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洛麗塔》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在2005年12月高調(diào)推出,我對廣告宣傳并沒有寄予太大的希望。促使我把這本書放進(jìn) “購物籃”的,大約是傳說中此書詳盡的注釋和上海譯文出版社列出的納博科夫主要著作的目錄。當(dāng)我拿到書時,版權(quán)頁上的一串?dāng)?shù)字讓我吃了一驚:2006年2 月第3次印刷。就是說,這本書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就加印了兩次!
眾所周知,納博科夫小說的第一個譯者是梅紹武先生。梅先生翻譯的《普寧》第一次為中文納博科夫定下了調(diào)子。1989年,還在大學(xué)讀書的黃建人翻譯了《洛麗塔》。當(dāng)我讀它時,我沒有失望(盡管品位高雅的人指責(zé)它的裝幀異常低俗),納博科夫仍然在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其實我應(yīng)該更準(zhǔn)確地猜測(假如矛盾修辭法被允許的話),黃建人也許熟讀了梅先生的《普寧》,所以在《洛麗塔》中我沒有聽到刺耳的不和諧音。幾年后,剛畢業(yè)的于曉丹也譯出了她的版本。于曉丹的譯本是目前流行最廣并得到公認(rèn)的版本。
幾天前我看到江曉原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學(xué)和道德之間》中有這樣一句:“……主萬老到而奔放的譯文,這是迄今已出版的的《洛麗塔》中譯本?!蔽艺J(rèn)為江曉原先生的這種說法是不負(fù)責(zé)任的,除非他已讀完了《洛麗塔》11種中譯本。我用黃建人、于曉丹的譯本加上英文版對照讀了主萬的譯本,我得出的結(jié)論是主萬譯本既不老到也不奔放,主萬先生雖然是“翻譯界的大家、復(fù)旦大學(xué)和華師大教授,也是學(xué)界熟知的桐城派嫡傳后人,其外祖父是晚清重臣兼書法名家鄭孝胥”,但在他的《洛麗塔》譯本中,這些光環(huán)都是不發(fā)光的。令人震驚的是,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這位大家的水平(仍就譯本來說)尚不及昔日的兩個女生。
對照閱讀三個譯本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盡管沒有哪個譯本是全部正確的,但是譯本之間有矛盾的地方,主萬譯本錯誤的機會要大得多。譯者的信念也在對比中浮現(xiàn)在筆者的印象之中,比如說,黃建人的不避艱險、文氣貫通,于曉丹的求穩(wěn)求準(zhǔn),力求傳神。而主萬呢,筆者看不出他的原則,有時似乎在盡量讓譯文更加漢化,能 “雅”則“雅”,但是譯文中硬譯、不通的地方最多,而且離納博科夫越來越遠(yuǎn)。
文本細(xì)讀。主萬譯文的三大問題
新版《洛麗塔》:一次翻譯事故
理解問題
這種錯誤有時僅從譯文的上下文分析就可看出,熟讀納博科夫的讀者從風(fēng)格也可看出譯文是有問題的。這里列舉兩例:
P13:“那些美麗和藹的人兒對我十分寵愛,還為我深可慨嘆地失去母親而溫柔地加以安慰,流著可貴的眼淚。”
“美麗和藹的人兒”指的是幼年亨伯特父親的女友們,這一句是講她們和幼年亨伯特的關(guān)系?!斑€為我深可慨嘆地失去母親而溫柔地加以安慰”這種累贅句式在主萬譯文中很多。其實這里的原文是非常流暢的(beautiful and kind beings who made much of me and cooed and shed precious tears over my cheerful motherlessness.),這個句子的問題首先是“深可慨嘆”這樣古雅的詞納博科夫是不會放在這里的,其次這個詞也翻錯了。修飾“失去母親”的這個詞“cheerful ”的意思是“愉快的、高興的”,cheers(干杯)就是該詞的另一種形式。而主萬翻譯至此,看到“失去母親”之后,隨心所欲地寫下了“深可慨嘆”這個他鐘愛但原文中不存在的詞。這一句黃建人的翻譯是:“她們可真把我當(dāng)一回事兒,和我說話總是輕言細(xì)語,而且一提到我那快快活活的沒媽的日子就眼淚汪汪?!?BR> 如何評價黃譯?我認(rèn)為“老到、奔放”是合適的。
P42:“日出時那個白癡歇斯底里地發(fā)作起來”。
原文是I derived some fun from that nuptial night and had the idiot in hysterics by sunrise.這一句寫的是亨伯特第一次婚姻的新婚之夜,夫妻雙方都很滿意。但是從主萬的翻譯一點兒都看不出這是在寫新娘子的滿意,讀起來感覺是新娘子在原因不明地發(fā)瘋。黃建人把idiot翻譯成“小傻瓜”是契合氣氛的,黃譯“天亮?xí)r,我的小傻瓜已有幾分歇斯底里”準(zhǔn)確而傳神。
語法問題
P19:“我們相互交談經(jīng)歷。”
“交談”在漢語中恐怕只能算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的。這里帶了賓語顯得句子很別扭。而且意思也不對。compared notes盡管有兩個意思,“交換意見”和“對筆記”。根據(jù)上下文,正確的應(yīng)該是于曉丹的譯文:“我們比較過彼此的日記?!?BR> P19:“洛麗塔呀,你曾經(jīng)這樣愛我!”
