就該項負債可以在未來期間稅前扣除的金額。一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意味著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guī)定構成負債的全部或部分金額可以自未來應稅經(jīng)濟利益中扣除,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對于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及稅款抵減,雖不是因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但本質上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具有同樣的作用,均能夠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進而減少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在會計處理上,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四、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
這是針對上述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而言的。
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在估計未來期間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應以未來期間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內,企業(yè)無法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減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影響,使得與遞延所得稅資產相關的經(jīng)濟利益無法實現(xiàn)的,該部分遞延所得稅資產不應確認;企業(yè)有明確的證據(jù)表明其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進而利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則應以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考慮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期間內可能取得應納稅所得額的限制,因無法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而未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
2、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和稅款抵減,應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處理。在預計可利用可彌補虧損或稅款抵減的未來期間內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減少確認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與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其確認條件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相同。
3、企業(yè)合并中,按照會計規(guī)定確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并調整合并中應予確認的商譽等。
4、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計入所有者權益。如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而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特殊情況
某些情況下,如果企業(yè)發(fā)生的某項交易或事項不是企業(yè)合并,并且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且該項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在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其原因在于,如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需調整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對實際成本進行調整將有違會計核算中的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該種情況下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計量
1、適用稅率的確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時,應估計相關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轉回時間,采用轉回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基礎計算確定。無論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如何,遞延所得稅資產均不予折現(xiàn)。
2、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值。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以后,繼后期間根據(jù)新的環(huán)境和情況判斷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利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使得遞延所得稅資產包含的經(jīng)濟利益能夠實現(xiàn)的,應相應恢復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
五、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
這是針對上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而言的。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轉回期間將增加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導致企業(yè)經(jīng)濟利益的流出,從其發(fā)生當期看,構成企業(yè)應支付稅金的義務,應作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確認。
企業(yè)在確認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除企業(yè)會計準則中明確規(guī)定可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以外,企業(yè)對于所有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均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除直接計入所有權益的交易或事項以及企業(yè)合并外,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同時,應增加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有些情況下,雖然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但出于各方面考慮,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主要包括:
1、商譽的初始確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中,企業(yè)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因會計與稅收的劃分標準不同,按照稅法規(guī)定作為免稅合并的情況下,稅法不認可商譽的價值,即從稅法角度,商譽的計稅基礎為0,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但是,確認該部分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則意味著將進一步增加商譽的價值。因商譽本身即是企業(yè)合并成本在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負債之間進行分配后的剩余價值,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進一步增加其賬面價值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增加了商譽的賬面價值以后,可能很快就要計提減值準備,同時其賬面價值的增加還會進一步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使得遞延所得稅負債和商譽價值量的變化不斷循環(huán)。因此,對于企業(yè)合并中產生的商譽,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形成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不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2、除企業(yè)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項中,如果該項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所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該規(guī)定主要是考慮到由于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直接結果是增加有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或是降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使得資產、負債在初始確認時,違背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該類交易或事項在我國企業(yè)實務中并不多見,一般情況下有關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均會為稅法所認可,不會產生兩者之間的差異。
3、與聯(lián)營企業(yè)、合營企業(yè)投資等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一般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但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除外:一是投資企業(yè)能夠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二是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滿足上述條件時,投資企業(yè)可以運用自身的影響力決定暫時性差異的轉回,如果不希望其轉回,則在可預見的未來該項暫時性差異即不會轉回,從而無須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遞延所得稅的計量
遞延所得稅負債應以相關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量。在我國,除享受優(yōu)惠政策的情況以外,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在不同年度之間一般不會發(fā)生變化,企業(yè)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時,可以現(xiàn)行適用稅率為基礎計算確定,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不要求折現(xiàn)。
六、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一)當期所得稅
當期所得稅,是指企業(yè)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確定的針對當期發(fā)生的交易和事項,應交納給稅務部門的所得稅金額,即應交所得稅,應以適用的稅收法規(guī)為基礎計算確定。
企業(yè)在確定當期所得稅時,對于當期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不同的,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適用稅收法規(guī)的要求進行調整,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
(二)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是指企業(yè)在某一會計期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綜合結果。即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在期末應有的金額相對于原已確認金額之間的差額,即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當期發(fā)生額,但不包括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及企業(yè)合并所得稅影響。用公式表示即為:
遞延所得稅=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
如果某項交易或事項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應計入所有者權益,由該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及其變化亦應計入所有者權益,不構成利潤表中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三)所得稅費用
計算確定了當期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以后,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為兩者之和,即: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計入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不包括企業(yè)合并和直接在所有者權益中確認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所得稅影響。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者事項相關的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
所得稅費用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
七、此部分內容的學習思路
所得稅會計,是今年變化較大也是較難的內容,學習思路可以按所得稅的核算程序來把握:
(一)按照相關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確定資產負債表中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的其他資產和負債項目的賬面價值。
(二)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方法,以適用的稅收法規(guī)為基礎,確定資產負債表中有關資產、負債項目的計稅基礎。
(三)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分析其性質,除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外,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該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金額,并與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相比,確定當期應予進一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或應予轉銷的金額,作為構成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的遞延所得稅。
(四)按照適用的稅法規(guī)定計算確定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將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認為當期應交所得稅(即當期所得稅),同時結合當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即遞延所得稅),作為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
簡化一下,其思路:確定帳面價值---確定計稅基礎---兩者的差額確定暫時性差異---確定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確定所得稅費用
這部分內容新準則有極大的變化,以前的內容不用看了,完全應按新準則學習。
一、所得稅會計概述
所得稅會計是從資產負債表出發(fā),通過比較資產負債表上列示的資產、負債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確定的賬面價值與按照稅法規(guī)定確定的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的差額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與遞延所得稅資產,并在此基礎上確定每一期間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就核算方法而言,目前允許采用的會計處理方法是:應付稅款法和納稅影響會計法,后者在稅率變動的情況下,又進一步分為遞延法與債務法。新準則要求一律采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將存在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負債;將所存在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為遞延所得稅資產。
