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博士畢業(yè)幾年了還像保存在罐頭里一樣鮮嫩,待在母親身旁安逸得像只雞蛋。前天打來電話讓我?guī)兔φ曳莨ぷ?,我問他會做什么,他以一句臟話開頭說“什么都不會”。我說什么都不會,那你只有做領導了。
另一個朋友的嘮叨把我熏陶成一個“臨時憤青”,在朋友的嘴里,干活的人總是有錯,而這些錯是挑不完的,尤其在一個無所事事的上司面前。只有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會做的人才不會犯錯,這樣的人除了做領導簡直無可選擇。
在我參加“張小盒職場漫畫社團”聚會時,發(fā)現這種說法果然很有市場:一個外行上司,每天除了看雜志、研究時尚生活之外就是偶爾走過來,挑兩根骨頭、摘三根刺。領導分三類:第一種,團隊核心;第二種,他的存在與否不影響團隊工作;第三種,如果他不發(fā)揮作用,對團隊的積極意義是的。每個熱愛工作的員工往往認為自己是那份工作的專家,這是他們忍耐那個“差勁上司”的比領薪水更重要的原因。而那個第三類上司的觀點總和你不同,而事實一再證明,你的觀點總是對的。工作的進程總會因為上司的錯誤決定而延誤。
他們感到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在一個外行手中被掐斷了,這個應該不錯的飯碗里掉進了一團蒼蠅,即使原本盛滿了象征醉人生活的人頭馬,也變成沾滿別人口水的雞肋。
當一種現象長期穩(wěn)定存在,我們不能不看其存在的原因。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的基礎在于商業(yè)社會的信息不對稱,尤其在同一個團隊的上下級之間,這種永遠不可能對稱的信息屏蔽,導致與其團隊成員之間很多時候不在同一個語境中對話。讓人苦惱的“超時空對話”很容易導致難以解釋的矛盾。這也是為什么商業(yè)運作中,不同層級之間不能用投票來解決問題。
那么,作為“布爾什維克”的員工,應從怎樣一個角度看問題?首先,一個被忽視的釜底抽薪的問題: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什么?當員工說“事實一再證明自己的觀點總是對的”,這種判斷是怎樣得到證實的呢?
莊子曾講過這樣一個典故:琴師昭文善于彈琴,但后來再也不彈。原因是,只要發(fā)出了一個聲音,就失去了其余的聲音;而只有在不彈琴的時候,才可以五音俱全。這也是“判斷是非”的局限性,當一個人判斷對與錯的時候,他一定站在某一個立場上,沒有立場和根據,也就無所謂對或錯。所以說,對錯的判斷來自于你所處的位置和你的眼界:你有怎樣的能力,你掌握了多少信息,你的眼光是否夠長遠,你的判斷是否夠完整。這樣,我們還敢說我們所說的“對”是真的對嗎?
員工天然站在一個“業(yè)務員”或“工程師”的角度看問題,就像制作一只碗的高級工匠,關心的是這只碗平面和弧度是否平滑,而一般不會考慮“如果這只碗一萬年不破,是否沒人再買碗了”這樣的問題。就像設計一代CPU的高級工程師,關心的是這代CPU的主頻和數據吞吐量,而一般不會考慮如果在CPU里嵌入“數據收集”技術,就可以監(jiān)測用戶電腦信息。
上司之所以成為上司,或者上司成為上司之后,他在這個公司中所占有的信息,對再上級領導發(fā)展思路的理解,對行業(yè)動態(tài)、公共關系等各方面因素的考慮,有著自然而然的更權威地掌握。而由這個掌握更全面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斷,在理論上當然優(yōu)于員工從個人角度的理解。即使最后結果在員工看來不那么完美,也是一個只盯著某一方面利益的人所想不到的。在因為某點因素而放棄局部的時候,這個因素未必是可以放在桌面上討論的。哪家公司沒有自己的商業(yè)秘密?
