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回來,除了變幻無常,雨云過多之外,英國的天氣并不太糟。冬天溫度通常在攝氏零下5度至攝氏6度之間,夏天則8至25度,不很冷也不很熱,甚至可以說相當溫和。而且,冬天時大可欣賞枯樹寒塘鴨戲水,試看疏星冷月如何照孤影;當風雨不期而,鉛云密布,可以欣賞典型英國女孩象牙般面孔上深深的英式憂郁,或者自己偶爾來個中式憂郁,“惆悵舊歡如夢”,也是種享受。若干年后,眼前一切也會成為往事,往事帶著雨,豈不更令人追懷。這些冷艷清絕之美不付點代價自然是欣賞不到的,所以就不必抱怨天氣了。英國經典小說里,不就多是這種天氣下的“英格蘭鄉(xiāng)村風光”嗎?在簡愛或苔絲漏夜出奔的地方,多少年來一直斜雨飄忽。蒼茫的曠野,天地一色;遠樹彌漫,曲徑荒幽。蕪坡緩處,矗立著灰色的城堡或小教堂,十數間爬著亂藤印滿苔痕的瓦頂石屋木房,疏落散布……事實上,雖然此類風光的色調以濃,灰為主,但只要有草地,感覺就明亮很多。英國草地一年四季大都綠得賞心悅目,而且簡直跟其野鴨一樣經風耐雨,鮮鮮活活到處都是。野鴨是應該補記一筆的。無論天氣如何變幻,英國的鴨子們好象總是快樂的一群。它們是如此適應英國生活,以至凡有塘水處,必有野鴨。我從華茲華斯居留的湖區(qū)水畔,到徐志摩再別的康河橋邊,從蘇格蘭愛丁堡校園的LOCH(“湖”,方言),到英格蘭約克校園的LAKE,都少不了喂喂它們。學校里每到吃飯時間,鴨們總會盯住學生廚房,一旦發(fā)現(xiàn)有人,立刻聒噪著搖擺到窗下候食。英國動物保護法完善,且禽類里英人獨愛吃雞,故野鴨子無性命之虞。常聽中國學生討論該拿它們清蒸好還是紅燒好,抑或炒一味檸檬鴨,燉個湯之類。但見鴨子有增無減,可知同學們并無實際行動,有人還改了志摩名詩以明志: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只綠頭鴨……花與寵物英國人是愛花的民族,華茲華斯詩曰:“微小的花朵對于我,能激起非淚水所能表現(xiàn)的深思?!辈贿^我想,遠非每個英國人都有一顆敏感而深邃的浪漫主義詩心。要分析起來,這愛花特性大抵跟天氣也能扯上些關系。試想,終年灰朦朦的天空,灰朦朦的教堂古堡,灰灰黯黯的風風雨雨,如果再不用一點鮮艷打破冷寂,英倫三島恐怕也只有野鴨子才呆得下去。
不甘被灰黯淹沒的英格蘭人在造了許多紅磚房,遍鋪草皮的同時,還種植很多花草樹木,冬天效果不太明顯,一到春天,簡直象到了另一個世界。且不說枯枝復蘇帶來的盎然生機,那些開在路邊籬下的形形色色鮮花,就足以隨處給人驚喜了。白的是杏,是梨,粉的是櫻,更多的是艷黃的水仙,常常大片小片穿透雨霧,直撲眼底;那各色金盞菊,紫的,藍的,紅的……把一個個花壇裝飾得唯“錦繡”方可形容。我很喜歡連翹,洋名“佛塞西雅”,它移植自中國西南,算起來跟我還有點沾親帶故。其花密綴長枝,單瓣的或復瓣的,一樹嫩黃,嬌媚無比。這數不清知名不知名的花草花樹,萬紫千紅,點亮城鄉(xiāng)街巷,那些莊嚴肅穆的古建筑,因此多了一份典雅靈秀,一絲平易與親切;那些陳磚故瓦,因此散發(fā)出的不是殘舊氣息,而是“歷史的清香”。所以,天氣不好?種花罷。