二、計稅基礎
從兩個方面來掌握。一個是資產的計稅基礎,一個是負債的計稅基礎。
(一)資產的計稅基礎
資產的計稅基礎,是指企業(yè)收回資產賬面價值的過程中,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自應稅經(jīng)濟利益中抵扣的金額。如果有關的經(jīng)濟利益不納稅,則資產的計稅基礎即為其賬面價值。
資產的計稅基礎為某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計稅時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從稅收的角度考慮,資產的計稅基礎是假定企業(yè)按照稅法規(guī)定進行核算所提供的資產負債表中資產的應有金額。
資產在初始確認時,其計稅基礎一般為取得成本。從所得稅角度考慮,某一單項資產產生的所得是指該項資產產生的未來經(jīng)濟利益流入扣除其取得成本之后的金額。一般情況下,稅法認定的資產取得成本為購入時實際支付的金額。在資產持續(xù)持有的過程中,可在未來期間稅前扣除的金額是指資產的取得成本減去以前期間按照稅法規(guī)定已經(jīng)稅前扣除的金額后的余額。如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長期資產在某一資產負債表日的計稅基礎,是指其成本扣除按照稅法規(guī)定已在以前期間稅前扣除的累計折舊額或累計攤銷額后的金額。
(二)負債的計稅基礎
負債的計稅基礎,是指負債的賬面價值減去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
負債的確認與償還一般不會影響企業(yè)的損益,也不會影響其應納稅所得額,未來期間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予抵扣的金額為0,計稅基礎即為賬面價值。例如,企業(yè)的短期借款、應付賬款等。但是,某些情況下,負債的確認可能會影響企業(yè)的損益,進而影響不同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使得其計稅基礎與賬面價值之間產生差額,如按照會計規(guī)定確認的某些預計負債。
三、暫時性差異
是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按照對未來期間應稅金額的影響,暫時性差異分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一)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應稅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增加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即在未來期間不考慮該事項影響的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上,由于該暫時性差異的轉回,會進一步增加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在該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于以下情況:
1、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一項資產的賬面價值代表的是企業(yè)在持續(xù)使用及最終出售該項資產時會取得的經(jīng)濟利益的總額,而計稅基礎代表的是一項資產在未來期間可予稅前扣除的總金額。資產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該項資產未來期間產生的經(jīng)濟利益不能全部稅前抵扣,兩者之間的差額需要交稅,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一項負債的賬面價值為企業(yè)預計在未來期間清償該項負債時的經(jīng)濟利益流出,而其計稅基礎代表的是賬面價值在扣除稅法規(guī)定未來期間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之后的差額。因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實質上是稅法規(guī)定就該項負債在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扣除的金額。負債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則意味著就該項負債在未來期間可以稅前抵扣的金額為負數(shù),即應在未來期間應納稅所得額的基礎上調增,增加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金額,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
小例題1:固定資產賬面原值1500萬元。會計規(guī)定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5年,無殘值。稅法規(guī)定按直線法計提折舊,折舊年限為3年。不考慮減值。
分析:
第一年末確認計稅折舊500萬元,剩余1000萬元計稅折舊可以在以后年度確認。這意味著以后年度在對該固定資產所產生的經(jīng)濟利益(金額不確定也不需確定)征稅時有1000萬元不需要納稅(可以抵扣),因此:
第一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1000萬元,賬面價值為12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1200-1000=200萬元;
第二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500萬元,賬面價值為9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900-500=400萬元;
第三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0萬元,賬面價值為6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600-0=600萬元;
第四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0萬元,賬面價值為300萬元,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應納稅暫時性差異:300-0=300萬元;
第五年末固定資產的計稅基礎為0萬元,由于賬面價值也為0,因此相應的暫時性差異為0。
小例題2:年末有應付利息1000萬元。具體構成為:銀行短期借款的利息100萬元,用于固定資產購建的專門借款的利息300萬元;另外年初從關聯(lián)方借款6000萬元,借款利率均為10%,當期的應付利息600萬元。借款人的注冊資金為1億元。
分析:
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的經(jīng)營性借款利息可全部稅前扣除,在以后實際支付這100萬元利息的年份不需考慮是否有不能抵扣的部分,故本年末這部分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0。
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的符合借款費用資本化規(guī)定的專門借款利息應計入資產成本,故在以后實際支付這300萬元利息的年份全部不能抵扣,因而本年末這部分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300萬元。
按照稅法規(guī)定,企業(yè)支付的超過注冊資本50%的關聯(lián)方借款的利息支出不得在稅前扣除,故在以后實際支付這600萬元關聯(lián)方借款利息的年份,有100萬元 [=(6000-10000÷2)×10%] 申報納稅時不能抵扣,故本年末這部分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100萬元。
年末1000萬元應付利息的計稅基礎為300+100=400萬元;
相應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1000-400=600萬元
(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是指在確定未來收回資產或清償負債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時,將導致產生可抵扣金額的暫時性差異。該差異在未來期間轉回時會減少轉回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減少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在該暫時性差異產生當期,應當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一般產生于以下情況:
