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公共英語教學明年起要動大手術

字號:


    近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指出,教育部將從三個方面對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進行重大改革。這三方面改革是:修改現有的教學大綱,將原來的以閱讀理解為主轉變到現在的以聽說為主;改革現行的教學模式,將被動模式轉變?yōu)榫C合應用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的教學模式;改革評價系統(tǒng)和四級、六級考試辦法,將原來的以評價語法、閱讀理解為主轉變?yōu)橐月牰疄橹?,以實用為主。改革的總目標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使我國的大學生在大學畢業(yè)時都能達到基本聽懂英文廣播、能進行簡單的英語交流和具備一定程度的寫作與翻譯能力。此次改革將于明年2月全面啟動?! ?BR>    上周,高教部教育司又透露,明年的四、六級考試將進行重大改革。這一系列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其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一時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教改應時所需
    專家認為,這次改革的路子和方向應時所需,是里程碑式的改革。關于大學公共英語教學的改革,長期以來一直受到社會的極大關注。此次改革將在很大程度上對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有所提高,這對未來的社會發(fā)展、教學發(fā)展都極具前瞻性。
    據曾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市大學英語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市教委大學英語教學工作專家組組長的戴爾國際英語學校校長李寶琨教授介紹,我國的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大綱已經經過了三個階段的改革轉變。開始是以語法為主,后來改為閱讀為主,現在又改為了以聽說能力為主。這三個階段的轉變,充分說明了我國教育界越來越重視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又邁進了一大步。
    外研社基礎部副主任韓閩紅認為,改革的幾個點實際是強調了以學生為中心的主動學習性。以聽說能力為主,是強調了語言能力問題。增加聽說能力實際上是適應了社會對人們的語言交際能力的需求,這就意味著要將“啞巴英語”徹底改觀。
    縱觀目前社會對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實用能力早已毫無疑問地排在了首位。企業(yè)在選擇人才時,基本上都要求學生能夠開口說、動筆寫,而不僅是能看懂資料就可以了。尤其在外企,對人才的語言要求就更高一些,能開口交流溝通是必備素質。這些恰恰是大多數學生所欠缺的。這次英語教改方案可以說是適應客觀需要,符合社會發(fā)展的要求?!   ?BR>    整個教學模式也要改
    李寶琨強調,英語教改方案里,除了要改變培養(yǎng)目的外,更要改變整個教育模式。由于此次改革是從以閱讀為主轉為以聽說能力為主,所以必會涉及整個教學模式的改變。必須真正把提高學生應用能力作為第一要務。
    他認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所重視的多是四、六級考試。而四、六級考試主要以考查學生的閱讀能力為主,對聽說能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當然,不可否認,四、六級考試對中國大學英語教育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考試,這一點是早有定論的。尤其現在我國的經濟及社會各方面發(fā)展都處于急速運轉時期,對人的綜合素質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簡單具有學習能力已經不再適應這個社會的發(fā)展了。學以致用,才是教、學的根本目的。
    張堯學指出,此次改革將推行計算機、網絡、教學軟件、課堂綜合應用為主的個性化和主動式的教學模式。4套新教材和軟件系統(tǒng)已于12月16日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15位專家的評估和驗收,明年將在100所左右高校中進行試點推廣。張堯學介紹,新教材和軟件系統(tǒng)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讓學生們能說英語”。
    改革不會一蹴而就
    張堯學提出,爭取用兩年的時間,逐步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個性化、多樣化、立體化的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體系,使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水平和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有較大的提高。李寶琨教授也認為,此次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
    韓閩紅認為原因在于:
    第一,師資力量不足。以前的大學教學是以閱讀為重點,多是大班授課,四五十人一個班的現象很普遍。而以聽說為培養(yǎng)重點所需的硬件條件,其要求非常嚴格,必須是小班制,從而將導致師資的嚴重不足。目前,據教育部統(tǒng)計,英語師資的比例是1 130。且整體水平偏低,教學效果不理想。主要的方法應該是及時轉變教師職能及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推行新的教學模式。
    第二,試題調整需要時間。隨著英語教改方案的改革,四、六級考試的側重點也必將有所調整。教育部高教司也透露,教育部將對現行的四、六級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在試題內容方面將有巨大變化,會重新分配聽、說、讀、寫、譯等方面測試的比例,更突出聽、說能力的測試比重。而試題的調整是一個非常縝密的過程,需要多方的探討方可成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
    第三,口語教學的比重加大,也會使口語考試的難度提高。但改變側重不是一夕之功,加大口語考試難度要循序漸進地進行。
    第四,教學條件需要總體完善。加強聽說能力意味著對教學條件的要求隨之增加,這更需要一個過程。改革方案中指出的關于應用計算機等多種手段創(chuàng)造主動性教學模式,也是希望通過計算機等輔助手段為學生營造出一個真正契合學生需求的語言教學環(huán)境,有利于進行有的放矢的教學。
    李寶琨認為,改革具有長期性,在進行改革的過程中切不可有“一刀切”的想法。要根據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的具體情況來安排。不要認為“風向”變了,就一哄而上。社會、政府、學校幾個方面要共同努力,以實現改革目的。同時,也不可就此排斥閱讀,要使“聽說讀寫”幾方面共同發(fā)展,不可割裂開來,做到真正發(fā)展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信報記者 金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