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半載(2)

字號:

再說說美國人的學習。記得在國內的時候很多大人聽說我要出國讀書都說:中國人去了肯定學得很輕松,美國學生又笨又不刻苦……說實話,說笨,如果我們只把Math & Logical Intelligence當作智慧的話,那么可能美國學生是不如中國學生,但事實上智慧并不只有這一種,就我的感覺,美國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絕對強于中國學生。當然必須承認的是本科生里笨的美國學生是比中國大學里笨的中國學生要多,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看看兩個國家18歲的人口中讀大學的比例就不難明白了。說不刻苦,本科和中小學的確如此,一他們沒有考大學的壓力,并且他們也不鼓勵學生只埋頭苦學。而在研究生院里,勤奮的美國學生也比比皆是。我住的apartment一共3個美國人,一個讀business,同時還在外面做intern,每天一大清早就出門,很晚才回來;一個讀歷史的,通常也要到學到夜里1點,一臉疲憊地才回來,我同屋的讀藝術史與評論,開學不久就從圖書館借了50本書,把自己的桌子和四周堆得滿滿的,我印象里的他,除了偶爾在吃飯的時候看看電視,永遠都是在讀書。
    還清楚記得曾經有一天晚上,夜里3點多,我看書看得肚子餓,出來在廚房里搞吃的,順帶把電視打開休息一下,卻發(fā)現兩個美國室友也都沒睡,都看書看餓了出來找吃的,然后我們幾個就各自坐在沙發(fā)上吃自己的東西,小聊一會兒天,再接著回去念,夜里3點多的這個情景,作為帶點辛酸又頗為有趣的畫面,深深地印在我腦海里。
    再說說生活。首先說吃,這個讓我心痛的話題。
    出來之前我還自認比較適應西餐,想想大不了多吃漢堡雞翅,KFC的漢堡雞翅我還是很喜歡的嘛。過來以后才發(fā)現事情遠沒有想象的那般美好。首先KFC和麥當勞并不滿地都是,而且就算有,東西也不一樣,完全不是國內的口味,而別的東西我看看都飽了,實在沒胃口。只好自己動手,每周末跟校車出去shopping(我們一般稱作“雪拼”),買上一堆的肉菜自己做。大家通常都是買一、兩周的東西,每次做一個菜要做3、5頓的量。每天大清早,只見中國學生背著書包,拎著飯盒和午飯,急急忙忙的在路上跑。系里專門有個房間,放了些沙發(fā)椅子,一個冰箱一個微波爐一個烤面包機,我們就管它叫dinning room,每天中午,一堆中國人排著隊往微波爐里塞東西,而熱菜時散發(fā)出來的各種醬排骨、鹵豬蹄、炒蝦(這幾樣都是女生才做得出的高級東東,我只有偶爾嘗嘗的份)的味道彌漫在樓道里,很是有趣。
    到后來實在沒時間沒心情自己做,在這里沒有車就象只有一條腿,哪里都去不了,連每周坐校車出去搬東西都沒勁了,大家就都開始找簡單容易的東西。我跟羅馬尼亞人學了意大利面的做法,比較省事,把意大利面扔進鍋里煮,煮熟了把水瀝干,把買來現成的加了蘑菇丁肉丁的番茄醬倒進去攪攪,灑點胡椒粉,多再扔點洗干凈切好裝在塑料袋里生菜什么的,20分鐘搞定?;蛘哔I速凍水餃,有些女生更省事,一袋面包一罐花生醬放在系里就對付好幾天,搞得我很是羨慕,可自己是食肉動物,不能只吃面包。
    這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快考試的時候就連意大利面都來不及做了,中午下了課趕快跑出去要么買塊Pizza(這里的Pizza簡單得多,遠沒有國內的好吃),要么兩個爛牛肉餅漢堡(一直不明白為什么美國的快餐店雞肉的東西就很少)就打發(fā)了午飯。而就在這段時間,有位師兄接連在BBS上發(fā)長長的美食帖,語言極其生動,讀著讀著就發(fā)現口水滴到鍵盤上了,于是很快所有的人一起罵他太殘忍,居然用這樣狠毒的方法折磨大家……
    偶爾周末的時候,我們也會幾個人一起去附近的中餐自助打打牙祭,每人7刀(dollar),加上小費8刀,雖然沒什么好菜,但每次都吃得肚子圓圓實在撐不下了才罷休。我每次去都頗愛那里的蔥油餅,結果被同伴斥為沒出息。
    媽媽倒是大致了解我的狀況, 知道在國內兒子只有炒飯和煮方便面的工夫不錯,時不時發(fā)封e-mail教我做些不太難做的菜,好幾次我開著電腦,一邊看媽媽發(fā)的菜譜,一邊忙。鍛煉了一個學期,會做的菜倒是不少種,但做出來都好像一種味道。
    反正總之到學期結束,稱稱體重只剩下130斤,比我去年8月剛來的時候輕了整整30斤,是我高中以來的7年里低的了。有同學看了照片寫信說:怎么臉上多了兩個黑洞洞?
