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關于經濟利潤的公式錯誤的是( )。
A、經濟利潤=稅后凈利潤-股權費用
B、經濟利潤=息前稅后經營利潤-稅后利息-股權費用
C、經濟利潤=息前稅后經營利潤-全部資本費用
D、經濟利潤=息稅前經營利潤-稅后利息-股權費用
2、相對于每股盈余化目標而言,企業(yè)價值化目標的不足之處是( )。
A、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B、沒有考慮投資的風險價值
C、不能反映企業(yè)潛在的獲利能力
D、不能直接反映企業(yè)當前的獲利水平
3、在確定部門的取舍時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的是( )。
A、部門營業(yè)收入
B、部門邊際貢獻
C、部門可控邊際貢獻
D、部門稅前利潤
4、債券到期收益率計算的原理是:( )。
A、到期收益率是購買債券后-直持有到期的內含報酬率
B、到期收益率是能使債券每年利息收入的現(xiàn)值等于債券買入價格的貼現(xiàn)率
C、到期收益率是債券利息收益率與資本利得收益率之和
D、到期收益率的計算要以債券每年末計算并支付利息、到期一次還本為前提
5、已知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和標準差分別為16%和28%,無風險報酬率為6%,某投資者除自有資金外,還借入30%的資金,將所有的資金用于購買市場組合,則總期望報酬率和總標準差分別為( )。
A、19.4%和34%
B、19%和36.4%
C、17.2%和32%
D、16%和28.4%
6、某公司2005年的股利支付率為25%,凈利潤和股利的增長率均為8%。該公司的β值為1.4,國庫券利率為4%,市場平均股票收益率為9%。則該公司的內在市盈率為( )。
A、11.8
B、9.65
C、10.7
D、8.33
7、基本標準成本,在發(fā)生( )變化時,就需要進行調整。
A、產品的物理結構變化
B、市場供求變化導致的售價變化
C、市場供求變化導致的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變化
D、由于工作方法改變而引起的效率變化
8、某企業(yè)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已知三種產品的單價分別為10元、8元和6元,單位變動成本分別為8元、5元和4元,銷售量分別為200件、500輛和550噸。固定成本總額為1000元,則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為( )。
A、32.26%
B、36.28%
C、28.26%
D、30.18%
9、某商業(yè)企業(yè)2006年預計全年的銷售收入為3000萬元,銷售毛利率為20%,假設全年均衡銷售,當期購買當期付款。按年末存貨計算的周轉次數(shù)為6次,第三季度末預計的存貨為400萬元,則第四季度預計的采購現(xiàn)金流出為( )萬元。
A、560
B、750
C、640
D、600
10、某公司股票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的執(zhí)行價格均為40元,期權均為歐式期權,期限4個月,4個月的無風險利率為2%,目前該股票的價格是48元,看跌期權價格為6元。則看漲期權價格為( )元。
A、14.78
B、7.96
C、12.18
D、10.52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表述中,錯誤的有( )。
A、假設某企業(yè)的變動成本率為70%,安全邊際率為30%,則其銷售利潤率為21%
B、如果兩只股票的β系數(shù)相同,則其包含的全部風險相同
C、如果兩種產品銷售量的期望值相同,則其風險程度也相同
D、逐步分項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均可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資料
2、關于現(xiàn)金持有量確定的存貨模式和隨機模式的說法正確的有( )。
A、管理成本均屬于無關成本
B、機會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C、交易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D、短缺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3、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為了應付通貨膨脹,公司多采用低股利政策
B、為了更好約束經營者的背離行為,公司多采用高股利政策
C、為了更好地為股東合理避稅,公司多采用高股利政策
D、依據(jù)股利相關論,高股利政策有助于增加股東財富
4、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理財原則的正確性與其應用環(huán)境有關
B、雙方交易原則承認市場存在非對稱信息
C、雙方交易原則是以自利行為原則為前提的
D、有價值的創(chuàng)意原則主要用于間接投資項目
5、如果希望提高銷售增長率,即計劃銷售增長率高于可持續(xù)增長率。則可以通過( )。
A、發(fā)行新股或增加債務
B、降低股利支付率
C、提高銷售凈利率
D、提高資產周轉率
6、某公司2006年息稅前經營利潤為2200萬元,所得稅稅率為33%,折舊與攤銷為70萬元,經營流動資產增加360萬元,經營流動負債增加115萬元,金融流動負債增加55萬元,經營長期資產總值增加650萬元,經營長期債務增加214萬元,金融長期債務增加208萬元,稅后利息48萬元。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萬元。
A、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為1544
B、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為1299
C、實體現(xiàn)金流量為863
D、股權現(xiàn)金流量為1078
7、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和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的主要區(qū)別有( )。
A、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僅有一個或幾個間接成本集合,集合中歸集的內容通常缺乏同質性;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往往建立眾多的間接成本集合,集合中歸集的內容通常具有同質性
B、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間接成本的分配基礎是產品數(shù)量,或者與產量有密切關系的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等,成本分配基礎和間接成本集合間缺乏因果聯(lián)系;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間接成本的分配應以成本動因為基礎
C、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產量是成本主要驅動因素的傳統(tǒng)加工業(yè);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新型的高科技企業(yè)
D、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大,而間接成本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小的企業(yè);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產品成本比重相對較小,而間接成本占產品成本比重相對較大的企業(yè)
8、下列原則屬于自利原則進一步延伸的原則是( )。
A、雙方交易原則 B、信號傳遞原則 C、資本市場有效原則 D、投資分散化原則
9、下列成本差異中,通常不屬于生產部門責任的有( )。
A、直接材料價格差異
B、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C、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D、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
10、下列屬于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假設條件的有( )。
A、市場投資沒有交易成本
B、投資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
C、允許以無風險利率借入或貸出款項
D、未來股票的價格將是兩種可能值中的一個
三、判斷題
1、在“租賃與購買”決策中的所有相關現(xiàn)金按有擔保債券的稅后資本成本作為折現(xiàn)率。( )
2、在作業(yè)成本法下,同一作業(yè)成本庫中,成本變動與作業(yè)的變動水準是等比例的增減,也即是成本動因與被分攤成本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 )
3、在平行結轉分步法下,只能采用定額比例法進行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的費用分配。( )
4、稅法和會計制度均要求以實際成本反映產品成本,因此采用標準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會計期末必須將完工產品成本加減各項差異,將標準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
5、當代證券組合理論認為不同股票的投資組合可以降低風險,組合中股票的種類越多,其風險分散化效應就逐漸增強,包括全部股票的投資組合風險為零。( )
6、證券市場線反映股票的必要收益率與其β值(系統(tǒng)性風險)線性相關;而且證券市場線無論對于單個證券,還是投資組合都是成立的。( )
7、制造費用預算分為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兩部分。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均以生產預算為基礎來編制。( )
