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語文公招面試教案 初中語文面試真題教案精選(4篇)

字號: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yōu)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又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膬?yōu)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初中語文公招面試教案 初中語文面試真題教案篇一
    2017年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教案:《蘇州園林》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進一步了解說明文常用的說明方法,能根據(jù)語境具體分析。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培養(yǎng)邏輯思維的嚴謹性。
    過程與方法: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把握文本中蘇州園林的特征。
    2.梳理文章的寫作思路,學習圍繞說明內容組織材料的方法。
    3.了解我國園林的發(fā)展、南北風格異同、構成要素等,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欣賞中國園林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中國園林的特征,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園林藝術熱愛與自豪感。
    二、教學重難點
    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抓住說明對象特征,能根據(jù)具體語境分析常用說明方法。
    三、教學策略
    1.首先請個別學生介紹一處自己喜歡的園林(蘇州園林最好),體會園林藝術的豐富多彩。
    2.整體感知課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找出說明對象“蘇州園林”的總特征──“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進而明確全文的總分總結構特點。
    3.梳理段內各句間關系,幫助學生準確理解說明對象及特征,具體分析說明方法及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提升學生邏輯思維的嚴謹性。
    4.補充“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介紹,加深學生對中國園林的了解,拓展所學,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欣賞中國古典園林的方法,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園林藝術的自豪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提起拙政園、留園、網(wǎng)師園、滄浪亭、環(huán)秀山莊、獅子林、退思園等蘇州諸多園林,都不禁讓人心向往之。你欣賞過哪座園林,試著說說它的特點,和大家分享你的收獲。
    【設計意圖】調動學生已有的信息儲備,增強感性認識,避免因教材說明性強而影響閱讀興趣。
    2.你能用一句話概括蘇州諸多園林的共同點嗎?這個看似不可能回答的問題,有人居然給出了答案。請大家閱讀《蘇州園林》,從葉圣陶先生的文章中找出答案。
    (二)整體感知
    1.從文章中找出能概括蘇州園林總特征的一句話。
    “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BR>    教師引導:全段共有五句話。第一句肯定了蘇州園林各具特點的事實,體現(xiàn)說明語言的準確和作者思維的嚴謹。第二句明確蘇州園林的共同點,即提出了說明對象的特征。第三、四句是從設計者和匠師們的角度具體闡明如何實現(xiàn)這一特點的,要抓住關鍵詞語“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這”指代的是上一句內容“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則表明第三句是說明采取的具體方法措施,第二句才是最終表現(xiàn)出來的特征。第五句是從游覽者的角度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的特征,這樣
    三、四句和第五句就從設計建造和欣賞兩方面充分說明蘇州園林具有圖畫美的總特征。
    【設計意圖】通過梳理段內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學生關注文本中關鍵詞句的作用,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與嚴謹性。
    2.明確第二段與后文之間的關系。
    第二段:概括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
    第三至九段:從不同角度具體說明蘇州園林圖畫美的特點。
    第十段:總結全文。
    總結:第二至十段是總分總的結構關系。
    【設計意圖】了解說明文總分總的行文結構,這點雖然對于初二的學生來說沒有難度,但本文作為開始學習說明文的例文,為了讓學生鞏固基礎,還是有明確的必要。
    3.讀第一段,概括第一段所寫內容。
    高度評價蘇州園林的地位。
    教師引導:第一段有四句話,第三句是高度評價的中心句。第一二句看似與中心句無關,作者比較自謙地說明了實地欣賞過蘇州園林和其他地方的園林,實則表明了作者的一種實事求是的寫作態(tài)度──“標本”的高度評價是有事實依據(jù)的,體現(xiàn)說明文用事實說話的嚴謹。第四句“因此”,補充說明蘇州園林地位的重要,同時也說明本文在園林鑒賞方面的重要作用,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設計意圖】因為概括全文說明內容的句子在第二段,所以第一段比較容易被忽視。將第一段進行重點分析,希望學生體悟作者的思維過程,培養(yǎng)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
