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一人,尋找《約翰.克利斯多夫》
十幾年前念大學(xué)時,因為節(jié)省盤纏的緣故,有個寒假我沒有回老家,日日蜷在宿舍里讀書。就是在這個冬天,我翻開了一本改變我一生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F(xiàn)在想來,這事多么令人感恩——這個中譯本,將貝多芬、羅蘭和傅雷這3個偉大的名字天衣無縫地聯(lián)系在一起。
2002年,夢想中的巴黎以及這個孕育無數(shù)人道主義作家的國度,讓我在經(jīng)歷了7年死氣沉沉的新聞工作后,以極不人道的決心告別了早孕的妻子,開始留學(xué)生活。
初到法國,我住在西布列塔尼一座終日飄落太陽雨的小城。我急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尋找法文版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有天早上8點天蒙蒙亮便出發(fā)了,一直找到下午4點,筋疲力盡。我不知道在法圖的《約翰.克利斯多夫》(《Jean Christophe》)為什么無人記起。在國內(nèi)時我也曾問過幾個法國人,大多都不知所云。
多少年以后,我一定不會忘記,某年的某一天,我?guī)е粋€面包一瓶涼水,夾一把雨傘,在這座西部小城孤獨地步行了6個小時后,對FNAC書柜的小姐說“我太累了,我?guī)缀跽冶榱巳撬械臅暌矝]有找到我心愛的Jean Christophe”時的情景。
循著朋友NO & Euml;L昨天的指引,中午我趕往圣.馬丁教堂。在那附近我轉(zhuǎn)了好幾圈,幾乎問遍了所有的行人,大概一個小時后,我終于找到了那家BOUGINISTE(舊書店)。在小廣場的一角,閃著明亮的黃色。我在心底默默地祈禱Christophe在那等我。由于3點才開門,我便在附近的一家酒吧向女主人要了一杯水,女主人一臉和悅,說送給你了。送一杯水,給一個遠行的人,多么美好的情意!
3點剛到,我便進了舊書店,尋找找了10年的《Jean Christophe》。踏破鐵鞋無覓處,在這個舊書店里我竟然看到了3個版本?;?0歐元,我高興地買下了貴的那個版本。更有意思的是,在書店的墻上,我看到一幅書法,上面寫著“書香”兩個字,旁邊并注有“不問窗外紛紜事,但求世間未見書”——尋書偶得多年心跡,一切仿佛天意。
從書店出來時,我看見漫天的鷗鳥與云共舞,我看見每個窗臺都長滿了鮮花。沒人知道今天我有多快樂,我和迎面而來的每個人說“Bonjour”;我要告訴NO & Euml;L,告訴文學(xué)課的Stéphanie,我已經(jīng)找到了我的Christophe.在上午的文學(xué)課上,我把從圖書館里借來的《Jean Christophe》第九章后一段念給她聽,讓她和我分享羅蘭的心靈……現(xiàn)在我要告訴她,我有了屬于自己的《Jean Christophe》,我不用到圖書館里續(xù)借10次才能看完它了。我還要告訴她,我可以在書上幸福地畫橫線了。
我叫奧里維,我從中國來
冬季。
有一天,我在一張海報上發(fā)現(xiàn)西布列塔尼大學(xué)有位聞名法國的羅蘭研究專家,名叫Bernard Duchatelet.當(dāng)晚我去聽了他的演講。這次演講主要談他的新書《Romain Rolland tel qu'enlui—mème》。在演講開始之前,我有意坐到了Duchatelet先生后面,并遞給他一張紙條。大意是,我因克利斯朵夫從中國遠道而來,并署了一個法文名字“Olivier”(羅蘭小說中的人物)??吹贸鯠uchatelet先生很驚訝,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個遠在中國的年輕后生,所以漂洋過海,拋舍家園,竟然是因為在10年前無意中翻開了一本名叫《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小說。
由于當(dāng)晚來的人比較多,我們約好了第二天下午在他的辦公室見面。
轉(zhuǎn)天,我如約到他的辦公室找他。在我們興致勃勃地談完奧里維以及甘地后,我向他推薦了傅雷與胡適。遺憾的是他對胡適沒有表現(xiàn)出多大興趣。當(dāng)然,這在我預(yù)料之中。在法文版的《大百科全書》里,“胡適”條目下只有短短幾行,說到底在歐洲人眼里胡老夫子不過是個“提倡白話文的中國人”,而且編撰者誤把胡適的老家從安徽搬到了上海。