8、如果企業(yè)采用變動成本法計算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因此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中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因此,不需要制定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 )
9、某項會導致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報酬率提高的投資,不一定會使整個企業(yè)的投資報酬率提高;但某項會導致個別投資中心的剩余收益增加的投資,則一定會使整個企業(yè)的剩余收益增加。( )
10、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對于美式期權而言,到期時間越長,價格波動的可能性越大,期權的時間溢價就越低。( )
四、計算分析題
1、B公司2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銷售900件,其成本資料詳見下表。
假設:為簡化起見,假定這里的變動非生產成本均為變動銷售費用,其總額隨銷售量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要求:(1)分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確定期間成本和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2)假設期末沒有在產品存貨,期初沒有產成品存貨,采用兩種成本計算方法計算期末產成品存貨成本。(3)假設該公司1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同時也銷售出1000件;2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銷售出900件;3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銷售出1100件。甲產品每件銷售單價為50元。其單位變動成本資料和固定成本資料不變,并假設1月初沒有產成品存貨,各月月初、月末均無在產品存貨。分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確定各月的損益。
2、某工業(yè)企業(yè)甲產品分三個步驟生產,分別由第一、第二、第三3個車間進行,采用逐步結轉分步法計算成本。甲半成品成本的結轉采用綜合結轉法(按實際成本),各步驟對半成品的收發(fā)通過半成品庫進行,假設第一、第二車間月初半產品庫期初庫存均為零。2006年5月份甲產品各步驟產品成本明細賬如下:
要求:(1)將產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費用按本月第二、第一車間所產的半成品成本結構進行還原,計算出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還原分配率保留萬分之一,其余保留兩位小數(shù),各步驟保留小數(shù)造成的誤差由制造費用項目負擔)。(2)結合題中資料和成本還原結果,簡要說明成本還原的必要性。
3、某公司2006年的資產負債表(簡表)如下:
已知:某公司2006年銷售收入為20000萬元,銷售凈利潤率為12%,凈利潤的60%分配給投資者。該公司2007年預計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30%,假定該公司2007年的銷售凈利率和利潤分配政策與上年保持一致,適用的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為33%。要求:(1)根據(jù)2006年的資產負債表編制調整的資產負債表;(2)根據(jù)調整的資產負債表填制凈經營資產的預計表,計算資金總需求額;(3)預計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根據(jù)過去的經驗,公司至少保留600萬元的貨幣資金);(4)預計增加的留存收益;(5)如果需要的外部籌資額可以通過銀行借款籌集,確定增加的借款額。(附表1)
(附表2)
4、已知:某上市公司現(xiàn)有資金10000萬元,其中:普通股股本3500萬元,長期借款6000萬元,留存收益500萬元。長期借款稅后成本為6%。有關投資服務機構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該上市公司股票的系統(tǒng)性風險是整個股票市場風險的1.5倍,目前整個股票市場平均收益率為8%,無風險報酬率為5%。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公司擬通過再籌資發(fā)展甲、乙兩個投資項目。有關資料如下:資料一:甲項目投資額為1200萬元,經測算,甲項目的資本收益率存在-5%,12%和17%三種可能,三種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分別為0.4,0.2和0.40。資料二:乙項目投資額為2000萬元,經過逐次測試,得到以下數(shù)據(jù):當設定折現(xiàn)率為14%和15%時,乙項目的凈現(xiàn)值分別為4.9468萬元和-7.4202萬元。資料三:乙項目所需資金有A、B兩個籌資方案可供選擇。A方案:以2000元的發(fā)行價,發(fā)行面值為1900元、票面年利率為12%、期限為3年的公司債券;B方案:增發(fā)普通股,股東要求的風險溢價為4%。資料四:假定該公司籌資過程中發(fā)生的籌資費可忽略不計,公司債券為年末付息,到期還本。要求:(1)指出該公司股票的β系數(shù)。(2)計算該公司股票的必要收益率。(3)計算甲項目的預期收益率。(4)計算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5)以該公司股票的必要收益率為標準,判斷是否應當投資于甲、乙項目。(6)分別計算乙項目A、B兩個籌資方案的資金成本。(7)根據(jù)乙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和籌資方案的資金成本,對A、B兩方案的經濟合理性進行分析。(8)計算乙項目分別采用A、B兩個籌資方案再籌資后,該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9)計算目前的綜合資金本成本,對乙項目的籌資方案做出決策。
五、綜合題
1、某公司計劃從國外引進生產摩托車的生產線,該項目分兩期進行:第一期2005年年初設備投資20000萬元,當年投資當年完工投產,年產銷量為1萬臺,銷售單價1.2萬元/臺,單位變動成本0.6萬元/臺,每年固定付現(xiàn)經營成本為400萬元,預計使用壽命為5年,預計能夠收回的凈殘值率為原值的4%。第二期2007年年初設備投資36000萬元,當年投資當年完工投產,年產銷量新增1.9萬臺,銷售單價1.2萬元/臺,單位變動成本0.58萬元/臺,年固定付現(xiàn)經營成本新增760萬元,預計使用壽命為5年,凈殘值率為原值的3%。假設:(1)第二期項目投資決策必須在2006年年底決定;(2)生產摩托車可比公司股票價格的方差為0.09;(3)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4)該公司要求的最低投資報酬率為15%(其中無風險報酬率為5%);(5)該類設備稅法規(guī)定的折舊方法為直線法,折舊年限為5年,用直線法提折舊,凈殘值率為原值的5%。要求:(1)在不考慮期權的前提下,計算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2)在考慮期權的前提下,計算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本題第二期項目設備投資額按5%折現(xiàn),其余按15%的折現(xiàn)率折現(xiàn))。
2、某公司2003年的財務報表數(shù)據(jù)摘要如下:
預計2004年—2005年的銷售收入增長率為10%,2006年及以后銷售收入增長率降低為8%。假設今后保持2003年的年末各項資產的周轉率和資本結構(金融負債和股東權益)不變,經營流動負債和經營長期負債與銷售收入同比例增長。各項營業(yè)成本費用與收入同比例增長,各項所得稅率均為30%。企業(yè)的融資政策是:權益資本的籌集優(yōu)先選擇利潤留存,不足部分考慮增發(fā)普通股,剩余部分全部派發(fā)股利;債務資本的籌集選擇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年利率以及計息方式均保持2003年的水平不變。目前至2005年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15%,2006年及以后年度降低為12%。要求:(1)編制完成2004—2006年的預計報表數(sh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直接填入下表(保留四位小數(shù))并寫出2004度長期借款和年末未分配利潤的計算過程(本步驟錯誤則本題不得分):
(2)根據(jù)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法計算該公司的實體價值 (精確至萬位)。(3)根據(jù)經濟利潤法計算該公司的價值(精確到百位)。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
解析:經濟利潤是用息前稅后經營利潤減去企業(yè)的全部資本費用,而D選項未扣除所得稅,所以是錯誤的。
2、答案
解析:企業(yè)價值是企業(yè)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所以,企業(yè)價值不一定能夠直接揭示企業(yè)當前的獲利能力。
3、答案: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可控邊際貢獻的用途。利潤中心的考核指標包括:
(1)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
(2)可控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可控固定成本
(3)部門邊際貢獻=可控邊際貢獻-不可控固定成本
(4)稅前部門利潤=部門邊際貢獻-公司管理費用
