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jié) 宗教建筑
一、佛教建筑
中國佛教分為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3大派系。我國佛教建筑分為寺廟、塔幢、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大類。
(一)佛教寺廟
佛教寺廟是佛教僧侶供奉佛像、舍利,進行宗教活動和居住的處所。我國歷曾有浮屠、伽藍、精舍、禪林、寺、廟等名,明清時期通稱寺廟。
1.漢地佛教寺廟
佛教寺廟相對集中的有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其中蛾眉山最為。
漢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響,塔置于佛寺中心。魏晉隋唐以來,塔的地位逐漸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心的功能。殿的地位日益提高,采用我國傳統(tǒng)宮殿院落式布局,供佛大殿成為寺院建筑主體,坐北朝南,左右對稱,有明顯中軸線,次要建筑布置于兩側。中國特色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遼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日”習俗,寺門大多朝東。元代以后,多數(shù)佛寺只建殿堂而不建塔。
漢地佛教主體建筑坐落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閣等。中軸線左右兩側大致布局是:山門內(nèi)兩側為鐘、鼓樓,大雄寶殿前東西配殿為伽藍殿、祖師殿;其他配殿為觀音殿、藥師殿,大的寺院還有羅漢堂。山門殿也稱三門殿,供奉二仁王。天王殿供奉大肚彌勒或天冠彌勒,兩側為四大天王,背后有護法天王韋馱。大雄寶殿是寺院正殿,也稱大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脅侍,主尊有一、三、五、七尊之分;佛壇背后常供奉海島觀音。法堂是宣講佛法的主要場所。藏經(jīng)閣是收藏佛經(jīng)的地方。此外,在東西兩院還有方丈室、戒臺殿、僧侶生活區(qū)和游方僧的接待區(qū)。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市東郊,為中國第一古剎,譽稱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寺院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傳人中國后建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經(jīng)歷代翻建修
葺,現(xiàn)存寺院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修,中軸線主要建筑有山門殿、天王殿、大
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
堂、祖堂、法寶閣等,左右對稱,布局規(guī)整。
2.藏傳佛教寺廟
藏傳佛教寺廟建筑以大經(jīng)堂為中心依山而建,布局較為自由。不均衡中求對稱,變化中求協(xié)調(diào),錯落有致地布置在山坡上。也有將曼陀羅運用到佛寺布局或佛殿造型上的,如:西藏第一所接納僧人、佛法僧三寶俱全的藏傳佛教寺廟桑耶寺,整體上就是按照曼陀羅規(guī)制建造的。的藏傳佛教六大寺廟有西藏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
大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帕廓街,建于7世紀中葉,是西藏的木構建筑代表?!按笳选辈卣Z是“覺康”,意為寺院,是有釋迦牟尼像的經(jīng)堂。相傳由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共同主持修建,寺內(nèi)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釋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體,覆蓋金瓦的殿頂,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建筑金頂和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而碉樓和雕梁則屬藏族特色。殿內(nèi)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攜來的釋迦牟尼鍍金佛像,這尊佛像在藏傳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宗喀巴塑像前供奉金本巴(金瓶),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御賜,用于確立藏區(qū)大活佛的轉世靈童。大昭寺門前有公元823年樹立的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唐蕃會盟碑》,此碑是漢藏團結的歷史見證。
3.南傳佛教寺廟