    (三)梳理層次,準確把握說明內容
    依次概括第三至九段的說明內容。
    (明確:說明內容包括說明對象和說明對象的特征,幫助學生有意識用完整語句概括。)
    第三段: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不講究對稱。(蘇州園林的建筑布局不講究對稱)
    教師引導:本段重點落實說明方法的賞析。第一二句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把我國的絕大部分建筑與蘇州園林的建筑進行比較,說明其不對稱的特點。第三句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說明園林的不對稱的特點。第四句設問,承上啟下,使文章內容關聯(lián)更緊密,引出下文運用打比方、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說明蘇州園林追求自然之趣、不對稱的特點。全段所有說明方法的運用都緊緊圍繞“布局不對稱”的特點展開,中心明確,特點突出。
    第四段:蘇州園林假山池沼的配合追求自然之趣。
    教師引導:本段有兩個問題要強調。一是首句只明確了說明對象是“假山和池沼”,說明對象的特征要從后文內容中概括。二是說明池沼部分內容比較紛雜,包括引用活水、邊沿設計自然、池沼魚蓮有畫意等,概括出特點。
    第五段:蘇州園林栽種、修剪樹木著眼畫意。
    第六段:蘇州園林近景遠景層次多、景致深。
    教師引導:本段明確蘇州園林中增加近景遠景層次的方法有“花墻和廊子”,還有“鏡子”,兩者間是由主要到次要的關系。
    第七段:蘇州園林每個角落都注意圖畫美。
    第八段:蘇州園林的門窗體現(xiàn)圖案美。
    第九段:蘇州園林極少用彩繪,突出自然美。
    【設計意圖】這個過程要解決本課的重點,即“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抓住說明對象特征,能根據(jù)具體語境分析常用說明方法”。很多時候學生讀一篇說明文看似讀明白了,實則
    不求甚解,只有真正明確句與句間的邏輯關系,才能更準確地把握說明內容,明確說明方法的作用。以上內容看似涉及面很廣,但都是圍繞劃分語段中各句間的關系而展開,在授課過程中主線明晰,重點突出,同時提升了學生對多種說明文閱讀能力。
    (四)知識拓展,情感體悟
    蘇州園林能夠“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正如作者所言,“全在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葉圣陶先生只是為我們揭開了園林鑒賞的一角,如何更好地欣賞中國園林,值得我們探究的還有很多。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知識。
    【設計意圖】要想讓學生愛上中國古典園林,就應該先讓他們更多地了解,最好是激發(fā)興趣讓他們主動去了解。中國古典園林自身的魅力能夠讓學生只要窺見一斑,就會不由自主地喜歡上,作為中國人的自豪之情就會油然而生。
    初中語文公招面試教案 初中語文面試真題教案篇二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第一篇 《五柳先生傳》
    初中語文教案
    精選初中語文教資面試教案 2 篇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
    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贊曰:黔婁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逼溲云澣羧酥畠壓??銜觴賦詩,以樂其志,無懷氏之民歟?葛天氏之民歟? 試講要求:
    1、把握人物性格志趣。 2、把握文章主要內容。3、試講時間 10 分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借助工具書和課文注釋,感知文意
    2、反復誦讀,了解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志趣及精神風貌。 3、了解五柳先生的生活態(tài)度,培養(yǎng)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二、教學重難點:
    分析人物形象,學習文章簡明的語言風格。
    三、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說起陶淵明,同學們一定會感到親切和熟他曾經(jīng)帶著我們領略過土地平悉。曠、屋舍儼然的 桃源風光,欣賞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林美景;我們曾跟隨他一起“種豆南山” “采菊 東籬”。在陶淵明的詩文中,我們結識了一個崇尚自然、熱愛田園生活的隱者形象。那么,在陶淵明眼中,他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讀《五柳先生傳》,再次
    走近陶淵明,加深對先生的印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分享交流——了解“傳”及作者
    傳,一種常見的文學形式,主要記述人物的生平事跡。自傳,是傳記的一種,主要是記述自己的生平事跡。2、解決生字詞
    嗜 shì輒 zhé 吝 lìn 褐 hè 3、了解文章
    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明確:五柳先生是一個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貧樂道的人。(三)細讀課文,了解人物 1、了解人物形象
    文章介紹了五柳先生哪些方面的情況?怎樣描述的?(1)名字由來(2)愛好 a.好讀書 b.性嗜酒 c.著文章(3)生活狀況
    簞 dān 汲 jí
    儔 chóu 觴 shāng
    --學習資料分享----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1 / 4
    --學習資料分享----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初中語文教案
    a.衣:短褐穿結 b.食:簞瓢屢空
    c.?。涵h(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