以邊際貢獻作為利潤中心的業(yè)績評價依據(jù)不夠全面;以可控邊際貢獻作為業(yè)績評價依據(jù)可能是的;以部門邊際貢獻作為業(yè)績評價依據(jù),可能更適合評價該部門對企業(yè)利潤和管理費用的貢獻,而不適合于部門經理的評價,但對部門的取舍進行評價時,該指標是最有重要意義的信息;以稅前利潤作為業(yè)績評價依據(jù),通常是不合適的。
4、答案:A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債券到期收益率計算的原理。債券到期收益率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原理一樣,是指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前提下,債券投資實際可望達到的投資報酬率,即債券投資的內含報酬率。而內含報酬率是指凈現(xiàn)值等于零的時候的折現(xiàn)率,即能使未來現(xiàn)金流入現(xiàn)值等于現(xiàn)金流出現(xiàn)值的貼現(xiàn)率,債券投資未來現(xiàn)金流入表現(xiàn)為利息和本金,現(xiàn)金流出為價格,所以,到期收益率是能使債券利息收入和本金流入的現(xiàn)值等于債券買入價格的貼現(xiàn)率;債券可以是分期付息債券,也可以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債券。
5、答案: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資本市場線的應用。
總期望報酬率=130%×16%+(1-130%)×6%=19%
總標準差=130%×28%=36.4%。
6、答案
解析:內在市盈率= ,股利支付率=25%,股權成本=4%+1.4(9%-4%)=11%,則有:內在市盈率= =8.33。
7、答案:A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基本標準成本需要調整的情形?;緲藴食杀臼侵敢唤浿贫?,只要生產的基本條件無重大變化,就不予變動的一種標準成本。所謂生產的基本條件的重大變化是指產品的物理結構變化、重要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的重要變化、生產技術和工藝的根本變化。只要這些條件發(fā)生變化,基本標準成本才需要修訂。由于市場供求變化導致的售價變化和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序變化,由于工作方法改變而引起的效率變化等,不屬于生產的基本條件變化,對此不需要修訂基本標準成本。
8、答案:A
解析:甲、乙、丙三種產品的邊際貢獻率分別為:
甲:
乙:
丙:
各產品的銷售比重分別為:
甲:
乙:
丙: =35.48%
以各產品的銷售比重為權數(shù),計算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
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20%×21.51%+37.5%×43.01%+33.33%×35.48%=32.26%。
9、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采購現(xiàn)金流出的計算。
全年銷售成本=3000×(1-20%)=2400(萬元)
2005年年末存貨=2400÷6=400(萬元)
由于假設全年均衡銷售,所以,四季度預計銷售成本=2400÷4=600(萬元)
第四季度預計的采購現(xiàn)金流出=期末存貨+本期銷貨-期初存貨=400+600-400=600(萬元)。
10、答案:A
解析:根據(jù):標的資產現(xiàn)行價格+看跌期權價格-看漲期權價格=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則看漲期權價格=標的資產現(xiàn)行價格+看跌期權價格-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48+6-40÷(1+2%)=14.78(元)。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
解析: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9%;如果兩只股票的β系數(shù)相同,則其包含的系統(tǒng)性風險相同,不能表明非系統(tǒng)性風險也相同;如果兩種產品銷售量的期望值相同,同時標準差也相同,則其風險程度也相同,期望值本身不能衡量風險。逐步分項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均可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資料。
2、答案:ABC
解析:在現(xiàn)金持有量確定的存貨模式中,相關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在現(xiàn)金持有量確定的隨機模式中,根據(jù)現(xiàn)金返回線的計算公式可知,相關成本也包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由此可見,存貨模式和隨機模式中管理成本均屬于無關成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3、答案:ABD
解析:在通貨膨脹時期,為了彌補固定資產更新資金的缺口,公司多采用少分多留的政策;為了更好約束經營者的背離行為,公司多采用高股利政策,這樣自然就增加了外部負債融資的可能性,負債融資比股權融資對經營者的約束力更強;由于現(xiàn)金股利的所得稅稅率比資本利得的所得稅稅率高,因此為了更好地為股東合理避稅,公司多采用低股利政策;依據(jù)股利相關論,公司派發(fā)的現(xiàn)金股利越多,公司價值越大,所以高股利政策有助于增加股東財富。
4、答案:ABC
解析:理財原則的正確與否與其應用環(huán)境有關;雙方交易原則承認市場存在非對稱信息,它的應用是以交易雙方遵循自利行為原則為前提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意原則主要用于直接投資項目。
5、答案:ABC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可持續(xù)增長率問題。公司計劃銷售增長率高于可持續(xù)增長率所導致的資金增加主要有兩個解決途徑:提高經營效率或改變財務政策。A、B、C、D均可實現(xiàn)。
6、答案:ABCD
解析: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息前稅后經營利潤+折舊與攤銷=2200×(1-33%)+70=1544(萬元)
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經營營運資本增加
=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經營流動資產增加-經營流動負債增加)
=1544-(360-115)=1299(萬元)
實體現(xiàn)金流量=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資本支出
=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經營長期資產總值增加-經營長期債務增加)
=1299-(650-214)=863(萬元)
股權現(xiàn)金流量=實體現(xiàn)金流量-稅后利息+凈金融負債增加
=實體現(xiàn)金流量-稅后利息+(金融流動負債增加+金融長期債務增加)
=863-48+(55+208)=1078(萬元)。
7、答案:ABCD
解析:根據(jù)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和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的主要區(qū)別。
8、答案:A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自利原則進一步延伸的原則。雙方交易原則的建立依據(jù)是商業(yè)交易至少有兩方、交易是“零和博弈”,以及各方都是自利的,即是自利原則的延伸。信號傳遞原則是自利原則的延伸。
9、答案:A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材料和人工價格差異的形成原因分析。材料價格差異是在采購過程中形成的,不應由耗用材料的生產部門負責,而應由采購部門對其作出說明。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應歸屬人事勞動部門管理。所以,屬于生產部門責任的成本差異有:直接材料數(shù)量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和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
10、答案:ABCD
解析: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的假設條件有:
(1)市場投資沒有交易成本;
(2)投資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
(3)允許完全使用賣空所得款項;
(4)允許以無風險利率借入或貸出款項;
(5)未來股票的價格將是兩種可能值中的一個。
三、判斷題
1、答案:×
解析:在“租賃與購買”決策中的相關現(xiàn)金流量應按有擔保債券的稅后資本成本作為折現(xiàn)率,租賃期滿租賃資產的變現(xiàn)價值按項目的必要報酬率確定。
2、答案:√
解析:在作業(yè)成本法下,其實施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同一作業(yè)成本庫中,成本動因與被分攤成本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
3、答案:×
解析:在平行結轉分步法下,通常采用定額比例法或定額成本法進行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的費用分配,但并不意味著不可以用其他方法分配。
4、答案:×
解析:采用標準成本法時,各會計期末或者將成本差異結轉本期損益,或者在已銷產品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之間分配,即在采用結轉本期損益法時,不要求將期末存貨標準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5、答案:×
