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chǔ)護理: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技巧及特點

字號:

關(guān)鍵詞: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技巧
    靜脈注射是臨床最基本的治療手段之一,隨著醫(yī)療水平和輸液要求的不斷提高,靜脈穿刺技術(shù)已成為臨床護理人員應(yīng)該熟練掌握的基本功。相比之下,掌握小兒頭皮靜脈注射技巧則更困難。做到一針見血,既減輕了患兒的痛苦,又為治療和搶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根據(jù)幾年來的工作經(jīng)驗,筆者認為小兒頭皮靜脈穿刺成功與否與下列幾點密切相關(guān)。
    1 小兒頭皮特點
    頭皮靜脈呈網(wǎng)狀分布,血液可以通過側(cè)支回流于頸內(nèi)靜脈和頸外靜脈至心臟。因此,順行和逆行進針都不影響靜脈回流,正中靜脈是頭皮靜脈較大的一支,此靜脈直、較大、不滑動、易固定,但易外滲,逆行進針可克服外滲缺點,額淺靜脈及顳淺靜脈具有不滑動、易固定、暴露明顯、不外滲等優(yōu)點,是頭皮靜脈輸液的部位,但此靜脈較細小,技術(shù)難度大些,耳后靜脈較粗,略彎曲,易滑動,不易掌握深淺度,要剃去頭發(fā),才便于穿刺固定,但由于小兒多動,不易護理。
    2 操作者的心理
    操作者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保持正常穩(wěn)定、輕松的情緒,多與小兒及家屬溝通,建立良好醫(yī)患關(guān)系,增加信任感。
    3 光線強弱
    一般明亮、自然光線,光線太暗,瞳孔散大,眼睛容易疲勞、眼花,看不清血管;光線太強,瞳孔縮小,眼睛容易刺痛,影響穿刺,晚上及陰暗天氣可借助100~150W燈位于操作者前方,距穿刺部位40~50cm.
    4 藥液配制
    在沒有穿刺成功之前,液體內(nèi)不要先配入藥液,以免在排空氣及多次穿刺時浪費藥液,劑量不準確而影響治療,待穿刺成功后按醫(yī)囑所需加入藥液。
    5 小兒頭部固定
    在穿刺時,小兒頭部固定正確與否決定穿刺成功率,固定時助手或家屬雙手抱住小兒顴骨、頰部及下頜部,雙肘為支撐點,小兒雙手位于助手雙手下,固定住小兒頭部,不要壓住小兒軀體及四肢,以免增加抵抗力而不易固定。
    6 進針手法
    穿刺時一般采取直刺法,針頭與皮膚呈10°~15°,進入皮膚后,根據(jù)血管粗細直曲,在皮膚內(nèi)潛行0.5~1cm,由淺入深,緩慢進入血管,見回血后即停止進針。
    7 固定針頭
    鑒于小兒多動欠合作等特點,針頭固定很重要,針頭固好,利于護理,順利完成治療。實際操作中往往出現(xiàn)穿刺成功后針頭固定不好而致使液體外滲,重新穿刺。針頭黏貼時,針頭附近皮膚不能有汗?jié)n,第一條膠布一定要把針柄黏貼牢固,以后的膠布就可以在此基礎(chǔ)上黏貼,膠布不能太長、太寬,以4~5cm×1~1.5cm為宜,太長一是浪費、不美觀;二是拔針頭時黏住毛發(fā)及皮膚引起疼痛。
    8 對特殊小兒的穿刺
    對于皮膚黑、血管暴露不明顯的小兒,穿刺難度大,要認真辨別血管走向、深淺,做到心中有數(shù),采取直刺法進針,提高穿刺成功率,不要盲目進針,增加小兒痛苦。對于脫水小兒,血容量不足,頭皮血管凹陷,回血差。需要助手配合。用5~1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相應(yīng)空液體接頭皮穿刺針,待針進入頭皮皮膚后,邊進針邊抽吸,見回血后,即停止進針。固定針頭的同時緩慢推行液體,以免針頭被黏稠血液堵塞。
    9 輸液過程中加強巡視
    配制藥液時劑量要準確,注意查對制度,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避免差錯事故的發(fā)生。輸液過程中經(jīng)常巡視,觀察有無輸液不良反應(yīng)等意外的發(fā)生。
    作為一名護士,在臨床工作中,提高自身素質(zhì)修養(yǎng),努力學習、總結(jié)經(jīng)驗,熟悉掌握頭皮穿刺技巧及特點,提高頭皮穿刺輸液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