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研究這個題目,并不僅僅為了研究具體問題,還希望通過這一問題了解新準則到底是產生了積極效應還是消極效應,用事實說話,驗證其作用。從研究結果來看,新準則的頒布產生了積極影響,使企業(yè)的長期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行為更加理性了。”陸正飛開門見山地說。
之所以選擇研究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是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之一。陸正飛笑著說:“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就像學生作弊一樣,一定要選擇效果好、隱蔽性強、不容易甄別的手段。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就符合這些特點?!痹浘陀袔准疑鲜泄境钟型患移髽I(yè)的長期股權,在被投資企業(yè)面臨財務危機時,不同的上市公司就該項股權投資計提了不同比例的減值準備,這足以證明減值準備計提帶有很強的主觀判斷色彩。而除非提出反證,這種判斷又很難被*。
是否轉回:兩難選擇
長期資產減值能否轉回是新舊準則在資產減值會計處理上的區(qū)別。但減值準備是否允許被轉回,國際上也有不同規(guī)定。
國際會計準則是允許轉回的,但對其做出了謹慎性規(guī)定;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是不允許轉回的。
如果資產價值以后確實恢復了,而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又不允許被轉回,這就會使會計的反映背離事實。雖然很多長期資產,如專利等一旦貶值就難以恢復,但也有些不一定具有這樣的特性。只有當其價值降低是長期趨勢時,才能計提減值準備。
然而,判斷某些減值現象是長期趨勢還是臨時波動有時候很困難。比如房地產,深圳房價在2007-2008年間大跌,這是長期趨勢還是臨時波動,就有爭議了。
再比如香港房價,從1998年金融危機后,一直穩(wěn)步回升,歷經十來年時間,地段好的房產價格已經基本回到甚至超過了原來的價值。此時如果不轉回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價值就不符合真實情況。
到底怎么處理更好呢?陸正飛表示,能不能轉回是個兩難選擇,而新準則不允許轉回減值準備,是有著現實考慮的。
不轉回:實質重于形式
“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只計提不轉回,其實也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标懻w說。
這是因為,新準則不允許轉回減值準備的重要原因不僅僅是長期資產一旦貶值,恢復過程比較慢或者是不恢復,即未來恢復有很大不確定性;還因為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金額比較大,是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
“這就像儲水備喝一樣?!标懻w告訴記者。假如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計提后能轉回,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其降低某年的利潤,升高以后年度的利潤,在同一件事情上就可以作弊兩次,把利潤隱藏起來、儲備起來,就像備用的水一樣,什么時候渴了,就可以拿出來喝。
新準則實施后,企業(yè)只能作弊一次,一旦調低利潤,以后沒有辦法大量轉回以抬高利潤,主要目的無法實現,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的意義就不大了。可以說,新準則使企業(yè)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行為更加理性,沒必要過度計提了。
把企業(yè)逼上理性計提之路
陸正飛等3人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上市公司在新準則頒布后實施前,并沒有由于準則變遷而集中轉回大量減值準備。新準則頒布后,上市公司減值準備的計提額遠小于頒布前。這要歸功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他們在不允許上市公司突擊性轉回減值準備方面做了很多規(guī)定。
盡管沒有巨額轉回,但上市公司普遍通過減少計提減值準備提高凈利潤。可見,由于以后將不允許轉回減值準備,上市公司對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明顯更加謹慎,數額也有所減少。也就是說,因為新準則的實施,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程度下降了。這就表明上市公司在計提減值準備的時候,不會為了以后轉回而故意多提。新準則的頒布使上市公司的減值準備計提行為更加理性。
這證明了上市公司的確曾利用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而新準則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這一現象;同時也表明,在準則制定的過程中,政府不僅要考慮到準則實施后企業(yè)各種可能的利潤操縱行為,也要考慮到在準則頒布至正式實施之前的這段時間內,企業(yè)可能進行的利潤操縱行為??荚嚧缶庉嬚?