解析:當代證券組合理論認為不同股票的投資組合可以降低公司的特定風險(非系統(tǒng)性風險),但組合中股票的種類增加到一定程度,其風險分散化效應就逐漸減弱。投資組合不能分散系統(tǒng)性風險。
6、答案:√
解析: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式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7、答案:×
解析:變動制造費用以生產預算為基礎來編制。固定制造費用,需要逐項進行預計,通常與本期產量無關,按每期實際需要的支付額預計,然后求出全年數(shù)。
8、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在變動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費用不需要制定標準成本。如果企業(yè)采用變動成本法計算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因此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中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因此,不需要制定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如果企業(yè)采用全部成本法計算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因此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中應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因此,需要制定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
9、答案:√
解析:若僅以投資報酬率評價投資中心業(yè)績的指標,可能造成投資中心的近期目標與整個企業(yè)的長遠目標的背離,而剩余收益指標避免了投資中心的狹隘本位傾向,可以保持各投資中心獲利目標與公司總的獲利目標達成一致。
10、答案:×
解析: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對于美式期權而言,到期時間越長,價格波動的可能性越大,期權的時間溢價就越高。
四、計算分析題
1、答案:
(1)在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下確定的期間成本和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分別見下表。
解析:本題與第十三章的練習題在變動非生產成本上的處理有一些不同。本題根據(jù)教材412頁的做法進行了調整。這是變動成本法計算的兩個思路。同學們可進行了解。建議考試時如果有這類的題目,按教材的處理方法(也就是本題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也可以將二者的方法結合起來,也就是先按教材的方法求出制造邊際貢獻,再在此基礎上減去變動性非生產成本求出產品邊際貢獻,然后在此基礎上再減去固定生產成本。
三種方法的計算實質是相同的,結果也一致,只是形式不同,同學們可對此進行了解。
2、答案:
(1)
第二步驟還原分配率= =1.2415。
第一步驟還原分配率= =1.1351。
(2)從以上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綜合結轉的結果,表現(xiàn)在產成品成本中的絕大部分費用是第三年間所耗第二車間半成品的費用,而直接人工、制造費用只是第三車間發(fā)生的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小。顯然,這不符合產品成本構成的實際情況,因而不能據(jù)以從整體企業(yè)角度分析和考核產品成本的構成和水平。因此,在管理上要求從整個企業(yè)的角度分析和考核產品成本的構成和水平時,必須將綜合結轉算出的產成品成本進行還原,從而可以得到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構成。
解析:在答疑過程中有幾位同學建議出成本還原的題目以了解還原的思路,我們借本題滿足同學們的要求。其實在第十二章我們出了一個這樣的題目。還原的例題我們教材沒有給出,但提到還原的問題。同學們可認真研究一下。
3、答案:
(1)制調整的資產負債表
(2)填制凈經營資產的預計表,計算資金需求額;
資金總需求額=18200-14000=4200(萬元)
(3)預計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根據(jù)過去的經驗,公司至少保留600萬元的貨幣資金):
2006年底的金融資產=1500(萬元)
可動用的金融資產=1500-600=900(萬元)
(4)預計增加的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增加=26000×12%×(1-60%)=1248(萬元)
(5)確定增加的借款額。
需要的外部籌資數(shù)額=4200-900-1248=2052(萬元)
增加借款額=2052(萬元)
解析:
4、答案:(1) 公司股票的β系數(shù)為1.5
(2)公司股票的必要收益率為:5%+1.5×(8%-5%)=9.5%
(3)甲項目的預期收益率:(-5%)×0.4+12%×0.2+17%×0.4=7.2%
(4)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4.9468/(4.9468+7.4202)×(15%-14%)+14%=14.4%
(5)甲項目的預期收益率7.2%小于公司的必要收益率9.5%,不應進行投資。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14.4%高于公司的必在收益率9.5%,應進行投資。
(6)
A方案的稅后成本:
2000=1900×12%×(1-33%)×(P/A,K,3)+1900×(P/S,K,3)
用內插法計算得:K=6.07%
B方案的成本為5%+4%=9%
(7)由于兩個方案的成本都小于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所以兩個項目在經濟上都可行
(8)由(5)知,甲項目不進行投資
按A方案籌資后的綜合資本成本:
9.5%×(3500+500)/12000+6%×6000/12000+6.07%×2000/12000=7.18%
按B方案籌資后的綜合資本成本:
9.5%×(3500+500)/12000+6%×6000/12000+9%×2000/12000=7.67%
(9)目前的綜合資本成本:
9.5%×(3500+500)/10000+6%×6000/10000=7.4%
A方案籌資后綜合資金成本小于B方案籌資后的綜合資本成本,也小于公司目前的綜合資金成本,所以應該采用A方案。
解析:
五、綜合題
1、答案:
(1)在不考慮期權的前提下,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
第一期:
年折舊=20000×(1-5%)÷5=3800(萬元)
年息稅前利潤=(1.2-0.6)×10000-(400+3800)=1800(萬元)
年息前稅后利潤=1800×(1-25%)=1350(萬元)
經營期第1-4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
=1350+3800
=5150(萬元)
凈殘值損失抵稅=20000×(5%-4%)×25%=50(萬元)
經營期第5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凈殘值收入+凈殘值損失抵稅
=1350+3800+20000×4%+50
=6000(萬元)
凈現(xiàn)值=5150×(P/A,15%,4)+6000×(P/S,15%,5)-20000
=5150×2.855+6000×0.4972-20000
=14703.25+2983.2-20000
=9825.82-10000
=-2313.55(萬元)
第二期:
年折舊=36000(1-5%)÷5=6840(萬元)
年息稅前利潤=(1.2-0.58)×19000-(760+6840)=4180(萬元)
年息前稅后利潤=4180×(1-25%)=3135(萬元)
經營期第1-4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
=3135+6840
=9975(萬元)
凈殘值損失抵稅=36000×(5%-3%)×25%=180(萬元)
經營期第5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凈殘值收入+凈殘值損失抵稅
=3135+6840+36000×3%+180
=11235(萬元)
凈現(xiàn)值=[9975×(P/A,15%,4)+11235×(P/S,15%,5)]×(P/S,15%,2)
-36000(P/S,5%,2)
=(9975×2.855+11235×0.4972)×0.7561-36000×0.907
=(28478.63+5586.04)×0.7561-32652
=25756.30-32652
=-6895.70(萬元)
在不考慮期權的前提下,由于兩期權的凈現(xiàn)值均小于0,所以均不可行。
(2)在考慮期權的前提下,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
在考慮期權的前提下,可以將第二期投資看作是到期時間為2年的歐式看漲期權。
第二期設備投資的36000萬元是期權的執(zhí)行價格,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按無風險折現(xiàn)率折現(xiàn)為32652萬元[36000÷(1+5%)2];第二期設備投資的經營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34064.67萬元(相當于2006年底的數(shù)額),折現(xiàn)到2005年年初為25757.78萬元[=34064.67÷(1+15%)2],為期權標的資產的目前價格。
根據(jù)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計算:
通過N(0.34)=0.6331和N(0.35)=0.6368之間插值來計算N(0.3464):
