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范文嗎?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化學易錯點篇一
1、誤認為有機物均易燃燒。
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燒,而且是高效滅火劑。
2、誤認為二氯甲烷有兩種結構。
因為甲烷不是平面結構而是正四面體結構,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
3、誤認為碳原子數(shù)超過4的烴在常溫常壓下都是液體或固體。
新戊烷是例外,沸點9.5℃,氣體。
4、誤認為可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乙烯被酸性高錳酸鉀氧化后產(chǎn)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達到除雜目的,必須再用堿石灰處理。
5、誤認為雙鍵鍵能小,不穩(wěn)定,易斷裂。
其實是雙鍵中只有一個鍵符合上述條件。
6、誤認為烯烴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時卻能使其褪色。因為烴鏈越長越難溶于溴水中與溴接觸。
7、誤認為聚乙烯是純凈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為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不定。
8、誤認為乙炔與溴水或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實說明乙炔使它們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9、誤認為塊狀碳化鈣與水反應可制乙炔,不需加熱,可用啟普發(fā)生器。
由于電石和水反應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時放出大量的熱,反應中產(chǎn)生的糊狀物還可能堵塞球形漏斗與底部容器之間的空隙,故不能用啟普發(fā)生器。
10、誤認為甲烷和氯氣在光照下能發(fā)生取代反應,故苯與氯氣在光照(紫外線)條件下也能發(fā)生取代。
苯與氯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發(fā)生的是加成反應,生成六氯環(huán)己烷。
11、誤認為苯和溴水不反應,故兩者混合后無明顯現(xiàn)象。
雖然二者不反應,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層顏色變淺或褪去,而苯層變?yōu)槌燃t色。
12、誤認為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難分離。應再用氫氧化鈉溶液使苯甲酸轉化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鈉,然后分液。
13、誤認為石油分餾后得到的餾分為純凈物。
分餾產(chǎn)物是一定沸點范圍內(nèi)的餾分,因為混合物。
14、誤認為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能區(qū)分直餾汽油和裂化汽油。
直餾汽油中含有較多的苯的同系物;兩者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鑒別。
15、誤認為鹵代烴一定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16、誤認為烴基和羥基相連的有機物一定是醇類。
苯酚是酚類。
17、誤認為苯酚是固體,常溫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從水中析出時產(chǎn)生沉淀,可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苯酚與水能行成特殊的兩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時,將出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下層是苯酚中溶有少量的水的溶液,上層相反,故應用分液的方法分離苯酚。
18、誤認為乙醇是液體,而苯酚是固體,苯酚不與金屬鈉反應。
固體苯酚雖不與鈉反應,但將苯酚熔化,即可與鈉反應,且比乙醇和鈉反應更劇烈。
19、誤認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碳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微微變紅,于是斷定苯酚一定不能使指示劑變色。
“酸性強弱”≠“酸度大小”。飽和苯酚溶液比飽和碳酸的濃度大,故濃度較大的苯酚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20、誤認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與碳酸鈉溶液反應。
苯酚的電離程度雖比碳酸小,但卻比碳酸氫根離子大,所以由復分解規(guī)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鈉溶液能反應生成苯酚鈉和碳酸氫鈉。
21、誤認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濃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過濾除去。
苯酚與溴水反應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雖不溶于水,卻易溶于苯,所以不能達到目的。
22、誤認為苯酚與溴水反應生成三溴苯酚,甲苯與硝酸生成tnt,故推斷工業(yè)制取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是通過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此推斷忽視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質。當向苯酚中加入濃硝酸時,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產(chǎn)率極低。工業(yè)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經(jīng)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
23、誤認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酚類也能形成對應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對于醇而言,酚成酯較困難,通常是與羧酸酐或酰氯反應生成酯。
24、誤認為醇一定可發(fā)生去氫氧化。
本碳為季的醇不能發(fā)生去氫氧化,如新戊醇。