當然,愛花的英國人不都是因為天氣才種花,正如不是人人會對小花發(fā)浪漫主義之深思一樣。世界上又有哪個民族不愛花呢?它們美得那么直接,那么單純。除了室內插花之外,園藝在英國很流行,因為一般人家皆有能力分期付款買棟帶小花園或花畦的房子,種花既可美化家居,又是消閑的好方法,何樂而不為。時尚推動需求,需求引出市場供應;專營店自然是有的,家家超市少不了園藝一角,報刊雜志電視臺多設園藝欄目,還舉辦家庭園藝競賽。走在住宅區(qū),我經常會被些精致的花畦或奇花異草所吸引。不過,往往冷不丁一聲犬吠又會驚散我駐足久觀,一親芳澤的妄想,那是英人生命中極重要的角色,某寵物,在向它主人和我發(fā)警告。
英國人很愛養(yǎng)寵物。拜論讀書時學校不許養(yǎng)狗,他就養(yǎng)小熊,還揚言要它參加學校院士選舉。英人為何如此愛養(yǎng)寵物,我一時無據可稽考。薩特有云:“他人即地獄?!边@可不可以解釋部份心理原因?寵物不會吵架,不會爭財產,不會狀告虐待,不會出賣隱私,不會輕易變心,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很少人能做得全。
所以有的英國人寧可不戀愛結婚,但不能沒有寵物;寧可養(yǎng)寵物,不養(yǎng)小孩(或一起養(yǎng))。曾幾何時,毛姆說過,小孩就像陰溝里的老鼠,隨處可見,沒什么可希罕的。想必那時不列顛王國的老鼠跟小孩一樣多,而現(xiàn)在,是寵物跟小孩一樣多。有人或許只為排遣寂寞而和寵物作伴,通常是些老人;有人或許就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某類動物,所以喂養(yǎng);另外,一些動物保護主義的狂熱分子,或許為極盡人道主義之能事,收養(yǎng)大群“老弱病殘棄”寵物,自己也食素,避用一切動物制品。
寵物日常所消費的,和人差不多,衣物,罐頭,新鮮食品;它們的娛樂消閑節(jié)目,也大體跟人一樣,看電視,散步,慢跑,曬太陽。不過看醫(yī)生就貴一點了,因為沒有社會福利保障。我一個房東有條17歲的狗,相當于120的老人,臨終前幾個月身體機能已嚴重失調,就象一部即將報廢的機器,每星期的醫(yī)藥費,要超過房東的幾年總和。不知動物保護分子們是否已經在為寵物界爭取補貼權益。曾拜訪過一對70多歲的夫婦,他們住房不大,也沒前庭后院,卻興致勃勃地要帶我去參觀他們的花園,把我介紹給他們的寵物。原來,“小花園”就是屋后兩三平方米的天井,擺滿盆栽花草,還有一個大水缸。寵物們,時而在水缸里暢游,時跳到地上,蹦達不休,是幾只起了可愛名字的青蛙,一種我以為絕難寵昵的生物。
我一個同學的岳母年近70,喪夫獨居,盡管擁有蘇格蘭大的農場,里面家禽六畜蔬菜都齊全,但她的花園仍兼有果園菜地之用,她的寵物是鵝,雞,蜜蜂和狗?;ê蛯櫸铮且粋€正常英國家庭的組成部份,沒有這兩者的生活在英人眼里,大概是不美滿的。