N(0.3464)=0.6331+ ×(0.6368-0.6331)=0.6355
N(-0.3464)=1-N(0.3464)=1-0.6355=0.3645
通過N(0.77)=0.7794和N(0.78)=0.7823之間插值來計算N(0.7707):
N(0.7707)=0.7794+ ×(0.7823-0.7794)=0.7796
N(-0.7707)=1-N(0.7707)=1-0.7796=0.2204
=25757.78×0.3645-32652×0.2204
=9388.71-7196.50
=2192.21(萬元)
由于第一期投資考慮期權后的凈現(xiàn)值為-121.34萬元(=-2313.55+2192.21),因此投資第一期和第二期項目均不可行。
解析:本題是按教材的思路來做的,嚴格來講這種做法不符合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要求,原因是期權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32652萬元[=36000÷(1+5%)2]不是按連續(xù)復利計算的,按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要求,期權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應按連續(xù)復利計算,應為32573.29萬元[=36000×e ]。在考試時我們要注意題目是不是有具體要求。
2、答案:
(1)
2004年:
資產增加16500-15000=1500(萬元)
經營流動負債和經營長期負債提供(1100+2200)-(1000+2000)=300(萬元)
所以增加長期借款(1500-300)×4500/(4500+7500)=450(萬元)
故長期借款為4500+450=4950(萬元)
增加所有者權益1500-300-450=750(萬元)
年末未分配利潤=2500+750=3250(萬元)
(2)
企業(yè)實體價值=2265×(P/S,15%,1)+2491.5×(P/S,15%,2)+ ×(P/S,15%,2)
=2265×0.8696+2491.5×0.7561+73870.5×0.7561
=59706.9522(萬元)。
(3)
企業(yè)價值
=12000+1665×(P/S,15%,1)+1831.5×(P/S,15%,2)+ ×(P/S,15%,2)
=12000+1665×0.870+1831.5×0.756+59350.5×0.756
=12000+1448.55+1384.61+44868.98
=59702.14(萬元)。
1、下列關于經濟利潤的公式錯誤的是( )。
A、經濟利潤=稅后凈利潤-股權費用
B、經濟利潤=息前稅后經營利潤-稅后利息-股權費用
C、經濟利潤=息前稅后經營利潤-全部資本費用
D、經濟利潤=息稅前經營利潤-稅后利息-股權費用
2、相對于每股盈余化目標而言,企業(yè)價值化目標的不足之處是( )。
A、沒有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
B、沒有考慮投資的風險價值
C、不能反映企業(yè)潛在的獲利能力
D、不能直接反映企業(yè)當前的獲利水平
3、在確定部門的取舍時最重要的評價指標的是( )。
A、部門營業(yè)收入
B、部門邊際貢獻
C、部門可控邊際貢獻
D、部門稅前利潤
4、債券到期收益率計算的原理是:( )。
A、到期收益率是購買債券后-直持有到期的內含報酬率
B、到期收益率是能使債券每年利息收入的現(xiàn)值等于債券買入價格的貼現(xiàn)率
C、到期收益率是債券利息收益率與資本利得收益率之和
D、到期收益率的計算要以債券每年末計算并支付利息、到期一次還本為前提
5、已知風險組合的期望報酬率和標準差分別為16%和28%,無風險報酬率為6%,某投資者除自有資金外,還借入30%的資金,將所有的資金用于購買市場組合,則總期望報酬率和總標準差分別為( )。
A、19.4%和34%
B、19%和36.4%
C、17.2%和32%
D、16%和28.4%
6、某公司2005年的股利支付率為25%,凈利潤和股利的增長率均為8%。該公司的β值為1.4,國庫券利率為4%,市場平均股票收益率為9%。則該公司的內在市盈率為( )。
A、11.8
B、9.65
C、10.7
D、8.33
7、基本標準成本,在發(fā)生( )變化時,就需要進行調整。
A、產品的物理結構變化
B、市場供求變化導致的售價變化
C、市場供求變化導致的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度變化
D、由于工作方法改變而引起的效率變化
8、某企業(yè)生產甲、乙、丙三種產品,已知三種產品的單價分別為10元、8元和6元,單位變動成本分別為8元、5元和4元,銷售量分別為200件、500輛和550噸。固定成本總額為1000元,則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為( )。
A、32.26%
B、36.28%
C、28.26%
D、30.18%
9、某商業(yè)企業(yè)2006年預計全年的銷售收入為3000萬元,銷售毛利率為20%,假設全年均衡銷售,當期購買當期付款。按年末存貨計算的周轉次數(shù)為6次,第三季度末預計的存貨為400萬元,則第四季度預計的采購現(xiàn)金流出為( )萬元。
A、560
B、750
C、640
D、600
10、某公司股票看漲期權和看跌期權的執(zhí)行價格均為40元,期權均為歐式期權,期限4個月,4個月的無風險利率為2%,目前該股票的價格是48元,看跌期權價格為6元。則看漲期權價格為( )元。
A、14.78
B、7.96
C、12.18
D、10.52
二、多項選擇題
1、下列表述中,錯誤的有( )。
A、假設某企業(yè)的變動成本率為70%,安全邊際率為30%,則其銷售利潤率為21%
B、如果兩只股票的β系數(shù)相同,則其包含的全部風險相同
C、如果兩種產品銷售量的期望值相同,則其風險程度也相同
D、逐步分項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均可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資料
2、關于現(xiàn)金持有量確定的存貨模式和隨機模式的說法正確的有( )。
A、管理成本均屬于無關成本
B、機會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C、交易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D、短缺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3、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為了應付通貨膨脹,公司多采用低股利政策
B、為了更好約束經營者的背離行為,公司多采用高股利政策
C、為了更好地為股東合理避稅,公司多采用高股利政策
D、依據(jù)股利相關論,高股利政策有助于增加股東財富
4、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理財原則的正確性與其應用環(huán)境有關
B、雙方交易原則承認市場存在非對稱信息
C、雙方交易原則是以自利行為原則為前提的
D、有價值的創(chuàng)意原則主要用于間接投資項目
5、如果希望提高銷售增長率,即計劃銷售增長率高于可持續(xù)增長率。則可以通過( )。
A、發(fā)行新股或增加債務
B、降低股利支付率
C、提高銷售凈利率
D、提高資產周轉率
6、某公司2006年息稅前經營利潤為2200萬元,所得稅稅率為33%,折舊與攤銷為70萬元,經營流動資產增加360萬元,經營流動負債增加115萬元,金融流動負債增加55萬元,經營長期資產總值增加650萬元,經營長期債務增加214萬元,金融長期債務增加208萬元,稅后利息48萬元。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萬元。
A、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為1544
B、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為1299
C、實體現(xiàn)金流量為863
D、股權現(xiàn)金流量為1078
7、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和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的主要區(qū)別有( )。
A、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僅有一個或幾個間接成本集合,集合中歸集的內容通常缺乏同質性;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往往建立眾多的間接成本集合,集合中歸集的內容通常具有同質性
B、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間接成本的分配基礎是產品數(shù)量,或者與產量有密切關系的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材料成本等,成本分配基礎和間接成本集合間缺乏因果聯(lián)系;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下,間接成本的分配應以成本動因為基礎
C、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產量是成本主要驅動因素的傳統(tǒng)加工業(yè);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新型的高科技企業(yè)
D、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大,而間接成本占產品成本比重較小的企業(yè);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主要適用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占產品成本比重相對較小,而間接成本占產品成本比重相對較大的企業(yè)
8、下列原則屬于自利原則進一步延伸的原則是( )。
A、雙方交易原則 B、信號傳遞原則 C、資本市場有效原則 D、投資分散化原則
9、下列成本差異中,通常不屬于生產部門責任的有( )。
A、直接材料價格差異
B、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