    2、評析人物形象
    文中的五柳先生是什么樣的性格和志趣?怎么看出來的?(1)閑靜少言,不慕榮利。明確:點睛句——最突出的地方。(2)好讀書,不求甚解。
    明確:展現(xiàn)了一個在讀書中得到精神愉悅的五柳先生,率性自然。(3)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明確:展示了一個率真放達的五柳先生。(4)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明確:描述了一個自得其樂、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3、加深對人物的認識
    以上是我們對五柳先生的評價,作者又是如何評價他的?與哪句話相照應? 明確:贊曰: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這正好與前面寫到的“不慕榮利”相照應。傳贊一體,互為補充,使人物個性更為鮮明。(四)品讀課文,了解特點 1、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2、了解文章的藝術特色。
    明確:本傳記不足二百字,語言樸素洗練,看似平淡但寓意深刻。(五)拓展延伸
    你覺得五柳先生能成為你學習的榜樣嗎?說說理由。(六)課堂小結,布置作業(yè) 1、積累有哲理的句子。
    2、模仿本文寫法,用簡潔語言介紹自己的個性特點。(七)板書設計 五柳先生傳
    閑靜少言,不慕名利
    好讀書 性嗜酒 好文章
    第二篇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 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 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
    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
    --學習資料分享----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2 / 4
    --學習資料分享----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初中語文教案
    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而樂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試講要求: 1、積累文言字詞。
    2、把握文章主要內容,體會作者情感。 3、試講時間 10 分鐘。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字詞,理解長難句
    2.整體感知文章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情感 3.學習作者的理想和抱負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課文敘事、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寫法。品味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學過程
    (一)利用多媒體,情境導入
    借助多媒體的幫助,讓學生欣賞到我國的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黃鶴樓(湖北)、鸛鵲樓(山西)、滕王閣(江西),最后定格在岳陽樓上。學生通過觀看多媒體會感受到洞庭湖水和 岳陽樓的交相輝映之美。學生仿佛身臨其境,產(chǎn)生心曠神怡的情境,對文章的學習充滿了期待和渴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課前預習,課上交流背景資料 學生展示自己在課前收集的資料,主要是作者范仲淹的簡介、岳陽樓的介紹、作者的寫作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時代背景介紹,同時還有范仲淹其人及勵志故事,讓學生對課文,以及作者和寫作背景有一 個簡單的了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作者的情感和理想抱負。通過課前展示,教師把學生和 作者之間拉近了距離,促進了學生對于整篇文章的理解。2 整體感知,形成初步認識
    閱讀文章,準確理解生詞,理解文章結構,掌握閱讀技巧。3 解決詞句(1)注音
    滕(ténɡ)謫(zhé)日星隱耀(yào)淫雨(yín)霏霏浩浩湯湯(shānɡ)薄霧冥冥(bó mínɡ)偕(xié)皓月檣傾楫摧(qiánɡ j í)岸芷汀蘭(zhǐ)(2)通假字
    屬予作文以記之(通“囑”,囑托)(3)難句翻譯示例①政通人和,百廢具興:②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4.文章結構
    第一部分(1 段):簡介重修岳陽樓的背景和作記緣由。
    第二部分(2- 4 段):為全文主體,第二段寫洞庭湖全景并提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一 問,第三、四段兩個排比段分寫“覽物之情”,一悲一喜,一明一暗,形成鮮明對比。第三部分(5 段):抒發(fā)作者的闊大胸襟和政治抱負,這是全文的核心。(三)研讀課文,深入理解
    3 / 4
    --學習資料分享----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初中語文教案
    1 敘事分析,感受背景
    (1)作者在寫《岳陽樓記》的時候時候不是直接寫的而是通過一定的背景,在這里是通過敘事的方式來進行寫作的。文章寫了滕子京的政績,用到了“政通人和,百廢具興”說明了
    什么?
    (2)滕子京雖遭貶謫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者為什么要寫到這件事? 2 寫景賞析,體會美景(1)美景欣賞:
    文章中有很多描寫景物的語句,請找出來,加以分類:寫天氣的: 寫動物的:寫植物的:(2)重點品讀
    第 2 段寫洞庭湖的全景,用“銜遠山,吞長江”,如果把“銜”改為“連”,把“吞”改為 “接”好不好? 為什么?
    (3)作者進行景物描寫的特點是什么?
    作者是如何抓住詞語來表現(xiàn)特點的?
