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輔導資料:藥動學-藥物體內(nèi)過程

字號:

一、藥物的跨膜轉運
    1、被動轉運(順梯度轉運):藥物依賴于膜兩側的濃度差,從高濃度的一側向低濃度的一側擴散轉運的過程。大多數(shù)藥物屬于被動轉運。
    (1)特點: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無飽和現(xiàn)象和競爭性抑制。
    (2)影擴散速度的因素:
    ①膜兩側的藥物濃度差。
    ②藥物的理化性質:分子量小、脂溶性大、極性小、非解離型的藥物易通過生物膜轉運,反之難跨膜轉運。
    2、主動轉運:是一種逆濃度(或電位)差的轉運。
    特點:需要載體,消耗能量,有飽和現(xiàn)象和競爭性抑制。
    二、吸收
    吸收速度與程度主要取決于藥物的理化性質、劑型、劑量和給藥途徑。
    1、消化道吸收
    (1)口腔粘膜:脂溶性藥物如硝酸甘油(舌下給藥)以簡單擴散方式被吸收。
    (2)胃:小的水溶性分子如酒精可自胃粘膜吸收。
    (3)小腸、大腸:大多數(shù)藥物在小腸被吸收。
    (4)影響藥物在胃和腸中吸收的因素:
    ①溶解度:多數(shù)藥物以脂溶擴散的方式被吸收。
    ②PH:PH主要通過改變解離與非解離分子的比值而影響吸收。
    弱酸性藥物在酸性環(huán)境中非解離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但在堿性環(huán)境中,解離型多,脂溶性小,吸收小。
    弱堿性藥物在堿性環(huán)境中非解離型多,脂溶性大,吸收多;但在酸性環(huán)境中,解離型多,脂溶性小,吸收少。
    (5)首過消除:某些藥物通過腸粘膜及肝臟時經(jīng)受藥物代謝酶滅活代謝,進入體循環(huán)的藥量減少。
    三、分布
    決定藥物在體內(nèi)分布的因素:
    1、藥物的理化性質:如分子大小,脂溶性。
    2、藥物與血漿蛋白的結合率:為可逆性疏松結合,結合型藥物分子量增大,不能跨膜轉運、代謝和排泄,并暫時失去藥理活性,某些藥物可在血漿蛋白結合部位上發(fā)生競爭排擠現(xiàn)象
    3、藥物與組織的親和力,如碘在甲狀腺中濃度比血漿高1萬倍。
    4、特殊屏障:
    (1)血腦屏障:血液與腦細胞、血液與腦脊液、腦脊液與腦細胞之間的屏障。分子量小脂溶性高的藥物易通過血腦屏障。
    (2)胎盤屏障:某些藥物可通過此屏障引起胎兒不良反應。
    5、體液PH:如用碳酸氫鈉堿化血液和尿,促進巴比妥類藥物由腦細胞向血漿中轉運和從尿排泄。
    四、生物轉化(代謝)
    1、生物轉化類型及其催化酶:
    (1)生物轉化類型:
    ①第一相反應:包括氧化、還原、水解,是母藥加入極性基因如-OH,產(chǎn)物的多數(shù)是滅活的代謝物,但也有少數(shù)藥物變?yōu)榛钚曰蚨拘源x物。
    ②第二相反應:結合反應,是母藥或代謝物與內(nèi)源性物質如葡萄糖醛酸和甘氨酸結合。結合的產(chǎn)物一般是極性高,水溶性大、藥物活性減弱或消失。
    (2)催化酶:
    ①專一性酶:如乙酰膽堿酯酶(AchE)、單胺氧化酶、它們分別轉化Ach和單胺類藥物。
    ②非專一性酶:肝微粒體混合功能氧化酶(肝藥酶)。
    組成:細胞色素P450,細胞色素b5和輔酶Ⅱ(NADPH)。
    功能:促進多種藥物和生理代謝物的生物轉化。
    2、肝藥酶的誘導劑和抑制劑:
    (1)誘導劑:如苯巴比妥鈉和苯妥英鈉,能誘導酶的活性,加速自身或其它藥物的代謝,使藥物效應減弱,如苯巴比妥長期應用后產(chǎn)生耐受性。
    (2)抑制劑:如異煙肼和氯霉素,能抑制酶的活性,降低其它藥物的代謝,使藥物效應敏化。
    五、排泄
    1、腎排泄(主要排泄途徑):
    (1)藥物從腎小管中重吸收量與尿液PH有關。弱酸性藥在酸性尿中非解離型多,易重吸收,排泄慢;在堿性尿中,解離型多,重吸收少,排泄快,如弱酸性巴比妥類中毒時,用碳酸氫鈉以堿化尿液,促進排泄。
    (2)同類藥物之間有競爭性抑制排泄現(xiàn)象,如丙磺舒抑制青霉素自腎小管分泌。
    2、膽汁排泄:
    許多藥物如洋地黃毒堿甙或其它代謝物從肝細胞經(jīng)膽汁排入小腸中,結合型藥物在腸中受細菌或酶的水解后可被重吸收,形成肝腸循環(huán)。
    3、乳汁排泄:某些藥物如嗎啡經(jīng)乳汁排泄,故哺乳期用藥時應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