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歌翻譯中的英漢語詞義和語篇的結(jié)構差異及其表現(xiàn)
[提要] 本文主要以英譯漢詩的語篇為例,從詞義和語篇的層面上探討了英語與漢語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本色和差異。其一,在語義上,英語詞匯具有客觀明晰,詞豐義微,以多代少的特點,但并不冗余;漢語詞匯則主觀概括,詞約義富,以少替多的特點,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語篇上,英語具有銜接嚴謹,訴諸理性,語篇易長的特點;漢語則連貫緊湊,訴諸意象,語篇易短。正因如此,英詩詩意易于明朗,漢詩詩意易于模糊。認識這兩種顯著的差異可以英漢互譯促進英語學習的研究。
[主題詞] 詞 語篇 銜接 連貫
一、引言和詞的定義
根據(jù)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的理論,詞并不是概念的符號性的語言對應物,“而只是一個形式,一個具有一定模型的東西,按照本語言的特性所能允許的程度,把完整思維的概念質(zhì)料包括得多一點或少一點?!彼梢园ㄒ粋€基本概念或一個主體概念或一個抽象概念或者幾個概念合并起來的復合概念。詞的成份可分為“基本成份”和“語法成份”。前者相當于我們常說的詞根、詞干;后者是指各種人稱、復數(shù)、時間、條件的詞尾和詞綴。詞是形式單位而不是功能單位。
二、英漢詞義結(jié)構模式的比較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詞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匯在結(jié)構上卻可完全不同。例如:表示“唱”的概念,英語的詞有sing(唱),sings(他唱),singing(正在唱),sang(過去唱),singer(唱的人)。除第一個sing外。在某種意義上,后面四者代表從基本概念發(fā)出的復合概念,所以它們包含著一個基本概念,主體概念(sing),還包括另一個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關于人稱、數(shù)、時、條件、功能的或者其中幾個合并起來的。一個籠統(tǒng)的“唱”被注釋成幾個具體而明確的唱。相反,漢語的“唱”的概念,則一字多用,不論你唱、我唱、他唱、還是此時唱、彼時唱,在結(jié)構上“唱”字始終詞形如一,毫無變化,虛涵數(shù)義。因為漢語唱字中沒有“根本成份(sing—)”和語法成份(如—s,—ing,—ed)之分,沒有主體概念和附屬概念之別。它們合而為一,界限模糊,所以具有不同人稱、時間、復數(shù)的“唱”在形式上完全相同,沒有區(qū)別。
關于英漢語的詞義結(jié)構,若用數(shù)字公式表示,英語的詞義結(jié)構公式為:Sw=A+(b),(其中:S代表詞義,w代表詞項,A代表“根本成份”,(b)代表“語法成份”。b亦可為0即語法成份暫缺。)漢語則為Sw=A,(其中:字母的代表含義同前文。)當前面的公式轉(zhuǎn)換為Sw=A+(0)時,例詞為sing,當它變?yōu)镾w=A+(b)時,例詞為singing,sings。它還可進一步變?yōu)镾w=A+B時,例詞有fire—engine。而后面的公式為Sw=A時,其中A表示單音素組成的單音節(jié)詞,如天、地、人。當它為②Sw=AB時,其中AB為兩個音素組成的雙音節(jié)詞,如流連,朦朧,逶迤。③Sw=ABC…N,表示兩個以上音素組成的多音節(jié)詞,如巧克力、可口可樂、英特納雄奈爾。兩個詞義公式相比較,英語語義成份多而細,漢語語義成份則少而略。
不僅如此,英漢語在詞義上存在的上述差異在詞組里同樣存在。眾所周知,詞素組成詞,詞構成詞組,詞組又稱“短語”,它是大于詞的單位。從語言的本色和個性看,英漢詞組在語義結(jié)構上恰好相反,英語詞組語義結(jié)構的走向為Sw=A+(b)T(分解成)Sw=A+B+(b),例如: collector=collect+orTticket-taker=ticket+take+r.)。語詞結(jié)構成份具有一到多的特色,語義具有精密明確的風格。而漢語詞組語義結(jié)構的走勢逆向而行,Sw=A+B+C(縮減成)Sw=AB+C,例如: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中文系=中文+系,詞組結(jié)構成份具有多到一的特色,語義具有簡潔概括的風格。對此,下面我們再舉數(shù)組在語義上同義或近義,但結(jié)構形式上卻相異的詞或詞組來說明。
先看看英語的幾組詞和詞組,例句從略。
例1,動詞類:由Sw=AT(分解成)Sw=A+B+C
①change=make a change;criticizeTcome under criticism.
