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內瓦,劉壽蔭有幸見到了新中國叱咤風云的外交家王炳南。當時,王炳南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正在日內瓦與美國代表就雙邊問題進行正式會晤和大使級會談。
經(jīng)過交談,劉壽蔭埋藏在心中的謎團終于解開:美國移民局同意劉壽蔭等回國,是為了換回朝鮮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俘!
原來,中美大使級會談經(jīng)過艱苦談判,于1954年達成了“中美承認在中美兩國愿意回國者的返回權利”協(xié)議,雙方承諾:美方允許包括錢學森在內的科學家及愿意離開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回國;中方遣返一批在朝鮮戰(zhàn)場上被俘的美國軍人等。此前,錢學森等50多名在美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已離開美國,劉壽蔭他們是第二批,共70多人。
王炳南說,新中國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像劉壽蔭這樣的工程技術人才,如果劉壽蔭愿意回國,祖國會熱烈歡迎,他也會全力提供幫助。
瑞士之行不久,中國駐東德大使館就再次與劉壽蔭聯(lián)系,請他到使館商量回國事宜。
回憶第一次東德之行,劉壽蔭笑著說,當時,東西柏林壁壘森嚴,人員不能自由來往。可奇怪的是,乘坐地鐵卻可以在東西柏林間穿行。當然,每個地鐵口,都布滿雙方的特工,一旦發(fā)現(xiàn)“可疑”人員,就會有麻煩。
所幸沒有人“盯”上劉壽蔭。在我駐東德使館,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劉壽蔭。使館人員建議他從東德乘火車,經(jīng)華沙、莫斯科回國。
盼望已久的秋天終于來臨了,所有的醞釀都已成熟,劉壽蔭與奔馳公司的合同也已到期。劉壽蔭再也按捺不住渴望,顧不上游覽歐洲大陸的自然美景,迫不及待地準備他的“回歸之旅”。為了不引起人們注意,他把行李打包,一件件送往東德。每次,他都從不同的地鐵通道入站,再從不同的地鐵通道出站。
1956年9月的一天,一位儒雅的中國工程師登上了柏林至莫斯科的火車。他,就是32歲的劉壽蔭。
劉壽蔭永遠忘不了抵達滿洲里火車站的情景。那天,天空飄著小雨,劉壽蔭走下火車,一抬頭,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映入眼簾。劉壽蔭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快步跑上前去握住邊檢站中方人員的手,眼淚頓時飛濺:祖國,我終于回來了!
從北京到長春,從長春到洛陽,劉壽蔭就為了一個目的:為中國的老百姓干點實事
這是北方最美的季節(jié),綠樹掩映下的故宮,依然是紅墻碧瓦,但北平已成北京。
一到北京,劉壽蔭問國務院專家局接待人員,安排他做什么工作。工作人員告訴他,先走走看看,然后自己選擇工作單位。
一天,兩位特殊的客人來到劉壽蔭的住處,他們是清華大學校長劉仙洲和汽車拖拉機系主任宋競瀛,兩位專家是慕名請劉壽蔭到清華任教的。幾乎與此同時,位于長春的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也向劉壽蔭發(fā)出了邀請。
怎么辦?清華的條件明顯比長春優(yōu)越,但劉壽蔭更傾向于后者。他認為,從中央大學到奧立岡州立大學,學了這么多年,都是從書本上來,再到書本上去,多半是紙上談兵,沒機會參與制造大型機械設備,而長春有第一汽車制造廠,到那里,也許能發(fā)揮更大作用。于是,他打起背包來到了長春,成了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的副研究員。
誰也沒想到,隨著中蘇關系惡化,大批蘇聯(lián)專家撤出中國,又一次選擇擺在了劉壽蔭面前。1958年,國務院專家局一個電話,把劉壽蔭從長春請到了北京。原來,由于蘇聯(lián)專家的撤出,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第一拖拉機廠極其缺乏專業(yè)人才,一拖黨委書記楊立功、總工程師羅士瑜來到北京,向專家局求援。
在專家局的安排下,劉壽蔭見到了楊、羅二人,聽了他們的介紹,劉壽蔭動心了:本來就想?yún)⑴c制造拖拉機,現(xiàn)在機會來了,為什么不去?
就這樣,1958年8月,劉壽蔭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來到一拖,投身到了中國拖拉機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中。從此,一干就是幾十年。
回首這段歷史,記者冒昧地向劉壽蔭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時,為什么選擇了條件艱苦的祖國大陸而沒有投奔在臺灣的父母?
劉壽蔭笑笑說,很簡單,我是中國人,就是想給中國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情,把中國的拖拉機工業(yè)搞起來。大學期間,我目睹了國民黨的所作所為,多次參與學生運動,認為國民黨不能救中國,而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中國給我更多的希望。在國外,我與父母聯(lián)系,隱約透露了我的想法,他們沒有明確反對。我體會,父母還是默許我的選擇的。至于說條件艱苦,這我考慮得不多。我回國是干事業(yè)的,不是回來享福的,洛陽的艱苦,從下火車的那一刻起,我就體會到了,但這是我的人生選擇,我愿意克服。此生,我抱愧的就是沒有機會孝敬父母?;貒院?,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說這句話時,劉壽蔭的眼里含著淚水。
經(jīng)過交談,劉壽蔭埋藏在心中的謎團終于解開:美國移民局同意劉壽蔭等回國,是為了換回朝鮮戰(zhàn)場上的戰(zhàn)俘!
