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考點匯總與解析-藥劑學-散劑和顆粒劑

字號:

☆☆☆☆考點1:粉體學簡介
    1.粉體及粉體學的概念
    粉體是固體粒子的集合體,粉體學是研究粉體的表面性質(zhì)、力學性質(zhì)、電學性質(zhì)等內(nèi)容的應用科學。
    2.粉體的性質(zhì)
    (1)粉體的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及其測定方法。粉體的粒子大小和粒度分布粉體的粒子大小是粉體的最基本性質(zhì),它對粉體的溶解性、可壓性、密度、流動性等均有顯著的影響,從而影響藥物的溶出、吸收等。粒子大小的常用表示方法有:
    ①定方向徑:即在顯微鏡下按同一方向測得的粒子徑。
    ②等價徑:即粒子的外接圓的直徑。
    ③體積等價徑:即與粒子的體積相同球體的直徑,可用庫爾特計數(shù)器測得。
    ④有效徑:即根據(jù)沉降公式計算所得的直徑,因此又稱Stock‘s徑:式中,D——有效徑;ρp,ρt——分別表示被測粒子與溶劑的密度;η——溶液的黏度;h——粒子沉降距離;t——沉降時間。
    ⑤篩分徑:即用篩分法測得的直徑,一般用粗細篩孔直徑的算術或幾何平均值來表示。
    粉體粒徑的測定方法包括:顯微鏡法、庫爾特記數(shù)法、沉降法及篩分法。
    (2)粉體的比表面積。是粒子粗細以及固體吸附能力的一種量度。粒子的表面積不僅包括粒子的外表面積,還包括由裂縫和孔隙形成的內(nèi)部表面積。
    直接測定粉體比表面積的常用方法有氣體吸附法。在常壓下,一般氣體吸附法用于粒徑在2~75μm范圍內(nèi)固體樣品的測定,而在減壓條件下可以用于更小粒子的測定,例如小于0.1μm的粒子。
    另外還有氣體透過法可以測定。但該法只能測粒子外部比表面積,而不能測得粒子內(nèi)部空隙的比表面積。
    (3)粉體的空隙率。是粉體層中空隙所占有的比率。它分為粉體內(nèi)空隙率、粉體間空隙率、總空隙率等。粉體的充填體積(V)為粉體的真體積(Vt)、粉體內(nèi)部空隙體積(V內(nèi))、粉體間空隙體積(V間)之和。
    空隙率的測定方法有壓汞法、氣體吸附法等。
    (4)粉體的密度??捎扇N方式來表示:
    ①真密度:是粉體質(zhì)量M除以不包括顆粒內(nèi)外空隙的體積求得的密度(M/Vt)。
    ②粒密度:是粉體質(zhì)量M除以包括顆粒內(nèi)空隙在內(nèi)的體積所求得的密度(M/V內(nèi))。
    ③松密度:是粉體質(zhì)量M除以該粉體所占容器的體積求得的密度(M/V,V=Vt+V內(nèi)+V間),亦稱堆密度。
    (5)粉體的流動性。與多種因素有關,對顆粒劑、膠囊劑、片劑等制劑的重量差異影響較大,是影響產(chǎn)品質(zhì)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休止角是粉體堆積層的自由斜面與水平面形成的角。常用的測定方法有注入法、排出法、傾斜角法等。休止角越小,摩擦力越小,流動性越好,一般認為θ≤40°時可以滿足生產(chǎn)流動性的需要。
    (6)粉體的吸濕性
    臨界相對濕度(CRH):具有水溶性的藥物粉末在相對較低濕度環(huán)境時一般吸濕量較小,但當相對濕度提高到某一定值時,吸濕量急劇增加,此時的相對 濕度被稱作臨界相對濕度。CRH是水溶性藥物的固有特征,藥物吸濕性大小的衡量指標。CRH越小則越易吸濕,反之,則不易吸濕。CRH值的測定通常采用粉 末吸濕法或飽和溶液法。醫(yī)學教 育網(wǎng) 搜集 整理]
    Elder假說:混合物的CRH約等于各藥物CRH的乘積,即CRHAB≈CRHA×CRHB,而與各組分的比例無關。
    (7)粉體的潤濕性。粉體的潤濕性由接觸角表示。接觸角最小為θ°,為180°。接觸角越小,則粉體的潤濕性越好。
    3.粉體學在藥劑學中的應用
    藥物顆粒大小能影響制劑的外觀質(zhì)量、色澤、味道、含量均勻度、穩(wěn)定性和生物利用度等。
    粒度與藥物吸收關系密切,特別是溶解度小或溶解速度低的藥物。
    緩釋制劑控制粒子大小可以控制表面積大小,粒子大,表面積小,藥物吸收減慢,藥效可以延長。
    ☆ ☆☆☆考點2:散劑
    1.散劑的概念
    散劑系指一種或數(shù)種藥物均勻混合而制成的粉末狀制劑,可外用也可內(nèi)服。
    2.散劑的分類
    (1)按組成藥味多少,可分為單散劑與復散劑;
    (2)按劑量情況,可分為分劑量散與不分劑量散;
