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考點匯總與解析-中藥鑒定學(3)

字號:

☆ 考點61:根及根莖類中藥-玄參
    [來 源] 為玄參科植物玄參的干燥根。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浙江省。四川、湖北、江蘇等省亦產(chǎn)。
    [采收加工] 冬季莖葉枯萎時采挖根。除去根莖、幼芽(供留種栽培用)、須根及泥沙,曬或烘至半干,堆放發(fā)汗至內(nèi)部變黑色,再曬干或烘干。
    [性狀鑒別] 藥材:呈類圓柱形,中部略粗或上粗下細,有的微彎似羊角狀。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縱溝、橫向皮孔及稀疏的橫裂紋和須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略平坦,黑色,微有光澤。氣特異似焦糖,味甘、微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①后生皮層細胞棕黃色,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微木栓化。②皮層較寬,石細胞單個散在,或2~5個成群,多角形、類圓形或類 方形,壁較厚,層紋明顯。③韌皮射線多裂隙。④形成層成環(huán)。⑤木質(zhì)部射線寬,多裂隙;導管少數(shù),類多角形,伴有少量纖維。⑥薄壁細胞含核狀物。
    [成 分] ①玄參素。②環(huán)烯醚萜苷類成分,如哈帕苷、哈巴俄苷等。③另含L-天冬酰胺、生物堿等多種成分。環(huán)烯醚萜苷類成分是使藥材加工后內(nèi)部能變?yōu)鹾谏某煞帧?BR>    ☆ ☆☆☆考點62:根及根莖類中藥-地黃
    [來 源] 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新鮮或干燥塊根。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河南省武陟、溫縣、博愛等縣。
    [性狀鑒別] 飲片:生地黃,為不規(guī)則類圓形厚片,切面棕黑色或烏黑色,有光澤,油潤黏性,中間隱現(xiàn)菊花心紋理,周邊灰黑色或棕灰色,皺縮。質(zhì)柔軟,堅實。無臭,味微甜。
    [顯微鑒別] (1)塊根橫切面:鮮地黃,①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②皮層細胞排列疏松,散有多數(shù)分泌細胞,含橘黃色油滴,偶有石細胞。③韌皮部較 寬,分泌細胞較少。④形成層成環(huán)。⑤木質(zhì)部射線較寬,導管稀疏,排列成放射狀。(2)粉末:生地黃,深棕色。無臭,味微甜。①木栓細胞淡棕色,斷面觀類長 方形,排列整齊。②薄壁細胞類圓形,內(nèi)含類圓形細胞核。分泌細胞與一般的薄壁細胞相似,內(nèi)含橙黃色或橙紅色油滴狀物。③具緣紋孔及網(wǎng)紋導管直徑約至 92/m.
    [成 分] 鮮地黃:①環(huán)烯醚萜苷類化合物,如梓醇、益母草苷、二氫梓醇、桃葉珊瑚苷及地黃苷A、B、C、D等。②多種糖類,如水蘇糖及 地黃多糖RPS-b等。RPS-b是地黃中兼具免疫與抑瘤活性的有效成分。③含有多種氨基酸等。環(huán)烯醚萜苷類成分為主要活性成分,也是使地黃變黑的成分。
    [理化鑒別] 本品以梓醇為對照品,進行薄層色譜法試驗,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浸 出 物] 本品用冷浸法測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65.0%。
    ☆ ☆考點63:根及根莖類中藥-胡黃連
    [來 源] 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的干燥根莖。
    [性狀鑒別] 藥材呈圓柱形,略彎曲,有的有分枝。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粗糙,有較密的環(huán)狀節(jié),具稍隆起的芽痕或根痕,上端密被暗棕色鱗片狀的 葉柄殘基。體輕,質(zhì)硬而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橫切面淡棕色至暗棕色,木部有4~10個類白色點狀維管束排列成環(huán),中央灰黑色(髓部)。氣微,味極苦。
    [成 分] ①環(huán)烯醚萜苷類成分,如胡黃連苷Ⅰ、Ⅱ、Ⅲ。②含游離有機酸類成分,如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等。
    ☆ ☆☆☆考點64:根及根莖類中藥-巴戟天
    [來 源] 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的干燥根。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區(qū)。
    [采收加工] 全年均可采挖,除去須根及泥土,洗凈,曬至六七成干,輕輕捶扁,曬干。
    [性狀鑒別] 藥材:為扁圓柱形,略彎曲,長短不等。表面灰黃色或暗灰色,具縱紋及橫裂紋,有的外皮橫向斷離露出木部,形似連珠。質(zhì)堅韌,斷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與木部剝離;木部堅硬,黃棕色或黃白色。無臭,味甘而微澀。