原來,中美大使級會談經(jīng)過艱苦談判,于1954年達成了“中美承認在中美兩國愿意回國者的返回權利”協(xié)議,雙方承諾:美方允許包括錢學森在內的科學家及愿意離開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回國;中方遣返一批在朝鮮戰(zhàn)場上被俘的美國軍人等。此前,錢學森等50多名在美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已離開美國,劉壽蔭他們是第二批,共70多人。
王炳南說,新中國百廢待興,迫切需要像劉壽蔭這樣的工程技術人才,如果劉壽蔭愿意回國,祖國會熱烈歡迎,他也會全力提供幫助。
瑞士之行不久,中國駐東德大使館就再次與劉壽蔭聯(lián)系,請他到使館商量回國事宜。
回憶第一次東德之行,劉壽蔭笑著說,當時,東西柏林壁壘森嚴,人員不能自由來往。可奇怪的是,乘坐地鐵卻可以在東西柏林間穿行。當然,每個地鐵口,都布滿雙方的特工,一旦發(fā)現(xiàn)“可疑”人員,就會有麻煩。
所幸沒有人“盯”上劉壽蔭。在我駐東德使館,工作人員熱情地接待了劉壽蔭。使館人員建議他從東德乘火車,經(jīng)華沙、莫斯科回國。
盼望已久的秋天終于來臨了,所有的醞釀都已成熟,劉壽蔭與奔馳公司的合同也已到期。劉壽蔭再也按捺不住渴望,顧不上游覽歐洲大陸的自然美景,迫不及待地準備他的“回歸之旅”。為了不引起人們注意,他把行李打包,一件件送往東德。每次,他都從不同的地鐵通道入站,再從不同的地鐵通道出站。
1956年9月的一天,一位儒雅的中國工程師登上了柏林至莫斯科的火車。他,就是32歲的劉壽蔭。
劉壽蔭永遠忘不了抵達滿洲里火車站的情景。那天,天空飄著小雨,劉壽蔭走下火車,一抬頭,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映入眼簾。劉壽蔭再也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快步跑上前去握住邊檢站中方人員的手,眼淚頓時飛濺:祖國,我終于回來了!
從北京到長春,從長春到洛陽,劉壽蔭就為了一個目的:為中國的老百姓干點實事
這是北方最美的季節(jié),綠樹掩映下的故宮,依然是紅墻碧瓦,但北平已成北京。
一到北京,劉壽蔭問國務院專家局接待人員,安排他做什么工作。工作人員告訴他,先走走看看,然后自己選擇工作單位。
一天,兩位特殊的客人來到劉壽蔭的住處,他們是清華大學校長劉仙洲和汽車拖拉機系主任宋競瀛,兩位專家是慕名請劉壽蔭到清華任教的。幾乎與此同時,位于長春的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也向劉壽蔭發(fā)出了邀請。
怎么辦?清華的條件明顯比長春優(yōu)越,但劉壽蔭更傾向于后者。他認為,從中央大學到奧立岡州立大學,學了這么多年,都是從書本上來,再到書本上去,多半是紙上談兵,沒機會參與制造大型機械設備,而長春有第一汽車制造廠,到那里,也許能發(fā)揮更大作用。于是,他打起背包來到了長春,成了中國科學院機電研究所的副研究員。
誰也沒想到,隨著中蘇關系惡化,大批蘇聯(lián)專家撤出中國,又一次選擇擺在了劉壽蔭面前。1958年,國務院專家局一個電話,把劉壽蔭從長春請到了北京。原來,由于蘇聯(lián)專家的撤出,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第一拖拉機廠極其缺乏專業(yè)人才,一拖黨委書記楊立功、總工程師羅士瑜來到北京,向專家局求援。
在專家局的安排下,劉壽蔭見到了楊、羅二人,聽了他們的介紹,劉壽蔭動心了:本來就想?yún)⑴c制造拖拉機,現(xiàn)在機會來了,為什么不去?
就這樣,1958年8月,劉壽蔭帶著新婚不久的妻子來到一拖,投身到了中國拖拉機事業(yè)的創(chuàng)建中。從此,一干就是幾十年。
回首這段歷史,記者冒昧地向劉壽蔭提出了一個問題:當時,為什么選擇了條件艱苦的祖國大陸而沒有投奔在臺灣的父母?
劉壽蔭笑笑說,很簡單,我是中國人,就是想給中國的老百姓實實在在做點事情,把中國的拖拉機工業(yè)搞起來。大學期間,我目睹了國民黨的所作所為,多次參與學生運動,認為國民黨不能救中國,而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中國給我更多的希望。在國外,我與父母聯(lián)系,隱約透露了我的想法,他們沒有明確反對。我體會,父母還是默許我的選擇的。至于說條件艱苦,這我考慮得不多。我回國是干事業(yè)的,不是回來享福的,洛陽的艱苦,從下火車的那一刻起,我就體會到了,但這是我的人生選擇,我愿意克服。此生,我抱愧的就是沒有機會孝敬父母?;貒院?,我們再也沒有見過面!
說這句話時,劉壽蔭的眼里含著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