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鈴鈴”,隨著一陣清脆的上課鈴聲響過,一位拄著雙拐的殘疾人走上了講臺,開始帶著學生朗朗讀書,這位拄著拐杖走上講臺的老師叫王瑞倫,今年50歲,已經(jīng)在這所鄉(xiāng)村小學教書26年,前幾天,他被省總工會授予“貴州省優(yōu)秀農(nóng)民工”榮譽,然而,至今,王瑞倫還是一名代課教師。

殘疾青年辦起村子里第一所學校
王瑞倫小時候因小兒麻痹導致雙腿殘疾。
1982年,王瑞倫24歲,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織金縣馬場鄉(xiāng)雞場壩村砍瓢沖組,看到村里的孩子因為學校太遠而不能上學讀書時,聯(lián)想到自己小時求學的艱難,便萌發(fā)了在村子里辦一所學校的念頭。父親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支持王瑞倫,雞場壩村有史以來第一所學校在當年建成。教室是當時生產(chǎn)隊的一間土墻房,沒有桌椅板凳,王瑞倫拄著雙拐,搬來石頭,找來木板,搭起了課桌、板凳,當年9月,46名村子里的孩子走進了王瑞倫的小學校。在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中,王瑞倫走上三尺講臺,開始了他教書育人的生涯。從1982年到1992年10年中,王瑞倫和他簡陋的小學,將近千名山村的孩子送出了大山,送上了中學。
1992年9月,根據(jù)國家的教育規(guī)劃需要,王瑞倫的私辦小學并入了雞場壩小學。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他報名參加了相關(guān)的教育業(yè)務培訓,自學了教育學、心理學等一系列課程,努力探索教育方法,他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不斷提高,所帶的班級每年都是中心校同級同科前3名,先后4次被中心校評為優(yōu)秀教師,5次被評為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王瑞倫,這名殘疾人代課教師,在課堂上,擁有了自己的一片藍天。
在雞場壩小學,王瑞倫的身份是一名代課教師,月工資為162元。
16年沒有缺過課的代課教師
從王瑞倫居住的砍瓢沖組到雞場壩小學,有4公里山路,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王瑞倫每天要拄著雙拐來回兩趟,走上8公里。16年來,王瑞倫一共在山路上行走了5萬4千公里,比地球的一圈還長。16年中,他一共用壞了7副拐杖,右腋磨起了厚厚的老繭。在他心里,還有另外一副支撐的拐杖,那就是他所教的孩子們。
靠兩副拐杖,王瑞倫有了堅定的支撐,對教書育人無比看重。雞場壩小學張曉老師告訴記者,今年春季開學時,凝凍未化,他們想到王瑞倫家里離學校太遠,身體殘疾,行走不便,都以為王瑞倫不能來學校了。誰知道在上課前的10分鐘,卻看到王瑞倫艱難地拄著雙拐來到了學校。老師們近前一看,才發(fā)現(xiàn)王瑞倫嘴唇被打裂了兩個口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一問才知道,在從家里到學校4公里長的山路上,王瑞倫一共跌了17跤。
學校方面稱,在雞場壩小學代課的16年中,王瑞倫從來沒有缺個課,誤過一天孩子們的學習。
微薄的收入,遙遠的山路,沒有撲滅王瑞倫教書育人的激情,沒有磨損這位殘疾青年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懷,今天,在雞場壩的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王瑞倫拄著雙拐在行走。
殘疾代課教師教出3000名學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6年來,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現(xiàn)在的兩鬢風霜,從第拿起粉筆、教案,到今天的桃李芬芳,王瑞倫拄著雙拐無怨無悔在教育路上走了26年。
