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刑事證據(jù)學試題

字號:

全國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刑事證據(jù)學試題
    課程代碼:00370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中國封建社會運用證據(jù)的基本原則是(  ?。?BR>    A.察言觀色
    B. 罪從供定
    C.眾證定罪
    D. 罪疑聽贖
    2.下列關于鑒定結(jié)論的表述,正確的是(  ?。?BR>    A.鑒定結(jié)論可以由鑒定人署名,也可以由其所在單位加蓋公章
    B.可以以鑒定機構的級別高低來確定鑒定準確性的等級
    C.鑒定結(jié)論要絕對忠實于事實真相
    D.鑒定結(jié)論可以就案件中的法律問題發(fā)表意見
    3.甲聽乙說,乙親眼看見丙用刀將被害人砍傷,甲提供的證言是(  ?。?BR>    A.原始證據(jù)
    B.間接證據(jù)
    C.辯護證據(jù)
    D.傳來證據(jù)
    4.下列關于犯罪嫌疑人在偵查階段聘請律師的表述,正確的是(  ?。?BR>    A.犯罪嫌疑人在被偵查機關第訊問時可以聘請律師
    B.犯罪嫌疑人自被偵查機關拘留、逮捕之日起可以聘請律師
    C.犯罪嫌疑人被羈押的,受委托的律師可以為其中請取保候?qū)?BR>    D.受委托的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
    5.下列證據(jù)中屬于視聽資料的是(   )
    A.在現(xiàn)場勘查過程制作的錄音、錄像
    B.詢問證人時制作的錄音、錄像
    C.司法機關收集的綁匪劫持人質(zhì)后勒索財物的錄音
    D.訊問犯罪嫌疑人的錄音、錄像
    6.立案時的證明標準是(  ?。?BR>    A.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
    B.有證據(jù)證明有犯罪事實
    C.主要犯罪事實已經(jīng)查清
    D.犯罪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
    7.根據(jù)我國法律規(guī)定,證人不享有的權利是(  ?。?BR>    A.如實陳述權
    B.拒絕作證權
    C.要求保密權
    D.控告權
    8.物證具有的基本特征是(  ?。?BR>    A.客觀性 特定性 直接性
    B.主觀性 特定性 間接性
    C.客觀性 特定性 間接性
    D.主觀性 特定性 直接性
    9.下列證據(jù)中,不屬于實物證據(jù)的是(   )
    A.物證
    B.書證
    C.鑒定結(jié)論
    D.勘驗檢查筆錄
    10.下列事實中屬于推定的事實的是(  ?。?BR>    A.能量守恒與轉(zhuǎn)換定律
    B.父母子女和同胞兄弟姐妹是近親屬
    C.法院在刑事判決中認定被告人以簽訂合同為名進行詐騙的事實
    D.在一定區(qū)域內(nèi)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的事實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11.下列關于刑事訴訟證據(jù)客觀性的理解, 正確的有(   ?。?BR>    A.刑事訴訟證據(jù)必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B.客觀性是刑事訴訟證據(jù)的首要屬性和本質(zhì)特征
    C.刑事訴訟證據(jù)是不依人們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的獨立存在
    D.刑事訴訟證據(jù)都是真實、可靠的
    E.訴訟證據(jù)都是獨立于當事人和辦案人員的主觀意志之外的客觀存在
    12.下列人員中不能作證人的是(    )
    A.承辦本案的司法工作人員
    B.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的人
    C.未成年人
    D.本案的訴訟代理人和辯護律師
    E.當事人的近親屬
    13.下列訴訟權利中,公訴案件被害人和自訴案件被害人都享有(   ?。?BR>    A.申請回避的權利
    B.委托訴訟代理人的權利
    C.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
    D.同被告人自行和解的權利
    E.對不起訴決定提出申訴的權利
    14.以下關于刑事訴訟中被害人范圍的界定,正確的有(    )
    A.被害人是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
    B.被害人應當是自然人
    C.被害人既可能是成年人,也可能是未成年人
    D.被害人既可能是神志正常的人,也可能是精神病人或呆傻人
    E.刑事被害人的身份具有不可替代性
