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韓國總統(tǒng)盧武鉉攜夫人訪問清華大學并做演講。當盧武鉉侃侃而談在中國流行的“韓流”和在韓國掀起熱浪的“漢風”時,會場上笑聲與掌聲此起彼伏,學生們紛紛感嘆:“韓國總統(tǒng)還挺了解當前中韓年輕人的時尚口味嘛!”
不知從何時開始,看韓國電視劇,聽韓國流行音樂,吃韓國料理,穿仿舊牛仔褲,染金色或紅色的頭發(fā)……一股“韓流”席卷了中國的大小城市,充斥著電視熒屏和時尚雜志,成為了受年輕人追捧的時尚生活姿態(tài)。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學生王敘虹說:“我很喜歡韓國電視劇那種細膩的情感,還有它們精美的畫面和感人的音樂?!蓖鯏⒑缭跃幾詫Я艘徊款H具韓劇風格的DV短片,還將《藍色生死戀》的插曲作為自己短片的主題曲,“韓劇里的人物都很講究服裝和化妝,令人賞心悅目,比咱們某些所謂的偶像劇要強多了。而且都是亞洲人,相貌貼近,心理上也易于接受這種經過中西方融合的時尚。”
繼1997年北京第一家“韓國城”在西單華威大廈內落成,各類名目的韓國商鋪如雨后春筍一般遍布京城街市。清華大學與北京語言大學兩校之間的街面上就開了很多家韓國店鋪,王敘虹經常去逛一逛?!绊n版是個很好的招牌,店主經常會用韓國服裝飾品招攬顧客。前年和去年風靡中國的離子燙也是由韓國傳過來的,當時我周圍很多女孩子都把頭發(fā)拉直了?!奔磳⒐プx碩士學位的王敘虹說。“不過,我看韓劇純粹是種隨意的消遣,欣賞她們的造型服飾,卻不會刻意模仿,自己早就過了‘哈韓’的年紀了?!?BR> “哈”源于臺灣青少年文化的流行用語,指“非常想要得到,已經近乎瘋狂程度”?!肮n”是指狂熱追求韓國流行文化,并在穿著打扮和行為方式上進行效仿。
即將畢業(yè)的清華大學化工系學生張建錚曾經被同學譽為“韓國勁舞”。現在還有很多人能清晰地回憶起他在舞臺上穿著肥大褲子、戴著金屬耳環(huán)、瀟灑地甩著長發(fā)做出各種翻身動作的勁舞形象。不過,張建錚已經很久不跳這種舞蹈了。
“大一時,我跳這種舞主要是有觀眾喜歡,大家看到這種勁舞的反應特別熱烈。當時‘韓流’對校園的影響挺大的。喜歡那種可以釋放激情的動感節(jié)奏,那是一種無拘無束的宣泄。”張笑了笑,“處在不太成熟的年紀,既叛逆,又渴望被關注,‘韓流’迎合了那種標新立異的心理。現在會更冷靜地看待這些韓國流行文化。”
與“韓流”相對應,隨著中韓經濟交往不斷擴大,越來越多韓國青年意識到,中國市場將是一種機遇。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在韓國成為一種時尚。
中國駐韓大使館的資料顯示,韓國4700萬人口中,有30萬人在學習漢語,全國200多所大學120多所中學,已開設漢語課程。此外,還有各類進行漢語教學的營利性教育服務機構逾100所。
據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介紹,清華大學共有韓國留學生600余人,位居各國留學生數量之首。23歲的李承沅就是其中一員,他在韓國的延世大學攻讀商業(yè)科,以后想做中韓貿易?!按_實像盧武鉉總統(tǒng)介紹的那樣,韓國有很多年輕人對中國文化感興趣,在學習漢語。在漢城地鐵里,可以聽到漢語報站廣播。韓國還有很多中國餐館,生意很好。我本人就非常喜歡中國的電影,特別是張藝謀和侯孝賢導演的片子?!队⑿邸吩诟焦硶r,我還特意跑去看?!?BR> 李承沅的好友李垠會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他在漢城大學攻讀經濟學,今年4月來到中國進修漢語,準備參加漢語水平考試?!霸陧n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主要是年輕人。來中國學習漢語及漢文化的這些人,主要是覺得中國是一個很有潛力的市場,很想了解中國文化,了解中國人是如何思維的。今后,精通漢語的韓國人就等于掌握了求職升遷的砝碼?!崩钲笳f,“也有人是很單純地喜歡中國文化,想做中國文化研究。畢竟中韓兩國之間有著很深的淵源,所以彼此之間容易接近和融合?!?BR> 李垠說,前幾年韓國中學的第二外語一般是德語或法語,但現在,很多學校都設立了中文?!昂芏囗n國人很喜歡中國電影。幾乎每個韓國人都看過一部中國的影片。我還有個朋友,看過《環(huán)珠格格》之后,覺得特別有意思,非要來中國把漢語學好?!崩钲髮λ呀浫ミ^的中國城市如數家珍,“中國好大,上海、杭州、北京都有各自的特色。與韓國不同,在中國,即便不是很富裕的人也能享受人生,過一種悠然自得的生活。”
李垠很驚訝中國有這么多年輕人追逐韓國時尚,“韓國的流行主要是從日本、美國學來的,不過經過了自己的加工和創(chuàng)新,有了韓國獨樹一幟的特色,更容易被亞洲人接受。這也是經歷了多年的磨煉。相信隨著文化交流與開放的深入,以后中國也會有自己的流行時尚?!?BR> 對于“韓流”與“漢風”對兩國年輕人的沖擊與影響,中西文化比較研究學者,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史安斌認為,“韓流”是儒家文化與美國工業(yè)化的大眾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利用了文化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的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沖突與調和,將傳統(tǒng)倫理與現代性的沖突、東西方價值觀的沖突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吸引了眾多的中國人?!傲餍形幕闹饕δ芫褪翘峁┬沟那?,韓國流行文化填補了中國民眾,尤其是都市消費者在社會轉型期的心理空虛和迷茫。中國目前的流行文化尚不成熟,不足以滿足年輕人的精神需求,而韓國流行文化彌補了這個空缺。”
史安斌認為,盧武鉉演講中的“漢風”主要還是指中國的精英文化,是傳統(tǒng)的儒家高雅文化。中國與韓國一直有文化淵源,曾經停滯了一段時間,近些年,隨著兩國之間經濟文化交流的增多,彼此之間有了更多深入了解的機會。“張藝謀、侯孝賢等導演以及他們的影片在韓國受歡迎,主要是因為他們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符號,表達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價值,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倫理道德。排除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分析,很多韓國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尋找民族身份,或是文化尋根的過程。”“韓國文化在東亞造成的影響說明,在文化全球化時代,無論是想在市場,還是想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贏得強勢地位,一定要走和諧的調和之路。”史安斌說,“在中國流行文化與他國的互動中,‘韓流’的影響是積極的,促使一直對流行文化缺少足夠重視的知識界人士和文化界人士放下架子,把流行文化的研究當成嚴肅課題,為中國流行文化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fā)展道路。” (特約撰稿 陸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