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譯與文化“傳真”(二)

字號:

2.翻譯中文化"傳真"度的把握
    文化"傳真"不僅僅指忠實原語,而且是在考慮異域文化的前提下尋求一種的翻譯方法。至于什么是它的"度"還沒有固定的定規(guī)可循,所以如何準(zhǔn)確地把握它的尺度還有待譯者經(jīng)過長期的磨礪和探索。筆者擬就雙語轉(zhuǎn)換的"度"這個問題從以下三個方面談?wù)勛约耗w淺的認(rèn)識。
    2.1 探究詞語的歷史、社會背景意義及文化內(nèi)涵,準(zhǔn)確把握文化"傳真"
    文化翻譯既要考慮歷史、社會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異,大同小異,同中有異的詞語,譯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維,既要注重文化深層的蘊含,又要了解語言表層含義的異同之處。
    2.1a 擺脫性忌諱和性壓抑的民族心理制約
    不同民族的社會風(fēng)尚,倫理道德的異同,有時也使原文難以予以忠實傳譯。比如在法國,男女間一旦可以親吻嘴唇,那就幾乎等于可以同床共枕了。所以為了照顧民族習(xí)慣,怕有傷使用譯文語言國度的風(fēng)化,法國人在翻譯英國小說時,將英國式父女親嘴改為法國式父女擁抱。顯然這是有異于原意的改寫,不能達(dá)到"傳真"效果。
    《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有這么一句話:He made you a highway to my bed, But I, a maid, die maiden-widowed.
    受到我國幾千年禮教文化干擾的前輩翻譯家朱生豪把此句譯為:他借你(軟梯)做牽引相思的橋梁,可是我卻要做一個獨守空閨的怨女而死去。此句中的"死"被悄悄地譯為得體得多的"相思",因而產(chǎn)生了經(jīng)不起推敲的語病。在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中,一個尚未出嫁的閨女怎能直截了當(dāng)?shù)卣f出要她的心上人"上我的床"呢?情感、價值觀發(fā)生了變化的90年代的翻譯家方平,沖破了性忌諱和性壓抑的民族心理束縛,把此句改譯為:他本要借你做捷徑,登上我的床,可憐我這處女,活守寡,到死是處女。方譯顯然更貼近原文的本意。
    2.1b 切勿被表層含義所迷惑
    例如"骨鯁在喉"是有話要說,非先吐之而后快,而"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則正好相反,是把骨頭卡了喉嚨作為不愿說話的借口。又如中國成語"知子莫如父"與美國的成語"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似乎形式與意義上都很相近,其實涵義相反。漢語強調(diào)父親最了解孩子:英語卻用"It is (a wise father) that…"這種句型來反襯即使父親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再看下面的諺語:The near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 有人把它譯成"越是貼骨的肉越香",那就只會使人想到作為食品的肉類。這僅是對字面表層含義的理解,它真正的喻義是"slim people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fat people."請看下面的例句:
    A little skinny … for my taste, but like my ol' dady used to say; the clos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
    譯文:就我的眼光來看……瘦了點,不過我老爹常說:愈不長肉愈俊俏。
    有些帶有宗教色彩的成語也值得注意。例如:Lick/Kiss the dust (《彌加書》第七章第17節(jié))不能冒失地譯成"五體投地"或"頂禮膜拜"。該成語深層喻義是"卑躬屈膝,忍受侮辱",其貶責(zé)之意與漢語中的"胯下之辱"略有相同之處。
    以上譯語例子都是注意了詞語表層字面的含義,而忽略了受其文化特性制約的深層意味。
    2.1c 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
    形神兼?zhèn)涞谋扔髟诿枥L人或物外觀的同時,也揭示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的精神實質(zhì)。它寓神似于形似之中,使形似的比喻更具有實感。例如:He (Prebel) looked at the clock. The big second band was sweeping down like a guillotine. (Pat Frank) 此例中,秒針與鍘刀在外在相似點在于其下落迅速,內(nèi)在相似點在于兩物——時間和鍘刀——同樣無情,正在逝去,而他(Preble) 應(yīng)下決心的時刻卻在一秒一秒地逼近。又如:Beauty is but flower, which wrinkles will devour。外觀上,"beauty"和"flower"兩者都很美,但最終都會被吞噬,本質(zhì)上兩者具有mortality(必死性)這一特點。
    2.1d 找準(zhǔn)直譯、意譯、注釋三者的"契合點",體現(xiàn)原語的文化風(fēng)貌
    例如:There is a mixture of the tiger and the ape in the character of a Frenchman.
    a. 法國人的性格混合有老虎和猿的成分。
    b. 法國人的性格既殘暴又狡猾。
    c. 虎惡狐狡,兼而有之,這就是法國人的性格。
    以上的譯文C是直譯和意譯融為一體的體現(xiàn)。
    又如:It seemed strange that the various editors should permit such redundant flogging of dead donkey, unless perhaps they had a suspicion that after all the donkey might not be quite dead, and wished to make sure.