據(jù)統(tǒng)計,在26年代課中,王瑞倫教的3000多名農(nóng)村孩子像雛鷹一樣飛出了大山。
前幾天,王瑞倫被評為我省優(yōu)秀農(nóng)民工。有關(guān)部門這樣評價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殘疾人,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代課教師,拄著雙拐,在教育路上一路走來,將他的青春獻給了山村的教育,獻給了山區(qū)的孩子們。

殘疾青年辦起村子里第一所學校
王瑞倫小時候因小兒麻痹導致雙腿殘疾。
1982年,王瑞倫24歲,高中畢業(yè)回鄉(xiāng),在家鄉(xiāng)織金縣馬場鄉(xiāng)雞場壩村砍瓢沖組,看到村里的孩子因為學校太遠而不能上學讀書時,聯(lián)想到自己小時求學的艱難,便萌發(fā)了在村子里辦一所學校的念頭。父親拿出家里所有的積蓄支持王瑞倫,雞場壩村有史以來第一所學校在當年建成。教室是當時生產(chǎn)隊的一間土墻房,沒有桌椅板凳,王瑞倫拄著雙拐,搬來石頭,找來木板,搭起了課桌、板凳,當年9月,46名村子里的孩子走進了王瑞倫的小學校。在孩子們瑯瑯的讀書聲中,王瑞倫走上三尺講臺,開始了他教書育人的生涯。從1982年到1992年10年中,王瑞倫和他簡陋的小學,將近千名山村的孩子送出了大山,送上了中學。
1992年9月,根據(jù)國家的教育規(guī)劃需要,王瑞倫的私辦小學并入了雞場壩小學。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他報名參加了相關(guān)的教育業(yè)務培訓,自學了教育學、心理學等一系列課程,努力探索教育方法,他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zhì)量不斷提高,所帶的班級每年都是中心校同級同科前3名,先后4次被中心校評為優(yōu)秀教師,5次被評為優(yōu)秀少先隊輔導員,王瑞倫,這名殘疾人代課教師,在課堂上,擁有了自己的一片藍天。
在雞場壩小學,王瑞倫的身份是一名代課教師,月工資為162元。
16年沒有缺過課的代課教師
從王瑞倫居住的砍瓢沖組到雞場壩小學,有4公里山路,在這條崎嶇的山路上,王瑞倫每天要拄著雙拐來回兩趟,走上8公里。16年來,王瑞倫一共在山路上行走了5萬4千公里,比地球的一圈還長。16年中,他一共用壞了7副拐杖,右腋磨起了厚厚的老繭。在他心里,還有另外一副支撐的拐杖,那就是他所教的孩子們。
靠兩副拐杖,王瑞倫有了堅定的支撐,對教書育人無比看重。雞場壩小學張曉老師告訴記者,今年春季開學時,凝凍未化,他們想到王瑞倫家里離學校太遠,身體殘疾,行走不便,都以為王瑞倫不能來學校了。誰知道在上課前的10分鐘,卻看到王瑞倫艱難地拄著雙拐來到了學校。老師們近前一看,才發(fā)現(xiàn)王瑞倫嘴唇被打裂了兩個口子,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一問才知道,在從家里到學校4公里長的山路上,王瑞倫一共跌了17跤。
學校方面稱,在雞場壩小學代課的16年中,王瑞倫從來沒有缺個課,誤過一天孩子們的學習。
微薄的收入,遙遠的山路,沒有撲滅王瑞倫教書育人的激情,沒有磨損這位殘疾青年矢志不渝的教育情懷,今天,在雞場壩的山路上,每天都能看到王瑞倫拄著雙拐在行走。
殘疾代課教師教出3000名學生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26年來,從風華正茂的青年到現(xiàn)在的兩鬢風霜,從第拿起粉筆、教案,到今天的桃李芬芳,王瑞倫拄著雙拐無怨無悔在教育路上走了26年。
據(jù)統(tǒng)計,在26年代課中,王瑞倫教的3000多名農(nóng)村孩子像雛鷹一樣飛出了大山。
前幾天,王瑞倫被評為我省優(yōu)秀農(nóng)民工。有關(guān)部門這樣評價他:就是這樣一個普通的殘疾人,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代課教師,拄著雙拐,在教育路上一路走來,將他的青春獻給了山村的教育,獻給了山區(qū)的孩子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