②answer: Tin answer to;hope: Tin the hope of
說明:單個動詞變?yōu)閯釉~詞組。
例 2,副詞類1:由Sw=AT (分解成) Sw=A+B+C
①early: Tas early as;②many: Tas many as
副詞類2:由Sw=A+(b) T (分解成) Sw= B+A
①generally: Tin general;②economically: Tin economy
例 3,介詞詞組:Sw=A+B+(b) T (分解成) Sw=A+C+D+E+B+(b)
in words: Tin the choice of words.
其次,再看看漢語的詞和詞組,例句從略??偟墓綖椋篠w=ABLN(縮減成)Sw=ABL(N—n),其中小寫n表示縮減詞的個數(shù)從1到n不等。
例 1 ①信函 ②行走 ③媽媽
說明:口語化的縮減
例 2 ①經(jīng)濟委員會 經(jīng)委 ②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三好
說明:專有名詞類和口號類的縮減
例 3:用來表示“鬧得人人皆知”和“終于真相大白” =水落石出
不言而喻,從例1到例3,在語義上,各種結(jié)構的動詞短語和介詞短語就是英語精密明確,詞豐義微的顯著表現(xiàn),漢語書面語的口語化和歷史典故和古代流傳等的成語化則是漢語的模糊概括,詞約義富的典型反映。\語的精密是由英語將一化多而來的,即詞組的整體概念被分解為根本成份和語法成份或者是基本概念,附屬概念,抽象概念的多種排列。而漢語的概括是漢語將多化一而來的,即詞組的整體概念就是主體概念或根本成份,結(jié)構形式上沒有黏附詞的附屬概念或抽象概念,但語義上都可蘊含這些言外成份。
三、語篇的定義和英漢語篇結(jié)構模式的對照
根據(jù)黃國文的《語篇分析概要》的定義,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xù)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在交際形式上,既可為獨白,又可為對話;在篇幅的長度上,短者可為一句、一首詩,長者可為一篇、一卷。銜接和連貫是它的兩大重要標記。語篇的銜接依靠語法和詞匯兩大手段實現(xiàn),它的連貫則倚重邏輯推理或直接判斷。又根據(jù)霍爾(Hall)的理論,高語境的交際或信息傳遞是在外在環(huán)境或個人體驗之中進行的,而不是顯形的語碼;低語境則大多數(shù)是在顯形的語碼之中完成的。漢語民族歷來賦有“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非邏輯的曲線思維特質(zhì)。在結(jié)構形式上,漢語語篇多句內(nèi)與句間的直接組合,形式上缺乏顯性的銜接手段,但通過邏輯推理或直覺判斷,語義是連貫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漢語是高語境的語篇構成的。英語民族長期堅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確的邏輯性的直線思維,語篇結(jié)構形式多為句與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應指稱,銜接嚴謹,語義上脈絡明晰,一意貫串直到篇末。相對漢語而言,英語則由低語境的語篇構成。
關于英漢語的語篇結(jié)構形式,若用數(shù)學公式可從理論模型上簡化為:漢語語篇Sd=S1+S2+…+Sn,其中S
表示語義,d表示語篇,n代表從1到n的自然數(shù),英語語篇Sd=S1+A1+S2+A2…Sn+An,其中A表示語篇中的邏
輯詞或功能詞,或虛詞。下面先略舉數(shù)組語句說明二者的區(qū)別。
例 1: 放下屠刀,血債血還。
譯文 1: Put down your evil arms, blood for blood.