主要位于云南傣族聚居區(qū),一般建于村寨較高的山崗或臺地上,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坐西朝東,佛寺以佛殿和佛塔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也保留東南亞的影響。主要建筑由佛殿、藏經(jīng)室、僧舍、佛塔、戒亭組成。佛殿多為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佛寺旁或附近大多建佛塔。主要有西雙版納的宣慰街佛寺、滄源廣允緬寺等。
(二)塔幢
1.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稱窣(su)堵波或浮圖,用以藏佛舍利。我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地宮位于塔基以下珍藏舍利;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身是塔的主體,不同類型的塔,塔身形式不同;塔剎位于塔處,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公元1世紀,塔隨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與我國木結構的亭、臺、樓、閣等形式結合,其功能也逐漸擴大,從單純存放佛舍利,發(fā)展到藏經(jīng)、供佛像,甚至用于鎮(zhèn)邪、導航、觀景。我國塔分布廣、數(shù)量多,造型豐富、形式多樣。從藝術造型看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傣族塔、花塔等,從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磚塔、石塔、琉璃塔、金屬塔等。
(1)樓閣式塔:源于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樓閣形式,是我國古塔中最龐大、藝術水平、最普遍的一種造型。把佛塔與樓閣結合,登、可望、可居,形式更為美觀。底部為石質(zhì)基座,塔身的梁、柱、斗拱、門窗是木結構或磚木混合結構,塔頂為縮小的印度古塔造型。塔身自下而上層層收縮,層間出檐,塔心內(nèi)空可登臨塔頂。的有山西應縣木塔、西安大雁塔、河北定州市開元寺塔我國現(xiàn)存磚塔)等。山西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塔。
(2)密檐式塔:以外檐層數(shù)多且間隔小而得名。其特點是:下為須彌座,底層塔身較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檐與檐之間多不設門窗,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大多為磚石結構實心建筑,一般不能登臨。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三塔、北京天寧寺塔等。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國最早的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是我國現(xiàn)存密檐中空磚塔的孤例。
(3)覆缽式塔:又名藏式塔,多分布藏傳佛教傳播地區(qū)。藏、蒙等民族的藏傳佛教建筑常采用這種形式。內(nèi)地源于元代,明清繼續(xù)發(fā)展。其特點是,塔下部為一高大基座,上面安置巨大圓形塔肚,塔肚上豎立向上收縮的細高塔頸,頂下置華蓋和仰月寶珠。塔身刷成白色,是我國現(xiàn)存故稱“白塔”。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等。妙應寺白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覆缽式塔,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
(4)金剛寶座式塔:造型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而建,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敦煌壁畫中,但最早實物見于明代。其特點是,塔下部為高大基座,臺基上建5座小塔,中央的塔較大,四角的塔較小。的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塔等。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始建于明永樂初年,竣工于明成化九年(1473),是我國現(xiàn)存同樣形式塔中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座。
(5)筍塔:位于我國云南傣族地區(qū),多建于山坡高地,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一般為正多邊形,塔身多圓形,塔剎逐節(jié)收縮似竹筍環(huán)節(jié)堆積而成,頂部是塔針,塔四周有佛龕。多為實心磚石結構,外涂石灰、涂料或彩繪貼金。的傣族筍塔有西雙版納景洪曼飛龍佛塔。
2.經(jīng)幢
經(jīng)幢為小型佛教建筑物,是雕刻有經(jīng)文的石柱或金屬柱。石柱一般呈圓形或多邊形,我國經(jīng)幢多為石質(zhì),鐵鑄較少。多立于佛寺庭院、高僧墓前或塔的前方,有的為紀念功德或紀念高僧而建。經(jīng)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銘刻陀羅尼經(jīng)文或其他經(jīng)文、圖案等,基座和幢頂?shù)耧椈ɑ堋⒃萍y、仰蓮及佛像、菩薩等。經(jīng)幢最早建于唐初,唐宋以來建幢之風盛行。我國的有河北趙縣陀羅尼經(jīng)幢、上海松江唐經(jīng)幢、云南昆明地藏寺經(jīng)幢、湖南常德鐵經(jīng)幢等。
