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彝族孤兒的留學生活

字號:

馬哈回了我的電子郵件,說好晚上11點打電話,那時他正好回來。這當然是英國時間。7月2日早晨7點,我把電話打了過去。留學一年的馬哈,中文已說得不那么流利了。
    2001年5月,已是光亞學校高三畢業(yè)生的馬哈,通過了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面試,但學校沒給獎學金,馬哈無法成行。因為他是孤兒,沒有錢。
    馬哈生于四川馬邊彝族自治縣西泥溝村,兩歲時母親病故,一年后父親離世,哥哥上初二那年又車禍遇難,8歲的馬哈沒有了任何親人。這時,剛剛創(chuàng)辦的光亞學校在四川貧困的山區(qū)選了5名孤兒到學校撫養(yǎng)就讀,馬哈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這一呆便是9年。吃苦長大的馬哈意識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他不愿放棄出國留學的機會,于是通過網(wǎng)上聯(lián)絡(luò),向各大學發(fā)出申請。英國亞特蘭大學院在得知他的情況后,為他提供了全額獎學金。
    亞特蘭大學院是一所國際性的大學,英國學生只占10%,其他皆為各國的留學生,絕大多數(shù)為政府資助。已有全額獎學金的馬哈不用為學費發(fā)愁,學院還包辦了他的一切生活費用,并為他安排好了所有課程。但剛到學院的馬哈還是為來自不同國家的老師和同學的不同口味的英語所犯難,同屋住著來自英國、西班牙和中東國家的同學,有時不得不借助手勢來表達各自的意思,但相處久了便能心領(lǐng)神會暢所欲言。
    學院的課程并不緊張。馬哈上的是經(jīng)濟系,上午課程較滿,下午則是活動時間,包括義務(wù)服務(wù)、學術(shù)講座和體能訓練,晚上是自由時間,一切雜務(wù)都在這會兒完成,馬哈更多的時間是用來讀書,零點上床入睡。
    讓馬哈感興趣的是各類講座,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交流,讓馬哈能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同一問題,思維的拓展和國際化的視野令他變得成熟起來。之所以選擇經(jīng)濟,是為了將來讀哈佛的MBA,馬哈想賺錢,賺很多的錢,這樣他才能去辦一所學校,讓更多的孤兒能免費上學。他一直忘不了當年去光亞學校上學時,村里孩子淚水汪汪的眼睛。為此,他選擇了海上救生服務(wù)。世界許多都有自己的規(guī)定,參與各種義務(wù)服務(wù)是申請入學的標準之一。許多同學勸他,這個項目太難了,即使在冬天也要在海上作業(yè)。而在馬哈看來,這更有挑戰(zhàn)性。平時的訓練非常艱苦,在冷的季節(jié)里,馬哈依然要堅持游泳,完成所有的訓練課程,這樣才能保證在海上有充足的體能。馬哈說,他知道,在中國不可能有這樣的機會,所以他要珍惜。
    問到留學一年的深感觸,馬哈的體會是,這里的人過得非常開心,他們能均衡地安排一天的學習、運動和娛樂時間,而且像對待學習一樣,把它們做到好;他們評價學生的標準也不僅是成績,而是各方面都要做得杰出,而在中國,成績成了惟一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