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6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法律思想史試題
課程代碼:0026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西周"以德配天"說的本質(zhì)是( )
A.天下一統(tǒng)
B.君權(quán)神授
C.民本主義
D.主權(quán)在民
2.荀子有關(guān)國家與法律起源的理論可以概括為( )
A.明德慎罰
B.人性本惡
C.以法治國
D.明分使群
3.先秦諸子中,明確反對人定法的是( )
A.管子
B.老子
C.慎到
D.韓非
4."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提出者是( )
A.王夫之
B.顧炎武
C.黃宗羲
D.王安石
5.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是( )
A.暴君放伐
B.性惡論
C.定分止爭
D.性善論
6.比商鞅"燔詩書而明法令"更為徹底的主張是( )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兼愛非攻
C."大明法度,眾建賢才"
D.絕仁棄義
7.提出"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漢代思想家是( )
A.蕭何
B.晁錯
C.陸賈
D.賈誼
8.唐代明確反對"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思想家是( )
A.白居易
B.韓退之
C.李世民
D.柳宗元
9.提出"懸法學為上科"、"升法直為清列"建議的唐代思想家是( )
A.韓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長孫無忌
10.以下哪本書是董仲舒的著作?( )
A.《春秋決獄》
B.《春秋經(jīng)》
C.《春秋繁露》
D.《春秋》
l1.對東漢讖緯神學第一個從理論上進行系統(tǒng)批判的是( )
A.仲長統(tǒng)
B.王弼
C.王充
D.劉頌
12.兩晉時期,主張"類推定罪"的律學家是( )
A.阮籍
B.嵇康
C.鮑敬言
D.張斐
l3.漢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的突出體現(xiàn)為( )
A.世輕世重
B.輕徭薄賦
C.納禮入律
D.法不阿貴
14.主張刑罰以嚴為本的南宋思想家是( )
A.邵雍
B.朱熹
C.王陽明
D.范仲淹
15.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的是( )
A.周敦頤
B.司馬光
C.蘇軾
D.王安石
16."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的主張出自( )
A.張居正
B.黃宗羲
C.顧炎武
D.王夫之
l7.太平天國時期,具有資本主義性質(zhì)的施政綱領(lǐng)是( )
A.《勸學篇》
B.《農(nóng)宗篇》
C.《資政新篇》
D.《天朝田畝制度》
18."天下無興利之法,去其弊則利自興矣"出自魏源的( )
A.《治篇》
B.《籌鹺篇》
C.《籌海篇》
D.《海國圖志序》
19.提出"以禮自治,以禮治人"的清代思想家是( )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張之洞
20.堅持認為"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的改良派思想家是( )
A.譚嗣同
B.黃遵憲
C.康有為
D.梁啟超
21."收回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是清末法律改革的( )
A.終目的
B.根本目的
C.直接目的
D.權(quán)宜之計
22.張之洞認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 )
A.暴力
B.契約
C.幻想
D.狡詐
23.戊戌變法時期,譚嗣同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命題是( )
A.廢君統(tǒng),倡民主
B.中體西用
C.三權(quán)分立,權(quán)利制衡
D.太平之世不立刑
24.《大清新刑律》頒布于( )
A.1908年
B.1909年
C.1910年
D.1911年
25."先王之世,以教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 )
A.戴鴻慈
B.沈家本
C.勞乃宣
D.伍廷芳
26."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這一革命綱領(lǐng)的提出者是( )
A.興中會
B.光復會
C.華興會
D.同盟會
27."五權(quán)憲法"的核心是( )
A.財權(quán)和事權(quán)分開
B.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分開
C.政權(quán)和治權(quán)分開
D.集權(quán)專制
28.認為憲法是"中國民族歷史風俗習慣所必需之法"的近現(xiàn)代思想家是( )
A.章太炎
B.孫中山
C.龔自珍
D.梁啟超
29.視"法律為專門之學"的清末思想家是( )
A.沈家本
B.楊度
C.洪仁不王干
D.黃興
30.章太炎對直接民權(quán)的態(tài)度是( )
A.極力反對
B.認同
C.模糊含混
D.一般反對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chǎn)( )
A.折衷禮法
B.首鑄刑書
C.寬猛并用
D.以情斷獄
E.改造周禮
32.先秦墨家法律思想上的命題有( )
A.兼愛非攻
B.天命天志
C.道法自然
D.尚賢使能
E.不黨父兄,不偏富貴
33.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 )
A.《讀通鑒論》
B.《黃書》
C.《讀四書大全說》
D.《宋論》
E.《明夷待訪錄》
34.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jīng)考》之目的主要有( )
A.借古圣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
B.信而好古,陶冶性情
C.破除士大夫?qū)鹘y(tǒng)經(jīng)學教條的迷信
D.為變法維新掃除障礙
E.維護封建正統(tǒng)思想
35.孫中山把民生主義歸納為解決( )
A.技術(shù)問題
B.勞動力問題
C.資本問題
D.土地問題
E.市場問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l5分)
36.為國以禮
37.罪人不孥
38.理直刑正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41.簡述西周"禮治"的內(nèi)涵。