下午和晚上喝下午茶大概是具英國傳統(tǒng)的消閑方式了,但通常下午大家不是上班就是上課,能整個下午清閑喝茶的人不多。3至4點間,一些辦公機構會有個“Coffee break”“Tea time”,即喝茶喝咖啡的休息時間,許是傳統(tǒng)下午茶的變異。此時若有空,我也會去學?!靶迈r人”(Fresher)咖啡館里喝杯據說是劣質的英國紅茶,吃塊點心,發(fā)發(fā)呆,“新鮮”一下。由于平日喝慣自己的中國茶,我對外國茶沒什么研究,只覺得英國紅茶有一股特有的澀味,不加奶加糖難以入口,既加了那么多東西,那茶是好是壞似乎已無關緊要。街上的咖啡館都提供英式下午茶。一個人,一壺茶,幾塊點心餅干,奶油,果醬,看看過往行人,看看報紙小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恍兮惚兮,不知身在何處,今夕何夕?;驇讉€朋友,逛街累了,喝杯茶,略作休息;也有專門約好去喝茶聊天的。基本上每個城鎮(zhèn)都有幾家老牌咖啡館,那兒烘的糕點特別可口,煮的咖啡特別香,泡的茶特別英國,一到下午就坐滿人,多是些衣著整齊的老年人,熟客。去晚了還得站在門口排隊。英國的商店日常營業(yè)時間大都不長,幾乎和辦公樓步調一致,朝九晚五,星期天也休息。一些大型超市,連鎖店,小雜貨店開得略久,下午8點左右收工,若晚一點再想購物,往往得駕車到城郊,也許會發(fā)現(xiàn)有些號稱24小時營業(yè)的超市真的還在營業(yè)。這樣一來,入夜后的街區(qū)空空蕩蕩,人蹤杳無。黑暗巷道中,幽靈開始出沒;古舊老屋里,鬼魂在徘徊。歷史悠久的地方少不了無數鬼故事,英國很多老城市都有“獵鬼之旅”(Ghost-hunting tour),專在這種時候出發(fā),沿“名鬼”之路去遭遇它們。約克也有,活動時間從晚7,8點到11點。但有人認為這捉不到鬼,因為午夜后才是它們活動時間。若此話不假,則愛丁堡的“獵手”很可能會有所斬獲,一來城大鬼多,二來出發(fā)時間都在午夜后;為了安全,組織者還規(guī)定非20人以上不出發(fā),心臟病患者謝絕加入。我本躍躍欲試,要挑個月黑風高的雨夜去獵一獵,但因前不久先試了一部恐怖鬼片之后,元氣大傷,心臟肝膽都尚在康復中,只好把念頭暫時壓下。
晚上街道既然主要是鬼的地盤,所以很多英國人只有留在室內了,諸如電*,劇院,*,酒吧,夜總會。酒吧是人們常去的晚間活動場所。百十年前,英國一般不歡迎女性進酒吧,概因男人們在酒吧里往往原形畢露,良家婦女入內無異進入男澡堂,若再一同喝酒,簡直就是同浴了,既有傷風化,也很危險。后來雖慢慢改變,但至今仍有些村鎮(zhèn)小城保持這規(guī)矩的遺風,“附條件進入”,即在著裝和時間上對女性有所限制。這規(guī)矩是有點性別歧視意味,但我個人認為有時未嘗又不是一種保護措施,可減少噪音,尼古丁和酒精的濃烈混合物對女性的污染。酒吧大致分兩種,鬧者與靜者,也有介于兩者間的。我對“鬧吧”不太感興趣。不大的空間,煙霧,酒氣,汗臭,香水味,樂聲震耳,人人講話扯直嗓門,不是聊天是“喊天”。熱鬧確實是可以湊起來的,愛湊熱鬧的英國人還真不少。
不甘被灰黯淹沒的英格蘭人在造了許多紅磚房,遍鋪草皮的同時,還種植很多花草樹木,冬天效果不太明顯,一到春天,簡直象到了另一個世界。且不說枯枝復蘇帶來的盎然生機,那些開在路邊籬下的形形色色鮮花,就足以隨處給人驚喜了。白的是杏,是梨,粉的是櫻,更多的是艷黃的水仙,常常大片小片穿透雨霧,直撲眼底;那各色金盞菊,紫的,藍的,紅的……把一個個花壇裝飾得唯“錦繡”方可形容。我很喜歡連翹,洋名“佛塞西雅”,它移植自中國西南,算起來跟我還有點沾親帶故。其花密綴長枝,單瓣的或復瓣的,一樹嫩黃,嬌媚無比。這數不清知名不知名的花草花樹,萬紫千紅,點亮城鄉(xiāng)街巷,那些莊嚴肅穆的古建筑,因此多了一份典雅靈秀,一絲平易與親切;那些陳磚故瓦,因此散發(fā)出的不是殘舊氣息,而是“歷史的清香”。所以,天氣不好?種花罷。