這句情不自禁的頓呼語有些駭人。前面亨伯特回憶了他與初戀情人的戀情,最后怎么會突然聯(lián)系到了洛麗塔身上?眾所周知,洛麗塔是不怎么愛亨伯特的。原句是 Oh,Lolita,had you loved me thus!這個倒裝句其實是省掉了if的虛擬結(jié)構(gòu)的條件從句,表示與現(xiàn)在事實相反的條件和結(jié)果。正確翻譯是“哦,洛麗塔,若是你曾這樣愛過我該多好!”
(黃譯)
審美問題
主萬譯本的問題就在這里。我想沒有哪個讀者受得了這樣的句子:“我很清楚萬一荒唐地我成了她的房客,她就會有條不紊地著手對我做出接受一位房客對她可能所意味的一切?!保≒58)“在我和女人的衛(wèi)生關(guān)系方面,我切合實際,詼諧,輕快?!?(P23)還有時常冒出的方言或自創(chuàng)詞:“毛娃子”、“偉男子”、“偉伴侶”等等。最應(yīng)該警惕的恰恰是那些沒有犯語法錯誤的部分。納博科夫之為納博科夫,并不在于他用詞正確,而在于他在創(chuàng)作中所追尋的“語詞的冒險”。小說開頭的段落很多學(xué)習(xí)英文的人都會背誦:“Lolita,light of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我見到的五個譯本中,于曉丹把這種呢喃的迷醉感保存得:“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我們來看看主萬的翻譯:“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加那么些詞,把具有詩意的句子弄得枯燥乏味,難道譯者覺得自己比納博科夫的文采更好些?作家鄭亞洪對這句的評價是“將文學(xué)味剔除得干干凈凈”。主萬在意譯和直譯間一直拿不定主意,他犯的錯好像總是在不該直譯的時候直譯,在不該意譯的時候意譯。而最不應(yīng)該的是改動原作。這樣的例子隱蔽性很強,因為讀起來表面上是 “通”的。不過我也找到了若干例子:
P1:《Do the Senses make Sense?》主萬譯成《理性有意義嗎?》,小說中很多虛構(gòu)的書名都很滑稽,但主萬翻譯得很乏味。于曉丹的翻譯是《意思有意思嗎?》就好多了。這里筆者再奉獻(xiàn)一個可能性:《意義有意義嗎?》
P34:“也許,就在三年以前,我還看見她下學(xué)后正往家走!”這是亨伯特看到一個年輕妓女的夸張感嘆,情緒很急迫。結(jié)果譯文標(biāo)點符號過多,就一點都不急迫了。我們看原文:Perhaps only three years earlier I might have seen her coming home from school!中間沒有一個標(biāo)點符號。
P77:“我費勁地彎下高大的身體準(zhǔn)備鉆進(jìn)車去的時候?!痹氖牵篒 laboriously doubled up my large body in order to crawl in.黃譯是“我還在費力地把自己龐大的身軀折成兩半往車?yán)锱馈?。喜劇性就出來了?BR> P88:“好看的、普通的伊甸園紅蘋果?!毙≌f納博科夫會在這里多此一舉用“普通”一詞?原文是abeautiful,banal,Eden-red apple.“banal”的意思應(yīng)該是“陳腐,老一套”。黃建人的翻譯令人捧腹:“一只年高德劭的伊甸園蘋果?!钡拇_,這個蘋果在誘惑了夏娃之后,又再一次誘惑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犯禁。
