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美國夢相遇

字號:

被“卡特里娜”吹“皺”的胡錦濤主席的美國之旅即將成行了。對于這次層會晤,媒體、公眾和業(yè)界都有著很大的期待,雙方也確實有很多話題可談,但我們同樣感興趣的是,伴隨著中國領導人的訪美以及中美之間更多溝通之門的敞開,“中國夢”和“美國夢”會以怎樣的方式相遇,它們會是彼此祝福和欣賞,還是彼此不以為然,互相戒備?
    告訴你我們的夢
    夢想是一種很奇妙的東西,之于個人,它可能會成為改變命運的動力,之于社會,則可能成為社會進步的源泉,而歷的無數(shù)先例已經(jīng)證明,一個成功的社會常常受某種強烈的信仰所激勵,這種“信仰”,有時就是以全社會所接受的“夢”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凝聚社會能量,推動社會發(fā)展。而在全世界都注視著中國的和平發(fā)展時,“中國夢”的內(nèi)容也就很自然地成了人們感興趣的事情。
    對于“中國夢”,人們還有著許多不同的看法,但有幾點確實比較明確的。一是“中國夢”所追求的和諧性,有著幾千年追求和諧人生與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使得在國內(nèi)構建和諧社會,在國際上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很自然地成為了當代中國人的共同理想與追求。這種“夢”,表現(xiàn)在國際事務中,就是一種強烈的國家與文明體之間的平等意識和相互理解,也是一種維護世界和平、促進繁榮發(fā)展的國際責任。
    “中國夢”的和諧性也帶給我們觀察中國外交一個新的角度。人們注意到,最近幾年間,拉美、非洲、中亞等許多發(fā)展中國家都十分樂于強化與中國的合作,這種合作的加強不僅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使得美國等一些發(fā)達國家在與中國的協(xié)商對話中也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比如美中有關與拉美國家合作的協(xié)商。
    對此,有西方觀察家稱,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現(xiàn)實利益的驅(qū)動,但遺憾的是,他們忘記了一個很重要的緣由,那就是“中國夢”對這些發(fā)展中國家的吸引,那種國家不分大小的平等,那種文化間的尊重與欣賞,那種超越單純經(jīng)濟利益考慮的互利、互惠、互讓與互諒意識,都使得有著相似的艱辛的發(fā)展歷程的國家之間,產(chǎn)生了特別的認同感和強烈的合作驅(qū)動。
    耐人尋味的是,在此番中美領導人會晤中,談到的許多話題可能都與第三國有關。令華盛頓無從回避的是,在美國所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和國際事務中,中國是越來越需要認真考慮的因素,而即便是美國的一些盟國,也委婉地告知美國,不要迫使它們在中美之間做出選擇。這也使得華盛頓在對中國采取什么行動之前,不僅要考慮一下美國的利益和中國的反應,更要看看盟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態(tài)度和反應。
    與此相關的,則是“中國夢”體現(xiàn)的開放性。在美國,“唐人街”是美國人對華人最直觀的認識,而在“中國夢”的開放性上,唐朝是的代表。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言:“李唐一族之所以崛興,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啟,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碧瞥呐d盛,不僅是國力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唐人是很善于汲取異族文化的養(yǎng)分和精氣的,同樣也從不吝嗇給他人提供機會。而今崛起中的中國,也頗能體現(xiàn)出這種開放的坦然和包容精神。
    用中國學者的話說,“中國夢”是與世界分享的,中國的開放不僅使中國人可以做“中國夢”,而且可以使外國人也做“中國夢”。這也正是美國學者所感嘆的方面:“中國正在崛起,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崛起的時候給世界提供這么多機會?!笔聦嵣?就連美國人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的開放給了美國社會數(shù)不清的機會,受惠的人遠遠大于所謂受損的人,這也使得中美關系表現(xiàn)出特別的復雜性和堅韌性。
    就在胡錦濤主席訪美之前,中美兩國簽署了44億美元的采購合同,如果算上稍后預計向波音公司采購大批客機,協(xié)議金額總共將達到大約150億美元。如今,中國已成為美國第四大出口市場和第三大貿(mào)易伙伴,美國則是中國第二大貿(mào)易伙伴。美國在華投資項目近5萬個,實際投資累計超過500億美元,而中國更是為美國就創(chuàng)造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就業(yè)機會,“中國夢”的開放性給美國乃至世界帶來的機會,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并不沖突的“夢境”
    “中國夢”最核心的特征是它的自信,這一方面表現(xiàn)為不斷學習與不斷完善的堅定,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在國際事務中的不卑不亢,不溫不火。今日的中國,不僅能夠更坦然地告訴世界我們的追求,也能夠更從容地應對來自各方面的挑戰(zhàn)。
    中國尊重所有國家和民族的夢想,也愿意與人們一同體會夢想牽引之下的幸福。這一點讓美國人感到熟悉,在許多年前,那位告訴人們“我有一個夢想”的馬丁路德金,也同樣說過,“一個人只有在信仰中才會幸福?!?BR>    一個很微妙的事實是,許多曾經(jīng)對中國有誤解和猜疑的人,在來到中國后,在切身感受到“中國夢”及其背后的平和心態(tài)后,或多或少地改變了對中國的諸多認識,因為他們知道,那對夢想的追求和向往,也曾同樣牽引著他們的前輩創(chuàng)造奇跡,締造富強。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相遇,是增進民族理解的機會,也是對“中國威脅論”的釜底抽薪。正如一些學者所總結的那樣,美國對于“中國威脅論”的擔憂主要來源于兩個領域,首先是中國經(jīng)濟的不斷增長,美國人隨處可見“中國制造”的產(chǎn)品,讓他們害怕中國人會逐漸奪走美國人的市場、工作和資源;但更深層的原因則是中美之間在政治、社會制度以及價值理念中產(chǎn)生的沖突。而進一步地說,就是對“中國夢”認識的缺乏。
    由于一些美國媒體的選擇性的報道,一些政客的“問題制造”,一些利益集團的利己驅(qū)動,相當一部分美國人對中國“帶有偏見的、不完整的”的印象,沒有充分了解到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沒有充分意識到中國給美國以至世界帶來的機會,沒有充分感受到中國人“追夢”的真摯與誠意,沒有充分體察到“中國夢”與“美國夢”在本質(zhì)上的接近——聰明、勤奮與堅忍不拔是實現(xiàn)夢想的必要條件,社會的寬容與“大熔爐”效應是實現(xiàn)夢想的大環(huán)境,而個人的進取與個性化的人生選擇則是實現(xiàn)夢想的小環(huán)境和初始動力,而民族之夢的豐富則在于,千千萬萬個尋夢者的努力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也使夢想之園繁花似錦。
    換句話說,“中國夢”與“美國夢”雖然景致不同,基礎不一,但根本上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世界和諧與和平的向往是相近的,這也意味著,中美兩國有著更為廣闊的理解和相互欣賞的空間。
    伴隨著更多、更廣泛層面的接觸與磨合,相信,美國人頭腦里“模模糊糊的中國形象”將最終清晰起來,兩個尋夢的民族間也將產(chǎn)生更多的敬意和好感,而“中國威脅論”就像曾經(jīng)的“中國崩潰論”一樣,成為歷史的遺跡。
    從這種意義上說,胡錦濤主席的美國之行,就蘊含了更豐富的內(nèi)容,是有現(xiàn)實意義的外交之旅,更是有長遠意義的文化之旅和希望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