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教學與母語再學習問題(二)

字號:

思維與語言密不可分,沒有語言的思維,也沒有思維的語言;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xiàn)實或載體。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必然在其語言上有反映。這里僅羅列幾條翻譯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同母語進行比較的理論與實際問題。
    (1)形象、夸張是其修辭方面的突出特色。同英文等西方拼音文字相比,中文或漢語中渲染感情色彩的詞語居多,而這些詞語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宜直譯為英文或其它外文的。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不是省油燈、是滾刀肉、眼里不揉沙子;石破天驚、肝腸寸斷、氣壯山河、魂飛魄散、驚天地泣鬼神,等等。若直接用"沉魚落雁"來形容美女,操英語的人未必能理解與認同。用"斷腸"來表達"愁"的程度也很難得到非漢字文化圈的人們的贊許。
    (2)中文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極深,因此與反映歷史人物、典故、軼事或神話、傳說等方面內容有關的詞語極其豐富多彩,這是歷史較短的某些外國語文無法比擬的。如,助紂為虐、完璧歸趙、得隴望蜀、樂不思蜀、說曹操曹操就到、賠了夫人又折兵、東施效顰、豆腐西施、三陽開泰、鹿死誰手,等等,都無法找到與其直接對應的詞語,只能意譯。
    (3)中文的冗余性。(Redundancy)如果單純從表意功能出發(fā)來認識中文的詞語,就會發(fā)現(xiàn)有的字或詞是可有可無的,是多余的。如,大吵大鬧、拉拉扯扯、左顧右盼、南來北往、街談巷議、東張西望,等等,這類詞語多為四字一組,前兩字的詞義與后兩個的內在涵義是雷同的,可是,說起來或聽起來較為和諧上口、有節(jié)奏感。如果把"大吵大鬧"改為"大吵鬧"雖然可以節(jié)省一個"大"字,其力度和音響效果就被大大的衰減了。如能給學生講清這類詞語的特點,就可使學生避免望文生義或逐字對譯。
    語言或言語往往是在不利的條件下被聽到、被認知的,因此,盡管多余的語言是無效許的,但在降低知覺錯誤方面、在制造某種語境氛圍以及幫助人們識別文體方面仍是有效的。這可能也是中文里疊字結構的詞語極其豐富多彩的原因。疊字詞音響效果好、更富于形象表現(xiàn)力。作為中文的一種修辭手段,疊字法實際上是語言冗余性或語言多余度的一種特殊表現(xiàn)形式。  "亮煌煌幾頁史書/亂紛紛萬馬逐鹿/雄赳赳一代名將/野茫茫十面埋伏/山埋伏水埋伏/將軍戰(zhàn)術傳千古/云埋伏霧埋伏/功臣末路斷頭顱"(《韓信》主題歌)
    如果把這首歌詞中疊音字詞"煌煌/紛紛/赳赳/茫茫"譯成英文時也采取歌詞中重迭的修辭手段,那只能是"東施效顰",令人貽笑大方。英文里除偶有疊字結構用法外,如"long long ago","very very glad"等,一般來說,并不被傳統(tǒng)語法所認同。特別是謂語動詞,絕對不可把"說說笑笑"譯為"say say laugh laugh."
    (4)中文的一個強項是同一的概念往往可以用很多不盡向的詞語來表達。如,神州、華夏、軒轅、赤縣、炎黃、諸夏等可以用來表示"中國";老公、先生、官人、郎君、"氣管炎"(與"妻管嚴"諧音)等都可以用來表示"丈夫";能表示"妻子"的詞語就更多了,恕不列舉。當然,在英文中表示妻子的詞語也不少 如:ball and chain/femme/ missis /squaw / wife等等。但從總體上來看,歷史越是悠久的語言表達同一內涵的不同詞語越多。
    (5)語序與思維模式有關。以漢民族為代表的中國人習慣于從"一般"到"特殊"的思維模式來觀察、認識事物,寫信時所寫通信處的語言順序也是從"大"到"小"。如,"北京市東城區(qū)南河沿大街111號歐美同學會某某先生";而美國友人給這位先生寫信時則要按照  姓名、街名(編號)城區(qū)名、市名(或省名)、國名等順序來郵件。這種語言文字形式上的差異是思維模式差異的一種表現(xiàn)。
    (6)中文"句首零主位"或"無主句"居多。漢譯英如何判斷或設計語法上的主語是學生在翻譯實踐中所必然遇到的一個棘手問題。外語教師有理由從比較語言學理論與實踐的高度真正弄懂中文這一決不可忽視的特點。
    目前幾乎所有的漢語語法教材無一例外,都是步清代馬建忠《馬氏文通》的后塵,"拿西洋語法作藍本,套用在漢語的文理上,并不完全適合本來意義的真正屬于漢語自身的語法特點。因此產生許多格格不入,張冠李戴,削足適履,治絲欲紛的弊端和缺點""致使句無定式,詞、語、句難分"[《劉氏遇通》印度尼西亞 劉宏謨],生搬硬套英語"主-動-賓"的框架,將反映中國人思維模式的語法加以"淡化"或"淺化"。
