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變態(tài)心理學”歷年試題匯總(三)

字號:

2002下
    36、試述認知治療的主要內容和基本觀點,并列舉其具有代表性的療法。
    認識過程是行為和情感的中介,適應不良的行為和情感與適應不良的認知有關。治療者的任務就是與病人共同找出這些適應不良性認知,并提供“學習”或訓練方法矯正這些認知,使病人的認知更接近現(xiàn)實和實際,隨著不良認知的矯正,病人的心理障礙亦逐步好轉。
    目前認知治療技術種類發(fā)展很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幾種療法使:60年代初由(艾利斯)創(chuàng)始的(理性情緒療法);60年代中期,由(貝克)研究的(認知轉變法);
    理性情緒療法(RET)以(認知理論)為基石,并揉合了(行為療法)的某些技術而成一體。
    (1)RET關于情緒障礙的理論。ABC理論:A、是指外來的激發(fā)性生活事件。B、是指個體在誘發(fā)事件之后相應的信念系統(tǒng),即他對這一事件的想法、理解和評價。C、是指由B引起的情緒和行為的結果。
    (2)RET的治療過程及方法。A、心理診斷。B、領悟。C、修通。D、再教育。
    貝克的認知轉變法:其理論為情緒障礙認知理論,治療的過程及技術A、識別自動式思想。B、識別認知錯誤。C、真實性檢驗。
    37、試述你對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觀點的理解。
    2003下
    1、試述神經癥的癥狀表現(xiàn)、行為特點、以及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學派對它的解釋。
    答:神經癥指面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由于過去不良的學習經驗的影響而產生的持續(xù)性焦慮和恐懼情感。
    弗洛伊德最先注意到,神經癥病人的這些行為實際上表現(xiàn)為一種矛盾。從表面來看,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帶來限度的愉快和最少的痛苦。而從旁觀者看來,神經癥病人的行為是極端適應不良的,而且從長遠來看只能為他們帶有痛苦。
    神經癥行為的兩個特點:1行為往往以一種刻板的模式出現(xiàn),而且似乎這種行為的對立面已經不存在。2神經癥性的防御反應難以完全掩蓋其焦慮瓜或被抑制的行為系統(tǒng)。
    精神分析學派對神經癥的解釋:來內自部或外部的威脅會引發(fā)焦慮,而這種焦慮又會導致各種自我防御機制的過分使用,并導致不適應的行為的出現(xiàn)。
    行為學派對神經癥的解釋:錯誤的學習。錯誤的學習是指神經癥病人學會了不適應的行為,或沒有學會應付正常生活情境的適當?shù)哪芰蛻B(tài)度。如果采用一種防御性的或逃避性的行為風格則可以在短期內適當?shù)亟档推浣箲],而這種風格也就是因此而受到了強化并保持下來。條件反射并不是形成不合理恐懼的
    途徑,很多證據(jù)表明人類的行為,包括恐懼反應可以通過觀察習得。
    2、試述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及其在治療中的體現(xiàn)。
    答: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思想主要有:A自我是組織心理活動的中心,是最系統(tǒng)的概念。B著眼點在于價值和個人成長。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特別強調價值和價值選擇過程在指導行為以及尋求有意義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意義。C對人性和人類潛力持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與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不同的是,人本主義理論家對人性和人類潛力的看法是積極的、樂觀的。他們認為在適宜的條件下,人類都傾向于友好、合作、以及建設性的行為。而自私、攻擊性以及殘忍則是由于對我們的本性的否認、挫折、或歪曲。
    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方法,它被看做是心理療法的第三勢力,主要有患者中心療法、存在主義治療和完形療法。在幾種人本主義治療中,由羅杰斯的患者中心療法是最為突出的。它強調人的尊嚴和價值,認為治療者應對當事人采取同情、尊重、理解和誠實的態(tài)度,以發(fā)揮其個人的潛能,從而擺脫困境。反對治療者以指導人自居,而與當事人應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
    2004下
    1、試述你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以及對心理障礙的預防工作的看法。
    答: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只有心理和身體都健康的個體才稱為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水平的評估標準有以下幾項指標:1社會適應行為:在一般情況下,人的行為總是與環(huán)境協(xié)調一致的,并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tài)。
    2、心理與行為的統(tǒng)一性。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例如認識活動、情感活動和意志行為都應該是統(tǒng)一的、完整的和協(xié)調的。
    3、人格的穩(wěn)定性。個性心理特征形成以后就表現(xiàn)前后一貫、始終如一的特性,在沒有重大的變故情況下,一般是不易改變的
    4、挫折的耐受力:心理健康的人能忍受嚴重的挫折
    5、社會交往能力。人類心理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有賴于社會交往的發(fā)展。社會交往能力,也標志著一個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障礙的預防:分3個部分:
    1、初級預防:即幫助正常人健康地生活、學習和工作,避免或消除種種危機和刺激,防止情緒混亂或心理障礙的發(fā)和,或者說減少一般人群中心理障礙的發(fā)生率。
    2、二級預防。所謂二級預防,即盡早發(fā)現(xiàn)心量已有不正常的人,從而開展較迅速的心理和醫(yī)學的干預,同時也包括設法縮短病人的病程和降低復發(fā)率。
    3、三級預防。三級預防的目的是要減小心理障礙的危害和后遺癥。
    二、試述行為模型的基本理論觀點和其對心理異常的看法。
    答:行為模型的基本理論觀點:行為主義理論模型的基本概念就是學習。
    (1)經典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
    (2)強化。在操作條件抬高中,如果某一行為重復伴隨一種獎酬性條件或逃避某種厭惡刺激的條件,則這一行為就會被強化。
    (3)泛化與辨別
    (4)榜樣作用
    (5)認知——行為主義理論
    對心理異常的看法:
    (1)經典條件反射:根據(jù)行為主義理論,大部分行為異常都是經典條件反射的結果。
    (2)強化與操作條件反射:代幣治療的原則也是對積極的行為進行強化,而對異常行為則不鄧強化。
    (3)不恰當?shù)姆夯c不恰當?shù)谋鎰e:根據(jù)行為模型的觀點,很多異常是由于不恰當?shù)姆夯c不恰當?shù)谋鎰e造成的。
    (4)模仿學習技術:這種技術是基于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即人的行為可以通過觀察別人來學習,因此,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正常行為來消除自己的不適應行為。
    (5)認知——行為矯正:內部語言的改變,這種方法是基于認知——行為理論,即異常行為是由于不恰當?shù)膬炔垦哉Z或自我強化所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