譯文 2: Put down your evil arms, or blood for blood.
例 2:漢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譯文 1: Study har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譯文 2: 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譯文 3: If one studies hard, he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說明:首先譯文1為通順的英文,但一經(jīng)推敲,則可知它是漢語語篇結(jié)構模式Sd=S1+S2的翻版,句與句直接組合,中間沒有任何銜接手段,語義含蓄而不太顯露,而譯文2句間結(jié)合處使用or一詞為顯形的邏輯連
接手段,語義轉(zhuǎn)折明顯透徹,它的語篇結(jié)構為Sd=S1+A2+S2的英語結(jié)構模式,所以與前譯相比,英文味濃些,足些。例二的說明從略。
四、英漢語義和語篇的結(jié)構差異在漢詩英譯中的表現(xiàn)和影響
可以說,前文列舉的口號、語錄隨處可見,是典型的漢語語篇。其特點是言簡意賅,但語義在概括中不免流于模糊。譯成英文時,稍有不慎,譯文則成為英文中的破句或電報語。由此可見,漢語易于自由表達,但
難于準確理解。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我們再以一組漢譯英詩語篇為例:
例 3. 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譯文 1①: Bird-Chirp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譯文 2②: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譯文 3③: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 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 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 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三首詩均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譯本不僅反映出譯家對原詩的不同理解,而且體現(xiàn)了英漢兩種語言截然相反的語言本色。漢語的主觀概括,以少勝多,詞約義豐的特點,造成漢詩詩意模糊,難于精確理解。而英語客觀明晰,以多勝少,詞豐義微的特點又使英詩詩意具有明朗的色彩。這樣,它們就帶來了漢詩英譯時表達上的障礙和難度。正因如此,三個譯本至少在三個方面處理手法不同。
其一、用詞多寡和語體的選擇 從譯文1到譯文3,用詞愈來愈少,以第3個譯本為最。語體上,譯文3簡潔樸素,最為忠實原詩。其二、詞的單復數(shù)形式的選擇譯文1與譯文2比較一致,兩者對“鳥”字的譯法均為復數(shù)。而譯文三卻獨自選擇單數(shù)形式,這樣它的譯文較好地譯出了原詩創(chuàng)造的靜謐的意境。由此可知,漢語詞義的概括含蓄,在詩歌創(chuàng)造中為優(yōu)勢,在譯詩中卻是暗礁。這是因為漢語的詞義結(jié)構形式為“二合一”型,詞中不包括附加概念或語法成份,其主體概念和附加概念在詞的結(jié)構形式中無法體現(xiàn),二者沒有界線,所以詞義模糊,其確切意義待定,主觀性大。相反,英語的詞義結(jié)構形式是“一分二”型的,詞中主體概念和附加概念體現(xiàn)明顯,所以詞義客觀明晰,其選擇的隨機性小,如單復數(shù),就只能二者取一,不能象漢語那樣兼而有之,含含糊糊。其三、詞組義的選擇三個譯本中“時鳴”一詞的譯文大異其趣。譯文1選用的是To cry now and then,其中cry 是與前行詩中的frighten相照應,但與整首詩的原意有出入。譯文2與譯文3,譯法大略一致。譯法見仁見智。譯文2在選詞上更生動,具體,準確,但音節(jié)數(shù)目略多,又用了復數(shù)。