    [顯微鑒別] (1)根橫切面①木栓層為數(shù)列細胞。②皮層外側(cè)石細胞單個或數(shù)個成群,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切向排列。③韌皮 部寬廣,內(nèi)側(cè)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軸向排列。④形成層明顯。⑤木質(zhì)部導管單個散在或2~3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木纖維較發(fā)達;木射線寬1~3列細 胞;偶見非木化的木薄壁細胞群。(2)粉末:淡紫色或紫褐色。無臭,味甘而微澀。①石細胞淡黃色,類圓形、類方形、類長方形、長條形或不規(guī)則形,有的一端 尖,有的層紋明顯,紋孔及孔溝明顯,有的石細胞形大,壁稍厚。②草酸鈣針晶多成束存在于薄壁細胞中。③具緣紋孔導管淡黃色,紋孔細密。④纖維管胞長梭形, 具緣紋孔較大,紋孔口斜縫狀或相交成人字形、十字形。
    [成 分] ①蒽醌類化合物,如甲基異茜草素、甲基異茜草素-1-甲醚、大黃素-甲醚等。②植物甾醇。③樹脂和多種氨基酸成分等。
    ☆ ☆☆☆考點65:根及根莖類中藥-桔梗
    [來 源] 為桔??浦参锝酃5母稍锔?。
    [性狀鑒別] 藥材:呈圓柱形或略呈紡錘形,下部漸細,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頂端有較短的根莖(蘆頭),其上有數(shù)個半月形的莖痕。表面白色或淡 黃白色,不去外皮的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具縱扭皺溝,并有橫長的皮孔樣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橫紋。質(zhì)硬脆,易折斷,折斷面不平坦,橫切面可見放射狀裂隙, 皮部類白色,形成層環(huán)棕色,木質(zhì)部淡黃色。氣微、味微甜后稍苦。
    [顯微鑒別] (1)根橫切面:①木栓細胞有時殘存,不去外皮者有栓皮層,細胞中偶含草酸鈣小棱晶。②皮層窄,常見裂隙。③韌皮部乳管群散在, 壁略厚,內(nèi)含細顆粒狀黃棕色物質(zhì)。④形成層成環(huán)。⑤木質(zhì)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⑥薄壁細胞含菊糖。(2)粉末:黃白色。氣微,味微甜后 稍苦。①菊糖眾多(乙醇裝片),呈扇形或類圓形的結(jié)晶。②乳管?;ハ噙B接,管中含黃色油滴樣顆粒狀物。③具梯紋、網(wǎng)紋導管,少有具緣紋孔導管。
    [理化鑒別] 取粉末0.5g,加水10ml,于水浴中加熱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置帶塞試管中,用力振搖,產(chǎn)生持久性泡沫。
    [含量測定] 用重量法測定,藥材含總皂苷不得少于6.0%;飲片含總皂苷不得少于5.5%.
    ☆ ☆☆☆考點66:根及根莖類中藥-黨參
    [來 源] 為桔梗科植物黨參、素花黨參或川黨參的干燥根。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山西、陜西、甘肅、四川等省及東北各地。
    [性狀鑒別] 藥材:黨參,呈長圓柱形,稍彎曲。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根頭部有多數(shù)疣狀突起的莖痕及芽,習稱"獅子盤頭";每個莖痕的頂端呈凹 下的圓點狀,根頭下有致密的環(huán)狀橫紋,向下漸稀疏,有的達全長的一半,栽培品環(huán)狀橫紋少或無;全體有縱皺紋及散在的橫長皮孔,支根斷落處常有黑褐色膠狀 物。質(zhì)稍硬或略帶韌性,斷面稍平坦,有裂隙或放射狀紋理,皮部淡黃白色至淡棕色,木部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
    [顯微鑒別] (1)根橫切面:黨參①木栓細胞數(shù)列至十數(shù)列,外側(cè)有石細胞,單個或成群。②皮層窄。③韌皮部寬廣,外側(cè)?,F(xiàn)裂隙,散有淡黃色乳 管群,并常與篩管群交互排列。④形成層成環(huán)。⑤木質(zhì)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shù)個相聚,呈放射狀排列。⑥薄壁細胞內(nèi)含菊糖及少量淀粉粒。
    (2)粉末:黨參,淡黃色。有特殊香氣,味微甜。①淀粉粒類球形,臍點呈星狀或裂縫狀。②石細胞呈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不甚厚。③節(jié)狀乳管碎片甚多,含淡黃色顆粒狀物。④網(wǎng)紋導管易見。⑤可見菊糖。
    ☆☆考點67:根及根莖類中藥-木香
    [來 源] 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云南省。四川、西藏亦產(chǎn)。
    [性狀鑒別] ①藥材:呈圓柱形、半圓柱形或枯骨形。表面黃棕色至灰褐色,有明顯的皺紋、縱溝及側(cè)根痕。質(zhì)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面灰褐色至 暗褐色,周邊灰黃色或淺棕黃色,形成層環(huán)棕色,有放射狀紋理及散在的褐色點狀油室。氣香特異,味微苦。②飲片:木香,本品為類圓形厚片。表面顯灰褐色或棕 黃色,中部有明顯菊花心狀的放射紋理,間有暗褐色或灰褐色環(huán)紋,褐色油點散在,周邊外皮顯黃棕色至灰褐色,有縱皺紋。質(zhì)堅。有特異香氣,味苦。
    [顯微鑒別] 粉末:黃棕色,氣香,味苦。①菊糖多見,表面現(xiàn)放射狀紋理。②木纖維多成束,長梭狀,紋孔及孔溝明顯。③網(wǎng)紋導管多見,亦有具緣紋孔導管。④木栓細胞黃棕色,多角形。⑤油室碎片淡黃色,細胞內(nèi)含黃色或棕色分泌物。
    [含量測定]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木香烴內(nèi)酯不得少于0.60%.