    吃飽了飯就該談談娛樂。留學生中有這樣一種說法:留學生有兩種娛樂方式,上網,以及睡覺。如果你有時間娛樂的話。這不是開玩笑,先說電視。語言上的問題多少還是有的,特別是對剛來的,美國電視臺晚間很多的談話節(jié)目,那個東東對聽力的考驗就更厲害了,看看電影或電視劇倒還勉強應付,我比較喜歡的有個象“成長的煩惱”一樣拍了放了很多集的電視劇Friends,是關于住在紐約的三男三女之間的輕喜劇。我有空的話7點吃晚飯的時候看一集。另一個就是體育節(jié)目。愛的足球是看不到了,這個國家和足球是絕緣的,只能偶爾在給墨西哥裔美國人看的西班牙語電視臺看到兩眼,或者上網看看射門集錦之類。好在還有NBA,可惜這個賽季紐約尼克斯戰(zhàn)績一塌糊涂,搞得我都快投靠同在2小時車程內的新澤西網隊去了。還有冰球和橄欖球,看看就發(fā)現還是頗有意思的(將就啦,還是懷念足球),特別是美式橄欖球,有兩種比賽,一個是NFL的國家職業(yè)聯盟,另一個是College Football,也就是大學聯盟,也相當受關注,可能是校友很多,歸屬感很強。記得我去在朋友念的南卡的Clemson University 時就特別驚訝,Clemson在一個極偏僻的山區(qū),離比較近的大城市也有至少兩小時車程,整個小鎮(zhèn)估計也就幾千人,但他們卻有個很漂亮的8萬人的大球場,據朋友介紹還經常爆滿。而我們去亞特蘭大的時候,同行的朋友很緊張地在算行程,我一問才知道下午是佐治亞州內的兄弟大戰(zhàn),佐治亞理工對佐治亞大學,說是下午來看球的人會把高速公路的塞得滿滿的??晌已矍暗膩喬靥m大的高速是雙向16車道的,我當時都不敢相信。結果到了城里我才知道美國人真的是Crazy about it,印象里所有的電臺電視臺,所有的人,包括老爺爺老太太,都在談論這件事。而美國大學的體育產業(yè)開發(fā)得也比許多的甲A俱樂部還要好,你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相關產品,從衣服旗子車牌到杯子汽車貼紙錢包鑰匙鏈,許多做得非常好(其實絕大多數是made in china),讓我都總有購買欲。
    呵呵,因為自己是體育迷,一不小心多說了幾句。
    說說另外一大娛樂:上網。學校里的網絡是免費的,計算機也非常多,幾乎各個樓里都有公用機房,不會出現人滿為患的狀況。機器配置也不錯,大部分是Dell奔3和Apple的iMac,加上高速以太網,上網速度也很快。在宿舍里,我們就比較土了,現在還是ISDN撥號,害我無數次被在別的學校的同學嘲笑。但就是撥號,速度也比我在國內的時候快,有時用Flashget當東西,峰值能達到8K.所以這里雖然沒有了盜版CD和VCD,但因為當電影和MP3比較方便,損失也不是很大,前幾天我們班的女生聽說國內“流星花園”,便分頭當,3天當了20集。
    但這些都遠遠彌補不了一個人的那種孤獨,特別是剛來沒多久的學生,沒有知心朋友,長時間獨處,一天到晚不但中文說不了兩句,有時什么話都說不了幾句。雖然有IP電話,打國際長途回國也不太貴,可我知道有些同學一個月的電話卡就超過50刀,經常和父母或BF、GF一說就是一兩個小時,還邊說邊哭。我是因為除了父母也沒什么人要打,加上經常通Email,電話費要少多了,但也一樣有過我跟媽媽說說這邊的情況,媽媽就心疼得在那邊哭了起來,雖然她從來就不承認。從那以后,我再也不說不好的情況了,后來想想,也許有人說留學生從來報喜不報憂,可能很多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而不是什么虛榮。
    小時候有過各種各樣的夢想,但上大學后我能說得出來的真正很想做的事就只有環(huán)游世界,把想去的地方都去了。而真的只是到美國以后,我才開始一步一步把夢想變成現實。在美國旅游是件非常方便的事,密集的機場與航空網、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基本都是免費的),如果考慮收入水平,開銷也比國內旅游小。
    先從近處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