奧里維是克利斯朵夫的朋友,在克利斯朵夫告別狂躁、走向智慧的道路上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茨威格在羅曼.羅蘭的傳記中曾寫到,奧里維是法國文化的精華,就像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德國優(yōu)秀力量的新秀一樣。智者被強者提高,強者被智者凈化。奧里維把從行動中抽出的所有力量都轉(zhuǎn)到了思想上。他生產(chǎn)思想,而克利斯朵夫則生產(chǎn)活力;他不想改造世界,而是想改造自己;他滿足于在自己身上進行責(zé)任心的永恒斗爭,他從容地觀看時代的游戲。他不與現(xiàn)實同流合污,他不必成群結(jié)隊,他的實力就是孤獨。
在出國之前,我曾花了半年時間通讀胡適全集,從此深愛胡適,并在《錯過胡適一百年》一文中將胡適喻為奧里維,他是思想之軍,而非暴力之軍,無人可以將他擊倒。胡適晚年的覺悟是,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奧里維則說:“我不愿意憎恨……我愿意公正地對待我的敵人。在一切狂熱當(dāng)中,我愿意保持目光明亮,以便能夠理解一切和熱愛一切。”同樣,羅蘭在給愛彌爾.維爾哈倫的通信中也寫到:“不,您別憎恨,您以及我們都不應(yīng)該仇恨。我們反對仇恨甚于反對我們的敵人!”令人悲傷的是在五一節(jié)的**中,克利斯朵夫與奧里維被卷進了群眾同警察的搏斗,后者在一片混戰(zhàn)中受傷而死。
那天下午,我與Duchatelet教授談了約一個小時,語言的隔閡讓我們的交流缺失靈感,法國知識界對中國的胡老夫子一無所知同樣讓我對漢字江山黯然神傷。
在羅蘭永遠棲息的地方
我和妻子決定去十幾公里以外名叫Breve的小村莊,那是羅蘭與他的俄羅斯妻子瑪麗后安歇的地方。
我們徑直去了墓園,它靜靜臥在小村的教堂旁邊。墓園的正面,是一條以羅蘭的名字命名的大道,兩旁排滿了粗壯的栗樹,生機勃勃。圍墻的入口處用法文寫著“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在此安息”。
走進墓園時,暮色已經(jīng)蒼茫。我大概轉(zhuǎn)了半個小時,竟然沒有找到羅蘭的墓。過一會兒,來了幾個意大利人。其中一位女士告訴我他們在克萊蒙西玩,聽說這里有羅蘭墓便騎著自行車過來了。于是我便發(fā)動他們一起來找羅蘭墓。找了十幾分鐘,意大利人終于放棄,陸陸續(xù)續(xù)走了。獨自在墓地里走著,我只愿用目光為所有的墓石拂去塵埃。
晚上8點左右,我終于找到了羅蘭墓,它靜靜臥在教堂一側(cè)的墻腳下。一塊簡樸的水泥墓石,淹沒于青草與玫瑰之間。
近幾年,因為《莫斯科日記》出版的緣故,在尋訪羅蘭時,我時常心事重重。1935年,接受高爾基的邀請,羅蘭與妻子瑪麗訪問莫斯科一個月,寫下對蘇聯(lián)略有微詞的《莫斯科日記》,卻在原稿標題下注明要求封存半個世紀,唯恐《日記》被蘇聯(lián)的敵人利用來攻擊蘇聯(lián)。上世紀30年代,法西斯軍隊將至,很多左翼知識分子一廂情愿地把俄國革命看作人類的希望。與羅蘭的小心翼翼不同的是,法國另一位作家安德烈.紀德回國后立即發(fā)表了《從蘇聯(lián)歸來》,對斯大林的極權(quán)主義直言不諱。對照兩本書,有人因此得出結(jié)論:紀德不失知識分子良知,而羅蘭的人品讓人懷疑。
羅蘭已矣。60年過去,獨坐羅蘭墓前,更覺歷史過于無情。長眠地下的羅蘭已無法為生前的事作任何辯解,那些熱愛羅蘭的人又何必因此神傷——對于現(xiàn)實與歷史,以我們有限的人生究竟能了解多少真相?認識一種社會的本質(zhì)并非易事,常常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從羅蘭的墓園出來,我如釋重負,于是和妻子商定連夜趕回克萊蒙西小鎮(zhèn)。我們不太指望能搭上誰的車了。推著女兒的小車,我們沿著Breve的鄉(xiāng)間公路慢慢地走著,仿佛在江南的鄉(xiāng)下散步。遠處的山坡,開滿了向日葵,無數(shù)金色的花瓣,穿透了夜色,宛如燈盞。
星空之下,夜幕四垂,低頭看著在一路顛簸中沉入夢鄉(xiāng)的女兒。其實,十幾年來,我不知疲倦地尋找羅蘭,又與羅蘭何干?