    景物+富有
    表現(xiàn)力的動詞+形容詞+修辭=景物特點。
    3 自主探究,感受精神(1)自主探究任務:①“古仁人”的憂樂觀是怎樣的?②“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③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2)小組討論:
    ①作者用哪些話概括說明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的寫作目的是什么? ②“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現(xiàn)代社會中還有借鑒和教育的意義嗎?(3)總結
    作者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明確: 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用來勉勵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 樂而樂,同時表現(xiàn)了他曠達的胸襟。(四)品讀課文,總結藝術特點 1 再次有感情朗讀這篇課文
    2 總結本文藝術特點:
    結構嚴謹,剪裁得當;出色的景物描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散文辭賦化。(五)小結本課,總結主旨
    本文題為《岳陽樓記》,自然要寫岳陽樓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圖卻是借題發(fā)揮,談一個人應 有的政治抱負: 并以此規(guī)箴友人。文章先由敘事人手從重修岳陽樓的背景,說到岳陽樓的 “大觀”,再寫 “遷客騷人” 登樓時一悲一喜的情懷,最后將這種情懷跟 “古仁人之心” 作對比,自然引出議論,說明作者意圖。文章把敘事、寫景、抒情、議論自然結合起來,句式上駢散交錯,節(jié)奏不斷變化,讀起來聲調鏗鏘,使人產(chǎn)生審美的愉悅。(六)課后作業(yè),延伸學習1 背誦課文四、五段。
    2 積累文中四字詞語,如:政通人和 百廢具興 浩浩湯湯 萬千 淫雨霏霏 陰風怒號 濁浪排空 薄暮冥冥 3 思考:你熟悉歷史上哪些遷客騷人?下節(jié)課交流。板書設計:
    橫無際涯 朝暉夕陰
    氣象
    --學習資料分享----
    word格式-專業(yè)學習資料-可編輯
    4 / 4
    --學習資料分享----
    初中語文公招面試教案 初中語文面試真題教案篇三
    初中語文試講模板
    一、課題:端午的鴨蛋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體會文章語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韻味和情致。
    (2)理解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2.過程與方法目標
    以賞析及討論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深厚文化的熱愛,從而品味文章的韻味和情致。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理解作者對兒時生活懷想的情感,激發(fā)學生對故鄉(xiāng)的熱愛之情。
    (2)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加強朗讀,感受文章的情趣。
    難點:欣賞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的美學價值。四、課時:1 課時 五、教具:多媒體設備六、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中國的三大傳統(tǒng)佳節(jié)嗎?(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是合家團圓,普天同慶;中秋是吃餅賞月,千里嬋娟;那端午節(jié)呢?請大家說說自己記憶中的端午節(jié)。(學生或談風俗或說感受)今天,我們就隨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蘇高郵,不但看看那兒的端午風俗,還要嘗嘗他們端午的鴨蛋。(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快速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順課文。 2.檢查學生自讀課文的情況。
    3.再讀課文,用勾畫圈點的方式思考下列問題。(先獨立思考,再二人討論,然后全班交流)問題一:作者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
    明確: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問題二:作者家鄉(xiāng)的鴨蛋有什么特點? 明確:質細、油多、蛋黃紅。
    問題三:作者筆下的端午的鴨蛋有哪些情趣? 明確:掛“鴨蛋絡子”、挑鴨蛋、吃鴨蛋、做鴨燈。
    4.在解答上述三個問題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端午的風俗——家鄉(xiāng)的鴨蛋——端午的鴨蛋(三)師生共同品讀課文
    1.讓學生從課文的三個層次中任選一層,同桌二人練讀,再主動在全班示范朗讀。師生共同評點,并交流閱讀感受。
    2.教師先肯定并評價學生們的感受,然后介紹汪曾祺的創(chuàng)作特點。 3.師生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思考題一:作者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有哪些風俗?為什么要先寫端午節(jié)的風俗? 明確:第一段以“家鄉(xiāng)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開頭,介紹了“系百索子” “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等風俗;又列舉了“放黃煙子”、吃“十二紅”這兩種較為獨特的風俗。從文章思路來看,先談端午風俗很有必要。文題為“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xiāng)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咸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
    (過渡:看來在家鄉(xiāng)端午的眾多風俗中,作者對鴨蛋情有獨鐘,想來它必定有什么獨特的滋味令作者魂牽夢縈吧)思考題二:高郵鴨蛋有什么特點?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鴨蛋? 明確:質細而油多。引用袁枚的《腌蛋》,可以豐富文章的內容,引用他的文句,更可以增添文章的古雅之氣,避免了行文的單調死板。而且袁枚對于咸鴨蛋的見解,與作者暗合,所以作者要說到袁枚。說自己不喜歡袁枚,體現(xiàn)了作者率真的個性。同時也說明高郵鴨蛋歷史悠久,聞名全國。否定北京的鴨蛋流露出對家鄉(xiāng)由衷的喜愛之情。(過渡: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讀出汪先生的一個心愿:讓高郵鴨蛋走出中國走向世界。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替汪先生宣傳他家鄉(xiāng)的鴨蛋)學生交流,然后進行即興回答,并共同評出最佳語句。
    思考題三:端午的鴨蛋著重寫鴨蛋絡子、吃鴨蛋、玩蛋殼,為什么寫這些內容? 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行文活潑生動,充滿童趣,抒寫了對兒時生活的懷想和留戀,對故鄉(xiāng)的熱愛、眷戀之情。(四)練筆延伸
    從下列 4 個話題中任選一個話題,寫一個片段。要求:既充分利用課文,又要有自己的創(chuàng)造。
    1.假如你是一位高郵的導游,要向外地游客介紹你們高郵的端午風俗,你會怎么說?
    2.假如你是一位高郵的廚師,該怎么向游客們介紹高郵的咸鴨蛋的腌制方法和吃法?