    15.為避免冤假錯案,不得使用的收集證據(jù)方法有(    )
    A.刑訊逼供
    B.威脅、引誘
    C.欺騙
    D.提示性訊問
    E.秘密偵查
    16.下列關于直接證據(jù)表現(xiàn)形式的表述,正確的有(    )
    A.勘驗、檢查筆錄不能作為直接證據(jù)
    B.某些記載犯罪內(nèi)容的書證可能成為直接證據(jù)
    C.被害人指認犯罪分子的陳述是直接證據(jù)
    D.現(xiàn)場目擊者認出犯罪分子并陳述犯罪過程的證言是直接證據(jù)
    E.如果發(fā)現(xiàn)某人身上藏匿一定數(shù)量毒品,則該毒品可以作為認定該人構成犯罪的直接證據(jù)
    17.視聽資料具備的顯著特點包括(    )
    A.證明內(nèi)容的直接性
    B.證明方式的直觀性
    C.證明內(nèi)容的真實性
    D.證明載體的科學性
    E.證明方法的推斷性
    18.下列證據(jù)中屬于“法定減免式”辯護證據(jù)的有(   ?。?BR>    A.證明被告人不具有作案條件的證據(jù)
    B.證明被告人在犯罪后有立功表現(xiàn)的證據(jù)
    C.證明被告人的行為屬于防衛(wèi)過當?shù)淖C據(jù)
    D.證明被告人的行為屬于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證據(jù)
    E.證明某些控訴證據(jù)虛假性的證據(jù)
    19.下列關于英美法系國家證據(jù)相關性的表述,正確的有(    ?。?BR>    A.證據(jù)可以被采納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具有相關性
    B.相似事實或類似事件不能作為證據(jù)使用
    C.通常不得將個人品格作為認定本案的證據(jù)
    D.從前有過犯罪的記錄一般不能用做認定本案的證據(jù)
    E.有關相關性的排除規(guī)則是絕對的
    20.對全案證據(jù)綜合審查判斷的方法包括(    ?。?BR>    A.比較印證法
    B.串聯(lián)排疑法
    C.重新訂正法
    D.重點深入法
    E.邏輯推理法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1分,共10分)
    請在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無分。
    21.訴訟證據(jù)是能夠證明爭議案情的已知事實與表現(xiàn)其內(nèi)容的 ______________的統(tǒng)一。
    22.根據(jù)實事求是證據(jù)制度的基本規(guī)則,對一切案件的判處都要重證據(jù),重調(diào)查研究,______________。
    23.證據(jù)能力又稱證據(jù)資格,解決的是證據(jù)是否可以______________的問題。
    24.書證的特征主要有:物質(zhì)性、思想性和______________。
    25.證人如果有意作偽證或者______________,要負法律責任。
    26.司法認知的客體是特定的______________,具有一定的范圍。
    27.勘驗、檢查筆錄是對勘驗、檢查的過程與______________的客觀記載。
    28.直接證據(jù)對于案件主要事實的客觀聯(lián)系與證明方法是直接的,間接證據(jù)則須借助于______________的方法才能證明案情。
    29.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106條的規(guī)定,參加勘驗、檢查的人和______________都應當在勘驗、檢查筆錄上簽名或者蓋章。
    30.證據(jù)排列組合的主要方法:一是按照作案時間的先后次序排列;二是按照所犯罪行的______________適當排列。
    四、名詞解釋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31.佳證據(jù)規(guī)則
    32.物證
    33.控訴證據(jù)
    34.言詞證據(jù)
    35.鑒定結(jié)論
    五、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36.簡述被害人陳述的意義。
    37.簡述事實推定與法律推定的區(qū)別。
    38.簡述間接證據(jù)的排他性。
    39.為什么不具有特定同一的鑒定結(jié)論不能作為認定案件的主要根據(jù)?
    40.什么是舉證責任?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什么條件下應當承擔部分舉證責任?
    六、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41.結(jié)合辦案實際論述為什么要嚴禁刑訊逼供。
    42.如何理解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未經(jīng)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