C、直接人工效率差異
D、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
10、下列屬于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假設條件的有( )。
A、市場投資沒有交易成本
B、投資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
C、允許以無風險利率借入或貸出款項
D、未來股票的價格將是兩種可能值中的一個
三、判斷題
1、在“租賃與購買”決策中的所有相關現(xiàn)金按有擔保債券的稅后資本成本作為折現(xiàn)率。( )
2、在作業(yè)成本法下,同一作業(yè)成本庫中,成本變動與作業(yè)的變動水準是等比例的增減,也即是成本動因與被分攤成本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 )
3、在平行結轉分步法下,只能采用定額比例法進行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的費用分配。( )
4、稅法和會計制度均要求以實際成本反映產品成本,因此采用標準成本法計算產品成本時,會計期末必須將完工產品成本加減各項差異,將標準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
5、當代證券組合理論認為不同股票的投資組合可以降低風險,組合中股票的種類越多,其風險分散化效應就逐漸增強,包括全部股票的投資組合風險為零。( )
6、證券市場線反映股票的必要收益率與其β值(系統(tǒng)性風險)線性相關;而且證券市場線無論對于單個證券,還是投資組合都是成立的。( )
7、制造費用預算分為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兩部分。變動制造費用和固定制造費用均以生產預算為基礎來編制。( )
8、如果企業(yè)采用變動成本法計算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因此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中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因此,不需要制定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 )
9、某項會導致個別投資中心的投資報酬率提高的投資,不一定會使整個企業(yè)的投資報酬率提高;但某項會導致個別投資中心的剩余收益增加的投資,則一定會使整個企業(yè)的剩余收益增加。( )
10、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對于美式期權而言,到期時間越長,價格波動的可能性越大,期權的時間溢價就越低。( )
四、計算分析題
1、B公司2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銷售900件,其成本資料詳見下表。
假設:為簡化起見,假定這里的變動非生產成本均為變動銷售費用,其總額隨銷售量變動而成正比例變動。要求:(1)分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確定期間成本和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2)假設期末沒有在產品存貨,期初沒有產成品存貨,采用兩種成本計算方法計算期末產成品存貨成本。(3)假設該公司1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同時也銷售出1000件;2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銷售出900件;3月份生產甲產品1000件,銷售出1100件。甲產品每件銷售單價為50元。其單位變動成本資料和固定成本資料不變,并假設1月初沒有產成品存貨,各月月初、月末均無在產品存貨。分別采用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確定各月的損益。
2、某工業(yè)企業(yè)甲產品分三個步驟生產,分別由第一、第二、第三3個車間進行,采用逐步結轉分步法計算成本。甲半成品成本的結轉采用綜合結轉法(按實際成本),各步驟對半成品的收發(fā)通過半成品庫進行,假設第一、第二車間月初半產品庫期初庫存均為零。2006年5月份甲產品各步驟產品成本明細賬如下:
要求:(1)將產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費用按本月第二、第一車間所產的半成品成本結構進行還原,計算出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還原分配率保留萬分之一,其余保留兩位小數(shù),各步驟保留小數(shù)造成的誤差由制造費用項目負擔)。(2)結合題中資料和成本還原結果,簡要說明成本還原的必要性。
3、某公司2006年的資產負債表(簡表)如下:
已知:某公司2006年銷售收入為20000萬元,銷售凈利潤率為12%,凈利潤的60%分配給投資者。該公司2007年預計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30%,假定該公司2007年的銷售凈利率和利潤分配政策與上年保持一致,適用的企業(yè)所得稅稅率為33%。要求:(1)根據(jù)2006年的資產負債表編制調整的資產負債表;(2)根據(jù)調整的資產負債表填制凈經營資產的預計表,計算資金總需求額;(3)預計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根據(jù)過去的經驗,公司至少保留600萬元的貨幣資金);(4)預計增加的留存收益;(5)如果需要的外部籌資額可以通過銀行借款籌集,確定增加的借款額。(附表1)
(附表2)
4、已知:某上市公司現(xiàn)有資金10000萬元,其中:普通股股本3500萬元,長期借款6000萬元,留存收益500萬元。長期借款稅后成本為6%。有關投資服務機構的統(tǒng)計資料表明,該上市公司股票的系統(tǒng)性風險是整個股票市場風險的1.5倍,目前整個股票市場平均收益率為8%,無風險報酬率為5%。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3%。公司擬通過再籌資發(fā)展甲、乙兩個投資項目。有關資料如下:資料一:甲項目投資額為1200萬元,經測算,甲項目的資本收益率存在-5%,12%和17%三種可能,三種情況出現(xiàn)的概率分別為0.4,0.2和0.40。資料二:乙項目投資額為2000萬元,經過逐次測試,得到以下數(shù)據(jù):當設定折現(xiàn)率為14%和15%時,乙項目的凈現(xiàn)值分別為4.9468萬元和-7.4202萬元。資料三:乙項目所需資金有A、B兩個籌資方案可供選擇。A方案:以2000元的發(fā)行價,發(fā)行面值為1900元、票面年利率為12%、期限為3年的公司債券;B方案:增發(fā)普通股,股東要求的風險溢價為4%。資料四:假定該公司籌資過程中發(fā)生的籌資費可忽略不計,公司債券為年末付息,到期還本。要求:(1)指出該公司股票的β系數(shù)。(2)計算該公司股票的必要收益率。(3)計算甲項目的預期收益率。(4)計算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5)以該公司股票的必要收益率為標準,判斷是否應當投資于甲、乙項目。(6)分別計算乙項目A、B兩個籌資方案的資金成本。(7)根據(jù)乙項目的內部收益率和籌資方案的資金成本,對A、B兩方案的經濟合理性進行分析。(8)計算乙項目分別采用A、B兩個籌資方案再籌資后,該公司的綜合資金成本。(9)計算目前的綜合資金本成本,對乙項目的籌資方案做出決策。
五、綜合題
1、某公司計劃從國外引進生產摩托車的生產線,該項目分兩期進行:第一期2005年年初設備投資20000萬元,當年投資當年完工投產,年產銷量為1萬臺,銷售單價1.2萬元/臺,單位變動成本0.6萬元/臺,每年固定付現(xiàn)經營成本為400萬元,預計使用壽命為5年,預計能夠收回的凈殘值率為原值的4%。第二期2007年年初設備投資36000萬元,當年投資當年完工投產,年產銷量新增1.9萬臺,銷售單價1.2萬元/臺,單位變動成本0.58萬元/臺,年固定付現(xiàn)經營成本新增760萬元,預計使用壽命為5年,凈殘值率為原值的3%。假設:(1)第二期項目投資決策必須在2006年年底決定;(2)生產摩托車可比公司股票價格的方差為0.09;(3)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25%;(4)該公司要求的最低投資報酬率為15%(其中無風險報酬率為5%);(5)該類設備稅法規(guī)定的折舊方法為直線法,折舊年限為5年,用直線法提折舊,凈殘值率為原值的5%。要求:(1)在不考慮期權的前提下,計算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2)在考慮期權的前提下,計算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本題第二期項目設備投資額按5%折現(xiàn),其余按15%的折現(xiàn)率折現(xiàn))。
2、某公司2003年的財務報表數(shù)據(jù)摘要如下:
預計2004年—2005年的銷售收入增長率為10%,2006年及以后銷售收入增長率降低為8%。假設今后保持2003年的年末各項資產的周轉率和資本結構(金融負債和股東權益)不變,經營流動負債和經營長期負債與銷售收入同比例增長。各項營業(yè)成本費用與收入同比例增長,各項所得稅率均為30%。企業(yè)的融資政策是:權益資本的籌集優(yōu)先選擇利潤留存,不足部分考慮增發(fā)普通股,剩余部分全部派發(fā)股利;債務資本的籌集選擇長期借款,長期借款的年利率以及計息方式均保持2003年的水平不變。目前至2005年加權平均資本成本為15%,2006年及以后年度降低為12%。要求:(1)編制完成2004—2006年的預計報表數(shù)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直接填入下表(保留四位小數(shù))并寫出2004度長期借款和年末未分配利潤的計算過程(本步驟錯誤則本題不得分):
(2)根據(jù)現(xiàn)金流量折現(xiàn)法計算該公司的實體價值 (精確至萬位)。(3)根據(jù)經濟利潤法計算該公司的價值(精確到百位)。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