    3.假如你是一位高郵的小朋友,請向外地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可愛的鴨蛋絡子。 4.假如你是一位到高郵旅游的游客,剛吃了正宗的高郵咸鴨蛋,你會怎么評價? 教師示例:話題 4:這些年來,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完全不能和這高郵的咸鴨蛋相比。這鴨蛋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fā)干、發(fā)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曜宇^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而且蛋黃是通紅的,真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忘不掉。(五)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談談學了本課后的感受。七、板書設計(略)
    初中語文試講模板
    題目:《阿長與〈ft海經(jīng)〉》一、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體會本文重點詞語的含義及作用。 2.通過小組談論法和情境感受法提升對于課文深層次理解的能力和感受作者所傳遞的情感。
    3.體會作者對于過去身邊親近的人“阿長”的懷念、感激和敬佩之情。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反復朗讀和分析,總結欲揚先抑的特點和使用效果。【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對于過去身邊親近的人“阿長”的懷念、感激和敬佩之情。三、教學方法
    小組討論法、情境表演法、多媒體輔助法。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多媒體導入
    導入語:同學們,老師為大家播放一段著名演員姚晨在《朗讀者》上的朗誦片段,大家來聆聽。
    音頻就到這里,相信同學們都被這真摯的語言片段所感染,那么故事是怎么進展的呢?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阿長與〈ft海經(jīng)〉》。
    (二)整體感知,進入情境
    1.大聲朗讀課文,對不理解的字詞進行圈畫,并借助工具書自主完成,教師著重強調“憎惡”。
    2.默讀課文,嘗試概述作者對于阿長,主要描寫了哪幾件事情,用簡煉的文字概括。
    教師明確:名字來源、睡相丑陋、規(guī)矩繁瑣、購買《ft海經(jīng)》。(三)抓住重點,體會情感
    小組探究活動,選擇其中一個問題進行探究:
    (1)通過這四件事情,能夠感受到阿長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2)結合這四件事情的敘事順序,再感受全文,作者對于阿長發(fā)生了什么樣的態(tài)度轉變,這樣敘述有什么好處? 小組反饋:
    a.粗俗,渴望平安,善良。
    b.從不滿到厭惡到感激,作用是鮮明區(qū)別。教師明確:
    a.粗俗、迷信、不幸、善良淳樸,渴望一生平安的農村婦女形象,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典型環(huán)境下典型人物描寫的高超技藝。
    b.從對于阿長的不滿到厭惡,到購買《ft海經(jīng)》后的感激,再到最后的懷念與敬佩,從感性的表面的抑,到理性的深刻的揚,這種寫作手法叫欲揚先抑,對于寫作中構思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都能形成一種沖擊感,加強寫作效果,大家以后要在寫作中多加利用,讓你們的文章更加有張力。(四)活動深化,總結課堂
    總結本節(jié)課堂內容,采取系統(tǒng)歸納法和情感深化法相結合的原則。(五)課后作業(yè)
    為課文情節(jié)繪制幾幅小插畫。五、板書設計
    初中語文試講模板
    一、課題:藤野先生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的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學習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來表現(xiàn)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難點:
    學習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和特征來表現(xiàn)人物思想品質的寫作方法。四、課時:1 課時 五、教具:多媒體設備六、教學過程(一)導入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
    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來解開這個疑問。(二)想一想
    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么?變換了幾個地點?根據(jù)地點變化,可以將課文分成幾個部分?(板書略)(三)學習第一部分
    提問:第一段寫清國留學生在干什么?(賞櫻花)指讀第二段:他們又在干什么?(學跳舞)他們做這些事應不應該呢?為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請給同學們補充一些歷史資料:魯迅去日本留學是什么年代?當時中國是什么樣的狀況? 從魯迅和那些“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xiàn)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敘事的一條暗線。請大家在下文的學習中注意這一點。(四)學習第二部分
    提問:想一想,作者寫了他與藤野先生先生交往的哪四件事?從這四件事中,可以概括出藤野先生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這四件事,前兩件是詳寫,后兩件是略寫。通過這四個典型事例的記敘,贊頌了藤野先生認真負責、從嚴治學、熱情關懷、正直誠懇、毫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
    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為什么要滿腔熱情地教育魯迅的原因。
    提問:棄醫(yī)從文這一舉動表現(xiàn)了魯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表現(xiàn)了他什么樣的精神?
    (魯迅將個人的志愿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充分體現(xiàn)。)(五)齊讀第三部分課文,討論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影響
    1.在藤野先生諸多美好的品格中,作者認為哪一種是他最為敬佩的感動的?從課文的哪些語句中,可以感受到?