(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
石窟寺是佛教寺廟建筑的一種,開鑿于山崖,簡稱石窟。石窟由于寺洞密集,故稱千佛洞。佛教石窟源于印度,我國石窟始于公元3世紀,盛于5至8世紀,最晚到16世紀。摩崖造像是石窟的一種類型,為保護造像還修造有樓閣殿堂。
石窟寺主要分布于新疆、中原和南方3個地區(qū)。新疆地區(qū)石窟開鑿較早,主要有克孜爾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中原地區(qū)主要指新疆以東、黃河流域及長城內(nèi)外的廣大地區(qū),石窟數(shù)量多,的有中國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南方地區(qū)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石窟分布分散,的有四川樂山大佛、重慶大足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此外還有浙江飛來峰造像、云南石鐘山石窟等??荚嚧笳?BR> 我國石窟寺形制分類主要有:中心柱型窟、前廊列柱型窟、前堂后室型窟、龕型窟、大像窟5種。每一種還可細分為佛殿窟、佛壇窟、羅漢窟、僧房窟。
中國的石窟與摩崖造像有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與樂山大佛。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敦煌鳴沙山東麓崖壁上,始于公元366年,后經(jīng)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相繼開鑿,沿續(xù)10個朝代形成上下5層,長約1 600米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保存有洞窟492個、壁畫45 000多平方米、飛天4 000余身、彩塑2 415尊、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shù)千塊等。莫高窟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1千米。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分東、中、西3部分,其中主洞21個,小龕1 100多個,造像51 000多尊。石窟以北魏洞窟為主體,其中“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雄偉,即現(xiàn)存的第16窟至第20窟,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460_465)由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第5、第6窟和五華洞是云岡藝術的精華,第5窟后室中央坐佛端莊雄偉,高17米,為云岡石窟的標志性造像。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伊水兩岸,南北長約1千米。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493)前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的雕鑿。現(xiàn)存窟龕2 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 600多方,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陽洞、賓陽洞和唐代潛溪寺、奉先寺等。其中唐代奉先寺規(guī)模、藝術價值,主像盧舍那佛高 17.14米,面容端莊持重,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造像。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市凌云山西壁,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3江交匯處,開鑿始于唐開元初年(713),歷時90年完工。佛像高71米,肩寬24米,腳背可坐百人以上,是世界上的石刻佛像。
一、佛教建筑
中國佛教分為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3大派系。我國佛教建筑分為寺廟、塔幢、石窟寺(含摩崖造像)3大類。
(一)佛教寺廟
佛教寺廟是佛教僧侶供奉佛像、舍利,進行宗教活動和居住的處所。我國歷曾有浮屠、伽藍、精舍、禪林、寺、廟等名,明清時期通稱寺廟。
1.漢地佛教寺廟
佛教寺廟相對集中的有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等佛教名山,其中蛾眉山最為。
漢地佛教早期受印度佛教影響,塔置于佛寺中心。魏晉隋唐以來,塔的地位逐漸降低,多建在寺后或另建塔院,失去了供奉中心的功能。殿的地位日益提高,采用我國傳統(tǒng)宮殿院落式布局,供佛大殿成為寺院建筑主體,坐北朝南,左右對稱,有明顯中軸線,次要建筑布置于兩側。中國特色佛寺格局,南北朝已基本定型。遼代佛寺因契丹族有“朝日”習俗,寺門大多朝東。元代以后,多數(shù)佛寺只建殿堂而不建塔。
