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留學歸來--從衣食住行看中國發(fā)展 二

字號:


    “樹挪死,人挪活”。一句傳了不知道多少年的俗語點出了“挪”對于人的重要性。想要“挪”,首先必須能“行”。而行來行去,卻是有兩樣缺不得,一是用以行的工具,二是用以行的空間。
    久未謀面的熟人,幾乎都會問一個問題,在國外買車沒?每次我的回答都是駕照都沒有,還談什么車?然后多數(shù)人就會取出張小卡在我眼前一晃,然后嘆氣說自己空有駕照,卻無車可開。朋友多數(shù)都在近三年考了駕照,然而擁有私家小車的卻還沒有。但是我所住的小區(qū)里卻是添了幾輛私車。雖然報道上鼓吹著私家車的年代已經(jīng)到來,但是家鄉(xiāng)人對于私家車的熱情似乎遠不及房子,和幾個已經(jīng)小有些資產(chǎn)屬于先富的“中產(chǎn)”聊天時說到這個問題,都很明確的表示以自己的實力在房子與車子間只能挑上一個。而年輕些的會挑車子,上了些年紀的大都在養(yǎng)房子。而對于多數(shù)的老百姓,私車似乎還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夢。
    記得原來家鄉(xiāng)公交系統(tǒng)的混亂也是頗令人頭痛的問題。在對這方面的處理上感覺收效不大。公共汽車一開起來車身上的鐵片相撞,依舊是乒鈴乓鐺的響的甚是壯觀。只是多數(shù)公汽都裝備了可以刷IC卡來交車費的系統(tǒng),使用起來非常方便,據(jù)說隨后還要推廣到出租車上去。再者城市的各個街段高架輕軌橋也已經(jīng)開始鋪軌,不知何時能夠通車。
    車來車往的城市環(huán)境變化卻也有些,但是感覺不太顯著。不只何時又流行起一種挪揄的方式,即稱某某地方是個“光輝”的城市。初次聽真沒反應過來,后來才知,光者,光有之意也。而“hui”卻非彼“輝”,實為灰塵之“灰”耳。所謂“光灰”之城卻是說城中別無他長,只有滿街的灰塵而已。相教于德國的城市,家鄉(xiāng)的確是“光輝”的可以。但是幾個沒有什么車輛行駛的步行街區(qū)卻在這三年里修的有模有樣,雖然沒有去看看上海如今狀況如何,但是就家鄉(xiāng)的步行街而言,已經(jīng)不遜色于德國的幾個大型城市。
    90年代有些人無奈的嘆息,“國內(nèi)發(fā)展得再好,也就是香港那個樣子了。”10年過去,如今看來卻并不全是那回事情。過去是接受外來文化都要先經(jīng)香港轉道手,而現(xiàn)今隨著開放的深入,中國開始逐漸學著直接面對來自西方文化的沖擊。身在海外各處的留學生,則更是站在這種沖擊的最前沿。何去何從,全靠自己把握。
    寫在后面
    寫完文章,已經(jīng)是午夜。父母早以睡下,而我還有兩天便又要飛去德國。下次回家還不知是幾時,可能兩年,或許又是三年。
    時間在城市各處刻下了印痕,當然還包括了人們的臉。每每看到父母看我時那種透著滿足的微笑,以及他們眼角額梢上明顯開始增多的皺紋,心中便不由的有些發(fā)酸。
    接觸了幾位同樣有孩子在德國的父母,不談其社會地位如何,看我的眼神都很相似,仿佛是想盡量從我身上去感受自己現(xiàn)在還身在遠方兒女的狀況。我多說些德國的狀況,哪怕是他們知道的,他們的眉頭便會松一分。說是游子在外,方能真正體會得父母的惦念。我倒覺得分離后的小聚,才更能感受到那種濃濃的眷戀。
    我感謝一直默默支持著我的父母,祝他們和其他所有的父母們,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