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錄音就像是抱著碧姬·芭鐸的*照睡覺。”
指揮家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凱(1912~1996年)拒絕將一生的演奏錄制成唱片。他認為,音樂被機器儲存的瞬間就會變成“被復制的*照”,而不能成為有血有肉的身體。無論是音樂還是人生,只有活著的人才能消費,總有一天也會消失。
所以,他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的演奏聲一度成為“傳說”。直到1996年他去世后,在慕尼黑愛樂樂團專用音樂廳作為資料錄音的演奏現(xiàn)場專輯(EMI)和與斯圖加特廣播交響樂團共同演奏的布魯克納交響曲集(DG)等才與聽眾見面。雖然這是他不愿看到的情況,但因為這些唱片他死后變得更有名。
他在晚年指揮的慕尼黑愛樂樂團表現(xiàn)出極端的“緩慢美學”。特別是,像大海一樣波瀾壯闊的布魯克納交響曲的《Adagio》樂章將冥想氣氛和崇高的美麗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常說:“終點就在起點里?!彼钌钐兆碛谖鞑胤鸾毯蜄|方禪學思想。他用這句富含哲理的話解釋了音樂的同時性和剎那性。
在他的兒子塞爾吉烏·遙安制作的影片《切利比達凱的院子》和布魯克納的《F單調(diào)彌撒》DVD中有他排練的場面。他喜歡用沙啞的聲音像禪師一樣一問一答。
“你絕不可能在同一天用同樣的方式打招呼。因為人是活的。音樂是將過去根本不存在的東西不斷運動和變化的行為。盡情享受時時刻刻變化和運動的音樂魔術(shù)?!?BR> 他說,音樂“不美麗,但它在訴說真相?!痹阡浺襞锓磸弯浿贫傻某m然很美麗,但是假的音樂。他警告說,機器在殺死音樂,機器還可以讓偉大的指揮家消失。
雖然也有人不是地贊成他的主張,但音樂重放技術(shù)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有必要回憶他的洞察力。從LP到CD、MP3,隨著音樂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何音樂市場越來越低迷?與聚在沙龍聽鋼琴演奏,在街上駐足聆聽唱劇調(diào)的時代相比,今天的音樂有沒有發(fā)展?原以為昂貴的音響發(fā)出的聲音聽,但有一天在小劇場聽到小學生演奏的鋼琴聲,內(nèi)心竟然產(chǎn)生一種前所未有的共鳴,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切利比達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頂替富特文格勒,為重建柏林交響樂團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柏林交響樂團作為富特文格勒的接班人,選擇了經(jīng)營手段出眾的卡拉揚,而放棄了切利比達凱。卡拉揚發(fā)行無數(shù)唱片,獲得了名聲和財富。但切利比達凱直到死為止默默培養(yǎng)慕尼黑愛樂樂團,這使他變得更加神秘。據(jù)悉,每當人生面臨困境時,他就想起西藏僧侶昆察(音)說的話。
“你只不過是一個傻瓜!人生不是這樣的,所以重新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