它的譯法為Their fitful twitters,同時為了押韻的緣故,詩中前一行多用了To sing一詞,語義略顯重復。譯文3雖然在“鳴”字上選詞略遜一籌,但與整首詩的原意和情趣一致。它的音節(jié)數(shù)目和抑揚頓挫在三個譯本之中最能接近原詩的平仄協(xié)調(diào)的韻律和用詞樸素的風格。整首譯詩除用韻上沒有象譯文3那樣頑強地追求外,在內(nèi)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堪稱是最切近的譯文。其四、詩篇的結(jié)構選擇3個譯本中譯文2最為完整,傳達詩意自然連貫。對于譯文3有的譯論家在點評時,指出該譯文略似英文電報的語氣。我們認為,這是因為譯者在譯詩時,為照顧原詩簡潔的文體風格。在翻譯此詩時,最低限度地使用了英語中的語法詞或邏輯詞等的緣故。全詩除標點符號外,26字之中語法功能詞僅占5個。所以說譯詩較好地呈現(xiàn)了漢語詩篇偏“瘦”的特點,避開了英語因為使用功能詞、語法詞、邏輯詞等與詩意相關不大的詞而造成的詩篇偏“肥”的障礙。另外,三個譯本“驚”字的譯法,譯文2最為恰當。譯文3用Startles——不僅與譯文2的Frighten一樣有不足的一面,同時使該行的節(jié)奏略顯雕砌。對此,是否可考慮用Amazes——一詞。因為startles與amazes相比,雖同為驚訝一意,前者含有消極意義,后者卻為積極意義,而且它用在詩行里后節(jié)奏更自然。在節(jié)奏上,譯文3在此行節(jié)奏與譯文2相比略次。首行的fall字后,從節(jié)奏的角度看缺少一個音節(jié),若能用lay down一詞則輕重節(jié)奏更趨完整。眾所周知,在英語世界廣為流傳的《Father,I adore YOU》的頌歌中,“我全所有奉獻給您”一句原文為I lay my life before YOU 為婦孺皆知,所以lay字的詩意與fall相比毫不遜色。再譯時譯者對此可否考慮。
五、結(jié)束語
以上我們通過對詞、詞組及英譯漢詩的分析,重點討論了英漢語兩種語言在詞義結(jié)構和語篇結(jié)構在形式上的差異。語義上的差異為靜態(tài)的,語篇上的為動態(tài)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fā)展和運用。
在語義上,英語詞匯客觀明晰,以多帶少,但并不冗余。它的語義是分解型的。英語一字能說通的,兩字則可說清,三字則可說透,它有一種一分為二,二分為三,三分為多,以至無窮的趨勢。例如英文措辭diction可為in words還可再變?yōu)閕n the choice of the words,但意義相近。漢語詞匯主觀概括,以少替多,但并不短缺。漢語的語義是濃縮型的,它有一種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無言的輕賤言語的傳統(tǒng)。英語語篇銜接嚴謹,語句內(nèi)外充滿了銜接的邏輯詞、語法詞、功能詞等。語義連貫訴諸理性,因而語篇易長。它具有科學型語言的特質(zhì);漢語連貫緊湊,語篇內(nèi)的句子及句與句直接組合,少邏輯連接成分。語義連貫訴諸意向,因而語篇易短。它具有藝術型語言的稟賦。
最后,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兩種差異僅是英漢兩種語言的本色而已,并非是絕對的此有彼無,而是相對的
此強彼弱。民族語言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認識這兩種顯著的差異,對我們的英語學習和包括漢詩英譯在內(nèi)的英漢互譯都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
注釋:
①錄自許淵沖 譯 1995,《唐宋詩一百五十首》,p4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②錄自孫大雨 譯 1997,《古詩文英譯集》,p146,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③轉(zhuǎn)錄自Sam Hamill, Hiding in the Universe; Poems by Wang Wei. 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 March-April 1993v22 n2 p45 中Wai-Lim Yip 的譯文