P118:“但是先前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報上那個令人激動的專欄中。”在為多義詞選擇意義時,主萬總是要選擇最普通的詞。如果這樣寫作,納博科夫犯得著常常翻《韋伯斯特詞典》嗎?黃建人的翻譯是:“但她以前還從未在這份光芒萬丈的報紙上出過風(fēng)頭?!?BR> P469:“有一剎那我上了一座十分奇怪的安了頂篷的橋,”這一句看上去四平八穩(wěn),絕不可能有任何毛病。但是主萬在這里刪了這句中最調(diào)皮的詞 sheathed.黃建人的翻譯是“一座怪里怪氣的帶頂篷的小橋把我套進(jìn)去了一會兒?!币皇菫檫@個“套”字,我猜納博科夫都懶得寫這一整句。
憂慮與希望
盡管我毫無必要地冒著風(fēng)險把這次翻譯認(rèn)定為一次事故,但我認(rèn)為責(zé)任并不在主萬先生那里。無論如何,一個人翻譯一本書是沒有錯的。筆者看到主萬在譯文中左支右絀、進(jìn)退失據(jù),也時時生出同情之感。假若這本書作為普普通通的第11個(或第111個)版本出現(xiàn),我想是沒有任何人去認(rèn)真對待它的失誤的。但是上海譯文作為目前國內(nèi)的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之一,在推出納博科夫文集這項重大舉措中,隆重推出了這樣一個譯本,我認(rèn)為的確是一個事故。
不過對這套納博科夫文集中的幾本筆者仍充滿希望:《眼睛》、《榮譽》、《天賦》、《阿達(dá)》、《庶出的標(biāo)志》、《透明物體》和《看那些小丑》。正是出于對這些書的期望,筆者才寫下了以上文字。
對出版社來說,在出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堅持專業(yè)性,才能保證一本書的質(zhì)量。所謂專業(yè)性就是不依靠常識來做事。這些常識包括:一個中年男人寫的陰郁鰥夫的小說,并非男人翻得更好;英語水平高的人不一定翻得更好;翻譯經(jīng)驗豐富的人,也不一定翻得好……我想,什么時候,一個外行就一本書的出版幾乎說不上什么有價值的話的時候,這個出版社的專業(yè)性也許就體現(xiàn)出來了。
眾所周知,納博科夫小說的第一個譯者是梅紹武先生。梅先生翻譯的《普寧》第一次為中文納博科夫定下了調(diào)子。1989年,還在大學(xué)讀書的黃建人翻譯了《洛麗塔》。當(dāng)我讀它時,我沒有失望(盡管品位高雅的人指責(zé)它的裝幀異常低俗),納博科夫仍然在用自己的聲音說話。其實我應(yīng)該更準(zhǔn)確地猜測(假如矛盾修辭法被允許的話),黃建人也許熟讀了梅先生的《普寧》,所以在《洛麗塔》中我沒有聽到刺耳的不和諧音。幾年后,剛畢業(yè)的于曉丹也譯出了她的版本。于曉丹的譯本是目前流行最廣并得到公認(rèn)的版本。
幾天前我看到江曉原先生的一篇文章《在文學(xué)和道德之間》中有這樣一句:“……主萬老到而奔放的譯文,這是迄今已出版的的《洛麗塔》中譯本?!蔽艺J(rèn)為江曉原先生的這種說法是不負(fù)責(zé)任的,除非他已讀完了《洛麗塔》11種中譯本。我用黃建人、于曉丹的譯本加上英文版對照讀了主萬的譯本,我得出的結(jié)論是主萬譯本既不老到也不奔放,主萬先生雖然是“翻譯界的大家、復(fù)旦大學(xué)和華師大教授,也是學(xué)界熟知的桐城派嫡傳后人,其外祖父是晚清重臣兼書法名家鄭孝胥”,但在他的《洛麗塔》譯本中,這些光環(huán)都是不發(fā)光的。令人震驚的是,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這位大家的水平(仍就譯本來說)尚不及昔日的兩個女生。