漢地佛教主體建筑坐落在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為山門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jīng)閣等。中軸線左右兩側大致布局是:山門內(nèi)兩側為鐘、鼓樓,大雄寶殿前東西配殿為伽藍殿、祖師殿;其他配殿為觀音殿、藥師殿,大的寺院還有羅漢堂。山門殿也稱三門殿,供奉二仁王。天王殿供奉大肚彌勒或天冠彌勒,兩側為四大天王,背后有護法天王韋馱。大雄寶殿是寺院正殿,也稱大殿,供奉本尊佛及左右脅侍,主尊有一、三、五、七尊之分;佛壇背后常供奉海島觀音。法堂是宣講佛法的主要場所。藏經(jīng)閣是收藏佛經(jīng)的地方。此外,在東西兩院還有方丈室、戒臺殿、僧侶生活區(qū)和游方僧的接待區(qū)。
白馬寺,位于河南洛陽市東郊,為中國第一古剎,譽稱中國佛教“祖庭”和“釋源”。寺院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68),是佛教傳人中國后建的第一座佛寺。白馬寺經(jīng)歷代翻建修
葺,現(xiàn)存寺院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重修,中軸線主要建筑有山門殿、天王殿、大
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東西兩側有鐘、鼓樓、齋堂、客堂、禪
堂、祖堂、法寶閣等,左右對稱,布局規(guī)整。
2.藏傳佛教寺廟
藏傳佛教寺廟建筑以大經(jīng)堂為中心依山而建,布局較為自由。不均衡中求對稱,變化中求協(xié)調(diào),錯落有致地布置在山坡上。也有將曼陀羅運用到佛寺布局或佛殿造型上的,如:西藏第一所接納僧人、佛法僧三寶俱全的藏傳佛教寺廟桑耶寺,整體上就是按照曼陀羅規(guī)制建造的。的藏傳佛教六大寺廟有西藏拉薩的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
大昭寺,位于拉薩市中心帕廓街,建于7世紀中葉,是西藏的木構建筑代表?!按笳选辈卣Z是“覺康”,意為寺院,是有釋迦牟尼像的經(jīng)堂。相傳由唐文成公主和尼泊爾赤尊公主共同主持修建,寺內(nèi)有長近千米的藏式壁畫《文成公主進藏圖》。釋迦神殿是大昭寺的主體,覆蓋金瓦的殿頂,在陽光下光彩奪目。建筑金頂和斗拱為典型的漢族風格,而碉樓和雕梁則屬藏族特色。殿內(nèi)主供文成公主從長安攜來的釋迦牟尼鍍金佛像,這尊佛像在藏傳佛教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宗喀巴塑像前供奉金本巴(金瓶),是乾隆五十七年(1792)御賜,用于確立藏區(qū)大活佛的轉世靈童。大昭寺門前有公元823年樹立的刻有藏漢兩種文字的《唐蕃會盟碑》,此碑是漢藏團結的歷史見證。
3.南傳佛教寺廟
主要位于云南傣族聚居區(qū),一般建于村寨較高的山崗或臺地上,平面多呈方形或長方形,坐西朝東,佛寺以佛殿和佛塔為中心,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也保留東南亞的影響。主要建筑由佛殿、藏經(jīng)室、僧舍、佛塔、戒亭組成。佛殿多為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佛寺旁或附近大多建佛塔。主要有西雙版納的宣慰街佛寺、滄源廣允緬寺等。
(二)塔幢
1.佛塔
佛塔起源于印度,稱窣(su)堵波或浮圖,用以藏佛舍利。我國塔一般由地宮、塔基、塔身和塔剎組成。地宮位于塔基以下珍藏舍利;塔基包括基臺和基座;塔身是塔的主體,不同類型的塔,塔身形式不同;塔剎位于塔處,通常由須彌座、仰蓮、覆缽、相輪和寶珠組成。公元1世紀,塔隨佛教從印度傳入我國,與我國木結構的亭、臺、樓、閣等形式結合,其功能也逐漸擴大,從單純存放佛舍利,發(fā)展到藏經(jīng)、供佛像,甚至用于鎮(zhèn)邪、導航、觀景。我國塔分布廣、數(shù)量多,造型豐富、形式多樣。從藝術造型看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傣族塔、花塔等,從建筑材料看有木塔、磚塔、石塔、琉璃塔、金屬塔等。
(1)樓閣式塔:源于我國傳統(tǒng)建筑中的樓閣形式,是我國古塔中最龐大、藝術水平、最普遍的一種造型。把佛塔與樓閣結合,登、可望、可居,形式更為美觀。底部為石質(zhì)基座,塔身的梁、柱、斗拱、門窗是木結構或磚木混合結構,塔頂為縮小的印度古塔造型。塔身自下而上層層收縮,層間出檐,塔心內(nèi)空可登臨塔頂。的有山西應縣木塔、西安大雁塔、河北定州市開元寺塔我國現(xiàn)存磚塔)等。山西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木塔。
(2)密檐式塔:以外檐層數(shù)多且間隔小而得名。其特點是:下為須彌座,底層塔身較高,以上各層驟變低矮,檐與檐之間多不設門窗,塔身越往上收縮越急。大多為磚石結構實心建筑,一般不能登臨。的有河南登封嵩岳寺塔、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三塔、北京天寧寺塔等。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元年(520),是我國最早的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是我國現(xiàn)存密檐中空磚塔的孤例。
