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
教學目標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歸納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棲、昆、資、形成、吊、蕃、釋、餼、旅”等詞語的意義。
2.整理歸納“知、夏、既、勸、遂、當”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掌握古漢語中省略句式的類型和特點。
2.體會本文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錘煉語言方面的字約義豐的特點。
教具準備
錄音機,《勾踐滅吳》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來源:www.examda.com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特點]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介紹有關背景。
3.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高考# #高一語文新教案之勾踐滅吳1#
清出的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屋曾有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睂β撝械摹翱嘈娜恕本褪谴呵锬┠暝絿鴩篡`,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今天,我們就結合歷史史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勾踐事如何在失敗中崛起,終于報仇雪恥,吞并吳國的。
二、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看課文62頁的介紹)
《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國語》是繼《左傳》之后的又一部歷史散文著作?!秶Z》中的“國“,指的是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個諸侯國。“語”就是語言的意思。因為這部書是人物語言記載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所以稱作《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國記言的國別史。它所記載的言論史實,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戰(zhàn)國初期的魯悼公(公元前453年),全書分為八部分:即《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
雖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
后人曾傳《國語》和《左傳》并稱,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其實《左傳》側重記事,《國語》側重記言,就文學價值說,《國語》不及《左傳》。(請參考課本62頁介紹)
但總的來說,《國語》開創(chuàng)的國別史對后世是很有影響的。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國策》,司馬遷《史記》和《世家》,陳壽的《三國志》,皆與《國語》一脈相承。
三、背景介紹
《勾踐滅吳》記述了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及勾踐滅吳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fā)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大敗之后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會稽山后,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于報仇雪恥的故事。
(放錄音,讓同學們整體感知課文)
四、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生字:棲(qī) 絺(chī) 譬(pǐ) 讎(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餼(xì)
(2)多音字:賈(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識則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三千
(4)異體字:“已”同“矣”例句:雖悔之,亦無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
“取”同“娶”例句:令壯者無取老婦
“免”同“娩”例句: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
“政”同“征”例句: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歠”同“啜”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異體字的讀音)
2.再讀課文,指導誦讀,理清思路,簡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1)勾踐之言要讀得沉穩(wěn)、堅定、語速適中,因它雖兵敗棲于會稽,事急求謀臣,但緊張而不慌亂,實為將帥風度。
(2)大夫種臨危不亂,挺身而出,進見勾踐。所言責備之中又可見忠貞和自負,要讀出來。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節(jié)奏感很強,“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讀。
(4)“無乃后乎?”是大夫鐘對勾踐的提醒,要讀出責備之中的忠誠之意。“何后之有?”雖是反問句卻要讀出誠懇的納諫之意。
(范讀,學生齊讀)來源:www.examda.com
提問:本段敘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本段以簡練的筆法寫出越國兵敗退守會稽之后,君臣執(zhí)手相謀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本段主要記敘吳國大夫伍子胥的言辭。勾踐派大夫鐘使吳,以求和解,伍子胥堅決反對,他的進諫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要讀得從容不迫,抑揚頓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句要讀得懇切、堅決而有力量。
(大夫鐘之言要以謙卑恭順之語氣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
(齊讀,指名一學生讀,讀后點出不足之處)
提問:大夫鐘赴吳求和,吳國君臣的態(tài)度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吳國忠臣伍子胥反對和解,力諫吳王夫差。認為“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眳菄继讎贺澵敽蒙?,為越開脫,以“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國的利益上,諫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聽忠臣之諫,輕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和解。