    ☆ 考點68:根及根莖類中藥-川木香
    [來 源] 為菊科植物川木香或灰毛川木香的干燥根。
    [性狀鑒別] ①藥材:呈圓柱形或有縱槽的半圓柱形,稍彎曲。表面黃褐色或棕褐色,具縱皺紋,外皮脫落處可見絲瓜絡(luò)狀細筋脈;根頭偶有黑色發(fā)黏 的膠狀物,習稱"油頭".體較輕,質(zhì)硬脆,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或黃色,有深黃色稀疏油點及裂隙,木部寬廣,有放射狀紋理;有的中心呈枯朽狀。氣微香,味 苦,嚼之粘牙。②飲片:川木香為類圓形厚片。切面黃白色,散有棕黃色稀疏油點及裂隙,有的中心呈枯朽狀,木部顯菊花形放射狀紋理,周邊有一明顯的環(huán)紋;外 皮黃褐色或棕褐色。氣微香,味苦。
    [成 分] ①含揮發(fā)油,油中主含川木香內(nèi)酯。②菊糖。
    ☆ ☆☆☆考點69:根及根莖類中藥-白術(shù)
    [來 源] 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的干燥根莖。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浙江、安徽、湖南、湖北等省。
    [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guī)則的肥厚團塊。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瘤狀突起和斷續(xù)的縱皺和溝紋,并有須根痕,頂端有殘留莖基和芽痕。質(zhì) 堅硬,不易折斷,斷面不平坦,黃白色至淡棕色,有棕黃色的油點散在;烘術(shù)斷面角質(zhì)樣,色較深或有裂隙。氣清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
    [顯微鑒別] (1)根莖橫切面:①木栓層為數(shù)列扁平細胞,其內(nèi)側(cè)常夾有斷續(xù)的石細胞環(huán)。②皮層、韌皮部及木射線中有大型油室散在,油室圓形至 長圓形。③形成層環(huán)明顯。④導管群放射狀排列,中部和內(nèi)側(cè)有纖維束圍繞導管。⑤中央有髓部。⑥薄壁細胞中含菊糖及草酸鈣針晶。(2)粉末:淡黃棕色。氣清 香,味甘、微辛,嚼之略帶黏性。①草酸鈣針晶細小,不規(guī)則地聚集于薄壁細胞中。②纖維黃色,大多成束,長梭形,壁甚厚,木化,孔溝明顯。③石細胞淡黃色, 類圓形、多角形、長方形或少數(shù)紡錘形,胞腔明顯,有不規(guī)則孔溝。④薄壁細胞含菊糖,表面顯放射狀紋理。⑤導管分子較短小,為網(wǎng)紋及具緣紋孔。
    [理化鑒別] 取粗粉2g,置100ml具塞錐形瓶中,加乙醚20ml,連續(xù)振搖10分鐘,濾過,濾液分別做以下試驗:(1)取濾液10ml, 揮干后加10%香草醛的硫酸溶液,顯紫色。(2)取濾液2ml,置蒸發(fā)皿中,待乙醚揮散后,加含5%對二甲氨基苯甲醛的10%硫酸溶液1ml,顯玫瑰紅 色,再于100%,烘5分鐘變紫色。(3)取濾液1滴,點于濾紙上,揮干,噴灑l%香草醛硫酸溶液,顯桃紅色。
    [檢 查] 色度。
    ☆ ☆☆考點70:根及根莖類中藥-蒼術(shù)
    [來 源] 為菊科植物茅蒼術(shù)或北蒼術(shù)的干燥根莖。
    [產(chǎn) 地] 茅蒼術(shù):主產(chǎn)于江蘇、湖北、河南等省。
    北蒼術(shù):主產(chǎn)于華北及西北地區(qū)。
    [性狀鑒別] 藥材:茅蒼術(shù),呈不規(guī)則連珠狀或結(jié)節(jié)狀圓柱形,略彎曲,偶有分枝。表面灰棕色,有皺紋、橫曲紋及殘留的須根,頂端具莖痕或殘留的 莖基。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數(shù)橙黃色或棕紅色油點,習稱"朱砂點",暴露稍久,??晌龀霭咨氠槧罱Y(jié)晶,習稱"起霜".氣香特異,味微甘、 辛、苦,嚼之黏牙。
    [顯微鑒別] (1)根莖橫切面:茅蒼術(shù)①木栓層厚10~40層木栓細胞,其間夾有石細胞帶1至數(shù)條不等,每一石細胞帶由2~3層類長方形的石 細胞組成。②皮層寬廣,其間散有大型油室。③韌皮部狹小。④形成層成環(huán)。⑤木質(zhì)部內(nèi)側(cè)有纖維束,和導管群相間排列。⑥射線較寬,中央為髓部,射線和髓部均 散有油室。⑦薄壁細胞含有菊糖和細小的草酸鈣針晶。北蒼術(shù):皮層有纖維束,木質(zhì)部纖維束較大,和導管群相間排列。(2)粉末:茅蒼術(shù)棕色。氣香特異,味微 甘、辛、苦。①草酸鈣針晶較小,不規(guī)則地充塞于薄壁細胞中。②石細胞單個或成群,類圓形、長方形或多角形,淡黃色或黃色,壁極厚,木化,紋孔或孔溝明顯, 常和木栓細胞連在一起。③導管節(jié)較短,主為網(wǎng)紋,也有具緣紋孔。④纖維大多成束,長梭狀,壁極厚,胞腔較窄,有的一端鈍圓。⑤油室碎片多見。⑥菊糖結(jié)晶成 扇狀或塊狀,表面?,F(xiàn)放射狀紋理。