    初中語文公招面試教案 初中語文面試真題教案篇四
    初中語文面試教案模板【篇1:初中語文試講教案】
    初中語文試講教案
    《渡荊門送別》李白
    一、作者介紹
    【創(chuàng)作特色】由于李白個性狂放、灑脫不羈、天真率直,傲視獨立,使得他的詩具有強烈的個性特色。(杜甫《飲中八仙歌》“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首先,其詩以抒情為主,自我表現(xiàn)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主要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感情的表達往往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是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
    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李白常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李詩的語言,有的清新如同口語,有的豪放,不拘聲律,近于散文,但都統(tǒng)一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自然美之中。語言流
    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于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和素材。李白的詩歌具有瑰麗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
    二、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25歲時出蜀辭親遠游,至荊門時贈別家鄉(xiāng)而作。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于公元724年(開元十二年),二說作于公元725年(開元十三年),三說作于公元726年(開元十四年)。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xiāng),發(fā)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這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
    三、文本分析
    《渡荊門送別》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1、字詞解釋
    ⑴荊(jing 負荊請罪)門:位于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山形上合下開,狀若門.⑵遠:遠自。
    ⑶楚國:楚地,今湖北、湖南一帶。其地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國境域。⑷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⑸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
    ⑹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下來。
    【小知識】意象是詩歌中熔鑄了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在我國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許多傳統(tǒng)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月亮”這一意象,一般說來,代表著思鄉(xiāng)、思念、團圓。如蘇東坡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竹,代表高潔與氣節(jié);楊柳,代表離別感情。
    ⑺海樓:海市蜃樓,海市蜃樓,亦稱“蜃景”,是光線經(jīng)過不同密度的空氣層,發(fā)生顯著折射時,把遠處景物顯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異幻景。這里狀寫江上云霧的變幻多姿。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⑻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xiāng)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⑼萬里:喻行程之遠。2、作品譯文
    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重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四、詩歌賞析 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一:清沈德潛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保ā短圃妱e裁》)送別二字能否刪去?
    2、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清沈德潛認為二字,這并不是沒有道理的。問題二:這首詩哪句寫的最好?哪幾個字寫得好? 【篇2:初中語文教案:《散步》教案模板】
    初中語文教案:《散步》教案模板 《散步》教學案
    ——以小見大話親情,舉輕若重道美感
    【設計理念】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它要求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閃光點,激勵他們自主參與合作、主動發(fā)現(xiàn)探究。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體驗,鼓勵他們獨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學習體驗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學習活動中的質疑問難、探究拓展可以從任何角度進行延伸反思,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討論中愉快地獲得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散步》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牧歌式的情景,文章內容比較淺顯易懂,卻體現(xiàn)了語言美、詩意美、人性美。本文主要在于對學生審美閱讀的啟蒙的訓練,讓學生在閱讀中進入課文,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尋找美點,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之美、對情感意境之美的體驗。
    同時,因為語言的學習、情感的體驗遠遠不是一篇課文所能完成的,所以在教學設計中,我希望能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其一,是課外閱讀,希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獲得理性認識,能夠把自己的閱讀積累興趣調動起來;其二,是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把社會生活作為自己學習的內容。
    【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fā)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知之甚少,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
    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質疑、小組討論、比較研究與拓展強化,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了解和鑒賞;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并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課文;繼續(xù)練習朗讀和圈點勾畫,積累語言;鍛煉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發(fā)展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2、過程與方法目標:抓住關鍵語句精讀課文,自主、合作、探究,領悟課文深長的意味。同時借鑒舉輕若重、以小見大的寫法。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親情與責任感,形成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感受課文濃濃的親情,學習表達生活之美。
    【教學難點】
    如何組織小組活動,尋找典型詞句,體會文章語言‘舉輕若重’的特點和課文深長的意味,初步學會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喚起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感受,導入新課:
    師:相信同學們和我一樣,在生活中曾被許多小事感動過:平平常常的一天,收到了來自遠方朋友的祝福,雖然只有淡淡的一句“你好嗎”;傷心失敗的時候,一位平常不是特別親近的人默默地為你遞上一張紙巾,輕輕地對你說“我們知道你盡力了”。這些雖然都是小事,但總能讓人讀出許多的真情。在生活中,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請大家說說。請兩至三位同學講述經(jīng)歷,與大家交流。
    師:今天,就讓我們走進莫懷戚的《散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生活中最細微的小事寫得讓人感動的。(多媒體投影“散步”)
    (于細微處見真情。導入既與學生交流情感,亦定下課堂基調。雖未涉及文本,卻已“意在言中”。同時以學生現(xiàn)有的生活積累為學習的前提,可鍛煉學生積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達到教材與生活,作者與讀者情感上的溝通。)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悟:
    1、朗讀比賽。以班級為單位,大家推選一名代表和老師比賽,借助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秋日思雨》。其他同學從以下三方面給予評判:
    (1)音準;(2)句逗的停頓;(3)語氣、語調的處理。
    2、通過討論,統(tǒng)一意見:本文基調愉快而深沉;語調平穩(wěn),不亦過高或過低;語氣親切,溫和,并含有莊重;語速以中速為主,第四自然段應快些,第六、八自然段應慢些。根據(jù)討論結果,自由讀課文。思考:本文敘述了一件什么事?初讀課文,你感受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師生互動,形成板書。三、師生合作,初步發(fā)現(xiàn)
    1、師生共同探討第一、二節(jié)。
    學習第一節(jié):多媒體投影第一節(jié)“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闭?BR>    同學們輕輕地把這句話讀一遍。(生讀第一節(jié))
    師:從這樣一句話的表述中,你能讀出作者在寫這句話時含著的情感嗎?自己再輕輕讀一遍。
    (冰山只露一角。以猜讀體味作者的創(chuàng)作,學生以最自然的狀態(tài)進入文本的情感世界。)(不急于讓學生回答,給他們時間再次閱讀。)
    (生輕聲讀。紛紛舉手。)
    (既讓學生猜想,自然給以一定時間。對開放性的問題,不倉促評價。努力鼓勵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師追問:這樣的內容平常習慣是怎樣表達的?作者這樣選用詞語和選擇句式,你能否發(fā)現(xiàn)什么“特別”之處?
