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選擇出國于我更多的是種潛意識驅使,也許因為是水瓶座的,很小的時候起,我就感受得到自由對我有多么重要而一塵不變固守一地于我是多么痛苦的事。我不斷告訴自己:我不能在一個地方呆一輩子。這種沖動很多時候遠遠強過理性,以至于成了一種非要不可、命中注定的東西。所以當我靜下來仔細想想的時候,我便悲哀地發(fā)現,自己將要無可避免的漂流下去。
在太平洋上空3萬英尺的地方,我靜靜望著窗外的碧波白云,回想著從浦東機場安檢口轉身離開父母的那一瞬間,我心頭閃過一絲酸楚:這,是真的離開家,離開疼愛我的父母,離開我所有的好友,遠走高飛獨闖天下去了,這種感覺一直到東京成田國際機場轉機的時候,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才慢慢散去。
Stony Brook在長島的中段,北岸,與海峽對岸的耶魯大學隔海相望,離紐約市一小時的車程,是個頗為寧靜漂亮的小地方。SUNY Stony Brook的校園只有30多年的歷史,校園里和周圍是一片片的樹林,天上盤旋著白色的海鷗,地上嘛常見的就是小松鼠,也有小野兔,很可愛的蹦來蹦去。其實Stony Brook作為一所公立大學,在40年里發(fā)展出今天的學術地位,真的是很不易了。當然她在中國人里比較有名,很大程度上是沾了石溪物理系楊振寧的光。
剛到Stony Brook的那兩個禮拜里,說實話,我仍然在興奮的感受著這里新鮮的一切,而我捕捉得到的強烈的感受,恰是我如此追求的自由。在這里,約束是那樣的少,沒有人會干涉你做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更習慣接受不同的國家。而另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這個國家的生命力與活力,他們從幾乎所有的地方,公路上,建筑中,人群里,笑容里,所有的地方彌漫出來,那真是種令人驚異與贊嘆的氣氛。Stony Brook的醫(yī)學院和校醫(yī)院在一起,離我們住的研究生公寓區(qū)很近,3棟大樓成階梯狀一字排開,建在一塊坡地上,我們去系里總是要經過它,而連接著三棟樓的是連續(xù)4個手扶電梯,很快我就發(fā)現,人們在手扶電梯上時都在繼續(xù)走而非站著不動,如果你站住不動,就會擋住你身后的人。
大多數人在這里都學得更有禮貌,大家習慣于更頻繁地打招呼,微笑,互相幫助,表示感謝……即便是跟你不認識的人。我們的校巴司機們總是會微笑著和每一個上車下車的人打招呼、問好;買東西或是辦事的時候,總之當你和別人發(fā)生哪怕一點點的接觸,都應該先微笑著打個招呼。也許這么說起來覺得很煩,但事實上習慣了后這就變得十分自然,并且很自然的讓人與人之間都保持著好心情。在所有建筑的門口,你都可以看見有人為后面他根本不認識的人拉門,讓別人先進,有時甚至是一連讓數人,并且仍然面帶微笑,很開心的做這樣的事,而每一個被讓的人也都會沖拉著門的人笑笑,說聲謝謝,于是人與人之間又釋放出了快樂的氣息。
頭兩周Orientation,也就是入學教育,我總在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Orientation總有free lunch,學校還搞了很大的BBQ和活動,歡迎所有的新生到校老生返校親人送孩子到校。那兩周過的是無比輕松與開心,每天去聽聽不同部門的人致歡迎詞,和不同國家的學生聊聊天,排隊拿吃的,(都不怎么好吃,吃不慣),晚上去體育館打打籃球,開始我還跟黑人抗,后來就發(fā)現吃不消了,每次我防黑人,30分鐘后就累得像條狗似的而老黑還精神抖擻身體敏捷地連連把我晃過進球。
可惜好景不長,開始上課后,情況就不同了。
先介紹一下經濟學在美的狀況。美國是從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取得在經濟學科方面的地位的。六十年代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一批人,把更多的數學引入到經濟學,為經濟學的新發(fā)展做出了革命性的推動。從那以后,美國在經濟學領域的地位就更加得到了鞏固,這從近30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幾乎被美國的經濟學家所壟斷這一點就可得到證明。而現在的美國經濟學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可以說已經相當成熟。
引一段錢穎一教授介紹一下美國經濟學教育的狀況的講座。