    [理化鑒別] 本品以蒼術(shù)對照藥材為對照品,進行薄層色譜法試驗,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并應顯有一相同的污綠色主斑點。
    ☆ ☆考點71:根及根莖類中藥-三棱
    [來 源] 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削去外皮的干燥塊莖。藥材商品稱荊三棱。
    [性狀鑒別] 藥材:呈圓錐形,略扁。表面黃白色或灰黃色,有刀削痕,須根痕小點狀,略呈橫向環(huán)狀排列。體重,質(zhì)堅實,極難折斷。無臭,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 ☆☆考點72:根及根莖類中藥-澤瀉
    [來 源] 為澤瀉科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福建、四川、江西等省,多系栽培。
    [性狀鑒別] 藥材:呈類球形、橢圓形或卵圓形。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不規(guī)則的橫向環(huán)狀淺溝紋及多數(shù)細小突起的須根痕,底部有的有瘤狀芽痕。質(zhì)堅實,破斷面黃白色,粉性,有多數(shù)細孔。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 (1)塊莖橫切面:①外皮多除去,殘留的皮層通氣組織,由薄壁細胞組成,細胞間隙甚大。②內(nèi)側(cè)可見1列內(nèi)皮層細胞,壁增厚,木 化,有紋孔。③中柱通氣組織中散有周木型維管束和淡黃色的分泌腔。薄壁細胞中充滿淀粉粒。(2)粉末:淡黃棕色。氣微,味微苦。①淀粉粒眾多,單粒長卵 形、類球形或橢圓形,臍點人字形、短縫狀、十字狀或三叉狀;復粒由2~3分粒組成。②薄壁細胞類圓形,側(cè)壁有連珠狀增厚,有些薄壁細胞具多數(shù)橢圓形紋孔, 集成紋孔群。③內(nèi)皮層細胞形大,垂周壁波狀彎曲,壁厚,木化,有明顯的孔溝。④導管有螺紋、梯紋、網(wǎng)紋、單紋孔及具緣紋孔。⑤纖維少見,壁較厚,木化。⑥ 油室大多破碎,分泌細胞中有時可見油滴。
    [成 分] ①四環(huán)三萜酮醇類衍生物。②揮發(fā)油。③膽堿。④糖類。⑤鉀、鈣、鎂等元素。
    ☆ ☆考點73:根及根莖類中藥-香附
    [來 源] 為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莖。
    [性狀鑒別] 藥材多呈紡錘形,有的略彎曲。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有縱皺紋,并有數(shù)個略隆起的環(huán)節(jié),"毛香附"在節(jié)上常有棕色的毛須及須根斷 痕;"光香附"較光滑,環(huán)節(jié)不明顯。質(zhì)硬,經(jīng)蒸煮者斷面黃棕色或紅棕色,角質(zhì)樣;直接曬干者斷面色白,顯粉性,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明顯,中部色較深,可見點狀散在 的維管束。氣香,味微苦。
    ☆ ☆考點74:根及根莖類中藥-天南星
    [來 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異葉天南星或東北天南星的干燥塊莖。
    [性狀鑒別] ①藥材:呈扁球形。表面類白色或淡棕色,較光滑,有的皺縮,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有麻點狀根痕,有的塊莖周邊具小扁球狀側(cè)芽。 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斷面不平坦,色白,粉性。氣微辛,味麻辣。②飲片:膽南星,呈方塊狀或圓柱狀。棕黃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質(zhì)硬。氣微腥,味苦。
    ☆ ☆☆☆考點75:根及根莖類中藥-半夏
    [來 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塊莖。