對照閱讀三個譯本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盡管沒有哪個譯本是全部正確的,但是譯本之間有矛盾的地方,主萬譯本錯誤的機會要大得多。譯者的信念也在對比中浮現(xiàn)在筆者的印象之中,比如說,黃建人的不避艱險、文氣貫通,于曉丹的求穩(wěn)求準(zhǔn),力求傳神。而主萬呢,筆者看不出他的原則,有時似乎在盡量讓譯文更加漢化,能 “雅”則“雅”,但是譯文中硬譯、不通的地方最多,而且離納博科夫越來越遠(yuǎn)。
文本細(xì)讀。主萬譯文的三大問題
新版《洛麗塔》:一次翻譯事故
理解問題
這種錯誤有時僅從譯文的上下文分析就可看出,熟讀納博科夫的讀者從風(fēng)格也可看出譯文是有問題的。這里列舉兩例:
P13:“那些美麗和藹的人兒對我十分寵愛,還為我深可慨嘆地失去母親而溫柔地加以安慰,流著可貴的眼淚。”
“美麗和藹的人兒”指的是幼年亨伯特父親的女友們,這一句是講她們和幼年亨伯特的關(guān)系?!斑€為我深可慨嘆地失去母親而溫柔地加以安慰”這種累贅句式在主萬譯文中很多。其實這里的原文是非常流暢的(beautiful and kind beings who made much of me and cooed and shed precious tears over my cheerful motherlessness.),這個句子的問題首先是“深可慨嘆”這樣古雅的詞納博科夫是不會放在這里的,其次這個詞也翻錯了。修飾“失去母親”的這個詞“cheerful ”的意思是“愉快的、高興的”,cheers(干杯)就是該詞的另一種形式。而主萬翻譯至此,看到“失去母親”之后,隨心所欲地寫下了“深可慨嘆”這個他鐘愛但原文中不存在的詞。這一句黃建人的翻譯是:“她們可真把我當(dāng)一回事兒,和我說話總是輕言細(xì)語,而且一提到我那快快活活的沒媽的日子就眼淚汪汪?!?BR> 如何評價黃譯?我認(rèn)為“老到、奔放”是合適的。
P42:“日出時那個白癡歇斯底里地發(fā)作起來”。
原文是I derived some fun from that nuptial night and had the idiot in hysterics by sunrise.這一句寫的是亨伯特第一次婚姻的新婚之夜,夫妻雙方都很滿意。但是從主萬的翻譯一點兒都看不出這是在寫新娘子的滿意,讀起來感覺是新娘子在原因不明地發(fā)瘋。黃建人把idiot翻譯成“小傻瓜”是契合氣氛的,黃譯“天亮?xí)r,我的小傻瓜已有幾分歇斯底里”準(zhǔn)確而傳神。
語法問題
P19:“我們相互交談經(jīng)歷。”
“交談”在漢語中恐怕只能算是“不及物動詞”,不能帶賓語的。這里帶了賓語顯得句子很別扭。而且意思也不對。compared notes盡管有兩個意思,“交換意見”和“對筆記”。根據(jù)上下文,正確的應(yīng)該是于曉丹的譯文:“我們比較過彼此的日記?!?BR> P19:“洛麗塔呀,你曾經(jīng)這樣愛我!”
這句情不自禁的頓呼語有些駭人。前面亨伯特回憶了他與初戀情人的戀情,最后怎么會突然聯(lián)系到了洛麗塔身上?眾所周知,洛麗塔是不怎么愛亨伯特的。原句是 Oh,Lolita,had you loved me thus!這個倒裝句其實是省掉了if的虛擬結(jié)構(gòu)的條件從句,表示與現(xiàn)在事實相反的條件和結(jié)果。正確翻譯是“哦,洛麗塔,若是你曾這樣愛過我該多好!”