在美國,“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統稱。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經濟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設碩士項目,只設博士項目,而它們頒發(fā)的碩士學位只是通向博士學位過程中的“過程學位”。如果一所大學只有學士或碩士學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學。在美國大學,報考博士是考這個學校的經濟學博士項目(Ph.D 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專業(yè),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歐洲通常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和我國基本相同。而美國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新。它是一種標準化的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實踐證明美國模式,總體上有優(yōu)越性,好處是博士生前期培養(yǎng)是標準化,保證基本質量。而后期專業(yè)定向后又能得到數個教授的個人指導。
經濟系博士項目的第一年是標準化課程,有高級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每一門課要上一年。在這些課程結束之后,有一個資格考試。這是在美國念博士的第一關,這將決定你是否可以繼續(xù)學習。這個考試是要淘汰人的,有時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我們xx屆招了15個博士生,第一個學期結束就只剩下11人了。第二年選兩個領域的專業(yè)課,一年后也要考試通過這兩個領域??梢钥闯觯^兩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規(guī)模生產的模式,目的是要求學生在寫論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訓練,并達到一個統一的專業(yè)標準。
相對來說在歐洲或是國內,很多研究生的日子還是很輕松的,因為很少考試,而且有“老板”罩著。另一個差別在于,國內和歐洲的經濟學研究生教育比較“專”,而在美國,所有的Ph.D學生都要在頭一年修完高級宏觀、微觀、計量經濟學,這個體制保證了培養(yǎng)出來的經濟學博士不“偏科”。我第一個學期不算英語還有4門,每門每周兩次一個半小時的課和一個小時的習題課,兩次期中考試期末,再加上作業(yè),反正我們去年一批過來的100多中國學生,找不出比我們更苦的。我們一個曾經在歐洲拿了數學博士后又在美國拿了經濟學博士的老師就曾經在我們叫苦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里的經濟學博士教育就是要把思考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一種直覺,keep your brain thinking, keep it busy.
至于我嘛就更慘一點。班上很多同學都拿到了碩士學位,而我本科讀的國際貿易,學的那點經濟學不提也罷。爸媽問我課聽不聽的懂,語言有沒有障礙,其實說實話這些課有些部分就算用中文講我也不一定聽得懂。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數學,我天生對數學沒太多感覺,雖說大學還學了2年多,但怕還是怕??晌覀兊?門課一上來就是滿天的數學公式,一節(jié)課下來板書筆記就找不到幾個字,我后來和電子工程、生物系的研究生聊過,發(fā)現我們用的數學比一些理工科用的都難,這在國內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問過一個在南大讀國際貿易研究生的朋友他們怎么學計量經濟學,他很干脆的告訴我有這門課,但沒人聽得懂,反正老師后都給過。后來好不容易大致把數學都搞定了,就發(fā)現別的課書怎么都看不完,看不完怎么辦?只好不睡覺唄。4個多月里,每天只睡不到6個小時是極平常的事,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在周末補補,后來連周末也不敢睡懶覺了,加上我天生習慣晚睡晚起,典型的夜貓子,可偏偏我們每天早上8點就有課,我遲2:30也要睡了,而第二天一早到系里,第一件事就要熱水泡茶,不然那個困…于是很經常地在夜里一點多從圖書館回來后很痛苦地做著思想斗爭:究竟是拿這40分鐘來吃夜宵還是拿來睡覺呢?不開玩笑,我們還真的為這種時間是吃東西的效用高還是睡覺的效用高討論過呢??荚嚻陂g嘛,我是常常只睡3、4個小時,早上起來再考3小時試,有幾天因為在系里做Project,通宵不睡,早上7點瞇著腫腫的眼睛迎著朝霞回去睡覺。我們有個師兄因為做Project和考試,連續(xù)40個小時沒睡覺,創(chuàng)下系里的記錄了。