    [性狀鑒別] 藥材:呈類球形,有的稍扁斜。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zhì)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顯微鑒別] 粉末:類白色。無臭,味辛辣,麻舌而刺喉。①淀粉粒眾多,單粒呈類圓形、半圓形或圓多角形,臍點呈裂縫狀、人字形或星狀,稍偏心性,復粒由2~6分粒組成。②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橢圓形黏液細胞中,或隨處散在。③導管為螺紋或環(huán)紋。
    [成 分] 含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苷、黑尿酸(高龍膽酸)及天門冬氨酸等多種氨基酸,另含膽堿、微量揮發(fā)油、原兒茶醛等。還含左旋鹽酸麻黃堿。從半夏中分離出一種結(jié)晶性蛋白質(zhì)-半夏蛋白Ⅰ?,F(xiàn)認為原兒茶醛為半夏辛辣刺激性物質(zhì)。
    ☆ ☆☆☆考點76:根及根莖類中藥-石菖蒲
    [來 源] 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莖。
    [性狀鑒別] 藥材:呈扁圓柱形,多彎曲,常有分枝。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粗糙,有疏密不均的環(huán)節(jié),具細縱紋,一面殘留須根或圓點狀根痕;葉痕 呈三角形,左右交互排列,有的其上有鱗毛狀的葉基殘余。質(zhì)硬,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或微紅色,有一明顯內(nèi)皮層環(huán)紋,并可見多數(shù)棕色油點散在。氣芳香,味苦、 微辛。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①表皮細胞外壁增厚,棕色,有的含紅棕色物。②皮層寬廣,散有纖維束及葉跡維管束;葉跡維管束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 成環(huán),木化;內(nèi)皮層明顯。③中柱維管束周木型及外韌型,維管束鞘纖維較少。纖維束及維管束鞘纖維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④薄壁組織中散有類 圓形油細胞;薄壁細胞內(nèi)含淀粉粒。
    [成 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主成分為β-細辛醚、1-烯丙基-2,4,5三甲氧基苯、順-甲基異丁香油酚、甲基丁香油酚、a-及γ-細辛醚等。
    ☆ ☆☆☆考點77:根及根莖類中藥-百部
    [來 源] 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qū)θ~百部的干燥塊根。
    [采收加工] 春、秋兩季采挖,除去地上莖、葉及須根,洗凈,置沸水中燙或蒸至無白心,取出,曬干。
    [性狀鑒別] ①藥材:直立百部呈紡錘形,上端較細長,多皺縮而彎曲。表面黃白色或淡棕黃色,有不規(guī)則深縱溝,間或有橫皺紋。質(zhì)脆,易吸潮變 軟,斷面平坦,角質(zhì)樣,淡黃棕色或黃白色,皮部寬廣,中柱多扁縮。氣微,味先甜后苦。②飲片:百部,呈不規(guī)則厚片或不規(guī)則的條形斜片。表面灰白色、棕黃 色,有深縱皺紋。切面灰白色、淡黃棕色或黃白色,角質(zhì)樣;皮部較厚,中柱扁縮。質(zhì)韌而軟。氣微,味甘、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直立百部,①根被為3~4列細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細條紋。②皮層寬廣,外皮層細胞排列整齊,內(nèi)皮層細胞明 顯。③中柱韌皮部束及木質(zhì)部束各19~27個交互排列(輻射型維管束);韌皮部束內(nèi)側(cè)有少數(shù)非木化纖維;木質(zhì)部束導管2~5個,并有木纖維及管胞,導管類 多角形,偶有導管深入至髓部。④髓部寬廣,散有少數(shù)細小纖維。[醫(yī)學教 育網(wǎng) 搜集整理]
    [成 分] 主含生物堿類。
    [浸 出 物] 本品用熱浸法測定,水浸出物不得少于50.0%.
    ☆ ☆☆☆考點78:根及根莖類中藥-川貝母
    [來 源] 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或梭砂貝母的干燥鱗莖。前三者按藥材性狀的不同分別習稱"松貝"和"青貝",后者藥材習稱"爐貝".