(黃譯)
審美問題
主萬譯本的問題就在這里。我想沒有哪個讀者受得了這樣的句子:“我很清楚萬一荒唐地我成了她的房客,她就會有條不紊地著手對我做出接受一位房客對她可能所意味的一切?!保≒58)“在我和女人的衛(wèi)生關(guān)系方面,我切合實際,詼諧,輕快?!?(P23)還有時常冒出的方言或自創(chuàng)詞:“毛娃子”、“偉男子”、“偉伴侶”等等。最應(yīng)該警惕的恰恰是那些沒有犯語法錯誤的部分。納博科夫之為納博科夫,并不在于他用詞正確,而在于他在創(chuàng)作中所追尋的“語詞的冒險”。小說開頭的段落很多學(xué)習(xí)英文的人都會背誦:“Lolita,light ofmy life,fire of my loins.My sin,my soul……”我見到的五個譯本中,于曉丹把這種呢喃的迷醉感保存得:“洛麗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惡,我的靈魂……”我們來看看主萬的翻譯:“洛麗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時也是我的罪惡,我的靈魂,”加那么些詞,把具有詩意的句子弄得枯燥乏味,難道譯者覺得自己比納博科夫的文采更好些?作家鄭亞洪對這句的評價是“將文學(xué)味剔除得干干凈凈”。主萬在意譯和直譯間一直拿不定主意,他犯的錯好像總是在不該直譯的時候直譯,在不該意譯的時候意譯。而最不應(yīng)該的是改動原作。這樣的例子隱蔽性很強,因為讀起來表面上是 “通”的。不過我也找到了若干例子:
P1:《Do the Senses make Sense?》主萬譯成《理性有意義嗎?》,小說中很多虛構(gòu)的書名都很滑稽,但主萬翻譯得很乏味。于曉丹的翻譯是《意思有意思嗎?》就好多了。這里筆者再奉獻(xiàn)一個可能性:《意義有意義嗎?》
P34:“也許,就在三年以前,我還看見她下學(xué)后正往家走!”這是亨伯特看到一個年輕妓女的夸張感嘆,情緒很急迫。結(jié)果譯文標(biāo)點符號過多,就一點都不急迫了。我們看原文:Perhaps only three years earlier I might have seen her coming home from school!中間沒有一個標(biāo)點符號。
P77:“我費勁地彎下高大的身體準(zhǔn)備鉆進(jìn)車去的時候?!痹氖牵篒 laboriously doubled up my large body in order to crawl in.黃譯是“我還在費力地把自己龐大的身軀折成兩半往車?yán)锱馈?。喜劇性就出來了?BR> P88:“好看的、普通的伊甸園紅蘋果?!毙≌f納博科夫會在這里多此一舉用“普通”一詞?原文是abeautiful,banal,Eden-red apple.“banal”的意思應(yīng)該是“陳腐,老一套”。黃建人的翻譯令人捧腹:“一只年高德劭的伊甸園蘋果?!钡拇_,這個蘋果在誘惑了夏娃之后,又再一次誘惑小說中的男女主人公犯禁。
P118:“但是先前從來沒有出現(xiàn)在報上那個令人激動的專欄中。”在為多義詞選擇意義時,主萬總是要選擇最普通的詞。如果這樣寫作,納博科夫犯得著常常翻《韋伯斯特詞典》嗎?黃建人的翻譯是:“但她以前還從未在這份光芒萬丈的報紙上出過風(fēng)頭?!?BR> P469:“有一剎那我上了一座十分奇怪的安了頂篷的橋,”這一句看上去四平八穩(wěn),絕不可能有任何毛病。但是主萬在這里刪了這句中最調(diào)皮的詞 sheathed.黃建人的翻譯是“一座怪里怪氣的帶頂篷的小橋把我套進(jìn)去了一會兒?!币皇菫檫@個“套”字,我猜納博科夫都懶得寫這一整句。
憂慮與希望
盡管我毫無必要地冒著風(fēng)險把這次翻譯認(rèn)定為一次事故,但我認(rèn)為責(zé)任并不在主萬先生那里。無論如何,一個人翻譯一本書是沒有錯的。筆者看到主萬在譯文中左支右絀、進(jìn)退失據(jù),也時時生出同情之感。假若這本書作為普普通通的第11個(或第111個)版本出現(xiàn),我想是沒有任何人去認(rèn)真對待它的失誤的。但是上海譯文作為目前國內(nèi)的外國文學(xué)出版社之一,在推出納博科夫文集這項重大舉措中,隆重推出了這樣一個譯本,我認(rèn)為的確是一個事故。
不過對這套納博科夫文集中的幾本筆者仍充滿希望:《眼睛》、《榮譽》、《天賦》、《阿達(dá)》、《庶出的標(biāo)志》、《透明物體》和《看那些小丑》。正是出于對這些書的期望,筆者才寫下了以上文字。
對出版社來說,在出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堅持專業(yè)性,才能保證一本書的質(zhì)量。所謂專業(yè)性就是不依靠常識來做事。這些常識包括:一個中年男人寫的陰郁鰥夫的小說,并非男人翻得更好;英語水平高的人不一定翻得更好;翻譯經(jīng)驗豐富的人,也不一定翻得好……我想,什么時候,一個外行就一本書的出版幾乎說不上什么有價值的話的時候,這個出版社的專業(yè)性也許就體現(xiàn)出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