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法律碩士法制史主觀試題精選四十一

字號:

試題:
    《明史·英宗紀》:“自天順三年為始,每年霜降后,但有該決重囚,著三法司奏請會官人等,從實審錄,庶不冤枉,永為實例。”《明史·刑法志二》:“天順三年令每歲霜降后,三法司同公、候、伯會審重囚,謂之朝審。歷朝遂遵行之?!?BR>    分析:
    (1)這兩段文字反映了明朝的朝審制度。
    (2)這兩段文字的基本含義是,明英宗天順三年(1459年——編者注),下令:每年霜降后,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法司會同參與會審的其他官員,詳實審理案件,以防冤假錯案的發(fā)生,并永遠成為定制。明英宗天順三年,下令:每年霜降后,三法司會同公、候、伯等會審官員審理大案重囚,稱之為朝審。英宗以后的各代都遵行該制度。
    (3)明朝對于涉及大案重囚的案件,實行由三法司會同公、候、伯等官員共同審理,該會審制度稱為朝審。明朝的朝審制度是慎刑思想在司法領(lǐng)域的反映,該會審制度有利于皇帝對司法活動進行控制和監(jiān)督,有利于避免或者糾正冤假錯案,因此被統(tǒng)治者作為實行“仁政”的招牌。
    (4)然而,在專制主義的封建社會晚期,朝審制度不能從根本上避免冤假錯案,特別在明朝,由于宦官專權(quán)、廠衛(wèi)干預(yù)司法,朝審?fù)饔谛问健3瘜彽膶嵸|(zhì)是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極度強化在司法審判方面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