《莊子·逍遙游》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這句話說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意思是不要超出自己的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管的事?!墩撜Z·泰伯》中有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墨子也說:“大夫愛其家,諸侯愛其國?!鼻f子、孔子、墨子說的雖然是做人的道理,但仍然符合現代商業(yè)運行“各司其職”的規(guī)則。
另一個朋友的嘮叨把我熏陶成一個“臨時憤青”,在朋友的嘴里,干活的人總是有錯,而這些錯是挑不完的,尤其在一個無所事事的上司面前。只有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會做的人才不會犯錯,這樣的人除了做領導簡直無可選擇。
在我參加“張小盒職場漫畫社團”聚會時,發(fā)現這種說法果然很有市場:一個外行上司,每天除了看雜志、研究時尚生活之外就是偶爾走過來,挑兩根骨頭、摘三根刺。領導分三類:第一種,團隊核心;第二種,他的存在與否不影響團隊工作;第三種,如果他不發(fā)揮作用,對團隊的積極意義是的。每個熱愛工作的員工往往認為自己是那份工作的專家,這是他們忍耐那個“差勁上司”的比領薪水更重要的原因。而那個第三類上司的觀點總和你不同,而事實一再證明,你的觀點總是對的。工作的進程總會因為上司的錯誤決定而延誤。
他們感到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在一個外行手中被掐斷了,這個應該不錯的飯碗里掉進了一團蒼蠅,即使原本盛滿了象征醉人生活的人頭馬,也變成沾滿別人口水的雞肋。
當一種現象長期穩(wěn)定存在,我們不能不看其存在的原因。這種看似不合理的現象存在的基礎在于商業(yè)社會的信息不對稱,尤其在同一個團隊的上下級之間,這種永遠不可能對稱的信息屏蔽,導致與其團隊成員之間很多時候不在同一個語境中對話。讓人苦惱的“超時空對話”很容易導致難以解釋的矛盾。這也是為什么商業(yè)運作中,不同層級之間不能用投票來解決問題。
那么,作為“布爾什維克”的員工,應從怎樣一個角度看問題?首先,一個被忽視的釜底抽薪的問題:判斷是非的標準是什么?當員工說“事實一再證明自己的觀點總是對的”,這種判斷是怎樣得到證實的呢?
莊子曾講過這樣一個典故:琴師昭文善于彈琴,但后來再也不彈。原因是,只要發(fā)出了一個聲音,就失去了其余的聲音;而只有在不彈琴的時候,才可以五音俱全。這也是“判斷是非”的局限性,當一個人判斷對與錯的時候,他一定站在某一個立場上,沒有立場和根據,也就無所謂對或錯。所以說,對錯的判斷來自于你所處的位置和你的眼界:你有怎樣的能力,你掌握了多少信息,你的眼光是否夠長遠,你的判斷是否夠完整。這樣,我們還敢說我們所說的“對”是真的對嗎?
員工天然站在一個“業(yè)務員”或“工程師”的角度看問題,就像制作一只碗的高級工匠,關心的是這只碗平面和弧度是否平滑,而一般不會考慮“如果這只碗一萬年不破,是否沒人再買碗了”這樣的問題。就像設計一代CPU的高級工程師,關心的是這代CPU的主頻和數據吞吐量,而一般不會考慮如果在CPU里嵌入“數據收集”技術,就可以監(jiān)測用戶電腦信息。
上司之所以成為上司,或者上司成為上司之后,他在這個公司中所占有的信息,對再上級領導發(fā)展思路的理解,對行業(yè)動態(tài)、公共關系等各方面因素的考慮,有著自然而然的更權威地掌握。而由這個掌握更全面信息的人所做出的判斷,在理論上當然優(yōu)于員工從個人角度的理解。即使最后結果在員工看來不那么完美,也是一個只盯著某一方面利益的人所想不到的。在因為某點因素而放棄局部的時候,這個因素未必是可以放在桌面上討論的。哪家公司沒有自己的商業(yè)秘密?
《莊子·逍遙游》說:“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俎而代之矣。”這句話說廚師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飯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來代替他下廚房做菜。意思是不要超出自己的職務范圍去處理別人管的事?!墩撜Z·泰伯》中有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是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范圍內的事情。墨子也說:“大夫愛其家,諸侯愛其國?!鼻f子、孔子、墨子說的雖然是做人的道理,但仍然符合現代商業(yè)運行“各司其職”的規(guī)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