十幾年前念大學(xué)時,因為節(jié)省盤纏的緣故,有個寒假我沒有回老家,日日蜷在宿舍里讀書。就是在這個冬天,我翻開了一本改變我一生的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F(xiàn)在想來,這事多么令人感恩——這個中譯本,將貝多芬、羅蘭和傅雷這3個偉大的名字天衣無縫地聯(lián)系在一起。
2002年,夢想中的巴黎以及這個孕育無數(shù)人道主義作家的國度,讓我在經(jīng)歷了7年死氣沉沉的新聞工作后,以極不人道的決心告別了早孕的妻子,開始留學(xué)生活。
初到法國,我住在西布列塔尼一座終日飄落太陽雨的小城。我急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尋找法文版的《約翰.克利斯朵夫》。
有天早上8點天蒙蒙亮便出發(fā)了,一直找到下午4點,筋疲力盡。我不知道在法圖的《約翰.克利斯多夫》(《Jean Christophe》)為什么無人記起。在國內(nèi)時我也曾問過幾個法國人,大多都不知所云。
多少年以后,我一定不會忘記,某年的某一天,我?guī)е粋€面包一瓶涼水,夾一把雨傘,在這座西部小城孤獨地步行了6個小時后,對FNAC書柜的小姐說“我太累了,我?guī)缀跽冶榱巳撬械臅暌矝]有找到我心愛的Jean Christophe”時的情景。
循著朋友NO & Euml;L昨天的指引,中午我趕往圣.馬丁教堂。在那附近我轉(zhuǎn)了好幾圈,幾乎問遍了所有的行人,大概一個小時后,我終于找到了那家BOUGINISTE(舊書店)。在小廣場的一角,閃著明亮的黃色。我在心底默默地祈禱Christophe在那等我。由于3點才開門,我便在附近的一家酒吧向女主人要了一杯水,女主人一臉和悅,說送給你了。送一杯水,給一個遠行的人,多么美好的情意!
3點剛到,我便進了舊書店,尋找找了10年的《Jean Christophe》。踏破鐵鞋無覓處,在這個舊書店里我竟然看到了3個版本?;?0歐元,我高興地買下了貴的那個版本。更有意思的是,在書店的墻上,我看到一幅書法,上面寫著“書香”兩個字,旁邊并注有“不問窗外紛紜事,但求世間未見書”——尋書偶得多年心跡,一切仿佛天意。
從書店出來時,我看見漫天的鷗鳥與云共舞,我看見每個窗臺都長滿了鮮花。沒人知道今天我有多快樂,我和迎面而來的每個人說“Bonjour”;我要告訴NO & Euml;L,告訴文學(xué)課的Stéphanie,我已經(jīng)找到了我的Christophe.在上午的文學(xué)課上,我把從圖書館里借來的《Jean Christophe》第九章后一段念給她聽,讓她和我分享羅蘭的心靈……現(xiàn)在我要告訴她,我有了屬于自己的《Jean Christophe》,我不用到圖書館里續(xù)借10次才能看完它了。我還要告訴她,我可以在書上幸福地畫橫線了。
我叫奧里維,我從中國來
冬季。
有一天,我在一張海報上發(fā)現(xiàn)西布列塔尼大學(xué)有位聞名法國的羅蘭研究專家,名叫Bernard Duchatelet.當(dāng)晚我去聽了他的演講。這次演講主要談他的新書《Romain Rolland tel qu'enlui—mème》。在演講開始之前,我有意坐到了Duchatelet先生后面,并遞給他一張紙條。大意是,我因克利斯朵夫從中國遠道而來,并署了一個法文名字“Olivier”(羅蘭小說中的人物)??吹贸鯠uchatelet先生很驚訝,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個遠在中國的年輕后生,所以漂洋過海,拋舍家園,竟然是因為在10年前無意中翻開了一本名叫《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小說。
由于當(dāng)晚來的人比較多,我們約好了第二天下午在他的辦公室見面。
轉(zhuǎn)天,我如約到他的辦公室找他。在我們興致勃勃地談完奧里維以及甘地后,我向他推薦了傅雷與胡適。遺憾的是他對胡適沒有表現(xiàn)出多大興趣。當(dāng)然,這在我預(yù)料之中。在法文版的《大百科全書》里,“胡適”條目下只有短短幾行,說到底在歐洲人眼里胡老夫子不過是個“提倡白話文的中國人”,而且編撰者誤把胡適的老家從安徽搬到了上海。
