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聲傳譯中記憶力與時間差的關系

字號:

同聲傳譯(以下簡稱同傳)是在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幾乎同時完成從語言感知、理解、轉換到譯出的復雜的語言信息處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譯員面臨的不僅是語言問題,非語言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同傳效果。
    Chernov曾指出同傳的一個關鍵特征就是瞬時性,這個特征決定了譯員的同傳表現(xiàn)是同時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的。同傳過程不僅涉及譯員的語言能力,許多非語言因素也牽涉其中:記憶能力、集中注意力的能力、譯員的語速、時間差(EVA:ear·voice span)、健康狀態(tài)等等會共同發(fā)揮作用,從而影響同傳表現(xiàn)。
    1、記憶力
    短時記憶(工作記憶)和長時記憶在同傳中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短時記憶能夠將信息存儲20-30秒,這種能力是有限的。Miller(1956)指出,在要求記憶陌生的材料時,人們多只能回憶起7個詞(item)。中國心理學研究人員也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中文短時記憶的平均值大約是6、7個詞。 Baddeley(1990,1991)提出過一個工作記憶系統(tǒng)模式,其中有一個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控制著連接若干個子系統(tǒng)的注意力系統(tǒng),聲音信息在此被暫時存儲,以便進行解碼處理。同傳時聽、說同步顯然會阻礙工作記憶正常處理聽到的信息,由此造成了譯員在聽、說同步進行時的困難。
    2、分散式注意力
    同傳譯員聽取源語的同時,還要將其轉換成目的語,并且監(jiān)聽自己的聲音,因此注意力的組織分配尤為重要。同傳的信息處理模式認為職業(yè)同傳應能夠主動駕馭注意力,將其分配到不同的任務上去(聽、說、分析),并且即時調整注意力分配策略。
    3、時間差
    時間差指從聽到源語到譯出目標語之間的時間間隔(Gerver,1976; Goldman-Eisler,1980)。很多研究都認為同傳譯員的時間差是譯出表現(xiàn)的關鍵因素之一。大部分研究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表明譯員的平均時間差為2 到3秒(Gerver,1976)。當然,時間差會因譯員的習慣或輸入信息的難易程度而異。一般來說,如果縮短時間差,就會降低對短時記憶的要求,但可能同時喪失了預料下文內容的機會,或者誤解句子意思,導致按母語語法翻譯,致使句子無法完成。如果延長時間差,則有更多的時間理解句子,但又會增加短時記憶的負擔,出現(xiàn)漏譯時。
    4、發(fā)音控制
    由于聽眾一般看不到同傳譯員的表情,譯員要依賴適當?shù)囊袅?、語速、音高和節(jié)奏來傳遞聲音信息。足夠大的聲音是進行有效同傳的前提條件。但是聲音過大會使聽眾感覺不適。音調并不影響聽眾獲得的信息量,卻可能影響聽眾對譯員和所聽到的內容的態(tài)度。單調的聲音一般不受歡迎。抑揚頓挫的聲音不但受歡迎,而且有時還會傳遞額外信息。 Gerver(1975)的研究表明,每分鐘100-120詞的語速對于同傳來說理想。另一項研究表明,輸入信息速度加快,會增加譯員的認知負擔,從而造成錯誤率、漏譯率升高。譯員自身的語速與譯出語的流暢程度密切相關。流利自信的譯出語會增加聽眾對譯員的信心。
    5、翻譯技巧
    Gerver(1976)認為譯員的技巧并不是操雙語的人所具備的,新手和有經驗的譯員的同傳表現(xiàn)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經驗和培訓應該會對同傳表現(xiàn)產生很大的影響。職業(yè)譯員采用的“各種策略”會對同傳表現(xiàn)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Gile,1995;Ledere,1994)。
    記憶力、時間差、注意力的分配、發(fā)音控制等非語言因素會影響職業(yè)譯員的同傳表現(xiàn)。但是我們尚不清楚這些因素是否會在同傳培訓期間自始至終影響學生的同傳表現(xiàn),以及這些因素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否能通過培訓減弱或消除。為了搞清以上幾個問題,筆者借助中歐高級譯員培培訓項目②開展了幾項調查研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