    [采收加工] 采挖季節(jié)因地而異,挖出后,除去須根及泥土,洗凈,用礬水擦去外皮,曬干或低溫干燥;有的用硫黃熏后再曬干。
    [性狀鑒別] ①松貝:呈類圓錐形或近心臟形。表面類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習稱"懷中抱月";頂部 閉合,內(nèi)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鱗葉1~2枚;先端鈍圓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鱗莖盤。質(zhì)硬而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 微苦。②爐貝:呈長圓錐形。表面類白色或淺棕黃色,有的具棕色斑點,習稱"虎皮斑".外面兩枚鱗葉大小相近,頂端裂開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較鈍。
    [成 分] 主含甾體類生物堿。
    ☆☆☆考點79:根及根莖類中藥-浙貝母
    [來 源] 為百合科植物浙貝母的干燥鱗莖。
    [采收加工] 初夏植株枯萎時采挖,洗凈。按大小分兩種規(guī)格,直徑在3.5cm以上者摘除心芽加工成"大貝";直徑在3.5cm以下者不摘除心 芽加工成"珠貝".分別撞擦,除去外皮,拌以煅過的貝殼粉,吸去撞出的漿汁,干燥;或取鱗莖,大小分開,洗凈,除去心芽,趁鮮切成厚片,冼凈,干燥,習稱 "浙貝片".
    [性狀鑒別] 飲片:浙貝片鱗莖外層的單瓣鱗葉切成的片。橢圓形或類圓形,邊緣表面淡黃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粉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顯微鑒別] 粉末:淡黃白色。氣微,味微苦。①淀粉粒甚多,單粒卵形、廣卵形或橢圓形,臍點點狀、裂縫狀、人字狀或馬蹄狀,均位于較小的一 端,較大的淀粉粒,可見有偏心形的層紋;偶見復?;虬霃土?。②表皮細胞類多角形或長方形,垂周壁連珠狀增厚;有時可見氣孔,副衛(wèi)細胞4~5個,草酸鈣結(jié)晶 細小,多呈顆粒狀,有的呈方形、梭形或細桿狀。③導管細小,多為螺紋。
    [成 分] 含甾醇類生物堿,主要為浙貝母堿以及微量的貝母新堿、貝母芬堿、貝母替定堿。又含貝母堿苷。
    [理化鑒別] ①本品橫切片,加碘試液2~3滴,即呈藍紫色,但邊緣一圈仍為類白色。②取粉末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亮淡綠色熒光。
    ☆考點80:根及根莖類中藥-黃精
    [來 源] 為百合科植物滇黃精、黃精或多花黃精的干燥根莖。按藥材形狀不同,習稱"大黃精"、"雞頭黃精"、"姜形黃精".
    [性狀鑒別] 藥材:大黃精,呈肥厚肉質(zhì)的結(jié)節(jié)塊狀。表面淡黃色至黃棕色,具環(huán)節(jié),有皺紋及須根痕,結(jié)節(jié)上側(cè)莖痕呈圓盤狀,周圍凹入,中部突出。質(zhì)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角質(zhì),淡黃色至黃棕色。氣微,味甜,嚼之有黏性。
    ☆ 考點81:根及根莖類中藥-天冬
    [來 源] 為百合科植物天冬的干燥塊根。
    [性狀鑒別] 藥材:呈長紡錘形,兩端漸細,略彎曲。外皮多已除去,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半透明,光滑或具深淺不等的縱皺紋,偶有殘存的灰棕色外皮。對光透視,有一條不透明的細木心。質(zhì)硬或柔潤,有黏性,斷面角質(zhì)樣,中柱黃白色。氣微,味甜、微苦。
    ☆ ☆☆☆考點82:根及根莖類中藥-麥冬
    [來 源] 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干燥塊根。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浙江慈溪、余姚、蕭山、杭州者稱杭麥冬;主產(chǎn)于四川綿陽地區(qū)三臺縣者稱川麥冬。多為栽培品。
    [顯微鑒別] (1)橫切面:①表皮細胞1列,根被為3~5列木化細胞。②皮層寬廣,散有含草酸鈣針晶束的黏液細胞;內(nèi)皮層細胞壁均勻增厚,木 化,有通道細胞,其外側(cè)為1列石細胞,其內(nèi)壁及側(cè)壁均增厚,紋孔細密。③中柱較小,中柱鞘為1~2列薄壁細胞;輻射型維管束,韌皮部束16~22個,位于 木質(zhì)部束的弧角處;木質(zhì)部由導管、管胞、木纖維以及內(nèi)側(cè)的木化細胞連結(jié)成環(huán)層。④髓小,薄壁細胞類圓形。(2)粉末:白色或黃白色。氣微香,味甘、微苦。 ①皮層薄壁細胞類圓形,黏液細胞中含草酸鈣針晶束。②石細胞呈長方形,常成群存在,細胞壁木化,壁孔細密,有的三壁增厚,孔溝明顯。③根被細胞多角形,壁 木化,有壁孔。④木纖維細長,壁木化。⑤根毛如有存在,細長彎曲。⑥導管及管胞多單紋孔及網(wǎng)紋,少數(shù)為具緣紋孔,常與木纖維相連。
    [成 分] ①皂苷類成分。②糖類成分。③黃酮類成分。④植物甾醇。⑤律草烯,萜類化合物以及萜苷等。
    [理化鑒別] 取薄片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淺藍色熒光。
    ☆ ☆考點83:根及根莖類中藥-知母
    [來 源] 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莖。不除外皮者稱"毛知母",除去外皮者稱"知母肉".