25、誤認為飽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當羥基與叔碳連接時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6、誤認為醇一定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甲醇和鄰碳無氫的醇不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27、誤認為酸與醇反應生成的有機物一定是酯。
乙醇與氫溴酸反應生成的溴乙烷屬于鹵代烴,不是酯。
28、誤認為酯化反應一定都是“酸去羥基醇去氫”。
乙醇與硝酸等無機酸反應,一般是醇去羥基酸去氫。
29、誤認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機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變紅。
硬脂酸不能使石蕊變紅。
30、誤認為能使有機物分子中引進硝基的反應一定是硝化反應。
乙醇和濃硝酸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硝酸乙酯。
31、誤認為最簡式相同但分子結構不同的有機物是同分異構體。
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32、誤認為相對分子質量相同但分子結構不同的有機物一定是同分異構體。
例:乙烷與甲醛、丙醇與乙酸相對分子質量相同且結構不同,卻不是同分異構體。
33、誤認為相對分子質量相同,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結構不同,這樣的有機物一定是同分異構體。
例:乙醇和甲酸。
34、誤認為分子組成相差一個或幾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一定是同系物。
例:乙烯與環(huán)丙烷。
35、誤認為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
化學易錯點篇二
在對質量守恒定律應用時,常出現(xiàn)以下錯誤: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常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范圍是化學反應,有些同學卻用來解釋一些物理變化;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時,認為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時,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不能片面強調(diào)某一點。
例1 下列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b.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
d. 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了10水
正確答案 d
解析 煤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質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質量;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由于有1g氧氣過量而未參加反應,所以生成水的質量是9g,而不是10g;質量守恒定律是針對化學反應而言的,而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并沒有生成新物質(即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是鎂和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氧化鎂,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故b正確。
錯因會診 錯選a是由于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中的“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與“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概念中的關鍵詞沒有抓住;錯選c是不能明確質量守恒定律適用范圍而導致誤答;錯選d是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了。
例2 化學反應前后,下列各項中,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確答案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理解。從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fā)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nèi)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既然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的種類也不會改變。由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被破壞,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fā)生改變,也就是物質的種類發(fā)生改變,而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總數(shù)和生成物分子總數(shù)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錯因會診 有些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往往就會把這部分的概念混淆,選出錯誤的答案。錯選④、⑥、⑦是由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沒有記住。錯選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實質,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識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化學易錯點篇三
1.純凈是相對的,不純是絕對的
3.干冰不是冰,水銀不是銀
4.燃燒和爆炸都既是物理變化,又是化學變化
二、空氣
1.通常情況下氮氣不活潑,但那是通常情況,氮元素很活潑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氣污染物
