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資源問題—申論熱點

字號:

公考熱點-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
    在影響社會經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種要素中,淡水資源占有極為特殊的地位。今天的人類,可以沒有石油,可以沒有電力,也可以沒有煤炭,但絕對不能沒有淡水。因為人類沒有石油電力煤炭這些東西,照樣可以生存,至多回到刀耕火種的年代;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了水,我們人類連同這個世界就會一同消亡。所以,淡水資源,不僅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制約著人類的生存和生存質量,它的作用,是任何其他資源無法替代的。
    淡水資源是這樣的重要,但長期以來卻受到人類的不公正待遇。不注意珍惜它,保護它。久而久之,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問題。今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的第五屆世界水大會上,來自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專家學者,對世界淡水資源的現狀及未來表示了非常的憂慮。有人測算,當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tài)。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qū)達40多個。這就是說,在21世紀,全世界面臨著一個共同的課題,就是水資源短缺的挑戰(zhàn)。
    一、我國淡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狀況
    中國淡水資源的狀況,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形勢非常嚴峻”。如果具體說,可把它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人多水少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北方缺水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大家知道,中國基本的國情,就是人多。隨著中國人口的逐步增加,水資源同人口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據有關部門測算,當今中國淡水資源的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由于現在已有13億多人口,人均占有量僅為224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按照國際公認的標準,人均低于3000立方米為輕度缺水;低于2000立方米為中度缺水;低于1000立方米為重度缺水;低于500立方米為極度缺水。這樣算來,中國總體上已進入中度缺水國家的行列。
    中國淡水資源不僅不豐富,而且分布十分不均衡,為缺水的地區(qū)主要在北方。據統(tǒng)計,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土地面積只占全國的36.5%,水資源量卻占了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的地區(qū),土地面積占全國的63.5%,而水資源量僅占了19%。水資源為緊缺的黃、淮、海河流域本身,水資源量只占全國的7.7%。目前,中國有16個省(區(qū)、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包括過境水)低于1000立方米的嚴重缺水線,有6個省、區(qū)(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量低于500立方米的極度缺水線。
    二是水資源污染波及全國。如果從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上說,中國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區(qū)域的話,那么,水資源的污染卻是一個具有全國性的問題。而且,越是豐水區(qū)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區(qū),往往污染越是嚴重。結果豐水區(qū)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這是中國水資源更為嚴重的問題。近,中國水利部門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另據調查,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區(qū),水污染已從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域向海域發(fā)展、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東部向西部擴展。近年來中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yè)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其中約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
    三是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fā)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yè)灌溉大量采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寧夏、內蒙灌區(qū),每畝農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jié)水灌區(qū)高幾倍到十幾倍;農業(yè)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的用水量是發(fā)達國家的2倍~2.5倍。
    農業(yè)用水如此,工業(yè)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工業(yè)用水重復利用率遠低于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其次是對水資源過度開采的情況日趨嚴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國人口密集的地區(qū)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qū)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qū),區(qū)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這個地區(qū)也是中國為缺水的地區(qū),人均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里的社會經濟的狀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同20世紀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積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過水資源的承載力。結果,地表水、地下水長期過度開采,開采率達到98%,遠遠超出40%的警戒線。
    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超采區(qū)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6個,擴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面積也由8.7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8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有6萬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
    一方面,中國的淡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緊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yè)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tǒng)計,在正常年景下,中國缺水總量估計已達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到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較為嚴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對環(huán)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淡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是客觀上的原因,像干旱缺水,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這些問題,是中國的自然、地理、氣象等多方面客觀條件造成的,可以說這是“天之稟賦”。這些問題,就目前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水平看,解決起來,能力還非常有限,只能是熟悉它、適應它,在此基礎上適當改造它。