[提要] 本文主要以英譯漢詩的語篇為例,從詞義和語篇的層面上探討了英語與漢語在表現(xiàn)形式上的本色和差異。其一,在語義上,英語詞匯具有客觀明晰,詞豐義微,以多代少的特點,但并不冗余;漢語詞匯則主觀概括,詞約義富,以少替多的特點,但并不短缺。其二,在語篇上,英語具有銜接嚴謹,訴諸理性,語篇易長的特點;漢語則連貫緊湊,訴諸意象,語篇易短。正因如此,英詩詩意易于明朗,漢詩詩意易于模糊。認識這兩種顯著的差異可以英漢互譯促進英語學習的研究。
[主題詞] 詞 語篇 銜接 連貫
一、引言和詞的定義
根據(jù)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的理論,詞并不是概念的符號性的語言對應物,“而只是一個形式,一個具有一定模型的東西,按照本語言的特性所能允許的程度,把完整思維的概念質(zhì)料包括得多一點或少一點?!彼梢园ㄒ粋€基本概念或一個主體概念或一個抽象概念或者幾個概念合并起來的復合概念。詞的成份可分為“基本成份”和“語法成份”。前者相當于我們常說的詞根、詞干;后者是指各種人稱、復數(shù)、時間、條件的詞尾和詞綴。詞是形式單位而不是功能單位。
二、英漢詞義結(jié)構模式的比較
在英漢兩種語言中,詞義相同或相近的詞匯在結(jié)構上卻可完全不同。例如:表示“唱”的概念,英語的詞有sing(唱),sings(他唱),singing(正在唱),sang(過去唱),singer(唱的人)。除第一個sing外。在某種意義上,后面四者代表從基本概念發(fā)出的復合概念,所以它們包含著一個基本概念,主體概念(sing),還包括另一個抽象程度更高的概念——關于人稱、數(shù)、時、條件、功能的或者其中幾個合并起來的。一個籠統(tǒng)的“唱”被注釋成幾個具體而明確的唱。相反,漢語的“唱”的概念,則一字多用,不論你唱、我唱、他唱、還是此時唱、彼時唱,在結(jié)構上“唱”字始終詞形如一,毫無變化,虛涵數(shù)義。因為漢語唱字中沒有“根本成份(sing—)”和語法成份(如—s,—ing,—ed)之分,沒有主體概念和附屬概念之別。它們合而為一,界限模糊,所以具有不同人稱、時間、復數(shù)的“唱”在形式上完全相同,沒有區(qū)別。
關于英漢語的詞義結(jié)構,若用數(shù)字公式表示,英語的詞義結(jié)構公式為:Sw=A+(b),(其中:S代表詞義,w代表詞項,A代表“根本成份”,(b)代表“語法成份”。b亦可為0即語法成份暫缺。)漢語則為Sw=A,(其中:字母的代表含義同前文。)當前面的公式轉(zhuǎn)換為Sw=A+(0)時,例詞為sing,當它變?yōu)镾w=A+(b)時,例詞為singing,sings。它還可進一步變?yōu)镾w=A+B時,例詞有fire—engine。而后面的公式為Sw=A時,其中A表示單音素組成的單音節(jié)詞,如天、地、人。當它為②Sw=AB時,其中AB為兩個音素組成的雙音節(jié)詞,如流連,朦朧,逶迤。③Sw=ABC…N,表示兩個以上音素組成的多音節(jié)詞,如巧克力、可口可樂、英特納雄奈爾。兩個詞義公式相比較,英語語義成份多而細,漢語語義成份則少而略。
不僅如此,英漢語在詞義上存在的上述差異在詞組里同樣存在。眾所周知,詞素組成詞,詞構成詞組,詞組又稱“短語”,它是大于詞的單位。從語言的本色和個性看,英漢詞組在語義結(jié)構上恰好相反,英語詞組語義結(jié)構的走向為Sw=A+(b)T(分解成)Sw=A+B+(b),例如: collector=collect+orTticket-taker=ticket+take+r.)。語詞結(jié)構成份具有一到多的特色,語義具有精密明確的風格。而漢語詞組語義結(jié)構的走勢逆向而行,Sw=A+B+C(縮減成)Sw=AB+C,例如:中國語言文學系=中國+語言文學+系,中文系=中文+系,詞組結(jié)構成份具有多到一的特色,語義具有簡潔概括的風格。對此,下面我們再舉數(shù)組在語義上同義或近義,但結(jié)構形式上卻相異的詞或詞組來說明。
先看看英語的幾組詞和詞組,例句從略。
例1,動詞類:由Sw=AT(分解成)Sw=A+B+C
①change=make a change;criticizeTcome under criticism.
