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之哲學基礎篇講義(4)

字號:

四十六、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表現(xiàn)在四個方:
     1、實踐是認識的源泉;
     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3、---檢驗認識是否真理的根本標準;
     4、---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四十七、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過程也是檢驗趔與否的過程:
     1、實踐作為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本身包含認識的因素,要以正確的認識為先導;
     2、認識活動成果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本身特有的邏輯,表現(xiàn)為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有兩種情況:
     ①正確的理論指導實踐使之順利進行,達到目的;
     ②錯誤的理論指導實踐會對實踐產生消極影響乃至破壞作用,使實踐失敗。
     四十八、認識中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及辯證關系:
     1、定義:
     感性認識是認識的低級階段,是對事物外部形態(tài)的直接的、具體的反映。包括三種形式:感覺、知覺、表象。特點:直接性、具體性。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內部聯(lián)系的間接、概括的反映。包括五種形式:概念、推理、判斷、假說、理論。特點:間接性、概括性。
     2、二者關系:
     ⑴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以感性認識為基礎;
     ⑵性認識是在理性認識指導下進行的并要發(fā)展到理性認識;
     ⑶在現(xiàn)實的認識活動中,互相滲透,可以相互轉化。
     3、反對兩種傾向:割裂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會導致唯理論和經驗論。唯理論夸大理性認識的作用,否認感性認識的作用,導致教條主義;經驗論夸大感性認識的作用,否認理性認識的作用,導致經驗主義。
    四十九、現(xiàn)象與本質:認識過程中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原因就是因為客觀世界是現(xiàn)象和本質的統(tǒng)一體:
     1、定義:
     現(xiàn)象是事物的外部聯(lián)系與表面特征,為人的感官所感知。現(xiàn)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真相是事物本質、直接、下面的反映;但假象不一定就是錯覺。假象是反面的、歪曲的、顛倒的表現(xiàn)本質的現(xiàn)象的一個方面或環(huán)節(jié),會引起錯覺,本質是事物的內在的、穩(wěn)定的、必然的聯(lián)系。
     2、二者的辯證關系:
     ⑴對立表現(xiàn)在:①現(xiàn)象是表面的、外在的、易變的,可以為人的感官所把握;本質是內在的、深層的、穩(wěn)定的,只有通過人的思維來認識;
     ②現(xiàn)象是個的、具體的、片面的方面;本質是一般的、共同的、是事物的主體。
     ⑵同一體現(xiàn)在①相互依存,沒有脫離現(xiàn)象的本質,現(xiàn)象表現(xiàn)本質,本質決定現(xiàn)象;
     ②也沒有脫離本質的現(xiàn)象,現(xiàn)象背后有本質,透過現(xiàn)象可以到本質,任何現(xiàn)象都是從一定方面表現(xiàn)本質,即使假象也是本質的表現(xiàn)。
     五十、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的第一次飛躍,條件是:
     1、占有豐富而真實的感性材料;
     2、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
     五十一、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飛躍,是一次重要的飛躍,因為:
     1、只有通過這次飛躍,才能使認識物化、對象化,使認識變成現(xiàn)實,使精神力量化為物質力量;
     2、才能使認識受到實踐檢驗而得到修正、補充、豐富和發(fā)展。
     飛躍的條件:
     1、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
     2、把對客觀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同主體自身利益與需要的認識結合起來,形成正確合理的實踐觀念;
     3、理論必須為群眾掌握,化為群眾的行動;
     4、要有正確的實踐方法即工作方法。
     五十二、認識過程中的理性認識與非理性認識的作用:
     1、定義:理性認識是指人的理性直觀、理性思維的能力;非理性認識是指人的情愿、意志,包括動機、欲望、信仰、習慣、本能等以及非邏輯形式出現(xiàn)的幻想、想象、靈感也屬于非理性因素。
     2、作用:非理性因素對人的認識活動的發(fā)支與停止;對主體認識能力的發(fā)揮和抑制起著重要的控制和調節(jié)作用非理性因素又受人的理性因素所制約。
     五十三、認識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1、由于客觀事物本身的復雜性及發(fā)展過程的無限性,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要受到主觀與客觀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因此認識的發(fā)展要經歷“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循環(huán)往復、以至無窮。
     2、認識的反復性和無限性決定了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具體的歷史的,就是說人們的認識和客觀過程的符合是一定的具體歷史條件下的符合,是在社會實踐發(fā)展一定具體歷史階段的符合。
     3、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發(fā)展理論是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的哲學基礎,黨的群眾路線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實際工作中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
     五十四、真理---是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在人的意識中的正確反映。
     ⒈真理的客觀性:凡是真理都是客觀的,其客觀性表現(xiàn)在:
     ①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內容,即反映的內容是客觀的。
     ②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客觀的社會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⒉理的客觀性上兩種對立:⑴唯物主義承認真理的客觀性。