    通常習慣的表達有:
    (1)我們一家四個人在田野上散步。
    (2)我、母親、妻子和兒子在田野上散步。??
    歸納比較結果:文章選用的句式有強調的意味,突出“我”對母親的尊敬及對一家人的愛,鄭重其事地推出一個鏡頭。
    (進一步朗讀并感受課文語言,切入到本課主要目標——語言的探究,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用詞、句式的不同尋常,感受文章濃濃的親情。)
    學習第二節(jié):自主發(fā)現(xiàn)句式比較特殊的句子;推選用得巧的詞語,體驗其中蘊含的真情。句子:她現(xiàn)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詞語:信服
    (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會發(fā)現(xiàn)句式與詞語的選用上都有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把小事情寫得很重,寫得意義不凡。)
    2、學生歸納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
    作者用心選用句式與詞語,整篇文章給人一種“舉輕若重”的感覺,使一件平常的生活小事顯得那么不同尋常。
    (歸納的環(huán)節(jié)非常重要,它把對具體內容的推敲上升到理性的規(guī)律性的認識。)
    四、自主探究,小組合作 1、小組學習,圈畫交流。
    出示要求:在前面學生自己閱讀、發(fā)現(xiàn)的基礎上,圈畫后面幾節(jié)文字中比較特殊的,也就是有舉輕若重感覺的句式與詞語,進一步探究語言。
    (小組活動,師生互動。教師適當幫助有疑問的小組,到一定時候教師要提醒小組及時總結,準備交流。這一階段也可以將文章分成幾部分,分別交給不同的學習小組探討,這樣有利于深入推敲每一部分文字。)
    2、班級交流,共享發(fā)現(xiàn)。
    每個小組派代表把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與全班共享,可選擇一個句子或一個詞語。
    ▲ 可能有的句子:
    (1)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這句話從小孩的嘴里出來,顯得特別的天真、可愛,可讓學生仿讀進行品味。)
    (2)我的母親老了,??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
    (教師可不失時機地問:為什么他們都聽我的?引導學生探討)
    (3)這南方初春的田野,??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非常普通的景色,在作者的筆下卻是那樣地富有詩意,并且使它與莊重的話題“生命”聯(lián)系在一起,教師可引導學生探討“作者為什么看到這田野美麗的春景會想到生命?”“這與前文寫母親有無聯(lián)系?”等問題。并讓學生動筆仿寫,深入理解語言美。)
    (4)我的母親雖然高大??就是整個世界。
    (這是一句有著深刻含義,富有哲理的話,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它暗示著中年人肩負著承前啟后的重任,對生活的一種使命感。在探討中,應鼓勵學生對這句話發(fā)表獨特見解。)(培養(yǎng)學生尋找關鍵語句理解課文主旨的能力,并且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最終挖掘出課文主旨,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探討中穿插朗讀加深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讀是吞食、咀嚼,是最簡便同時也是最有效的閱讀方法?!薄蚪濉吨黧w閱讀的實踐形式探析》)▲ 可能有的詞語:
    太遲、總算、熬、分歧、責任的重大、委屈、水波粼粼、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仔細(在探討這些詞語時,主要是要分析這些詞語是如何“舉輕若重”的,是如何把小事看成很大的。教師在交流中適當引導,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培養(yǎng)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如:說母親過冬天,為什么說成“熬”?母親和兒子兩人意見不統(tǒng)一,為什么要用“分歧”這個這么大的詞?我為什么會感到責任的重大?假設文中的“我”,毫不猶豫地依從了兒子走小路,母親會怎樣想?為什么我和妻子要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仔細地背呢?等等。這些都是開放性的問題,教師要尊重學生,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同時要滲透情感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
    (分享學生的發(fā)現(xiàn)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與興趣,把學習的樂趣、發(fā)現(xiàn)的樂趣還給學生。教學目標的真正達成在于學生自主的發(fā)現(xiàn)與交流中。語文教學不僅要注意語言、情感,也要教學生做人的道理。語文托起的,是一個大寫的“人”。)
    五、拓展:強化發(fā)現(xiàn)
    1、與作者原文比較,推進研究。
    文章選進教材時刪了三處文字,出示這三句話,討論編者刪改的意圖,并且評價刪改的效果。
    括號內為原文刪去的三句話:
    (1)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死去了)但是春天總算來了。
    (2)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
    (3)我決定委屈兒子了,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教學中,討論編者的刪改意圖相對于初一的學生有一定難度,可以先請學生評價刪改的效果,再揣摩編者的意圖。)
    (教師根據(jù)學習情況決定是學生個體獨立思考還是小組討論交流。教師盡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養(yǎng)成平等審視的意識,作者、編者與我們是同等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發(fā)現(xiàn),都可以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放任思維的潮流?!扒曳哦霹N林中啼”,只要合理、能說得通就可以。)
    2、調用積累,向課外拓展。
    師:舉輕若重的語言能把小事情寫得莊重、意義不凡,有些能使文章變得輕松幽默,在生活中或者閱讀中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樣的例子,如“扛著一支鉛筆”。你能否也運用“舉輕若重”的寫法,寫幾句話,描述生活中感受到的親情? 學生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讓學生讀與寫結合,同時也希望把學生的關注點引向更廣闊的空間。學語文,更應該用語文。用中才會思學,學也才會其樂無窮。)
    六、比較:驗證發(fā)現(xiàn)