    譯文:奇怪的是,還有編輯竟允許一再鞭打死驢——重復(fù)已成定論的東西,除非他們也許懷疑驢子可能沒有完全斷氣,想證實一下。(此句中帶點的部分意譯,其它部分直譯。直譯保持了原有的表達(dá)方式,意譯體現(xiàn)其內(nèi)在含義。)
    在美國中篇小說《街頭女朗瑪吉》中,有一句母親說女兒的話:An 'after all her bringin' -up what I tol 'her an' talked wid her. She goes the d' bad, like a duck teh water. 這里L(fēng)ike a duck to water是個很貼切的比喻,很容易被中國人接受。于是孫致禮先生把全句譯為"我生她養(yǎng)她,叮嚀來囑咐去,她還是去做那傷風(fēng)敗俗的事兒,跟鴨子下水一樣有癮頭。"這樣的形象直譯,即保持了異域文化色彩,又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還有些英語成語引喻了《圣經(jīng)》中的人物。如果采取直譯加注的話,就能把原文的喻義如實地展示出來。例如:as old as Methuselah, as rich as a Jew, as wise as Solomon。瑪士撒拉(Methuselah)是《圣經(jīng)》中以諾之子,據(jù)說享年969年;古代*人多因高利貸盤剝蓄財,*人(Jew)就成了富人的代名詞;所羅門王(Solomon)是《圣經(jīng)》中記載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稱。
    直譯有時能保持原文的生動形象,補充或豐富漢語詞匯,使譯文新鮮有力,該譯法在政治用語上尤為多見,如:Lame duck——跛鴨(即將卸任而未重新當(dāng)選的官員);Dark horse——黑馬(原來不為人知,意外取勝的候選人或選手);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蘿卜政策,等等。這種直譯法首先應(yīng)該考慮在漢語能夠接受的前提下進行。
    2.1e 留神帶有異域感情色彩詞語的翻譯
    不同的民族對一些具有文化義的動、植物詞以及季節(jié)詞的屬性和特征的認(rèn)識往往有異同之處,故而產(chǎn)生了豐富的聯(lián)想,并出現(xiàn)了許多既有共性又有個性的隱喻現(xiàn)象,使英漢語中的某些詞語產(chǎn)生了褒貶、好惡、悲歡等濃郁的感情色彩。
    英漢習(xí)俗差異最典型的莫過于對某些動物的態(tài)度及其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中國人十分喜愛貓,用"饞貓"比喻人貪嘴,常有親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山羊"是個褒意詞,而英國人卻視"goat"為色鬼,*蕩的人。莎劇《羅密歐與朱麗葉》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譏諷老乳母為娼妓時,用了hare一詞:
    Romeo: What has thou found?
    Mercutio: No hare, sir.
    梁實秋先生把這段話譯為:
    羅: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雞,先生。
    hare本為野兔,俗語是娼妓之意,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野雞"。"野兔"變成了"野雞",恰好又與"野妓"諧音雙關(guān),真可謂譯到好處。
    漢語中某些植物詞喻意也很深刻。"楊柳"可喻"風(fēng)塵女子"、"輕浮、無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水性楊花"、"花街柳巷"、"尋花問柳"等。英語的willow卻是悲傷命運的象征。柳樹的形象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是和奧菲莉和黛絲泰蒙娜的悲慘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黛絲泰蒙娜在離開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樹之歌。
    中國文化往往將"悲、涼、傷、愁"與"秋"連在一起。秋風(fēng)一起,涼意頓生,便有"逢秋悲寂寞",生出許多"幽怨悲愁"的情愫,如:蔣士"淚與秋河相似,點點注天東";歐陽修的"夜靜風(fēng)竹敲秋韻,萬葉千起皆是恨"等名句。而英語的autumn卻正好相反,它不僅沒有"愁滋味",而且常與"寧靜的秋日情調(diào)"聯(lián)系在一起,如"秋語、秋蛩"等;"秋聲"也常有歡樂之意。在翻譯中對這些色彩詞語得仔細(xì)斟酌,不留意便會出現(xiàn)"文化失真"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