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學到底是游還是學

字號:

游學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一個寒暑假活動項目,既非單純的旅游也非純粹的留學,介于游與學之間,又融合了游與學的內容。對廣大中學生和家長來說,既可以把游學當作留學的前奏,讓孩子嘗試一下,判斷今后是否要選擇留學的道路,也可以作為出國見世面、練口語、體驗生活、認識朋友的機會。不過因為游學往往價格不菲,而且主辦機構又林林總總,大家在選擇和甄別上還是要花點心思的——
    游學“鏗鏘三人行”
    王靜:上海財經大學學生,去年寒假在澳大利亞Brisbane的Griffith大學參加了三周游學活動。
    我們游學班里的同學來自世界各地,我發(fā)現課堂上來自歐洲國家的同學發(fā)言非常活躍,即使發(fā)音有濃重的地方口音,他們也在課堂上敢于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想法。相對而言,來自亞洲的同學在課堂上以聆聽為主,任教老師Christa告訴我在她執(zhí)教的20年中,她認為中國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相對欠缺。
    在澳洲的三周游學中,我感到在國外如果不留心學習當地的語言,語言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得到提高。因為來自同一國家或地區(qū)的學生在感情上比較親近,往往同住一屋結伴而行。除了課堂學習,可以說要真正使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因此如果你不自己開口說,也根本沒有機會多說。
    小陳:杭州某重點中學高二學生,初三時游學英國三周。
    我初三畢業(yè)后參加了游學,寄宿在當地的英國家庭里,作為一個英國家庭的臨時成員,我有了英國爸爸、媽媽和姐姐、弟弟,我每天和他們一起做家務,如修剪草坪、做飯什么的,連我在上海的爸媽都沒想到平時那么懶惰的我在英國居然學會做了那么多事情。
    而在課堂上除了學英語,其余時間就是進行專題活動,或是名勝游覽,或是體育運動,或是小型party,我認為游學還是開心的。
    王女士:某教育機構游學項目負責人。
    參加游學的學生應調整心態(tài),特別是寄宿國外家庭的學生,因為很多西方家庭并不會把寄宿學生捧為上賓,他們就像對待普通家人一樣,不會對你特別關照,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失落感,再加上語言、文化、風俗習慣上的差異,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就很不適應國外家庭的生活。還有些學生因為在父母身邊嬌寵慣了,到了國外一看,覺得還不如自己家里舒服,盼望著早點結束這幾周的寄居生活,一般這類孩子的獨立性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