之所以選擇研究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是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之一。陸正飛笑著說:“上市公司操縱利潤就像學生作弊一樣,一定要選擇效果好、隱蔽性強、不容易甄別的手段。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轉回就符合這些特點?!痹浘陀袔准疑鲜泄境钟型患移髽I(yè)的長期股權,在被投資企業(yè)面臨財務危機時,不同的上市公司就該項股權投資計提了不同比例的減值準備,這足以證明減值準備計提帶有很強的主觀判斷色彩。而除非提出反證,這種判斷又很難被*。
是否轉回:兩難選擇
長期資產減值能否轉回是新舊準則在資產減值會計處理上的區(qū)別。但減值準備是否允許被轉回,國際上也有不同規(guī)定。
國際會計準則是允許轉回的,但對其做出了謹慎性規(guī)定;而美國財務會計準則是不允許轉回的。
如果資產價值以后確實恢復了,而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又不允許被轉回,這就會使會計的反映背離事實。雖然很多長期資產,如專利等一旦貶值就難以恢復,但也有些不一定具有這樣的特性。只有當其價值降低是長期趨勢時,才能計提減值準備。
然而,判斷某些減值現象是長期趨勢還是臨時波動有時候很困難。比如房地產,深圳房價在2007-2008年間大跌,這是長期趨勢還是臨時波動,就有爭議了。
再比如香港房價,從1998年金融危機后,一直穩(wěn)步回升,歷經十來年時間,地段好的房產價格已經基本回到甚至超過了原來的價值。此時如果不轉回已計提的減值準備,價值就不符合真實情況。
到底怎么處理更好呢?陸正飛表示,能不能轉回是個兩難選擇,而新準則不允許轉回減值準備,是有著現實考慮的。
不轉回:實質重于形式
“長期資產減值準備只計提不轉回,其實也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标懻w說。
這是因為,新準則不允許轉回減值準備的重要原因不僅僅是長期資產一旦貶值,恢復過程比較慢或者是不恢復,即未來恢復有很大不確定性;還因為長期資產計提減值準備,金額比較大,是公司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
“這就像儲水備喝一樣?!标懻w告訴記者。假如長期資產的減值準備計提后能轉回,上市公司就可以利用其降低某年的利潤,升高以后年度的利潤,在同一件事情上就可以作弊兩次,把利潤隱藏起來、儲備起來,就像備用的水一樣,什么時候渴了,就可以拿出來喝。
新準則實施后,企業(yè)只能作弊一次,一旦調低利潤,以后沒有辦法大量轉回以抬高利潤,主要目的無法實現,利用其進行盈余管理的意義就不大了。可以說,新準則使企業(yè)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的行為更加理性,沒必要過度計提了。
把企業(yè)逼上理性計提之路
陸正飛等3人的實證研究結果顯示,上市公司在新準則頒布后實施前,并沒有由于準則變遷而集中轉回大量減值準備。新準則頒布后,上市公司減值準備的計提額遠小于頒布前。這要歸功于政府監(jiān)管部門,他們在不允許上市公司突擊性轉回減值準備方面做了很多規(guī)定。
盡管沒有巨額轉回,但上市公司普遍通過減少計提減值準備提高凈利潤。可見,由于以后將不允許轉回減值準備,上市公司對計提長期資產減值準備明顯更加謹慎,數額也有所減少。也就是說,因為新準則的實施,上市公司計提減值準備的程度下降了。這就表明上市公司在計提減值準備的時候,不會為了以后轉回而故意多提。新準則的頒布使上市公司的減值準備計提行為更加理性。
這證明了上市公司的確曾利用長期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而新準則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這一現象;同時也表明,在準則制定的過程中,政府不僅要考慮到準則實施后企業(yè)各種可能的利潤操縱行為,也要考慮到在準則頒布至正式實施之前的這段時間內,企業(yè)可能進行的利潤操縱行為??荚嚧缶庉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