②answer: Tin answer to;hope: Tin the hope of
說明:單個動詞變?yōu)閯釉~詞組。
例 2,副詞類1:由Sw=AT (分解成) Sw=A+B+C
①early: Tas early as;②many: Tas many as
副詞類2:由Sw=A+(b) T (分解成) Sw= B+A
①generally: Tin general;②economically: Tin economy
例 3,介詞詞組:Sw=A+B+(b) T (分解成) Sw=A+C+D+E+B+(b)
in words: Tin the choice of words.
其次,再看看漢語的詞和詞組,例句從略??偟墓綖椋篠w=ABLN(縮減成)Sw=ABL(N—n),其中小寫n表示縮減詞的個數(shù)從1到n不等。
例 1 ①信函 ②行走 ③媽媽
說明:口語化的縮減
例 2 ①經(jīng)濟委員會 經(jīng)委 ②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三好
說明:專有名詞類和口號類的縮減
例 3:用來表示“鬧得人人皆知”和“終于真相大白” =水落石出
不言而喻,從例1到例3,在語義上,各種結(jié)構的動詞短語和介詞短語就是英語精密明確,詞豐義微的顯著表現(xiàn),漢語書面語的口語化和歷史典故和古代流傳等的成語化則是漢語的模糊概括,詞約義富的典型反映。\語的精密是由英語將一化多而來的,即詞組的整體概念被分解為根本成份和語法成份或者是基本概念,附屬概念,抽象概念的多種排列。而漢語的概括是漢語將多化一而來的,即詞組的整體概念就是主體概念或根本成份,結(jié)構形式上沒有黏附詞的附屬概念或抽象概念,但語義上都可蘊含這些言外成份。
三、語篇的定義和英漢語篇結(jié)構模式的對照
根據(jù)黃國文的《語篇分析概要》的定義,語篇通常指一系列連續(xù)的話段或句子構成的語言整體。它在交際形式上,既可為獨白,又可為對話;在篇幅的長度上,短者可為一句、一首詩,長者可為一篇、一卷。銜接和連貫是它的兩大重要標記。語篇的銜接依靠語法和詞匯兩大手段實現(xiàn),它的連貫則倚重邏輯推理或直接判斷。又根據(jù)霍爾(Hall)的理論,高語境的交際或信息傳遞是在外在環(huán)境或個人體驗之中進行的,而不是顯形的語碼;低語境則大多數(shù)是在顯形的語碼之中完成的。漢語民族歷來賦有“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非邏輯的曲線思維特質(zhì)。在結(jié)構形式上,漢語語篇多句內(nèi)與句間的直接組合,形式上缺乏顯性的銜接手段,但通過邏輯推理或直覺判斷,語義是連貫的。所以,我們可以說漢語是高語境的語篇構成的。英語民族長期堅持“主客二分”、清晰明確的邏輯性的直線思維,語篇結(jié)構形式多為句與句的有序排列,形式上照應指稱,銜接嚴謹,語義上脈絡明晰,一意貫串直到篇末。相對漢語而言,英語則由低語境的語篇構成。
關于英漢語的語篇結(jié)構形式,若用數(shù)學公式可從理論模型上簡化為:漢語語篇Sd=S1+S2+…+Sn,其中S
表示語義,d表示語篇,n代表從1到n的自然數(shù),英語語篇Sd=S1+A1+S2+A2…Sn+An,其中A表示語篇中的邏
輯詞或功能詞,或虛詞。下面先略舉數(shù)組語句說明二者的區(qū)別。
例 1: 放下屠刀,血債血還。
譯文 1: Put down your evil arms, blood for blood.