3.氧氣性質“較活潑”,不是“很活潑”
4.稀有氣體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氣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個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均為分解反應
8.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
9.氧在地殼中不止以單質存在
10.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動態(tài)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變的
三、水
1.一種元素可以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組成化合物
3.汽化時分子體積不變,分子間隔變大
4.大部分物質熔化體積變大,但水例外,冰熔化體積減小
四、原子的組成、元素、化學式
1.中子數(shù)不一定等于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可以為0
2.相對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沒有單位,是一個比值
3.氫的相對原子質量不為1,而是比1稍大
5.c02、s02、ti02中均沒有02分子
8.地殼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氣中不是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0,原子團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電荷數(shù)(注意正負)
化學易錯點篇一
1、誤認為有機物均易燃燒。
如四氯化碳不易燃燒,而且是高效滅火劑。
2、誤認為二氯甲烷有兩種結構。
因為甲烷不是平面結構而是正四面體結構,故二氯甲烷只有一種結構。
3、誤認為碳原子數(shù)超過4的烴在常溫常壓下都是液體或固體。
新戊烷是例外,沸點9.5℃,氣體。
4、誤認為可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去除甲烷中的乙烯。
乙烯被酸性高錳酸鉀氧化后產(chǎn)生二氧化碳,故不能達到除雜目的,必須再用堿石灰處理。
5、誤認為雙鍵鍵能小,不穩(wěn)定,易斷裂。
其實是雙鍵中只有一個鍵符合上述條件。
6、誤認為烯烴均能使溴水褪色。
如癸烯加入溴水中并不能使其褪色,但加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時卻能使其褪色。因為烴鏈越長越難溶于溴水中與溴接觸。
7、誤認為聚乙烯是純凈物。
聚乙烯是混合物,因為它們的相對分子質量不定。
8、誤認為乙炔與溴水或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反應的速率比乙烯快。
大量事實說明乙炔使它們褪色的速度比乙烯慢得多。
9、誤認為塊狀碳化鈣與水反應可制乙炔,不需加熱,可用啟普發(fā)生器。
由于電石和水反應的速度很快,不易控制,同時放出大量的熱,反應中產(chǎn)生的糊狀物還可能堵塞球形漏斗與底部容器之間的空隙,故不能用啟普發(fā)生器。
10、誤認為甲烷和氯氣在光照下能發(fā)生取代反應,故苯與氯氣在光照(紫外線)條件下也能發(fā)生取代。
苯與氯氣在紫外線照射下發(fā)生的是加成反應,生成六氯環(huán)己烷。
11、誤認為苯和溴水不反應,故兩者混合后無明顯現(xiàn)象。
雖然二者不反應,但苯能萃取水中的溴,故看到水層顏色變淺或褪去,而苯層變?yōu)槌燃t色。
12、誤認為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可以除去苯中的甲苯。
甲苯被氧化成苯甲酸,而苯甲酸易溶于苯,仍難分離。應再用氫氧化鈉溶液使苯甲酸轉化為易溶于水的苯甲酸鈉,然后分液。
13、誤認為石油分餾后得到的餾分為純凈物。
分餾產(chǎn)物是一定沸點范圍內(nèi)的餾分,因為混合物。
14、誤認為用酸性高錳酸鉀溶液能區(qū)分直餾汽油和裂化汽油。
直餾汽油中含有較多的苯的同系物;兩者不能用酸性高錳酸鉀鑒別。
15、誤認為鹵代烴一定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16、誤認為烴基和羥基相連的有機物一定是醇類。
苯酚是酚類。
17、誤認為苯酚是固體,常溫下在水中溶解度不大,故大量苯酚從水中析出時產(chǎn)生沉淀,可用過濾的方法分離。
苯酚與水能行成特殊的兩相混合物,大量苯酚在水中析出時,將出現(xiàn)分層現(xiàn)象,下層是苯酚中溶有少量的水的溶液,上層相反,故應用分液的方法分離苯酚。
18、誤認為乙醇是液體,而苯酚是固體,苯酚不與金屬鈉反應。
固體苯酚雖不與鈉反應,但將苯酚熔化,即可與鈉反應,且比乙醇和鈉反應更劇烈。
19、誤認為苯酚的酸性比碳酸弱,碳酸只能使紫色石蕊試液微微變紅,于是斷定苯酚一定不能使指示劑變色。
“酸性強弱”≠“酸度大小”。飽和苯酚溶液比飽和碳酸的濃度大,故濃度較大的苯酚溶液能使石蕊試液變紅。
20、誤認為苯酚酸性比碳酸弱,故苯酚不能與碳酸鈉溶液反應。
苯酚的電離程度雖比碳酸小,但卻比碳酸氫根離子大,所以由復分解規(guī)律可知:苯酚和碳酸鈉溶液能反應生成苯酚鈉和碳酸氫鈉。
21、誤認為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在其中加入足量濃溴水,再把生成的沉淀過濾除去。
苯酚與溴水反應后,多余的溴易被萃取到苯中,而且生成的三溴苯酚雖不溶于水,卻易溶于苯,所以不能達到目的。
22、誤認為苯酚與溴水反應生成三溴苯酚,甲苯與硝酸生成tnt,故推斷工業(yè)制取苦味酸(三硝基苯酚)是通過苯酚的直接硝化制得的。
此推斷忽視了苯酚易被氧化的性質。當向苯酚中加入濃硝酸時,大部分苯酚被硝酸氧化,產(chǎn)率極低。工業(yè)上一般是由二硝基氯苯經(jīng)先硝化再水解制得苦味酸。
23、誤認為只有醇能形成酯,而酚不能形成酯。
酚類也能形成對應的酯,如阿司匹林就是酚酯。但相對于醇而言,酚成酯較困難,通常是與羧酸酐或酰氯反應生成酯。
24、誤認為醇一定可發(fā)生去氫氧化。
本碳為季的醇不能發(fā)生去氫氧化,如新戊醇。
25、誤認為飽和一元醇被氧化一定生成醛。
當羥基與叔碳連接時被氧化成酮,如2-丙醇。
26、誤認為醇一定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甲醇和鄰碳無氫的醇不能發(fā)生消去反應。
27、誤認為酸與醇反應生成的有機物一定是酯。
乙醇與氫溴酸反應生成的溴乙烷屬于鹵代烴,不是酯。
28、誤認為酯化反應一定都是“酸去羥基醇去氫”。
乙醇與硝酸等無機酸反應,一般是醇去羥基酸去氫。
29、誤認為凡是分子中含有羧基的有機物一定是羧酸,都能使石蕊變紅。
硬脂酸不能使石蕊變紅。
30、誤認為能使有機物分子中引進硝基的反應一定是硝化反應。
乙醇和濃硝酸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硝酸乙酯。