    [性狀鑒別] 藥材:毛知母,呈長條狀,微彎曲,略扁,少有分枝,一端有淺黃色的莖葉殘痕,習稱"金包頭".表面黃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溝, 具緊密排列的環(huán)狀節(jié),節(jié)上密生黃棕色殘存葉基,由兩側(cè)向根莖上方生長;下面隆起略較皺縮,并有凹陷或突起的點狀根痕。質(zhì)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微,味 微甘、略苦,嚼之帶黏性。
    ☆ ☆☆☆考點84:根及根莖類中藥-山藥
    [來 源] 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干燥根莖。
    [產(chǎn) 地] 主產(chǎn)于河南省的溫縣、武陟、博愛、沁陽等縣。
    [性狀鑒別] 藥材:毛山藥,略呈圓柱形,彎曲而稍扁。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偶有淺棕色的外皮殘留,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體重,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
    [顯微鑒別] 粉末:類白色。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①淀粉粒眾多,單粒橢圓形、三角狀卵形或類圓形,臍點點狀、人字形、十字形或短縫 狀,位于較小端,可見層紋;復粒稀少,由2~3個分粒組成。②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黏液細胞中。③導管為具緣紋孔及網(wǎng)紋導管,也有螺紋及環(huán)紋導管。④纖維少 數(shù),細長,壁甚厚,木化。
    ☆ ☆考點85:根及根莖類中藥-射干
    [來 源] 為鳶尾科植物射干的干燥根莖。
    [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guī)則的結(jié)節(jié)狀,有分枝。表面黃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皺縮,有排列較密的橫向環(huán)紋。上面有數(shù)個圓盤狀凹陷的莖痕,偶有莖基殘存;下面有殘留的細根及根痕。質(zhì)硬,折斷面黃色,顆粒性。氣微,味苦、微辛。
    ☆☆☆考點86:根及根莖類中藥-莪術(shù)
    [來 源] 為姜科植物蓬莪術(shù)、廣西莪術(shù)或溫郁金的干燥根莖。后者稱為"溫莪術(shù)".
    [性狀鑒別] 藥材:蓬莪術(shù),呈卵圓形、長卵形、圓錐形或長紡錘形,頂端多鈍尖,基部鈍圓。表面灰黃色至灰棕色,上部環(huán)節(jié)凸起,有圓形微凹的須 根痕或有殘留的須根,有的兩側(cè)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類圓形的側(cè)生根莖痕,有的可見刀削痕。體重,質(zhì)堅實,難折斷,斷面灰褐色至藍褐色,蠟樣,常附有灰棕色 粉性,皮層與中柱易分離,可見一棕褐色環(huán)狀紋。氣微香,味微苦而辛。
    [成 分] 含揮發(fā)油,油的組成為多種倍半萜衍生物和桉油精。溫莪術(shù)主要成分有莪術(shù)醇、莪術(shù)酮、莪術(shù)二酮、α和β-蒎烯、樟烯、莪術(shù)烯、β-欖烯等。
    莪術(shù)醇、β-欖烯、莪術(shù)二酮為主要抗癌成分。莪術(shù)油制劑臨床用于治療早期宮頸癌。
    ☆ 考點87:根及根莖類中藥-姜黃
    [來 源] 為姜科植物姜黃的干燥根莖。
    [性狀鑒別] ①藥材:圓形姜黃為主根莖,呈卵圓形或紡錘形。表面深黃色,有皺縮紋理和明顯環(huán)節(jié),可見點狀下陷的根痕或少數(shù)圓形的側(cè)等根莖痕, 稱為"蟬肚姜黃".質(zhì)堅重,不易折斷,斷面深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zhì),具蠟樣光澤,內(nèi)皮層環(huán)明顯,維管束小點散在。氣香特異,味苦、辛。②飲片:為類圓形的 薄片或厚片。切面棕黃色或金黃色,角質(zhì)樣,有蠟樣的光澤,內(nèi)皮層環(huán)明顯,維管束點狀散在。周邊灰黃色或深黃色,粗糙,有縱皺紋。質(zhì)堅硬。氣特異。
    ☆ ☆考點88:根及根莖類中藥-郁金
    [來 源] 為姜科植物溫郁金、姜黃、廣西莪術(shù)或蓬莪術(shù)的干燥塊根。前兩者分別稱為"溫郁金"和"黃絲郁金".其余按其性狀不同習稱"桂郁金"或"綠絲郁金".