當然,愛花的英國人不都是因為天氣才種花,正如不是人人會對小花發(fā)浪漫主義之深思一樣。世界上又有哪個民族不愛花呢?它們美得那么直接,那么單純。除了室內插花之外,園藝在英國很流行,因為一般人家皆有能力分期付款買棟帶小花園或花畦的房子,種花既可美化家居,又是消閑的好方法,何樂而不為。時尚推動需求,需求引出市場供應;專營店自然是有的,家家超市少不了園藝一角,報刊雜志電視臺多設園藝欄目,還舉辦家庭園藝競賽。走在住宅區(qū),我經常會被些精致的花畦或奇花異草所吸引。不過,往往冷不丁一聲犬吠又會驚散我駐足久觀,一親芳澤的妄想,那是英人生命中極重要的角色,某寵物,在向它主人和我發(fā)警告。
英國人很愛養(yǎng)寵物。拜論讀書時學校不許養(yǎng)狗,他就養(yǎng)小熊,還揚言要它參加學校院士選舉。英人為何如此愛養(yǎng)寵物,我一時無據可稽考。薩特有云:“他人即地獄?!边@可不可以解釋部份心理原因?寵物不會吵架,不會爭財產,不會狀告虐待,不會出賣隱私,不會輕易變心,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很少人能做得全。
所以有的英國人寧可不戀愛結婚,但不能沒有寵物;寧可養(yǎng)寵物,不養(yǎng)小孩(或一起養(yǎng))。曾幾何時,毛姆說過,小孩就像陰溝里的老鼠,隨處可見,沒什么可希罕的。想必那時不列顛王國的老鼠跟小孩一樣多,而現(xiàn)在,是寵物跟小孩一樣多。有人或許只為排遣寂寞而和寵物作伴,通常是些老人;有人或許就是發(fā)自內心地喜歡某類動物,所以喂養(yǎng);另外,一些動物保護主義的狂熱分子,或許為極盡人道主義之能事,收養(yǎng)大群“老弱病殘棄”寵物,自己也食素,避用一切動物制品。
寵物日常所消費的,和人差不多,衣物,罐頭,新鮮食品;它們的娛樂消閑節(jié)目,也大體跟人一樣,看電視,散步,慢跑,曬太陽。不過看醫(yī)生就貴一點了,因為沒有社會福利保障。我一個房東有條17歲的狗,相當于120的老人,臨終前幾個月身體機能已嚴重失調,就象一部即將報廢的機器,每星期的醫(yī)藥費,要超過房東的幾年總和。不知動物保護分子們是否已經在為寵物界爭取補貼權益。曾拜訪過一對70多歲的夫婦,他們住房不大,也沒前庭后院,卻興致勃勃地要帶我去參觀他們的花園,把我介紹給他們的寵物。原來,“小花園”就是屋后兩三平方米的天井,擺滿盆栽花草,還有一個大水缸。寵物們,時而在水缸里暢游,時跳到地上,蹦達不休,是幾只起了可愛名字的青蛙,一種我以為絕難寵昵的生物。
我一個同學的岳母年近70,喪夫獨居,盡管擁有蘇格蘭大的農場,里面家禽六畜蔬菜都齊全,但她的花園仍兼有果園菜地之用,她的寵物是鵝,雞,蜜蜂和狗?;ê蛯櫸铮且粋€正常英國家庭的組成部份,沒有這兩者的生活在英人眼里,大概是不美滿的。