奧里維是克利斯朵夫的朋友,在克利斯朵夫告別狂躁、走向智慧的道路上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茨威格在羅曼.羅蘭的傳記中曾寫到,奧里維是法國文化的精華,就像約翰.克利斯朵夫是德國優(yōu)秀力量的新秀一樣。智者被強者提高,強者被智者凈化。奧里維把從行動中抽出的所有力量都轉(zhuǎn)到了思想上。他生產(chǎn)思想,而克利斯朵夫則生產(chǎn)活力;他不想改造世界,而是想改造自己;他滿足于在自己身上進行責(zé)任心的永恒斗爭,他從容地觀看時代的游戲。他不與現(xiàn)實同流合污,他不必成群結(jié)隊,他的實力就是孤獨。
在出國之前,我曾花了半年時間通讀胡適全集,從此深愛胡適,并在《錯過胡適一百年》一文中將胡適喻為奧里維,他是思想之軍,而非暴力之軍,無人可以將他擊倒。胡適晚年的覺悟是,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奧里維則說:“我不愿意憎恨……我愿意公正地對待我的敵人。在一切狂熱當(dāng)中,我愿意保持目光明亮,以便能夠理解一切和熱愛一切。”同樣,羅蘭在給愛彌爾.維爾哈倫的通信中也寫到:“不,您別憎恨,您以及我們都不應(yīng)該仇恨。我們反對仇恨甚于反對我們的敵人!”令人悲傷的是在五一節(jié)的**中,克利斯朵夫與奧里維被卷進了群眾同警察的搏斗,后者在一片混戰(zhàn)中受傷而死。
那天下午,我與Duchatelet教授談了約一個小時,語言的隔閡讓我們的交流缺失靈感,法國知識界對中國的胡老夫子一無所知同樣讓我對漢字江山黯然神傷。
在羅蘭永遠棲息的地方
我和妻子決定去十幾公里以外名叫Breve的小村莊,那是羅蘭與他的俄羅斯妻子瑪麗后安歇的地方。
我們徑直去了墓園,它靜靜臥在小村的教堂旁邊。墓園的正面,是一條以羅蘭的名字命名的大道,兩旁排滿了粗壯的栗樹,生機勃勃。圍墻的入口處用法文寫著“羅曼.羅蘭,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在此安息”。
走進墓園時,暮色已經(jīng)蒼茫。我大概轉(zhuǎn)了半個小時,竟然沒有找到羅蘭的墓。過一會兒,來了幾個意大利人。其中一位女士告訴我他們在克萊蒙西玩,聽說這里有羅蘭墓便騎著自行車過來了。于是我便發(fā)動他們一起來找羅蘭墓。找了十幾分鐘,意大利人終于放棄,陸陸續(xù)續(xù)走了。獨自在墓地里走著,我只愿用目光為所有的墓石拂去塵埃。
晚上8點左右,我終于找到了羅蘭墓,它靜靜臥在教堂一側(cè)的墻腳下。一塊簡樸的水泥墓石,淹沒于青草與玫瑰之間。
近幾年,因為《莫斯科日記》出版的緣故,在尋訪羅蘭時,我時常心事重重。1935年,接受高爾基的邀請,羅蘭與妻子瑪麗訪問莫斯科一個月,寫下對蘇聯(lián)略有微詞的《莫斯科日記》,卻在原稿標題下注明要求封存半個世紀,唯恐《日記》被蘇聯(lián)的敵人利用來攻擊蘇聯(lián)。上世紀30年代,法西斯軍隊將至,很多左翼知識分子一廂情愿地把俄國革命看作人類的希望。與羅蘭的小心翼翼不同的是,法國另一位作家安德烈.紀德回國后立即發(fā)表了《從蘇聯(lián)歸來》,對斯大林的極權(quán)主義直言不諱。對照兩本書,有人因此得出結(jié)論:紀德不失知識分子良知,而羅蘭的人品讓人懷疑。
羅蘭已矣。60年過去,獨坐羅蘭墓前,更覺歷史過于無情。長眠地下的羅蘭已無法為生前的事作任何辯解,那些熱愛羅蘭的人又何必因此神傷——對于現(xiàn)實與歷史,以我們有限的人生究竟能了解多少真相?認識一種社會的本質(zhì)并非易事,常常需要幾代人的時間。
從羅蘭的墓園出來,我如釋重負,于是和妻子商定連夜趕回克萊蒙西小鎮(zhèn)。我們不太指望能搭上誰的車了。推著女兒的小車,我們沿著Breve的鄉(xiāng)間公路慢慢地走著,仿佛在江南的鄉(xiāng)下散步。遠處的山坡,開滿了向日葵,無數(shù)金色的花瓣,穿透了夜色,宛如燈盞。
星空之下,夜幕四垂,低頭看著在一路顛簸中沉入夢鄉(xiāng)的女兒。其實,十幾年來,我不知疲倦地尋找羅蘭,又與羅蘭何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