(3)覆缽式塔:又名藏式塔,多分布藏傳佛教傳播地區(qū)。藏、蒙等民族的藏傳佛教建筑常采用這種形式。內(nèi)地源于元代,明清繼續(xù)發(fā)展。其特點是,塔下部為一高大基座,上面安置巨大圓形塔肚,塔肚上豎立向上收縮的細高塔頸,頂下置華蓋和仰月寶珠。塔身刷成白色,是我國現(xiàn)存故稱“白塔”。的有北京妙應寺白塔、北海白塔等。妙應寺白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覆缽式塔,建于元代至元八年(1271),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
(4)金剛寶座式塔:造型仿印度佛陀迦耶精舍而建,最早出現(xiàn)于隋代敦煌壁畫中,但最早實物見于明代。其特點是,塔下部為高大基座,臺基上建5座小塔,中央的塔較大,四角的塔較小。的有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云南昆明官渡妙湛寺金剛寶座塔、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塔等。真覺寺金剛寶座塔,始建于明永樂初年,竣工于明成化九年(1473),是我國現(xiàn)存同樣形式塔中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座。
(5)筍塔:位于我國云南傣族地區(qū),多建于山坡高地,佛塔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塔基一般為正多邊形,塔身多圓形,塔剎逐節(jié)收縮似竹筍環(huán)節(jié)堆積而成,頂部是塔針,塔四周有佛龕。多為實心磚石結構,外涂石灰、涂料或彩繪貼金。的傣族筍塔有西雙版納景洪曼飛龍佛塔。
2.經(jīng)幢
經(jīng)幢為小型佛教建筑物,是雕刻有經(jīng)文的石柱或金屬柱。石柱一般呈圓形或多邊形,我國經(jīng)幢多為石質(zhì),鐵鑄較少。多立于佛寺庭院、高僧墓前或塔的前方,有的為紀念功德或紀念高僧而建。經(jīng)幢由基座、幢身和幢頂三部分組成,幢身銘刻陀羅尼經(jīng)文或其他經(jīng)文、圖案等,基座和幢頂?shù)耧椈ɑ堋⒃萍y、仰蓮及佛像、菩薩等。經(jīng)幢最早建于唐初,唐宋以來建幢之風盛行。我國的有河北趙縣陀羅尼經(jīng)幢、上海松江唐經(jīng)幢、云南昆明地藏寺經(jīng)幢、湖南常德鐵經(jīng)幢等。
(三)石窟寺及摩崖造像
石窟寺是佛教寺廟建筑的一種,開鑿于山崖,簡稱石窟。石窟由于寺洞密集,故稱千佛洞。佛教石窟源于印度,我國石窟始于公元3世紀,盛于5至8世紀,最晚到16世紀。摩崖造像是石窟的一種類型,為保護造像還修造有樓閣殿堂。
石窟寺主要分布于新疆、中原和南方3個地區(qū)。新疆地區(qū)石窟開鑿較早,主要有克孜爾千佛洞和柏孜克里克千佛洞等;中原地區(qū)主要指新疆以東、黃河流域及長城內(nèi)外的廣大地區(qū),石窟數(shù)量多,的有中國四大石窟:敦煌石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和麥積山石窟;南方地區(qū)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石窟分布分散,的有四川樂山大佛、重慶大足北山寶頂山摩崖造像,此外還有浙江飛來峰造像、云南石鐘山石窟等??荚嚧笳?BR> 我國石窟寺形制分類主要有:中心柱型窟、前廊列柱型窟、前堂后室型窟、龕型窟、大像窟5種。每一種還可細分為佛殿窟、佛壇窟、羅漢窟、僧房窟。
中國的石窟與摩崖造像有莫高窟、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與樂山大佛。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于甘肅敦煌鳴沙山東麓崖壁上,始于公元366年,后經(jīng)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相繼開鑿,沿續(xù)10個朝代形成上下5層,長約1 600米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保存有洞窟492個、壁畫45 000多平方米、飛天4 000余身、彩塑2 415尊、唐宋木結構建筑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shù)千塊等。莫高窟是一處由建筑、繪畫、雕塑組成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云岡石窟,位于山西大同武周山南麓,東西綿延1千米。現(xiàn)存主要洞窟53個,分東、中、西3部分,其中主洞21個,小龕1 100多個,造像51 000多尊。石窟以北魏洞窟為主體,其中“曇曜五窟”開鑿最早、氣魄最為雄偉,即現(xiàn)存的第16窟至第20窟,文獻記載北魏和平年間(460_465)由和尚曇曜主持開鑿。第5、第6窟和五華洞是云岡藝術的精華,第5窟后室中央坐佛端莊雄偉,高17米,為云岡石窟的標志性造像。
龍門石窟,位于洛陽伊水兩岸,南北長約1千米。始鑿于北魏遷都洛陽(493)前后,歷經(jīng)東魏、西魏、北齊、隋、唐、北宋的雕鑿。現(xiàn)存窟龕2 100多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3 600多方,佛塔40余座。代表性洞窟有北魏古陽洞、賓陽洞和唐代潛溪寺、奉先寺等。其中唐代奉先寺規(guī)模、藝術價值,主像盧舍那佛高 17.14米,面容端莊持重,是龍門石窟的標志性造像。
樂山大佛,位于四川樂山市凌云山西壁,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3江交匯處,開鑿始于唐開元初年(713),歷時90年完工。佛像高71米,肩寬24米,腳背可坐百人以上,是世界上的石刻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