其實苦不算什么,出國之前我就做好苦中作樂的準備了。但對我而言真正痛苦的是發(fā)現自己坐了半天怎么都看不進那點東西。很多時候在圖書館坐了3個小時,發(fā)現連3頁書都沒看完,而那么一段推演卻怎么也想不通,越想越糊涂,氣得讓人抓狂。還有就是你發(fā)現自己付出了無數努力,要考的東西自以為記住了但考試的時候還是有題做不出來,那種壓力,那種depressed的感覺,經常恨不得抽自己兩耳光。而即便在這樣情緒低落的時候,也很難找到人聽你傾訴。
說實話,我并不十分適合學經濟學,一是自己覺得還是對藝術文學的直感比較強,而象經濟學數學這樣的純粹的理性思維并非我的長項,至少以前不是;二是盡管經濟學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東西,但似乎以前我沒有愛它愛到要作為一生的事業(yè),倒是我roommate學的Art History and Criticism(藝術史與評論)非常對我的胃口:),可惜為時已晚啊。
在太平洋上空3萬英尺的地方,我靜靜望著窗外的碧波白云,回想著從浦東機場安檢口轉身離開父母的那一瞬間,我心頭閃過一絲酸楚:這,是真的離開家,離開疼愛我的父母,離開我所有的好友,遠走高飛獨闖天下去了,這種感覺一直到東京成田國際機場轉機的時候,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才慢慢散去。
Stony Brook在長島的中段,北岸,與海峽對岸的耶魯大學隔海相望,離紐約市一小時的車程,是個頗為寧靜漂亮的小地方。SUNY Stony Brook的校園只有30多年的歷史,校園里和周圍是一片片的樹林,天上盤旋著白色的海鷗,地上嘛常見的就是小松鼠,也有小野兔,很可愛的蹦來蹦去。其實Stony Brook作為一所公立大學,在40年里發(fā)展出今天的學術地位,真的是很不易了。當然她在中國人里比較有名,很大程度上是沾了石溪物理系楊振寧的光。
剛到Stony Brook的那兩個禮拜里,說實話,我仍然在興奮的感受著這里新鮮的一切,而我捕捉得到的強烈的感受,恰是我如此追求的自由。在這里,約束是那樣的少,沒有人會干涉你做選擇的自由。這是一個更習慣接受不同的國家。而另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這個國家的生命力與活力,他們從幾乎所有的地方,公路上,建筑中,人群里,笑容里,所有的地方彌漫出來,那真是種令人驚異與贊嘆的氣氛。Stony Brook的醫(yī)學院和校醫(yī)院在一起,離我們住的研究生公寓區(qū)很近,3棟大樓成階梯狀一字排開,建在一塊坡地上,我們去系里總是要經過它,而連接著三棟樓的是連續(xù)4個手扶電梯,很快我就發(fā)現,人們在手扶電梯上時都在繼續(xù)走而非站著不動,如果你站住不動,就會擋住你身后的人。
大多數人在這里都學得更有禮貌,大家習慣于更頻繁地打招呼,微笑,互相幫助,表示感謝……即便是跟你不認識的人。我們的校巴司機們總是會微笑著和每一個上車下車的人打招呼、問好;買東西或是辦事的時候,總之當你和別人發(fā)生哪怕一點點的接觸,都應該先微笑著打個招呼。也許這么說起來覺得很煩,但事實上習慣了后這就變得十分自然,并且很自然的讓人與人之間都保持著好心情。在所有建筑的門口,你都可以看見有人為后面他根本不認識的人拉門,讓別人先進,有時甚至是一連讓數人,并且仍然面帶微笑,很開心的做這樣的事,而每一個被讓的人也都會沖拉著門的人笑笑,說聲謝謝,于是人與人之間又釋放出了快樂的氣息。
頭兩周Orientation,也就是入學教育,我總在觀察人與人之間的不同。
Orientation總有free lunch,學校還搞了很大的BBQ和活動,歡迎所有的新生到校老生返校親人送孩子到校。那兩周過的是無比輕松與開心,每天去聽聽不同部門的人致歡迎詞,和不同國家的學生聊聊天,排隊拿吃的,(都不怎么好吃,吃不慣),晚上去體育館打打籃球,開始我還跟黑人抗,后來就發(fā)現吃不消了,每次我防黑人,30分鐘后就累得像條狗似的而老黑還精神抖擻身體敏捷地連連把我晃過進球。
可惜好景不長,開始上課后,情況就不同了。
先介紹一下經濟學在美的狀況。美國是從二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取得在經濟學科方面的地位的。六十年代以薩繆爾森為代表的一批人,把更多的數學引入到經濟學,為經濟學的新發(fā)展做出了革命性的推動。從那以后,美國在經濟學領域的地位就更加得到了鞏固,這從近30多年來諾貝爾經濟學獎幾乎被美國的經濟學家所壟斷這一點就可得到證明。而現在的美國經濟學教育,特別是研究生教育,可以說已經相當成熟。
引一段錢穎一教授介紹一下美國經濟學教育的狀況的講座。