    [性狀鑒別] 藥材:溫郁金,呈長圓形或卵圓形,稍扁,有的微彎曲,兩端漸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具不規(guī)則縱皺紋,縱紋隆起處色較淺。質(zhì)堅實,橫斷面平滑,灰棕色,角質(zhì)樣;可見一明顯內(nèi)皮層環(huán)紋。氣微香,味微苦。
    [顯微鑒別] 橫切面:溫郁金①表皮細胞有時殘存,外壁稍厚。②根被細胞長力形,4~8列,壁薄,略呈波狀,排列整齊。③皮層寬約為根直徑的 1/2,油細胞難察見,內(nèi)皮層明顯。④中柱韌皮部束與木質(zhì)部束40~55個,間隔排列,木質(zhì)部束導管2~4個,并有微木化的纖維,導管多角形,壁薄。⑤髓 部寬廣,由類圓形薄壁細胞組成。⑥薄壁細胞中的淀粉粒均糊化。[醫(yī)學教 育網(wǎng) 搜集整理 ]
    黃絲郁金:根被最內(nèi)層細胞壁增厚。有的木質(zhì)部導管與纖維連接成環(huán)。油細胞眾多。薄壁細胞中隨處散有色素細胞。
    桂郁金:根被細胞偶有增厚,根被內(nèi)方有l(wèi)~2列厚壁細胞,成環(huán),層紋明顯。導管類圓形。
    綠絲郁金:根被細胞無增厚。中柱外側(cè)的皮層處常有色素細胞。韌皮部皺縮,木質(zhì)部較多,64~72個,導管扁平。
    [理化鑒別] ①黃絲郁金在紫外光燈(254nm)下切面中心有亮黃色熒光,邊緣呈藍色或淺藍色環(huán)。②取郁金切片,加乙醇及硫酸各1滴,含姜黃素細胞部分則呈明顯紫色或紫紅色反應。
    ☆ ☆☆☆考點89:根及根莖類中藥-天麻
    [來 源] 為蘭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
    [采收加工] 立冬后至次年清明前采挖,除去地上苗莖,立即洗凈,蒸透心,敞開低溫(60℃以下)干燥。
    [性狀鑒別] 藥材:呈橢圓形或長條形,略扁,皺縮而稍彎曲。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由點狀突起(潛伏芽)排列而成的橫環(huán)紋多輪,有 時可見棕褐色菌索。一端有紅棕色至深棕色枯芽苞,或為殘留莖基;另一端有圓臍形瘢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角質(zhì)樣。黃白色至淡棕色。氣特異,味 甘。以質(zhì)地堅實沉重、有鸚哥嘴、斷面明亮、無空心者(為"冬麻")質(zhì)佳;質(zhì)地輕泡、有殘留莖基、斷面色晦暗、空心者(為"春麻")質(zhì)次。
    [顯微鑒別] (1)塊莖橫切面:①表皮有殘留,下皮由2~3列切向延長的栓化細胞組成。②皮層為10數(shù)列多角形細胞,有的含草酸鈣針晶束;較 老塊莖皮層與下皮相接處有2~3列橢圓形厚壁細胞,木化,紋孔明顯。③中柱大,散列小型周韌維管束。④薄壁細胞中含有多糖類團塊狀物,遇碘液顯暗棕色,有 的薄壁細胞內(nèi)亦含草酸鈣針晶束。(2)粉末:黃白色至黃棕色。①厚壁細胞橢圓形或類多角形,木化,紋孔明顯。②草酸鈣針晶成束或散在。③用醋酸甘油水裝片 觀察:含糊化多糖類物的薄壁細胞近無色,有的細胞可見長卵形、長橢圓形或類圓形顆粒,遇碘液顯棕色或淡棕紫色。④螺紋、網(wǎng)紋及環(huán)紋導管可見。
    [理化鑒別] 取粉末1g,加水10ml,浸漬4小時,時時振搖,過濾。濾液加碘試液2~4滴,顯紫紅色至酒紅色。
    ☆☆考點90:根及根莖類中藥-白及
    [來 源] 為蘭科植物白及的干燥塊莖。
    [性狀鑒別] 藥材:呈不規(guī)則扁圓形,多有2~3個爪狀分枝。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以莖痕為中心有數(shù)圈同心環(huán)節(jié)和棕色點狀須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莖痕,下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跡。質(zhì)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類白色,角質(zhì)樣,微顯筋脈小點。無臭,味苦,嚼之有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