1、資產的賬面價值小于其計稅基礎,從經(jīng)濟含義來看,資產在未來期間產生的經(jīng)濟利益少,按照稅法規(guī)定允許稅前扣除的金額多,則企業(yè)在未來期間可以減少應納稅所得額并減少應交所得稅,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2、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負債產生的暫時性差異實質上是稅法規(guī)定就該項負債可以在未來期間稅前扣除的金額。一項負債的賬面價值大于其計稅基礎,意味著未來期間按照稅法規(guī)定構成負債的全部或部分金額可以自未來應稅經(jīng)濟利益中扣除,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對于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及稅款抵減,雖不是因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產生的,但本質上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具有同樣的作用,均能夠減少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進而減少未來期間的應交所得稅,在會計處理上,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符合條件的情況下,應確認與其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四、遞延所得稅資產
(一)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
這是針對上述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而言的。
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在估計未來期間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該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用來抵扣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1、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確認應以未來期間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內,企業(yè)無法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抵減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影響,使得與遞延所得稅資產相關的經(jīng)濟利益無法實現(xiàn)的,該部分遞延所得稅資產不應確認;企業(yè)有明確的證據(jù)表明其于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未來期間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進而利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則應以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考慮到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期間內可能取得應納稅所得額的限制,因無法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而未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在會計報表附注中進行披露。
2、按照稅法規(guī)定可以結轉以后年度的未彌補虧損和稅款抵減,應視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處理。在預計可利用可彌補虧損或稅款抵減的未來期間內能夠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以很可能取得的應納稅所得額為限,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同時減少確認當期的所得稅費用。
與可抵扣虧損和稅款抵減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其確認條件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相同。
3、企業(yè)合并中,按照會計規(guī)定確定的合并中取得各項可辨認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形成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并調整合并中應予確認的商譽等。
4、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應計入所有者權益。如因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公允價值下降而應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二)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特殊情況
某些情況下,如果企業(yè)發(fā)生的某項交易或事項不是企業(yè)合并,并且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且該項交易中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在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其原因在于,如果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則需調整資產、負債的入賬價值,對實際成本進行調整將有違會計核算中的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該種情況下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
(三)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計量
1、適用稅率的確定。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時,應估計相關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轉回時間,采用轉回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基礎計算確定。無論相關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如何,遞延所得稅資產均不予折現(xiàn)。
2、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值。資產負債表日,企業(yè)應當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進行復核。如果未來期間很可能無法取得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用以利用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利益,應當減記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減記以后,繼后期間根據(jù)新的環(huán)境和情況判斷能夠產生足夠的應納稅所得額利用可抵扣暫時性差異,使得遞延所得稅資產包含的經(jīng)濟利益能夠實現(xiàn)的,應相應恢復遞延所得稅資產的賬面價值。
五、遞延所得稅負債
(一)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
這是針對上述“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而言的。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在轉回期間將增加未來期間的應納稅所得額和應交所得稅,導致企業(yè)經(jīng)濟利益的流出,從其發(fā)生當期看,構成企業(yè)應支付稅金的義務,應作為遞延所得稅負債確認。
企業(yè)在確認因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除企業(yè)會計準則中明確規(guī)定可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況以外,企業(yè)對于所有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均應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除直接計入所有權益的交易或事項以及企業(yè)合并外,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同時,應增加利潤表中的所得稅費用。
有些情況下,雖然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同,產生了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但出于各方面考慮,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主要包括:
1、商譽的初始確認。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中,企業(yè)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凈資產公允價值份額的差額,確認為商譽。因會計與稅收的劃分標準不同,按照稅法規(guī)定作為免稅合并的情況下,稅法不認可商譽的價值,即從稅法角度,商譽的計稅基礎為0,兩者之間的差額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但是,確認該部分暫時性差異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則意味著將進一步增加商譽的價值。因商譽本身即是企業(yè)合并成本在取得的被購買方可辨認資產、負債之間進行分配后的剩余價值,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進一步增加其賬面價值會影響到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而且增加了商譽的賬面價值以后,可能很快就要計提減值準備,同時其賬面價值的增加還會進一步產生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使得遞延所得稅負債和商譽價值量的變化不斷循環(huán)。因此,對于企業(yè)合并中產生的商譽,其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形成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不確認相關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2、除企業(yè)合并以外的其他交易或事項中,如果該項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則所產生的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與其計稅基礎不同,形成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的,交易或事項發(fā)生時不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該規(guī)定主要是考慮到由于交易發(fā)生時既不影響會計利潤,也不影響應納稅所得額,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直接結果是增加有關資產的賬面價值或是降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使得資產、負債在初始確認時,違背歷史成本原則,影響會計信息的可靠性。
該類交易或事項在我國企業(yè)實務中并不多見,一般情況下有關資產、負債的初始確認金額均會為稅法所認可,不會產生兩者之間的差異。
3、與聯(lián)營企業(yè)、合營企業(yè)投資等相關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一般應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但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的除外:一是投資企業(yè)能夠控制暫時性差異轉回的時間;二是該暫時性差異在可預見的未來很可能不會轉回。滿足上述條件時,投資企業(yè)可以運用自身的影響力決定暫時性差異的轉回,如果不希望其轉回,則在可預見的未來該項暫時性差異即不會轉回,從而無須確認相應的遞延所得稅負債。
(二)遞延所得稅的計量
遞延所得稅負債應以相關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轉回期間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量。在我國,除享受優(yōu)惠政策的情況以外,企業(yè)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在不同年度之間一般不會發(fā)生變化,企業(yè)在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時,可以現(xiàn)行適用稅率為基礎計算確定,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不要求折現(xiàn)。
六、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一)當期所得稅
當期所得稅,是指企業(yè)按照稅法規(guī)定計算確定的針對當期發(fā)生的交易和事項,應交納給稅務部門的所得稅金額,即應交所得稅,應以適用的稅收法規(guī)為基礎計算確定。
企業(yè)在確定當期所得稅時,對于當期發(fā)生的交易或事項,會計處理與稅收處理不同的,應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按照適用稅收法規(guī)的要求進行調整,計算出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按照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所得稅稅率計算確定當期應交所得稅。
(二)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是指企業(yè)在某一會計期間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綜合結果。即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應予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在期末應有的金額相對于原已確認金額之間的差額,即遞延所得稅資產及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當期發(fā)生額,但不包括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事項的及企業(yè)合并所得稅影響。用公式表示即為:
遞延所得稅=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增加+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減少-當期遞延所得稅資產的增加
如果某項交易或事項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應計入所有者權益,由該交易或事項產生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或遞延所得稅負債及其變化亦應計入所有者權益,不構成利潤表中的遞延所得稅費用(或收益)。
(三)所得稅費用
計算確定了當期所得稅及遞延所得稅以后,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為兩者之和,即:
所得稅費用=當期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計入當期損益的所得稅費用或收益不包括企業(yè)合并和直接在所有者權益中確認的交易或事項產生的所得稅影響。與直接計入所有者權益的交易或者事項相關的當期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應當計入所有者權益。
所得稅費用應當在利潤表中單獨列示。
七、此部分內容的學習思路
所得稅會計,是今年變化較大也是較難的內容,學習思路可以按所得稅的核算程序來把握:
(一)按照相關企業(yè)會計準則規(guī)定,確定資產負債表中除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以外的其他資產和負債項目的賬面價值。
(二)按照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對于資產和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方法,以適用的稅收法規(guī)為基礎,確定資產負債表中有關資產、負債項目的計稅基礎。
(三)比較資產、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對于兩者之間存在差異的,分析其性質,除企業(yè)會計準則中規(guī)定的特殊情況外,分別應納稅暫時性差異與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該資產負債表日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金額,并與期初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余額相比,確定當期應予進一步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金額或應予轉銷的金額,作為構成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的遞延所得稅。
(四)按照適用的稅法規(guī)定計算確定當期應納稅所得額,將應納稅所得額與適用的所得稅稅率計算的結果確認為當期應交所得稅(即當期所得稅),同時結合當期確認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即遞延所得稅),作為利潤表中應予確認的所得稅費用。
簡化一下,其思路:確定帳面價值---確定計稅基礎---兩者的差額確定暫時性差異---確定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定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確定所得稅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