譯文 2: Put down your evil arms, or blood for blood.
例 2:漢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譯文 1: Study har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譯文 2: Study hard, and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譯文 3: If one studies hard, he will make progress everyday.
說明:首先譯文1為通順的英文,但一經(jīng)推敲,則可知它是漢語語篇結(jié)構模式Sd=S1+S2的翻版,句與句直接組合,中間沒有任何銜接手段,語義含蓄而不太顯露,而譯文2句間結(jié)合處使用or一詞為顯形的邏輯連
接手段,語義轉(zhuǎn)折明顯透徹,它的語篇結(jié)構為Sd=S1+A2+S2的英語結(jié)構模式,所以與前譯相比,英文味濃些,足些。例二的說明從略。
四、英漢語義和語篇的結(jié)構差異在漢詩英譯中的表現(xiàn)和影響
可以說,前文列舉的口號、語錄隨處可見,是典型的漢語語篇。其特點是言簡意賅,但語義在概括中不免流于模糊。譯成英文時,稍有不慎,譯文則成為英文中的破句或電報語。由此可見,漢語易于自由表達,但
難于準確理解。為了進一步說明問題,我們再以一組漢譯英詩語篇為例:
例 3. 王維的《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譯文 1①: Bird-Chirpping Hollow
The light beams of the moon on the earth softly rain,
The night is quiet, the spring mount empty,
The moon's up-rise the birds doth frighten
To cry now and then in the springtide hollow.
譯文 2②: The Dale of Singing Birds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When night comes, hills dissolve in the void.
The rising moon arouses birds to sing;
Their fitful twitters fill the dale with spring.
譯文 3③: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 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 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 Startles——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三首詩均出自名家之手,不同的譯本不僅反映出譯家對原詩的不同理解,而且體現(xiàn)了英漢兩種語言截然相反的語言本色。漢語的主觀概括,以少勝多,詞約義豐的特點,造成漢詩詩意模糊,難于精確理解。而英語客觀明晰,以多勝少,詞豐義微的特點又使英詩詩意具有明朗的色彩。這樣,它們就帶來了漢詩英譯時表達上的障礙和難度。正因如此,三個譯本至少在三個方面處理手法不同。
其一、用詞多寡和語體的選擇 從譯文1到譯文3,用詞愈來愈少,以第3個譯本為最。語體上,譯文3簡潔樸素,最為忠實原詩。其二、詞的單復數(shù)形式的選擇譯文1與譯文2比較一致,兩者對“鳥”字的譯法均為復數(shù)。而譯文三卻獨自選擇單數(shù)形式,這樣它的譯文較好地譯出了原詩創(chuàng)造的靜謐的意境。由此可知,漢語詞義的概括含蓄,在詩歌創(chuàng)造中為優(yōu)勢,在譯詩中卻是暗礁。這是因為漢語的詞義結(jié)構形式為“二合一”型,詞中不包括附加概念或語法成份,其主體概念和附加概念在詞的結(jié)構形式中無法體現(xiàn),二者沒有界線,所以詞義模糊,其確切意義待定,主觀性大。相反,英語的詞義結(jié)構形式是“一分二”型的,詞中主體概念和附加概念體現(xiàn)明顯,所以詞義客觀明晰,其選擇的隨機性小,如單復數(shù),就只能二者取一,不能象漢語那樣兼而有之,含含糊糊。其三、詞組義的選擇三個譯本中“時鳴”一詞的譯文大異其趣。譯文1選用的是To cry now and then,其中cry 是與前行詩中的frighten相照應,但與整首詩的原意有出入。