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歸”這個詞雖然近幾年才流行起來,可中國人到海外留學的歷史已有上百年了。從1881年清政府第一批留美幼童歸國的那一天起,一批又一批的中華學子書寫了一部轟轟烈烈的“海歸史”。
中國“海歸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中國的危機史、開放史和復興史,飽含著辛酸、孤獨與惆悵。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留學生,特別是一批又一批的“海歸”,給世界各國帶去了中國對復興和融入世界的熱切期盼,給中國帶回了更加理性與開放的心態(tài)。
第一個從美國大學畢業(yè)的中國人
在中國留學,有一個人不該被忘記,他就是第一個受過完整的美國高等教育,并取得學位的中國人容閎。這位于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yè)的中國人,有感于當時中國的積貧積弱,立志將“西學”引入中國。
在容閎等人多年的努力下,1871年8月3日,曾國藩、李鴻章向同治皇帝遞交了《奏選派幼童赴美肄業(yè)酌議章程折》,詳細闡述了派出留學生的意義,給出了派遣留學生的具體辦法。
一個月后,建議得到了清政府的采納。于是,這份三四千字的奏折,成了記錄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開放姿態(tài)的重要文件。
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齡在9歲到15歲的幼童,渡海32000里,赴美求學。
這些人便是我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求學之路充滿了艱辛,但至少有50名幼童進入了大學,耶魯、麻省理工、哈佛和哥倫比亞等高等學府,至今仍保存著他們的檔案。
留美幼童在美國的學業(yè)很出色,然而,在清廷保守勢力的干擾下,1881年,這些幼童被提前召回。
老“海歸”成為建設新中國的重要力量
留美僅僅是清政府留學計劃的一部分。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政府開始向歐洲和日本派出留學生。
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加大了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力度。由于戰(zhàn)爭賠款數(shù)額巨大,清政府開始鼓勵自費留學。1902年中國留日的學生有600余人,1907年達17860人。
1909年,美國開始以接收留學生的方式,向清政府“退還”庚子賠款。從1912年到1929年,留美學生的數(shù)量每年都在千名以上。他們在國外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接受了民主思想?;貒?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政府部門、教育、文化、科技和經(jīng)濟等領域擔任了重要職務,更多的人成為民主革命的主力。
中華民國成立后,鼓勵留學依然是政府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受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兩萬多名有志青年自費走出國門,到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和蘇聯(lián)尋找救國良方。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這些“海歸”在各自的領域內(nèi)影響著整個中國。
從1931年到1949年,受二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和內(nèi)戰(zhàn)的影響,國民政府財政緊張,留學人數(shù)驟減到1萬人,但從美國、日本、印度、蘇聯(lián)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學成歸國的“海歸”,成為后來新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后的歸國潮
從1958年到1976年,新中國共向前蘇聯(lián)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1萬多名留學生。
與清末民初不同,這一時期留學生的選派,要經(jīng)過層層的嚴格選拔,除了國家公派之外,任何形式的自費留學都被禁止。
1978年后,隨著中國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陸續(xù)以訪問學者、教師進修、攻讀學位等形式向世界各國派遣留學生。到2004年,我國的自費留學生約有20萬人,公派留學生約40萬人,他們的足跡遍布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其中,學成回國的有17萬人。
近年來,國家對“海歸”高度重視,給他們提供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機遇、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優(yōu)厚的物質條件,“海歸”人數(shù)每年均以13%的速度遞增,以各種形式回國發(fā)展的“海歸”越來越多。在已經(jīng)回國的17萬“海歸”中,有些走上了領導崗位,有些成為我國科技教育領域的帶頭人,更多的人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企業(yè)。
據(jù)統(tǒng)計,在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兩彈一星”的23名功臣中,有21名是“海歸”;中國科學院的629名院士中,“海歸”占81%;中國工程院的423名院士中,“海歸”占54%;在許多重大的科技攻關項目中,入選的人才有一半是“海歸”;在教育部直屬的高校中,77.61%的校長有過留學經(jīng)歷,62.31%的博士生導師是“海歸”。