(齊讀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練習第一題。
教學目標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學習勾踐在困境中不氣餒、不沉淪,臥薪嘗膽,勵精圖治的精神。
3.理解和整理歸納文中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棲、昆、資、形成、吊、蕃、釋、餼、旅”等詞語的意義。
2.整理歸納“知、夏、既、勸、遂、當”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教學難點
1.掌握古漢語中省略句式的類型和特點。
2.體會本文外交辭令的巧妙傳神,錘煉語言方面的字約義豐的特點。
教具準備
錄音機,《勾踐滅吳》教學磁帶、投影儀、投影膠片。
課時安排
3課時來源:www.examda.com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特點]
1.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2.介紹有關背景。
3.學習課文的1~2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高考# #高一語文新教案之勾踐滅吳1#
清出的小說家蒲松齡的聊齋屋曾有一幅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歸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睂β撝械摹翱嘈娜恕本褪谴呵锬┠暝絿鴩篡`,勾踐臥薪嘗膽,勵精圖治,“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今天,我們就結合歷史史實和古人的記述,看看勾踐事如何在失敗中崛起,終于報仇雪恥,吞并吳國的。
二、了解《國語》的體例及主要內容
(先讓學生看課文62頁的介紹)
《勾踐滅吳》選自《國語·越語》,《國語》是繼《左傳》之后的又一部歷史散文著作?!秶Z》中的“國“,指的是周王朝和魯、齊、晉、鄭、楚、吳、越七個諸侯國。“語”就是語言的意思。因為這部書是人物語言記載來反映春秋各國的政治、軍事、文化和外交活動的,所以稱作《國語》。
《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而且是第一部分國記言的國別史。它所記載的言論史實,上起于西周的周穆王(公元前947年),下止于戰(zhàn)國初期的魯悼公(公元前453年),全書分為八部分:即《周語》《魯語》《齊語》《晉語》《鄭語》《楚語》《吳語》《越語》,共二十一卷。其中《周語》三卷,《魯語》二卷,《齊語》一卷,《晉語》九卷,《鄭語》一卷,《楚語》二卷,《吳語》一卷,《越語》二卷。
雖然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言“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但《國語》的作者是誰,歷來沒有定論。一般的看法是,《國語》的成書有一個過程,初是左丘明傳誦,然后是時人傳習,后經列國之瞽史改編、潤色而成。時代大約在戰(zhàn)國初年。
后人曾傳《國語》和《左傳》并稱,稱《左傳》為《春秋內傳》,《國語》為《春秋外傳》。其實《左傳》側重記事,《國語》側重記言,就文學價值說,《國語》不及《左傳》。(請參考課本62頁介紹)
但總的來說,《國語》開創(chuàng)的國別史對后世是很有影響的。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國策》,司馬遷《史記》和《世家》,陳壽的《三國志》,皆與《國語》一脈相承。
三、背景介紹
《勾踐滅吳》記述了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之間的矛盾斗爭及勾踐滅吳的故事。
春秋末年,地處長江下游的吳越兩國經常發(fā)生摩擦,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攻越,結果受傷而死,死前叮囑兒子夫差定要報仇,夫差練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大敗之后退守到會稽山時,只剩下五千人,本文所敘述的就是勾踐退守會稽山后,臥薪嘗膽,富國強兵,經過長期準備,終于報仇雪恥的故事。
(放錄音,讓同學們整體感知課文)
四、學習課文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
(1)生字:棲(qī) 絺(chī) 譬(pǐ) 讎( chǒn) 嚭(pǐ) 赦(she) 鄞(yín) 蕃(fān) 餼(xì)
(2)多音字:賈(gǔ)人爪(zhǎo)牙疹(chēn)疾疹衣(yì)非其夫人之所識則不衣
(3)通假字:“餔” 通 “哺”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
“有”通“又”例句: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三千
(4)異體字:“已”同“矣”例句:雖悔之,亦無及已
“句”同“勾”例句: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
“取”同“娶”例句:令壯者無取老婦
“免”同“娩”例句:將免者以告,公令醫(yī)守之
“政”同“征”例句: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
“歠”同“啜”例句: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餔也,無不歠也。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異體字的讀音)
2.再讀課文,指導誦讀,理清思路,簡析文章。
第一自然段
誦讀指導:
(1)勾踐之言要讀得沉穩(wěn)、堅定、語速適中,因它雖兵敗棲于會稽,事急求謀臣,但緊張而不慌亂,實為將帥風度。
(2)大夫種臨危不亂,挺身而出,進見勾踐。所言責備之中又可見忠貞和自負,要讀出來。
(3)“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句節(jié)奏感很強,“夏、冬、旱、水”要用重音讀。
(4)“無乃后乎?”是大夫鐘對勾踐的提醒,要讀出責備之中的忠誠之意。“何后之有?”雖是反問句卻要讀出誠懇的納諫之意。
(范讀,學生齊讀)來源:www.examda.com
提問:本段敘述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明確:本段以簡練的筆法寫出越國兵敗退守會稽之后,君臣執(zhí)手相謀的情景。
第二自然段
誦讀指導:
(1)本段主要記敘吳國大夫伍子胥的言辭。勾踐派大夫鐘使吳,以求和解,伍子胥堅決反對,他的進諫有理有據,很有說服力,要讀得從容不迫,抑揚頓挫,尤其是“不可!”和“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句要讀得懇切、堅決而有力量。
(大夫鐘之言要以謙卑恭順之語氣增添吳王夫差的驕矜之氣。
(齊讀,指名一學生讀,讀后點出不足之處)
提問:大夫鐘赴吳求和,吳國君臣的態(tài)度如何?
(學生思考,討論)
明確:吳國忠臣伍子胥反對和解,力諫吳王夫差。認為“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亦無及已?!眳菄继讎贺澵敽蒙?,為越開脫,以“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之,又何求焉?”站在越國的利益上,諫夫差同意和解。而夫差不聽忠臣之諫,輕信太宰嚭之言,與越國和解。
(齊讀一、二自然段)
五、布置作業(yè)
1.反復閱讀課文,借助注釋、古漢語詞典進一步疏通文意。
2.完成練習第一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