     ⑵唯心主義否認真理的客觀性,宣揚主觀真理論。其兩種表現(xiàn)為:①馬赫主義:觀點:◆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會組織起來的經驗;◆多數(shù)人承認的就是真理。本身等同。
     ②實用主義:觀點: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與真理的共同的錯誤:否認真理的客觀性。
    五十五、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真理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是相對與絕對的辯證統(tǒng)一。
     1、真理的絕對性(或絕對真理)含義有三層:
     ①就真理客觀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對客觀事物及規(guī)律的正確的認識,包含不依賴于人的客觀內容,承認客觀真現(xiàn),就要承認絕對真理;
     ②就人類認識的本性而言,完全可以正確認識無限發(fā)展的客觀世界,每個真理的獲得都是向無限發(fā)展的物質世界的接近,承認世界析可知性,就(同♂③從真理的發(fā)展來說,無數(shù)相對真理的總和構成了絕對真理,承認認識發(fā)展的無限性,就必須承認絕對真理。
     2、真理的相對性(或相對真理)是指一定條件下人們的正確認識是有限的。也有三層含義:
     ①從廣度上來說,它只是在客觀世界的一定范圍、方面的正確認識,有待于擴展;
     ②從深度上來說,它只是對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層次的近似正確的認識,有待于深化;
     ③從進程上來說,它只是對事物一定發(fā)展階段的正確認識,有待于發(fā)展。
     3、真理絕對性與相對性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①絕對性和相對性是同一客觀真理的二重屬性,任何客觀真理都是絕對真理與相對真理的統(tǒng)一;
     ②----真理與相對真理互相聯(lián)結、相互包含。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相對趔包含絕對真理的顆粒;
     ③----可以相互轉化:真理由相對真理走向絕對真理的永無止境的過程,任何真理的性的認識都是帽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的轉化的環(huán)節(jié)。
     五十六、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承認真理絕對性與相對的辯證統(tǒng)一,就必須以科學的態(tài)度對待真理,反對兩種傾向:
     1、絕對主義:夸大真理的絕對性,否認真理的相對性;認為人民可以一下子窮盡絕對真理,把以有的理論看作是永恒不變的教條。在生活中表現(xiàn)為教條主義和思想僵化。
     2、相對主義:夸大真理的相對性,否認真理的絕對性;懷疑真理的可靠性,把真理看作主觀隨意。在生活中表現(xiàn)為懷疑主義和詭辯論。
     3、兩種后果:相對主義往往成為機會主義者理論上背叛馬克思主義、行動上動搖變節(jié)的思想根源。絕對主義與相對主義相通,一定條件下,二者相互轉化。絕對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最終真理,一旦發(fā)現(xiàn)某種缺陷,就認為不存在絕對真理,把教條主義的破產看作馬克思主義的危機,成為相對主義與懷疑論的俘虜。
     五十七、真理是具體的:真理是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表現(xiàn)真理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象的,無意義的。
     ⒈具體性體現(xiàn)在:①內容上,真理是運動發(fā)展著的事物各方面的符合,它受條件的制約,并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離開條件、時間、地點的真理是抽 ②形式上,真理是由一系列概念、原理構成的理論體系。
     ⒉真理的具體性的內容和要求是:真理全面的、歷史的、有條件的。
     五十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實踐特點所決定的:
     1、真理的本性是主觀與客觀的一致、符合。因為真理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人們可以通過實踐將主觀與客觀的東西相對,符合就是真理。
     2、實踐的特點:實踐的標準既是絕對的、又是相對的。
     ①實踐標準的絕對體即其確定性,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是確定的,的。真理的絕對性體現(xiàn)在:真理一定能夠檢驗認識的真理性;凡是經過實踐檢驗的都包含絕真理的因素。
     ②真理的相對性體現(xiàn)在:一定歷史階段的具體實踐有局限性,往往不能充分證明或駁倒一個人的所有論點;實踐檢驗真理只是一個過程,不能一次完成;已被檢驗過的真理還要再受實踐的檢驗。
     五十九、真理與價值的關系:
     1、聯(lián)系:追求真理和創(chuàng)造價值是人類活動的兩大目標;真理是人對客觀事物及規(guī)律的正確認識,價值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與價值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凡是真理必有價值,但凡有價值的東西不應與真理相悖。
     2、區(qū)別:二者側重點不同:真理強調的是人的認識與客觀對象的一致;價值強調的是客觀事物對人的需要的滿足,人的需要有合理與不合理之分,滿足人的不合理要求所體現(xiàn)的價值與真理相悖。
     3、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途徑:
     ①只有通過正確反映對象并能支地改造對象以滿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甚至是價值,才能實現(xiàn)真理與價值的統(tǒng)一;
     ②在實踐基礎上實現(xiàn)真理與價值的具體歷史統(tǒng)一,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基本原則。
     六十、認識論與思想路線:
     1、二者是一致的,認識論是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思想路線是認識論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
     2、我們黨的思想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核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3、黨的思想路線提出的意義:
     ①歷史經驗表明,思想路線是否正確,關系著革命和建設事業(yè)的成?。?BR>     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新確立和發(fā)展了黨的正確思想路線,不僅為確立發(fā)展黨的政治路線奠定了思想基礎,而且出為開創(chuàng)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提供了正確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
     ③求真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是黨的思想路線的內在要求,也是貫徹黨的思想路線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