在美國,“研究生”(graduate student)是碩士生和博士生的統稱。美國的主要研究型大學(research university)經濟系的研究生教育通常不設碩士項目,只設博士項目,而它們頒發(fā)的碩士學位只是通向博士學位過程中的“過程學位”。如果一所大學只有學士或碩士學位,那么就不是研究型大學。在美國大學,報考博士是考這個學校的經濟學博士項目(Ph.D program),既不是考某某專業(yè),也不是考某某人的博士。歐洲通常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和我國基本相同。而美國在博士生教育上有重要的制度創(chuàng)新。它是一種標準化的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但是實踐證明美國模式,總體上有優(yōu)越性,好處是博士生前期培養(yǎng)是標準化,保證基本質量。而后期專業(yè)定向后又能得到數個教授的個人指導。
經濟系博士項目的第一年是標準化課程,有高級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每一門課要上一年。在這些課程結束之后,有一個資格考試。這是在美國念博士的第一關,這將決定你是否可以繼續(xù)學習。這個考試是要淘汰人的,有時刷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我們xx屆招了15個博士生,第一個學期結束就只剩下11人了。第二年選兩個領域的專業(yè)課,一年后也要考試通過這兩個領域??梢钥闯觯^兩年的教育模式是大規(guī)模生產的模式,目的是要求學生在寫論文以前都受到一致的基本訓練,并達到一個統一的專業(yè)標準。
相對來說在歐洲或是國內,很多研究生的日子還是很輕松的,因為很少考試,而且有“老板”罩著。另一個差別在于,國內和歐洲的經濟學研究生教育比較“專”,而在美國,所有的Ph.D學生都要在頭一年修完高級宏觀、微觀、計量經濟學,這個體制保證了培養(yǎng)出來的經濟學博士不“偏科”。我第一個學期不算英語還有4門,每門每周兩次一個半小時的課和一個小時的習題課,兩次期中考試期末,再加上作業(yè),反正我們去年一批過來的100多中國學生,找不出比我們更苦的。我們一個曾經在歐洲拿了數學博士后又在美國拿了經濟學博士的老師就曾經在我們叫苦的時候告訴我們,這里的經濟學博士教育就是要把思考培養(yǎng)成一種習慣一種直覺,keep your brain thinking, keep it busy.
至于我嘛就更慘一點。班上很多同學都拿到了碩士學位,而我本科讀的國際貿易,學的那點經濟學不提也罷。爸媽問我課聽不聽的懂,語言有沒有障礙,其實說實話這些課有些部分就算用中文講我也不一定聽得懂。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數學,我天生對數學沒太多感覺,雖說大學還學了2年多,但怕還是怕??晌覀兊?門課一上來就是滿天的數學公式,一節(jié)課下來板書筆記就找不到幾個字,我后來和電子工程、生物系的研究生聊過,發(fā)現我們用的數學比一些理工科用的都難,這在國內幾乎是不可想象的,我問過一個在南大讀國際貿易研究生的朋友他們怎么學計量經濟學,他很干脆的告訴我有這門課,但沒人聽得懂,反正老師后都給過。后來好不容易大致把數學都搞定了,就發(fā)現別的課書怎么都看不完,看不完怎么辦?只好不睡覺唄。4個多月里,每天只睡不到6個小時是極平常的事,開始的時候還可以在周末補補,后來連周末也不敢睡懶覺了,加上我天生習慣晚睡晚起,典型的夜貓子,可偏偏我們每天早上8點就有課,我遲2:30也要睡了,而第二天一早到系里,第一件事就要熱水泡茶,不然那個困…于是很經常地在夜里一點多從圖書館回來后很痛苦地做著思想斗爭:究竟是拿這40分鐘來吃夜宵還是拿來睡覺呢?不開玩笑,我們還真的為這種時間是吃東西的效用高還是睡覺的效用高討論過呢??荚嚻陂g嘛,我是常常只睡3、4個小時,早上起來再考3小時試,有幾天因為在系里做Project,通宵不睡,早上7點瞇著腫腫的眼睛迎著朝霞回去睡覺。我們有個師兄因為做Project和考試,連續(xù)40個小時沒睡覺,創(chuàng)下系里的記錄了。
其實苦不算什么,出國之前我就做好苦中作樂的準備了。但對我而言真正痛苦的是發(fā)現自己坐了半天怎么都看不進那點東西。很多時候在圖書館坐了3個小時,發(fā)現連3頁書都沒看完,而那么一段推演卻怎么也想不通,越想越糊涂,氣得讓人抓狂。還有就是你發(fā)現自己付出了無數努力,要考的東西自以為記住了但考試的時候還是有題做不出來,那種壓力,那種depressed的感覺,經常恨不得抽自己兩耳光。而即便在這樣情緒低落的時候,也很難找到人聽你傾訴。
說實話,我并不十分適合學經濟學,一是自己覺得還是對藝術文學的直感比較強,而象經濟學數學這樣的純粹的理性思維并非我的長項,至少以前不是;二是盡管經濟學中有很多吸引我的東西,但似乎以前我沒有愛它愛到要作為一生的事業(yè),倒是我roommate學的Art History and Criticism(藝術史與評論)非常對我的胃口:),可惜為時已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