    請對下幾個句子進行語法分析:
    ①一條板凳坐五條漢子。
    ②臺上正演《白毛女》。
    ③)先刮風,后下雨。
    ④有人敲門。
    ⑤王冕死了父親。
    這類句子常說常見,聽起來也很自然。如果硬要用"主-動-賓"句法來分析,句子的開頭("王冕"等)都不是主語,而"主-動"之后部分("五條漢子"等)也并非賓語。這些句子也不是什么"省略句",因為如果真的有什么被省略的成分,我們是可以補充上的,而對這些句子誰想補上其缺省的成分就像給斷臂女神維納斯安上一只新的"斷臂"一樣徒勞無益。這些句子也不是倒裝句。因為我們不能說"父親死了王冕",等等。如果外語教師對這種"句首零主位"和"句首主題化"一無所知,又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母語與外語之間的語法或語義方面的相互轉換。
    (7)中文字詞派生的規(guī)律的特殊性。最早的漢字起源于漢民族對所觀察到的客觀世界的模擬,看見太陽是圓的,就用畫一個圓圈來表示,看見山有起伏,就用高低不同的線條來表示,等等,以此類推。但是,對動態(tài)的概念,特別是人們內心世界的感情變化等較為抽象的概念就很難用這樣簡單的圖形或線條來模擬。于是,漢字就不得不突破"象形"的狹窄的小路而向著"形聲、會意、指事、轉注、假借"等多渠道的方向發(fā)展。據(jù)有關學者對不同文體的統(tǒng)計"形聲"(有時采取"形聲"與"會意"相結合的形式)字約占去了全部漢字的60-80%。所以,我國人民自古就有"秀才識字讀半邊"的說法。中文雖然不是拼音文字,但大量形聲、會意字的存在直接幫助中外學子克服了認讀的困難。如"王、枉、旺、汪、往"等5個漢字,只要認識了其中的一個,就不難認識其余的4個。而以英語為代表的形態(tài)語言(the morphological system of writing )用26個字母為基本書寫符號,從形式上看似乎很容易學,實則不然。英語單詞中存在著大量與其字母(或字母組合)的讀音不統(tǒng)一或不規(guī)范的問題,給初學者帶來的困難決不小于漢字。蕭伯納開玩笑地說,應把英語fish改寫為ghoti才對,因為enough中的gh發(fā)[f]音,women中的o發(fā)[i]音,action中ti發(fā)(sh)[∫]音。
    除了極個別的表示新出現(xiàn)的化學元素名稱需要按照"形聲"法新造漢字[如氦、氖、氬、氪、疝、氡等]以外,中文是在不再增加任何漢字的情況下派生出新詞語來。如"打的"一詞大約1990年以后才開始成為口頭用語,后來逐漸見諸報端。大約12年以后,即到了2002年才出現(xiàn)了"的哥""的姐"等漢語詞典上至今尚未收入的新詞語。與此同時,"上網""申奧""按揭"(銀行用語)"入世"(加入WTO)"買單"(用餐后付款)"酒水"(酒和酒以外的飲料)"酷""帥呆"以及"三個代表思想"等許許多多的新的流行用語。這些詞語都是在不增加一個新漢字的前提下派生出來的。同英語每天差不多要增加三個新詞相比,這簡直是個奇跡。同時要特別指出,由單個漢字所組成有某些共同內涵的詞語從詞形上能找到這些詞之間的某些內在聯(lián)系。如,由車所派生出來的詞:馬車、牛車、火車、汽車、轎車、卡車、車站、車禍、車軸、車轱轆,等等;而與"車"有關的英文詞之間幾乎找不到其詞形上的任何聯(lián)系。[cart, oxcart, train, bus, car, truck, stop, traffic accident, axle, wheel, etc.]
    (8)中文是邏輯性很強的語言,句子之間意念之間的銜接往往不必像英文那樣用關聯(lián)詞為標記,讀者也不會產生歧義。如,"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譯成英文時要在兩個子句之間加上whereas關聯(lián)詞。"Modesty helps one go forward 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的英譯[Know the enemy and know yourself, and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與原文比增加了兩個"and"作為詞、語、句的關聯(lián)詞。
    不難看出,只有通過中、英兩種語文的比較與分析才能從根本上弄懂如《翻譯理論與技巧》(陸殿揚著的解放軍外院教材)中講的所謂"刪略"(Omission)"增益"(Application)"重復"(Repetition)"轉換"(Conversion)"顛倒"(Inversion)"否定"(Negation)等六條原則的語言學根據(jù)。
    本文不想求全,不想對兩種不同語言進行系統(tǒng)的對比分析,只是想獵點奇,勸說翻譯界、外語界中某些同行少罵點自己祖宗留下的語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