解析:經濟利潤是用息前稅后經營利潤減去企業(yè)的全部資本費用,而D選項未扣除所得稅,所以是錯誤的。
2、答案
解析:企業(yè)價值是企業(yè)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所以,企業(yè)價值不一定能夠直接揭示企業(yè)當前的獲利能力。
3、答案: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可控邊際貢獻的用途。利潤中心的考核指標包括:
(1)邊際貢獻=銷售收入-變動成本總額
(2)可控邊際貢獻=邊際貢獻-可控固定成本
(3)部門邊際貢獻=可控邊際貢獻-不可控固定成本
(4)稅前部門利潤=部門邊際貢獻-公司管理費用
以邊際貢獻作為利潤中心的業(yè)績評價依據(jù)不夠全面;以可控邊際貢獻作為業(yè)績評價依據(jù)可能是的;以部門邊際貢獻作為業(yè)績評價依據(jù),可能更適合評價該部門對企業(yè)利潤和管理費用的貢獻,而不適合于部門經理的評價,但對部門的取舍進行評價時,該指標是最有重要意義的信息;以稅前利潤作為業(yè)績評價依據(jù),通常是不合適的。
4、答案:A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債券到期收益率計算的原理。債券到期收益率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原理一樣,是指在考慮貨幣時間價值的前提下,債券投資實際可望達到的投資報酬率,即債券投資的內含報酬率。而內含報酬率是指凈現(xiàn)值等于零的時候的折現(xiàn)率,即能使未來現(xiàn)金流入現(xiàn)值等于現(xiàn)金流出現(xiàn)值的貼現(xiàn)率,債券投資未來現(xiàn)金流入表現(xiàn)為利息和本金,現(xiàn)金流出為價格,所以,到期收益率是能使債券利息收入和本金流入的現(xiàn)值等于債券買入價格的貼現(xiàn)率;債券可以是分期付息債券,也可以是到期一次還本付息債券。
5、答案: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資本市場線的應用。
總期望報酬率=130%×16%+(1-130%)×6%=19%
總標準差=130%×28%=36.4%。
6、答案
解析:內在市盈率= ,股利支付率=25%,股權成本=4%+1.4(9%-4%)=11%,則有:內在市盈率= =8.33。
7、答案:A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基本標準成本需要調整的情形?;緲藴食杀臼侵敢唤浿贫?,只要生產的基本條件無重大變化,就不予變動的一種標準成本。所謂生產的基本條件的重大變化是指產品的物理結構變化、重要原材料和勞動力價格的重要變化、生產技術和工藝的根本變化。只要這些條件發(fā)生變化,基本標準成本才需要修訂。由于市場供求變化導致的售價變化和生產經營能力利用程序變化,由于工作方法改變而引起的效率變化等,不屬于生產的基本條件變化,對此不需要修訂基本標準成本。
8、答案:A
解析:甲、乙、丙三種產品的邊際貢獻率分別為:
甲:
乙:
丙:
各產品的銷售比重分別為:
甲:
乙:
丙: =35.48%
以各產品的銷售比重為權數(shù),計算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
加權平均邊際貢獻率=20%×21.51%+37.5%×43.01%+33.33%×35.48%=32.26%。
9、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采購現(xiàn)金流出的計算。
全年銷售成本=3000×(1-20%)=2400(萬元)
2005年年末存貨=2400÷6=400(萬元)
由于假設全年均衡銷售,所以,四季度預計銷售成本=2400÷4=600(萬元)
第四季度預計的采購現(xiàn)金流出=期末存貨+本期銷貨-期初存貨=400+600-400=600(萬元)。
10、答案:A
解析:根據(jù):標的資產現(xiàn)行價格+看跌期權價格-看漲期權價格=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則看漲期權價格=標的資產現(xiàn)行價格+看跌期權價格-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48+6-40÷(1+2%)=14.78(元)。
二、多項選擇題
1、答案:ABC
解析:銷售利潤率=安全邊際率×邊際貢獻率=9%;如果兩只股票的β系數(shù)相同,則其包含的系統(tǒng)性風險相同,不能表明非系統(tǒng)性風險也相同;如果兩種產品銷售量的期望值相同,同時標準差也相同,則其風險程度也相同,期望值本身不能衡量風險。逐步分項結轉分步法和平行結轉分步法均可直接提供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資料。
2、答案:ABC
解析:在現(xiàn)金持有量確定的存貨模式中,相關成本包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在現(xiàn)金持有量確定的隨機模式中,根據(jù)現(xiàn)金返回線的計算公式可知,相關成本也包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由此可見,存貨模式和隨機模式中管理成本均屬于無關成本,機會成本和交易成本均屬于相關成本。
3、答案:ABD
解析:在通貨膨脹時期,為了彌補固定資產更新資金的缺口,公司多采用少分多留的政策;為了更好約束經營者的背離行為,公司多采用高股利政策,這樣自然就增加了外部負債融資的可能性,負債融資比股權融資對經營者的約束力更強;由于現(xiàn)金股利的所得稅稅率比資本利得的所得稅稅率高,因此為了更好地為股東合理避稅,公司多采用低股利政策;依據(jù)股利相關論,公司派發(fā)的現(xiàn)金股利越多,公司價值越大,所以高股利政策有助于增加股東財富。
4、答案:ABC
解析:理財原則的正確與否與其應用環(huán)境有關;雙方交易原則承認市場存在非對稱信息,它的應用是以交易雙方遵循自利行為原則為前提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意原則主要用于直接投資項目。
5、答案:ABCD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可持續(xù)增長率問題。公司計劃銷售增長率高于可持續(xù)增長率所導致的資金增加主要有兩個解決途徑:提高經營效率或改變財務政策。A、B、C、D均可實現(xiàn)。
6、答案:ABCD
解析: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息前稅后經營利潤+折舊與攤銷=2200×(1-33%)+70=1544(萬元)
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經營營運資本增加
=經營現(xiàn)金毛流量-(經營流動資產增加-經營流動負債增加)
=1544-(360-115)=1299(萬元)
實體現(xiàn)金流量=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資本支出
=經營現(xiàn)金凈流量-(經營長期資產總值增加-經營長期債務增加)
=1299-(650-214)=863(萬元)
股權現(xiàn)金流量=實體現(xiàn)金流量-稅后利息+凈金融負債增加
=實體現(xiàn)金流量-稅后利息+(金融流動負債增加+金融長期債務增加)
=863-48+(55+208)=1078(萬元)。
7、答案:ABCD
解析:根據(jù)產量基礎成本計算制度和作業(yè)基礎成本計算制度的主要區(qū)別。
8、答案:A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自利原則進一步延伸的原則。雙方交易原則的建立依據(jù)是商業(yè)交易至少有兩方、交易是“零和博弈”,以及各方都是自利的,即是自利原則的延伸。信號傳遞原則是自利原則的延伸。
9、答案:AB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材料和人工價格差異的形成原因分析。材料價格差異是在采購過程中形成的,不應由耗用材料的生產部門負責,而應由采購部門對其作出說明。直接人工工資率差異,應歸屬人事勞動部門管理。所以,屬于生產部門責任的成本差異有:直接材料數(shù)量差異、直接人工效率差異和變動制造費用效率差異。
10、答案:ABCD
解析:二叉樹期權定價模型的假設條件有:
(1)市場投資沒有交易成本;
(2)投資者都是價格的接受者;
(3)允許完全使用賣空所得款項;
(4)允許以無風險利率借入或貸出款項;
(5)未來股票的價格將是兩種可能值中的一個。
三、判斷題
1、答案:×
解析:在“租賃與購買”決策中的相關現(xiàn)金流量應按有擔保債券的稅后資本成本作為折現(xiàn)率,租賃期滿租賃資產的變現(xiàn)價值按項目的必要報酬率確定。
2、答案:√
解析:在作業(yè)成本法下,其實施的基本條件之一是同一作業(yè)成本庫中,成本動因與被分攤成本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
3、答案:×
解析:在平行結轉分步法下,通常采用定額比例法或定額成本法進行產成品和在產品之間的費用分配,但并不意味著不可以用其他方法分配。
4、答案:×
解析:采用標準成本法時,各會計期末或者將成本差異結轉本期損益,或者在已銷產品成本和期末存貨成本之間分配,即在采用結轉本期損益法時,不要求將期末存貨標準成本調整為實際成本。
5、答案:×
解析:當代證券組合理論認為不同股票的投資組合可以降低公司的特定風險(非系統(tǒng)性風險),但組合中股票的種類增加到一定程度,其風險分散化效應就逐漸減弱。投資組合不能分散系統(tǒng)性風險。
6、答案:√
解析:由資本資產定價模式可以得出以上結論。
7、答案:×
解析:變動制造費用以生產預算為基礎來編制。固定制造費用,需要逐項進行預計,通常與本期產量無關,按每期實際需要的支付額預計,然后求出全年數(shù)。
8、答案:√
解析:本題的主要考核點是在變動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費用不需要制定標準成本。如果企業(yè)采用變動成本法計算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因此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中不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因此,不需要制定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如果企業(yè)采用全部成本法計算成本,固定性制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因此單位產品的標準成本中應包括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因此,需要制定固定性制造費用的標準成本。