31、誤認為最簡式相同但分子結構不同的有機物是同分異構體。
例:甲醛、乙酸、葡萄糖、甲酸甲酯(ch2o);乙烯、苯(ch)。
32、誤認為相對分子質量相同但分子結構不同的有機物一定是同分異構體。
例:乙烷與甲醛、丙醇與乙酸相對分子質量相同且結構不同,卻不是同分異構體。
33、誤認為相對分子質量相同,組成元素也相同,分子結構不同,這樣的有機物一定是同分異構體。
例:乙醇和甲酸。
34、誤認為分子組成相差一個或幾個ch2原子團的物質一定是同系物。
例:乙烯與環(huán)丙烷。
35、誤認為能發(fā)生銀鏡反應的有機物一定是醛或一定含有醛基。
化學易錯點篇二
在對質量守恒定律應用時,常出現(xiàn)以下錯誤: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常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范圍是化學反應,有些同學卻用來解釋一些物理變化;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應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時,認為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因此,在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時,一定要抓住概念中的關鍵詞:“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不能片面強調(diào)某一點。
例1 下列對質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確的是( )
b.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生成物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
d. 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了10水
正確答案 d
解析 煤完全燃燒,消耗氧氣,生成的二氧化碳氣體排放到空氣中,致使剩下的煤渣質量不等于所用煤的質量;1g氫氣在9g氧氣中完全燃燒,由于有1g氧氣過量而未參加反應,所以生成水的質量是9g,而不是10g;質量守恒定律是針對化學反應而言的,而100g水與100g酒精混合,并沒有生成新物質(即沒有發(fā)生化學反應);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是鎂和氧氣發(fā)生反應生成氧化鎂,根據(jù)質量守恒定律,參加反應的鎂和氧氣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所以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比鎂的質量大,故b正確。
錯因會診 錯選a是由于對可燃物燃燒或有氣體生成的化學反應中的“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與“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概念中的關鍵詞沒有抓住;錯選c是不能明確質量守恒定律適用范圍而導致誤答;錯選d是對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反應的”意義理解不透,把反應物當成參加反應的物質了。
例2 化學反應前后,下列各項中,肯定沒有變化的是:( )
a.②④⑤ b.①③⑦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
正確答案 d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對質量守恒定律含義的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的理解。從分子和原子的觀點來看,在化學反應中只是由于發(fā)生了原子間的重新組合,才使反應物變成生成物,但在這一變化中,原子的種類和個數(sh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原子的質量也沒有改變,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必然相等。元素是具有相同核電荷數(shù)(即核內(nèi)質子數(shù))的一類原子的總稱,既然原子種類不變,元素的種類也不會改變。由于化學反應的實質是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被破壞,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其他物質的分子,因此化學反應前后,分子的種類發(fā)生改變,也就是物質的種類發(fā)生改變,而參加反應的反應物分子總數(shù)和生成物分子總數(shù)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相等。
錯因會診 有些學生對這部分的知識掌握不牢固,往往就會把這部分的概念混淆,選出錯誤的答案。錯選④、⑥、⑦是由于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內(nèi)容沒有記住。錯選②是由于不明白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實質,不能利用原子、分子的知識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化學易錯點篇三
1.純凈是相對的,不純是絕對的
3.干冰不是冰,水銀不是銀
4.燃燒和爆炸都既是物理變化,又是化學變化
二、空氣
1.通常情況下氮氣不活潑,但那是通常情況,氮元素很活潑
2.二氧化碳不是空氣污染物
3.氧氣性質“較活潑”,不是“很活潑”
4.稀有氣體也是有化合物的
5.氧氣不可燃但可助燃,co不可助燃但可燃
6.三個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均為分解反應
8.鐵絲在空氣中不燃燒
9.氧在地殼中不止以單質存在
10.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是動態(tài)平衡的,而不是一直不變的
三、水
1.一種元素可以組成混合物,但一定不可以組成化合物
3.汽化時分子體積不變,分子間隔變大
4.大部分物質熔化體積變大,但水例外,冰熔化體積減小
四、原子的組成、元素、化學式
1.中子數(shù)不一定等于質子數(shù),中子數(shù)可以為0
2.相對原子量和分子量都沒有單位,是一個比值
3.氫的相對原子質量不為1,而是比1稍大
5.c02、s02、ti02中均沒有02分子
8.地殼中氧的含量位于首位,但空氣中不是
11.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0,原子團中,各元素化合價的代數(shù)和為電荷數(shù)(注意正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