譯文2與譯文3,譯法大略一致。譯法見仁見智。譯文2在選詞上更生動,具體,準確,但音節(jié)數(shù)目略多,又用了復數(shù)。它的譯法為Their fitful twitters,同時為了押韻的緣故,詩中前一行多用了To sing一詞,語義略顯重復。譯文3雖然在“鳴”字上選詞略遜一籌,但與整首詩的原意和情趣一致。它的音節(jié)數(shù)目和抑揚頓挫在三個譯本之中最能接近原詩的平仄協(xié)調(diào)的韻律和用詞樸素的風格。整首譯詩除用韻上沒有象譯文3那樣頑強地追求外,在內(nèi)容和形式等多方面堪稱是最切近的譯文。其四、詩篇的結(jié)構選擇3個譯本中譯文2最為完整,傳達詩意自然連貫。對于譯文3有的譯論家在點評時,指出該譯文略似英文電報的語氣。我們認為,這是因為譯者在譯詩時,為照顧原詩簡潔的文體風格。在翻譯此詩時,最低限度地使用了英語中的語法詞或邏輯詞等的緣故。全詩除標點符號外,26字之中語法功能詞僅占5個。所以說譯詩較好地呈現(xiàn)了漢語詩篇偏“瘦”的特點,避開了英語因為使用功能詞、語法詞、邏輯詞等與詩意相關不大的詞而造成的詩篇偏“肥”的障礙。另外,三個譯本“驚”字的譯法,譯文2最為恰當。譯文3用Startles——不僅與譯文2的Frighten一樣有不足的一面,同時使該行的節(jié)奏略顯雕砌。對此,是否可考慮用Amazes——一詞。因為startles與amazes相比,雖同為驚訝一意,前者含有消極意義,后者卻為積極意義,而且它用在詩行里后節(jié)奏更自然。在節(jié)奏上,譯文3在此行節(jié)奏與譯文2相比略次。首行的fall字后,從節(jié)奏的角度看缺少一個音節(jié),若能用lay down一詞則輕重節(jié)奏更趨完整。眾所周知,在英語世界廣為流傳的《Father,I adore YOU》的頌歌中,“我全所有奉獻給您”一句原文為I lay my life before YOU 為婦孺皆知,所以lay字的詩意與fall相比毫不遜色。再譯時譯者對此可否考慮。
五、結(jié)束語
以上我們通過對詞、詞組及英譯漢詩的分析,重點討論了英漢語兩種語言在詞義結(jié)構和語篇結(jié)構在形式上的差異。語義上的差異為靜態(tài)的,語篇上的為動態(tài)的。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礎,后者是前者的發(fā)展和運用。
在語義上,英語詞匯客觀明晰,以多帶少,但并不冗余。它的語義是分解型的。英語一字能說通的,兩字則可說清,三字則可說透,它有一種一分為二,二分為三,三分為多,以至無窮的趨勢。例如英文措辭diction可為in words還可再變?yōu)閕n the choice of the words,但意義相近。漢語詞匯主觀概括,以少替多,但并不短缺。漢語的語義是濃縮型的,它有一種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無言的輕賤言語的傳統(tǒng)。英語語篇銜接嚴謹,語句內(nèi)外充滿了銜接的邏輯詞、語法詞、功能詞等。語義連貫訴諸理性,因而語篇易長。它具有科學型語言的特質(zhì);漢語連貫緊湊,語篇內(nèi)的句子及句與句直接組合,少邏輯連接成分。語義連貫訴諸意向,因而語篇易短。它具有藝術型語言的稟賦。
最后,應當指出的是上述兩種差異僅是英漢兩種語言的本色而已,并非是絕對的此有彼無,而是相對的
此強彼弱。民族語言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影響是過去、現(xiàn)在及未來語言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趨勢。認識這兩種顯著的差異,對我們的英語學習和包括漢詩英譯在內(nèi)的英漢互譯都有一定的啟示和幫助。
注釋:
①錄自許淵沖 譯 1995,《唐宋詩一百五十首》,p44,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②錄自孫大雨 譯 1997,《古詩文英譯集》,p146,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
③轉(zhuǎn)錄自Sam Hamill, Hiding in the Universe; Poems by Wang Wei. 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 March-April 1993v22 n2 p45 中Wai-Lim Yip 的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