    速讀課后短文《三代》,和《散步》進行比較閱讀。
    師:《三代》與《散步》相比較,哪個故事更感動你?說說你的理由。
    (提示:可從情節(jié)、主旨、寫法和語言等方面任選一個角度)
    (比較是研究性學習經(jīng)常用到的方法,《散步》與《三代》的主題相近,又有差異,情節(jié)差別較大,語言風格也就各有千秋,這兩篇文章作為一組教學材料,比較它們的語言風格,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角度。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感動”這種情感更是個性化的,說《散步》更感動人,可以;說《三代》更感動人,也可以,能言之成理就好。當然,教學中不要趕進度,來不及1課時完成,可以把這一項任務放在課后,作為一次研究性的作業(yè),向課外拓展,深入探究。)
    七、反思與小結
    1、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
    (由同學談本節(jié)課的收獲與啟示。)
    2、師總結:《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藉豐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頌歌。它是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我們學習這篇文章,就是想讓我們珍愛親情,珍愛生命!最后我們一起唱首歌,來感受這人間最美好的感情——親情。教師放歌曲《?;丶铱纯础?,學生齊唱。
    (這處空白點的設計,不僅使學生在回味中對本節(jié)課鞏固了認識,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以大家齊唱《?;丶铱纯础穪斫Y課,再次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八、作業(yè)布置
    【篇3:初中語文教師面試說課稿】
    初中語文教師面試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叫,畢業(yè)于,至今已經(jīng)(教齡)。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板書課題,作者)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這四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 》是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 單元的一篇讀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單元所選課文介紹)。這篇課文,(課文介紹)結合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 1.知識與能力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為了充分發(fā)揮本教材的優(yōu)勢,教學重點我定為,教學難點為。
    二、說教法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過程是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實現(xiàn)自我構建,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美國教育家杜威也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為此,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法:創(chuàng)設情境法、朗讀探究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指導學生自學法,同時將運用多媒體教學法及想象體驗法作為輔助教學法。
    三、說學法
    九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去充分感知語言教材,主要運用了以下學法:質疑提問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法,朗讀理解法。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品味、感悟,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和學法得到充分運用,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程序我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激情導入,誘發(fā)興趣。
    2.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3.研讀賞析,討論交流
    4.教師小結,加深理解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激情導入,誘發(fā)興趣。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落實基礎,整體感知
    俗話說,書讀百變,其義自見。閱讀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為此,我設計以下三個步驟。(1)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針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指導,這樣不僅為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征。(2)由我示范朗讀課文,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并標注段落。同時找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思
    考通過讀課文,思考本篇文章主要寫了什么?是通過什么方法找到它的。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研讀賞析,討論交流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組織學生精讀課文,逐段地閱讀分析,進行討論,互相交流。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進而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小結,加深理解。
    學生的學離不開老師的教。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知識水平的有限性,不能完全由學生的自學代替老師的講授。在學生充分閱讀和感知的基礎上,教師的講授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就本課來說(邊板書,邊解釋板書內容)
    以上,我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這四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