9、答案:√
解析:若僅以投資報酬率評價投資中心業(yè)績的指標,可能造成投資中心的近期目標與整個企業(yè)的長遠目標的背離,而剩余收益指標避免了投資中心的狹隘本位傾向,可以保持各投資中心獲利目標與公司總的獲利目標達成一致。
10、答案:×
解析: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形下,對于美式期權而言,到期時間越長,價格波動的可能性越大,期權的時間溢價就越高。
四、計算分析題
1、答案:
(1)在完全成本法和變動成本法下確定的期間成本和單位產品的生產成本分別見下表。
解析:本題與第十三章的練習題在變動非生產成本上的處理有一些不同。本題根據(jù)教材412頁的做法進行了調整。這是變動成本法計算的兩個思路。同學們可進行了解。建議考試時如果有這類的題目,按教材的處理方法(也就是本題的處理方法)進行處理。
也可以將二者的方法結合起來,也就是先按教材的方法求出制造邊際貢獻,再在此基礎上減去變動性非生產成本求出產品邊際貢獻,然后在此基礎上再減去固定生產成本。
三種方法的計算實質是相同的,結果也一致,只是形式不同,同學們可對此進行了解。
2、答案:
(1)
第二步驟還原分配率= =1.2415。
第一步驟還原分配率= =1.1351。
(2)從以上的計算結果可以看出,采用綜合結轉的結果,表現(xiàn)在產成品成本中的絕大部分費用是第三年間所耗第二車間半成品的費用,而直接人工、制造費用只是第三車間發(fā)生的費用,在產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較小。顯然,這不符合產品成本構成的實際情況,因而不能據(jù)以從整體企業(yè)角度分析和考核產品成本的構成和水平。因此,在管理上要求從整個企業(yè)的角度分析和考核產品成本的構成和水平時,必須將綜合結轉算出的產成品成本進行還原,從而可以得到按原始成本項目反映的產成品成本構成。
解析:在答疑過程中有幾位同學建議出成本還原的題目以了解還原的思路,我們借本題滿足同學們的要求。其實在第十二章我們出了一個這樣的題目。還原的例題我們教材沒有給出,但提到還原的問題。同學們可認真研究一下。
3、答案:
(1)制調整的資產負債表
(2)填制凈經營資產的預計表,計算資金需求額;
資金總需求額=18200-14000=4200(萬元)
(3)預計可以動用的金融資產(根據(jù)過去的經驗,公司至少保留600萬元的貨幣資金):
2006年底的金融資產=1500(萬元)
可動用的金融資產=1500-600=900(萬元)
(4)預計增加的留存收益
留存收益增加=26000×12%×(1-60%)=1248(萬元)
(5)確定增加的借款額。
需要的外部籌資數(shù)額=4200-900-1248=2052(萬元)
增加借款額=2052(萬元)
解析:
4、答案:(1) 公司股票的β系數(shù)為1.5
(2)公司股票的必要收益率為:5%+1.5×(8%-5%)=9.5%
(3)甲項目的預期收益率:(-5%)×0.4+12%×0.2+17%×0.4=7.2%
(4)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4.9468/(4.9468+7.4202)×(15%-14%)+14%=14.4%
(5)甲項目的預期收益率7.2%小于公司的必要收益率9.5%,不應進行投資。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14.4%高于公司的必在收益率9.5%,應進行投資。
(6)
A方案的稅后成本:
2000=1900×12%×(1-33%)×(P/A,K,3)+1900×(P/S,K,3)
用內插法計算得:K=6.07%
B方案的成本為5%+4%=9%
(7)由于兩個方案的成本都小于乙項目的內含收益率,所以兩個項目在經濟上都可行
(8)由(5)知,甲項目不進行投資
按A方案籌資后的綜合資本成本:
9.5%×(3500+500)/12000+6%×6000/12000+6.07%×2000/12000=7.18%
按B方案籌資后的綜合資本成本:
9.5%×(3500+500)/12000+6%×6000/12000+9%×2000/12000=7.67%
(9)目前的綜合資本成本:
9.5%×(3500+500)/10000+6%×6000/10000=7.4%
A方案籌資后綜合資金成本小于B方案籌資后的綜合資本成本,也小于公司目前的綜合資金成本,所以應該采用A方案。
解析:
五、綜合題
1、答案:
(1)在不考慮期權的前提下,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
第一期:
年折舊=20000×(1-5%)÷5=3800(萬元)
年息稅前利潤=(1.2-0.6)×10000-(400+3800)=1800(萬元)
年息前稅后利潤=1800×(1-25%)=1350(萬元)
經營期第1-4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
=1350+3800
=5150(萬元)
凈殘值損失抵稅=20000×(5%-4%)×25%=50(萬元)
經營期第5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凈殘值收入+凈殘值損失抵稅
=1350+3800+20000×4%+50
=6000(萬元)
凈現(xiàn)值=5150×(P/A,15%,4)+6000×(P/S,15%,5)-20000
=5150×2.855+6000×0.4972-20000
=14703.25+2983.2-20000
=9825.82-10000
=-2313.55(萬元)
第二期:
年折舊=36000(1-5%)÷5=6840(萬元)
年息稅前利潤=(1.2-0.58)×19000-(760+6840)=4180(萬元)
年息前稅后利潤=4180×(1-25%)=3135(萬元)
經營期第1-4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
=3135+6840
=9975(萬元)
凈殘值損失抵稅=36000×(5%-3%)×25%=180(萬元)
經營期第5年經營凈現(xiàn)金流量=息前稅后利潤+折舊+凈殘值收入+凈殘值損失抵稅
=3135+6840+36000×3%+180
=11235(萬元)
凈現(xiàn)值=[9975×(P/A,15%,4)+11235×(P/S,15%,5)]×(P/S,15%,2)
-36000(P/S,5%,2)
=(9975×2.855+11235×0.4972)×0.7561-36000×0.907
=(28478.63+5586.04)×0.7561-32652
=25756.30-32652
=-6895.70(萬元)
在不考慮期權的前提下,由于兩期權的凈現(xiàn)值均小于0,所以均不可行。
(2)在考慮期權的前提下,分析該項目第一期和第二期投資的可行性:
在考慮期權的前提下,可以將第二期投資看作是到期時間為2年的歐式看漲期權。
第二期設備投資的36000萬元是期權的執(zhí)行價格,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按無風險折現(xiàn)率折現(xiàn)為32652萬元[36000÷(1+5%)2];第二期設備投資的經營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34064.67萬元(相當于2006年底的數(shù)額),折現(xiàn)到2005年年初為25757.78萬元[=34064.67÷(1+15%)2],為期權標的資產的目前價格。
根據(jù)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計算:
通過N(0.34)=0.6331和N(0.35)=0.6368之間插值來計算N(0.3464):
N(0.3464)=0.6331+ ×(0.6368-0.6331)=0.6355
N(-0.3464)=1-N(0.3464)=1-0.6355=0.3645
通過N(0.77)=0.7794和N(0.78)=0.7823之間插值來計算N(0.7707):
N(0.7707)=0.7794+ ×(0.7823-0.7794)=0.7796
N(-0.7707)=1-N(0.7707)=1-0.7796=0.2204
=25757.78×0.3645-32652×0.2204
=9388.71-7196.50
=2192.21(萬元)
由于第一期投資考慮期權后的凈現(xiàn)值為-121.34萬元(=-2313.55+2192.21),因此投資第一期和第二期項目均不可行。
解析:本題是按教材的思路來做的,嚴格來講這種做法不符合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要求,原因是期權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32652萬元[=36000÷(1+5%)2]不是按連續(xù)復利計算的,按布萊克一斯科爾斯期權定價模型的要求,期權執(zhí)行價格的現(xiàn)值應按連續(xù)復利計算,應為32573.29萬元[=36000×e ]。在考試時我們要注意題目是不是有具體要求。
2、答案:
(1)
2004年:
資產增加16500-15000=1500(萬元)
經營流動負債和經營長期負債提供(1100+2200)-(1000+2000)=300(萬元)
所以增加長期借款(1500-300)×4500/(4500+7500)=450(萬元)
故長期借款為4500+450=4950(萬元)
增加所有者權益1500-300-450=750(萬元)
年末未分配利潤=2500+750=3250(萬元)
(2)
企業(yè)實體價值=2265×(P/S,15%,1)+2491.5×(P/S,15%,2)+ ×(P/S,15%,2)
=2265×0.8696+2491.5×0.7561+73870.5×0.7561
=59706.9522(萬元)。
(3)
企業(yè)價值
=12000+1665×(P/S,15%,1)+1831.5×(P/S,15%,2)+ ×(P/S,15%,2)
=12000+1665×0.870+1831.5×0.756+59350.5×0.756
=12000+1448.55+1384.61+44868.98
=59702.1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