42.簡述張之洞"采西法以補中法之不足"的含義。
43.簡述梁啟超的"三權(quán)分立"說。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44.試論先秦法家的"賞罰"理論。
45.試述黃宗羲對"一家之法"的批判。
中國法律思想史試題
課程代碼:00264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西周"以德配天"說的本質(zhì)是( )
A.天下一統(tǒng)
B.君權(quán)神授
C.民本主義
D.主權(quán)在民
2.荀子有關(guān)國家與法律起源的理論可以概括為( )
A.明德慎罰
B.人性本惡
C.以法治國
D.明分使群
3.先秦諸子中,明確反對人定法的是( )
A.管子
B.老子
C.慎到
D.韓非
4."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提出者是( )
A.王夫之
B.顧炎武
C.黃宗羲
D.王安石
5.孟子政治法律思想的理論基礎(chǔ)是( )
A.暴君放伐
B.性惡論
C.定分止爭
D.性善論
6.比商鞅"燔詩書而明法令"更為徹底的主張是( )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兼愛非攻
C."大明法度,眾建賢才"
D.絕仁棄義
7.提出"黥劓之罪不上大夫"的漢代思想家是( )
A.蕭何
B.晁錯
C.陸賈
D.賈誼
8.唐代明確反對"賞以春夏,而刑以秋冬"的思想家是( )
A.白居易
B.韓退之
C.李世民
D.柳宗元
9.提出"懸法學為上科"、"升法直為清列"建議的唐代思想家是( )
A.韓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長孫無忌
10.以下哪本書是董仲舒的著作?( )
A.《春秋決獄》
B.《春秋經(jīng)》
C.《春秋繁露》
D.《春秋》
l1.對東漢讖緯神學第一個從理論上進行系統(tǒng)批判的是( )
A.仲長統(tǒng)
B.王弼
C.王充
D.劉頌
12.兩晉時期,主張"類推定罪"的律學家是( )
A.阮籍
B.嵇康
C.鮑敬言
D.張斐
l3.漢魏以后,法律儒家化的突出體現(xiàn)為( )
A.世輕世重
B.輕徭薄賦
C.納禮入律
D.法不阿貴
14.主張刑罰以嚴為本的南宋思想家是( )
A.邵雍
B.朱熹
C.王陽明
D.范仲淹
15.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的是( )
A.周敦頤
B.司馬光
C.蘇軾
D.王安石
16."法制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的主張出自( )
A.張居正
B.黃宗羲
C.顧炎武
D.王夫之
l7.太平天國時期,具有資本主義性質(zhì)的施政綱領(lǐng)是( )
A.《勸學篇》
B.《農(nóng)宗篇》
C.《資政新篇》
D.《天朝田畝制度》
18."天下無興利之法,去其弊則利自興矣"出自魏源的( )
A.《治篇》
B.《籌鹺篇》
C.《籌海篇》
D.《海國圖志序》
19.提出"以禮自治,以禮治人"的清代思想家是( )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張之洞
20.堅持認為"中國只可行立憲,不可行革命"的改良派思想家是( )
A.譚嗣同
B.黃遵憲
C.康有為
D.梁啟超
21."收回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是清末法律改革的( )
A.終目的
B.根本目的
C.直接目的
D.權(quán)宜之計
22.張之洞認為法律起源于人的"良知"和( )
A.暴力
B.契約
C.幻想
D.狡詐
23.戊戌變法時期,譚嗣同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命題是( )
A.廢君統(tǒng),倡民主
B.中體西用
C.三權(quán)分立,權(quán)利制衡
D.太平之世不立刑
24.《大清新刑律》頒布于( )
A.1908年
B.1909年
C.1910年
D.1911年
25."先王之世,以教為先,而刑其后焉者也"的提出者是( )
A.戴鴻慈
B.沈家本
C.勞乃宣
D.伍廷芳
26."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這一革命綱領(lǐng)的提出者是( )
A.興中會
B.光復會
C.華興會
D.同盟會
27."五權(quán)憲法"的核心是( )
A.財權(quán)和事權(quán)分開
B.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分開
C.政權(quán)和治權(quán)分開
D.集權(quán)專制
28.認為憲法是"中國民族歷史風俗習慣所必需之法"的近現(xiàn)代思想家是( )
A.章太炎
B.孫中山
C.龔自珍
D.梁啟超
29.視"法律為專門之學"的清末思想家是( )
A.沈家本
B.楊度
C.洪仁不王干
D.黃興
30.章太炎對直接民權(quán)的態(tài)度是( )
A.極力反對
B.認同
C.模糊含混
D.一般反對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31.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chǎn)( )
A.折衷禮法
B.首鑄刑書
C.寬猛并用
D.以情斷獄
E.改造周禮
32.先秦墨家法律思想上的命題有( )
A.兼愛非攻
B.天命天志
C.道法自然
D.尚賢使能
E.不黨父兄,不偏富貴
33.反映王夫之法律思想的主要著作有( )
A.《讀通鑒論》
B.《黃書》
C.《讀四書大全說》
D.《宋論》
E.《明夷待訪錄》
34.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jīng)考》之目的主要有( )
A.借古圣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
B.信而好古,陶冶性情
C.破除士大夫?qū)鹘y(tǒng)經(jīng)學教條的迷信
D.為變法維新掃除障礙
E.維護封建正統(tǒng)思想
35.孫中山把民生主義歸納為解決( )
A.技術(shù)問題
B.勞動力問題
C.資本問題
D.土地問題
E.市場問題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l5分)
36.為國以禮
37.罪人不孥
38.理直刑正
39.太平之世不立刑
40.治法在人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7分,共21分)
41.簡述西周"禮治"的內(nèi)涵。
42.簡述張之洞"采西法以補中法之不足"的含義。
43.簡述梁啟超的"三權(quán)分立"說。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2分,共24分)
44.試論先秦法家的"賞罰"理論。
45.試述黃宗羲對"一家之法"的批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