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譯時如何對付人名

字號:

王、朱二女士談到的口譯會前的準備工作,除了熟悉會議主題外,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了解會議主要人物的姓名。別說日本人名了,就是歐洲人名,甚至中國人名,事先如果不知道,聽起來也是含含糊糊的,容易出問題。因此,不僅是中文廂的重視人名問題,外文廂的也一樣。各廂之間是經(jīng)常交換人名信息的。也就說,如果法文廂的了解到主要來賓姓名后,他們會主動給其它廂遞個條子,依此類推。在安理會的磋商廳,各口譯廂還專門備有一份帶照片的各國主要代表名單。
    如果沒有上述準備,出現(xiàn)您所提及的上述情況是必然的。這只能說明這幫翻譯還不夠professional。
    一個職業(yè)口譯首先會做好家庭作業(yè):既然是與日本人開座談會,日方與會者的名單一定要提前搞到。那樣就萬無一失了。
    在突發(fā)性提及備用名單以外人名時,一個職業(yè)口譯也應(yīng)具備靈活處理的急智。如果姓名前有職務(wù),如“中曾根前首相”,而譯者一時想不起“Nagasoni”,準備的名單上又沒有,那就只好用“the Former Japanese Prime Minister”代替。這叫沒有辦法的辦法。碰到這種情況,上帝也幫不了忙,再好的翻譯也只能這樣。
    上述那種介紹與會者的情況,無論如何是應(yīng)該有名單的。如果不去索要,是翻譯的責任,如果組織方無法提供,那是他們的責任。
    但如果名單已經(jīng)提供,而突然出現(xiàn)了一個名單以外的與會者,比如說“三本教授”,必須當場介紹怎么辦?
    如果是個中日雙邊會晤,職業(yè)翻譯也只能這樣處理:To our Chinese colleagues, this distinguished guest is known as Prof. Sanben, and to our Japanese colleagues, he needs no introduction.
    如果是個多邊會議,在場的除中日代表外,還有歐美代表,職業(yè)翻譯情急之中也只能這樣處理:To our Chinese colleagues, this distinguished guest is known as prof. Sanben, but our Japanese colleagues will help us pronounce his name properly.
    如果不用翻譯,主持人直接用英文,而又不知其日文發(fā)音,也會這么說的。主持人直接這么說的情況在國際會議上是司空見慣的,為什么翻譯不能這樣處理?在聽到這種譯文后,日本代表肯定會用日文報一下名字的,問題不就解決啦?這種特殊情況是不能指責翻譯不稱職的。如果可以事先準備而未作準備,那是翻譯不稱職。但誰也不能指望中英文翻譯牢記所有日本人名的發(fā)音。
    總而言之,以上假設(shè)的名單以外突然出現(xiàn)不速之客的情況也實在太少了。人名問題說到底主要還是個會前準備是否充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