今天,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在民族復興之外,留學、回國也包含著留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有人預測,在未來的若干年內(nèi),留學人員回國發(fā)展將出現(xiàn)新的高潮。
中國“海歸史”,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一部中國的危機史、開放史和復興史,飽含著辛酸、孤獨與惆悵。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國留學生,特別是一批又一批的“海歸”,給世界各國帶去了中國對復興和融入世界的熱切期盼,給中國帶回了更加理性與開放的心態(tài)。
第一個從美國大學畢業(yè)的中國人
在中國留學,有一個人不該被忘記,他就是第一個受過完整的美國高等教育,并取得學位的中國人容閎。這位于1854年從耶魯大學畢業(yè)的中國人,有感于當時中國的積貧積弱,立志將“西學”引入中國。
在容閎等人多年的努力下,1871年8月3日,曾國藩、李鴻章向同治皇帝遞交了《奏選派幼童赴美肄業(yè)酌議章程折》,詳細闡述了派出留學生的意義,給出了派遣留學生的具體辦法。
一個月后,建議得到了清政府的采納。于是,這份三四千字的奏折,成了記錄中國向西方學習的開放姿態(tài)的重要文件。
1872年8月11日,一批年齡在9歲到15歲的幼童,渡海32000里,赴美求學。
這些人便是我國第一批留美幼童。
求學之路充滿了艱辛,但至少有50名幼童進入了大學,耶魯、麻省理工、哈佛和哥倫比亞等高等學府,至今仍保存著他們的檔案。
留美幼童在美國的學業(yè)很出色,然而,在清廷保守勢力的干擾下,1881年,這些幼童被提前召回。
老“海歸”成為建設新中國的重要力量
留美僅僅是清政府留學計劃的一部分。19世紀七八十年代,清政府開始向歐洲和日本派出留學生。
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加大了向日本派遣留學生的力度。由于戰(zhàn)爭賠款數(shù)額巨大,清政府開始鼓勵自費留學。1902年中國留日的學生有600余人,1907年達17860人。
1909年,美國開始以接收留學生的方式,向清政府“退還”庚子賠款。從1912年到1929年,留美學生的數(shù)量每年都在千名以上。他們在國外掌握了現(xiàn)代科學技術,接受了民主思想?;貒?他們中的很多人在政府部門、教育、文化、科技和經(jīng)濟等領域擔任了重要職務,更多的人成為民主革命的主力。
中華民國成立后,鼓勵留學依然是政府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受新文化運動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兩萬多名有志青年自費走出國門,到法國、英國、比利時、德國和蘇聯(lián)尋找救國良方。在此后的半個多世紀里,這些“海歸”在各自的領域內(nèi)影響著整個中國。
從1931年到1949年,受二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和內(nèi)戰(zhàn)的影響,國民政府財政緊張,留學人數(shù)驟減到1萬人,但從美國、日本、印度、蘇聯(lián)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學成歸國的“海歸”,成為后來新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
改革開放后的歸國潮
從1958年到1976年,新中國共向前蘇聯(lián)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派出了1萬多名留學生。
與清末民初不同,這一時期留學生的選派,要經(jīng)過層層的嚴格選拔,除了國家公派之外,任何形式的自費留學都被禁止。
1978年后,隨著中國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中國陸續(xù)以訪問學者、教師進修、攻讀學位等形式向世界各國派遣留學生。到2004年,我國的自費留學生約有20萬人,公派留學生約40萬人,他們的足跡遍布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其中,學成回國的有17萬人。
近年來,國家對“海歸”高度重視,給他們提供了很多優(yōu)惠政策,為他們創(chuàng)造了很多機遇、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和優(yōu)厚的物質條件,“海歸”人數(shù)每年均以13%的速度遞增,以各種形式回國發(fā)展的“海歸”越來越多。在已經(jīng)回國的17萬“海歸”中,有些走上了領導崗位,有些成為我國科技教育領域的帶頭人,更多的人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企業(yè)。
據(jù)統(tǒng)計,在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兩彈一星”的23名功臣中,有21名是“海歸”;中國科學院的629名院士中,“海歸”占81%;中國工程院的423名院士中,“海歸”占54%;在許多重大的科技攻關項目中,入選的人才有一半是“海歸”;在教育部直屬的高校中,77.61%的校長有過留學經(jīng)歷,62.31%的博士生導師是“海歸”。
今天,全球化進程日益加快,在民族復興之外,留學、回國也包含著留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和個人生活方式的選擇。有人預測,在未來的若干年內(nèi),留學人員回國發(fā)展將出現(xiàn)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