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O”=“發(fā)射后不管”導彈?

字號:

現(xiàn)代空軍有一種導彈,對準目標一按電鈕,導彈就會自己去追蹤目標,直至擊中目標。這種導彈叫“發(fā)射后不管”導彈。用不著開著飛機追著目標打,也不用老用雷達不斷地瞄著目標。這種武器就是好。
     不知道現(xiàn)社會各界是不是要求從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員有“發(fā)射后不管”導彈的功能?讓你干你就得干出名堂來。反正大家坐著等成果出來好了。至于載機是否飛到了發(fā)射空域,目標在不在事先認定的位置,都不論。只要打不中目標,這導彈就是不行。對信息化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人們都不屑于去關心,給了錢和人,立了項,你就得出成果。至于在干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來的估計并不準確,有許多因素考慮不周,想討論一下,反映一下,呼吁一下,領導和各界都不屑于過問。后我總算明白了,你是“發(fā)射后不管”導彈,別人按了電鈕你就該打中目標,打不中就是你素質(zhì)不行。
     花了冤枉錢你老兄還有理了?老實說,當初領導要花的錢是我提出的10倍,領導就是有魄力。對花錢來說,領導是肯出錢的,這點我心懷感激。不過,對我而言,在項目開展中如果領導能傾聽來自第一線的聲音,更為重要。(可以說,在當時,無論是我還是領導,都不可能知道信息化的復雜程度竟會有這樣大。但是如果我們不去嘗試,我們會知道政府信息化有多難嗎?我們能只從書本上得知應當如何解決這種困難嗎?付出這種代價取得了進步,在使用計算機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管理的閉環(huán)控制,取得軟著陸成功之后,這些投入都成千成萬倍地賺回來了。)我后還是不敢花這么多的錢,具體負責的小領導在我與大領導之間做了個折衷,沒花那么多錢。因為雖然技術提供方對我方提出的任何要求都把胸脯拍得咚咚響,我認為不確定因素還是太多,是否成功很難說。后來果然對方達不到我們的要求,好在我們土法上馬,速度雖不如發(fā)達國家的商業(yè)軟件好,畢竟功能還是達到了。那時候我們也只是從資料上知道一些原理,還從未聽說過有類似的軟件賣。由于現(xiàn)有政府工作是一種粗放型管理,你搞的軟件要發(fā)揮作用還要做許多基礎工作。說難聽一點,有個軟件就想出成績就好比麻袋繡花。你還認認真真地提建議,作計劃,別人早把你當飯桶看了?,F(xiàn)在電子政務搞得紅紅火火,雖然效果不甚理想,起碼別人不會認為你在胡來??陀^地說,如果沒有上世紀80年代的摸索,不可能有90年代的成功。也不會有現(xiàn)在對電子政務的重視。我國政府在1992年取得的對信息化的深刻認識是在克林頓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之前,并非是一些專家所說在1993年。這些認識究竟是總結了我們自己的經(jīng)驗取得的還是搬了外國經(jīng)驗取得的,應當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這對我國以后的信息化開展有很重大的意義。
     這些都是老皇歷了。但是,過去的失敗就沒有必要再提了嗎?就沒有分析的必要了嗎?如果認真分析一下,可以看到人們的思維習慣至今并沒有多大的變化?,F(xiàn)提出要有CIO,這CIO要有了得的本事,否則事情辦不成。這種看法對信息化的復雜性是有一定認識了,是一個進步。但CIO從何而來?從一些專家的提法來看,CIO得培訓,取得合格證。我認為CIO(如果真有這么一個職位的話),特別是政府CIO,如果能用拿來主義的辦法當然省心省力又省時,何樂而不為?但這要有一個條件,那就是你有可能得到發(fā)達國家的經(jīng)驗和辦法。須知與電子計算機相聯(lián)系的現(xiàn)代行政管理,其威力堪比核武器,別人會給你嗎?既然別人不給,又不總結自己的經(jīng)驗,教材從何而來?這里當然是說管用的教材。說到底,我們的還是想找一種“發(fā)射后不管”的導彈——CIO。如果脫離了一套正確的管理辦法和原則,經(jīng)驗總結不出來,CIO也出不來。你不認真分析哪個人比較有頭腦,比較負責任,誰的看法更正確,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那么你就永遠不可能進步。這種過程還得有一定的公開監(jiān)督,防止權力有不公正的行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斷取得新的認識,取得新的進步。就如同一支軍隊,如果沒有一套成功的治軍辦法,一心指望著出現(xiàn)出色的指揮官和軍事家,很可能會南轅北轍的。 來源:www.examda.com  來源:www.examda.com  
     當然,說不要把CIO當成“發(fā)射后不管”導彈,也不是不要主動性。但必須認識到,如果沒有好的工作機制和環(huán)境,主動性的發(fā)揮是很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