    (3)按用途,可分為溶液散、煮散、吹散、內(nèi)服散、外用散等。
    3.散劑的特點
    (1)粉碎程度大,比表面積大、易分散、起效快;
    (2)外用覆蓋面大,具保護、收斂等作用;
    (3)制備工藝簡單,劑量易于控制,便于小兒服用;
    (4)貯存、運輸、攜帶比較方便。醫(yī)學教育 網(wǎng) 搜集整理]
    4.散劑的制備
    散劑制備的一般工藝流程是:物料前處理→粉碎→篩分→混合→分劑量→質(zhì)量檢查→包裝儲存。
    (1)物料前處理。在固體劑型中,通常是將藥物與輔料總稱為物料,故而,所謂的物料前處理系指將物料處理到符合粉碎要求的程度。
    (2)粉碎與篩分。粉碎方法包括:干法粉碎、濕法粉碎、單獨粉碎、混合粉碎、低溫粉碎、流能粉碎等。干法粉碎和濕法粉碎常用。
    干法粉碎:將藥物干燥到一定程度(一般是使水分小于5%)后粉碎的方法;
    濕法粉碎:在藥物粉末中加入適量的水或其他液體再研磨粉碎的方法。
    (3)混合?;旌闲Ч苌┲薪M分的比例、堆密度、理化特性等因素影響,混合不勻?qū)乐赜绊懮┑馁|(zhì)量,因此,必須充分考慮以下一些問題:組分的比例、組分的密度、組分的吸附性與帶電性、含液體或易吸濕性的組分及含可形成低共熔混合物的組分。
    (4)分劑量。將混合均勻的散劑,按重量要求分成等重份數(shù)的過程叫分劑量。常用方法包括:目測法,重量法,容量法三種。機械化生產(chǎn)多用容量法分劑量。
    (5)質(zhì)量檢查。在藥典中收載了散劑的質(zhì)量檢查項目,主要有:
    ①均勻度:取供試品適量置光滑紙上平鋪約5cm2,將其表面壓平,在亮處觀察,應呈現(xiàn)均勻色澤,無花紋、色斑。
    ②水分:取供試品照水分測定法測定,除另有規(guī)定外,不得超過9.0%.
    ③裝量差異:單劑量、一日劑量包裝的散劑,裝量差異限度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見下表:
    散劑裝置差異限度要求
    (6)包裝貯存。重點在于防潮,防止出現(xiàn)潮解、結塊、變色、分解、霉變等一系列不穩(wěn)定現(xiàn)象,影響散劑質(zhì)量及用藥安全性。
    ☆ ☆考點3:顆粒劑
    1.顆粒劑的概念
    顆粒劑是將藥物與適宜的輔料配合而制成的顆粒狀制劑,一般可分為可溶性顆粒劑、混懸型顆粒劑和泡騰性顆粒劑,若粒徑在105~500μm范圍內(nèi),又稱為細粒劑,已收載于《中國藥典》。
    2.顆粒劑的特點
    主要特點是可以直接吞服,也可以沖入水中飲入,應用和攜帶比較方便,溶出和吸收速度較快。
    3.顆粒劑的制備
    顆粒劑的制備工藝與片劑的制備工藝相似,但不需壓成片子,將制得的顆粒直接裝入袋中。一般顆粒劑的制備工藝如下:
    (1)制軟材。將藥物與適當?shù)南♂寗ㄈ绲矸?、蔗糖或乳糖等)、崩解劑充分混勻,加入水或其他粘合劑后制成軟材?BR>    (2)制濕顆粒。將軟材用手工或機械擠壓通過篩網(wǎng),即可制得濕顆粒。
    (3)濕顆粒的干燥。除了硫化(或噴霧制粒法)制得的顆粒已被干燥以外,其他方法制得的顆粒必須再用適宜的方法加以干燥,以除去水分、防止結塊或受壓變形。常用的方法有箱式干燥法、流化床干燥法等。
    (4)整粒與分級。對干燥后的顆粒給予適當?shù)恼?,以使結塊、粘連的顆粒散開,得到大小均勻一致的顆粒,這就是整粒的過程。一般采用過篩的辦法整粒和分級。
    (5)裝袋。將制得的顆粒直接裝入袋中即可。
    4.顆粒劑的質(zhì)量檢查
    (1)外觀。顆粒應干燥、均勻、色澤一致,無吸潮、軟化、結塊、潮解等現(xiàn)象。
    (2)粒度。除另有規(guī)定外,一般取單劑量包裝的顆粒劑5包或多劑量包裝顆粒劑1包,稱重,置藥篩內(nèi)輕輕篩動3分鐘,不能通過1號篩和能通過4號篩的顆粒和粉末總和不得超過8%.
    (3)干燥失重。取供試品照藥典法測定,除另有規(guī)定外,不得超過2.0%.
    (4)溶化性。取供試顆粒劑10g,加熱水200ml,攪拌5分鐘,可溶性顆粒應全部溶化或可允許有輕微混濁,但不得有焦屑等異物?;鞈倚皖w粒劑應能混懸均勻,泡騰性顆粒劑應立即產(chǎn)生二氧化碳氣體,并呈泡騰狀。
    (5)裝量差異。單劑量包裝的顆粒劑,其裝量差異限度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顆粒劑裝置差異限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