    二是主觀上的原因,像水的浪費和水的污染,許多都是人為造成的。其中,較為普遍、也為嚴重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的發(fā)展觀以及干部考核制度存在一些缺陷,有些政府官員,把經濟的發(fā)展,錯誤地理解為是單一的GDP的發(fā)展;把GDP的增長,看作是自己官職升遷的捷徑。有了這樣一個觀念,他們發(fā)展經濟就會產生短期行為,用他們習以為常的粗放的方式取得眼前的業(yè)績,在資源的利用上大手大腳,甚至為了取得一時的經濟增長,不惜以犧牲污染環(huán)境為代價,將成千上萬噸有害物質排泄到江河湖海。
    三是發(fā)展和經濟增長方式上的原因。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總量迅速增加,人口也增加了許多,在人口和經濟總量都有大量增加、而水資源總量大體不變的的情況下,只有用先進的、科學的、節(jié)約的經濟增長方式,才能使它們相適應。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問題并沒有解決好。
    四是體制上的原因。長期以來,我國水資源的管理,基本上還是單一的、依靠以行政為主導的管理模式,供水和污水處理的主體,絕大多數還是靠國家財政撥款的事業(yè)單位。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沒有得到發(fā)揮,水價等促進水資源節(jié)約保護的經濟手段沒有形成,水資源開發(fā)利用的主體沒有節(jié)約保護的內在動力,公眾沒有參與到水資源管理中來,使得水資源短缺、水污染等問題一直得不到有效解決。
    三、淡水資源開發(fā)利用和保護的治理措施
    面對水資源的嚴峻挑戰(zhàn),中國的決策層和普通百姓都開始行動起來。在“十一五”規(guī)劃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制約和挑戰(zhàn),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并提出了樹立科學發(fā)展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規(guī)劃,第提出了有關水資源必須完成的具體管理指標,比如,單位工業(yè)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yè)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調工程進度。中國鬧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別是近20年來的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南多北少的趨勢更加嚴重。這種由自然、地理、氣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水資源分布情況,單用軟科學的辦法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必須用硬辦法。正在進行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硬辦法之一。“十一五”規(guī)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調工程。
    二是進一步全面推進節(jié)水型社會建設。建設節(jié)水型社會,是“十五”計劃就提出的一項戰(zhàn)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它是解決中國干旱缺水問題根本、有效的戰(zhàn)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進入“十一五”以后,同過去相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深化節(jié)水型社會的建設中,特別強調了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GDP決定一切,而是把包括節(jié)水指標、治污指標在內的綜合性指標,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依據。
    三是加快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chuàng)新。
    (一)、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qū)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重點是合理劃分流域與區(qū)域管理的事權。加強流域取用水總量控制、水功能區(qū)監(jiān)督和水量調度管理職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同時,加快水資源統(tǒng)一管理進程,對有關資源管理的職能進行歸并,強化各區(qū)域水資源監(jiān)督管理的能力。鼓勵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通過多種形式使用水戶參與到水量分配、水價制定等水管理事務中來,促進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jié)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的形成。
    (二)、推進水務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健全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責權明晰、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體制。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積極推進水務產業(yè)化與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yè)開發(fā)的水務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務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對水務市場的監(jiān)管,構建有利于水務行業(yè)市場化、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宏觀政策環(huán)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務產業(yè),培育跨區(qū)域的大型水務集團,推進水務行業(yè)產權制度改革。
    (三)、創(chuàng)新水資源管理的內在機制。其中包括,充分發(fā)揮市場在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通過經濟手段的運用,促進全社會建立節(jié)水防污的內在激勵機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促進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開征中央電廠和農業(yè)用水水資源費,研究制定促進節(jié)水的水資源費收取機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價和城市供水水價。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并調整費用水平。實行用水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適當拉開高耗水行業(yè)和其他行業(yè)用水差價。制定水權交易市場規(guī)則,規(guī)范水權轉讓價格,推進水權有償轉讓,實現超用加價、節(jié)約有獎、轉讓有償。據了解,到2010年,中國將初步建立起我國節(jié)水型社會的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政策、宣傳教育體系,萬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國農業(yè)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5提高到0.5,全國農業(yè)灌溉用水基本實現零增長;單位工業(yè)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務業(yè)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堅信,這些目標一定能夠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