下午和晚上喝下午茶大概是具英國傳統(tǒng)的消閑方式了,但通常下午大家不是上班就是上課,能整個下午清閑喝茶的人不多。3至4點間,一些辦公機構會有個“Coffee break”“Tea time”,即喝茶喝咖啡的休息時間,許是傳統(tǒng)下午茶的變異。此時若有空,我也會去學?!靶迈r人”(Fresher)咖啡館里喝杯據說是劣質的英國紅茶,吃塊點心,發(fā)發(fā)呆,“新鮮”一下。由于平日喝慣自己的中國茶,我對外國茶沒什么研究,只覺得英國紅茶有一股特有的澀味,不加奶加糖難以入口,既加了那么多東西,那茶是好是壞似乎已無關緊要。街上的咖啡館都提供英式下午茶。一個人,一壺茶,幾塊點心餅干,奶油,果醬,看看過往行人,看看報紙小說,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恍兮惚兮,不知身在何處,今夕何夕?;驇讉€朋友,逛街累了,喝杯茶,略作休息;也有專門約好去喝茶聊天的。基本上每個城鎮(zhèn)都有幾家老牌咖啡館,那兒烘的糕點特別可口,煮的咖啡特別香,泡的茶特別英國,一到下午就坐滿人,多是些衣著整齊的老年人,熟客。去晚了還得站在門口排隊。英國的商店日常營業(yè)時間大都不長,幾乎和辦公樓步調一致,朝九晚五,星期天也休息。一些大型超市,連鎖店,小雜貨店開得略久,下午8點左右收工,若晚一點再想購物,往往得駕車到城郊,也許會發(fā)現(xiàn)有些號稱24小時營業(yè)的超市真的還在營業(yè)。這樣一來,入夜后的街區(qū)空空蕩蕩,人蹤杳無。黑暗巷道中,幽靈開始出沒;古舊老屋里,鬼魂在徘徊。歷史悠久的地方少不了無數鬼故事,英國很多老城市都有“獵鬼之旅”(Ghost-hunting tour),專在這種時候出發(fā),沿“名鬼”之路去遭遇它們。約克也有,活動時間從晚7,8點到11點。但有人認為這捉不到鬼,因為午夜后才是它們活動時間。若此話不假,則愛丁堡的“獵手”很可能會有所斬獲,一來城大鬼多,二來出發(fā)時間都在午夜后;為了安全,組織者還規(guī)定非20人以上不出發(fā),心臟病患者謝絕加入。我本躍躍欲試,要挑個月黑風高的雨夜去獵一獵,但因前不久先試了一部恐怖鬼片之后,元氣大傷,心臟肝膽都尚在康復中,只好把念頭暫時壓下。
晚上街道既然主要是鬼的地盤,所以很多英國人只有留在室內了,諸如電*,劇院,*,酒吧,夜總會。酒吧是人們常去的晚間活動場所。百十年前,英國一般不歡迎女性進酒吧,概因男人們在酒吧里往往原形畢露,良家婦女入內無異進入男澡堂,若再一同喝酒,簡直就是同浴了,既有傷風化,也很危險。后來雖慢慢改變,但至今仍有些村鎮(zhèn)小城保持這規(guī)矩的遺風,“附條件進入”,即在著裝和時間上對女性有所限制。這規(guī)矩是有點性別歧視意味,但我個人認為有時未嘗又不是一種保護措施,可減少噪音,尼古丁和酒精的濃烈混合物對女性的污染。酒吧大致分兩種,鬧者與靜者,也有介于兩者間的。我對“鬧吧”不太感興趣。不大的空間,煙霧,酒氣,汗臭,香水味,樂聲震耳,人人講話扯直嗓門,不是聊天是“喊天”。熱鬧確實是可以湊起來的,愛湊熱鬧的英國人還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