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核心是兩種融資方式的特征,要求考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礎上,清晰分辨兩種融資方式的不同特點,并熟練掌握不同融資方式所包括的融資種類。由于兩種融資方式的特征差異顯著,采取對比記憶效果較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不同融資方式所主導的金融體系的區(qū)別。對于融資方式與貨幣流通的關系,需要熟練掌握中央銀行和商業(yè)銀行在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加速貨幣流通、擴大貨幣供應量的機理,并掌握直接融資擴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一)掌握直接融資的概念、種類和特征
1.直接融資的概念
資金盈余單位與資金短缺單位相互之間直接進行協議,或者前者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后者發(fā)行的有價證券,實現資金轉移,從而完成資金融通的過程。
它的基本特點是融資雙方不經過銀行等中介直接成交。
投資銀行、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或組織只是充當代理人的角色。
2.直接融資的種類
(1)股票融資
(2)債券融資
(3)商業(yè)信用——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聯系的資金融通形式。主要表現為兩類:一類是提供商品的商業(yè)信用,如企業(yè)間的商品賒銷、分期付款等;另一類是提供貨幣的商業(yè)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礎上發(fā)生的預付定金、預付貨款等。
(4)國家信用——以國家為主體的資金融通活動。主要表現形式為國家通過發(fā)行政府債券來籌措資金。
(5)消費信用——企業(yè)、金融機構對個人以商品或貨幣形式提供的信用。其中,屬于直接融資的主要是企業(yè)通過分期付款形式向個人消費者賒銷房屋或者高檔耐用消費品。
(6)民間個人信用——民間個人之間的資金融通活動,習慣上稱為民間信用或者個人信用。
3.直接融資的特征
(1)直接性——資金需求者直接從資金供應者手中獲得資金,并在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建立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
(2)分散性——直接融資在無數個企業(yè)、政府與個人之間進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3)信譽差異較大——直接融資是在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或者企業(yè)與個人之間進行的,而不同的企業(yè)或者個人,其信譽好壞有較大差異。
(4)部分具有不可逆性——如發(fā)行股票所得資金是不需要返還的,股票只能夠在不同投資者之間互相轉讓。
(5)相對較強的自主性——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融資者可以自己決定融資的對象和數量。
(二)掌握間接融資的概念、種類和特征
1.間接融資的概念
資金盈余單位與資金短缺單位之間不發(fā)生直接關系,而是分別與金融機構發(fā)生一筆獨立的交易,即資金盈余單位通過存款,或者購買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發(fā)行的有價證券等形式,將其暫時閑置的資金先行提供給這些金融中介機構,然后再由這些金融機構以貸款、貼現等形式,或通過購買需要資金的單位發(fā)行的有價證券,把資金提供給資金短缺單位使用,從而實現資金融通的過程。
其基本特點是資金融通通過金融中介進行,它由金融機構籌集資金和運用資金兩個環(huán)節(jié)構成,資金盈余單位與短缺單位都要與銀行發(fā)生一筆單獨的交易。金融機構不是一般的代理人,而是一個獨立的交易主體,資金盈余單位對金融機構的要求權與金融機構對從該單位所獲資金的具體運用無關。
2.間接融資的分類
(1)銀行信用——以貨幣形式向企業(yè)和個人提供的信用,是以銀行等作為中介機構進行的資金融通形式。
(2)消費信用——屬于間接融資的消費信用,主要是指銀行向個人消費者提供的用于購買住房或者其他耐用消費品的貸款。
3.間接融資的特征
(1)間接性——資金需求者和資金初始供應者之間不發(fā)生直接借貸關里,資金初始供應者與資金需求者只是與金融中介機構發(fā)生融資關系。
(2)相對集中性——間接融資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進行。在多數情況下,金融中介一方面面對資金供應者群體,另一方面面對資金需求者群體。金融機構在間接融資中具有融資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3)信譽差異較小——間接融資相對集中于金融機構,世界各國對于金融機構的管理一般都較嚴格,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也多受到相應穩(wěn)健性經營管理原則的約束,加上一些國家還實行了存款保險制度。因此,相對于直接融資來說,間接融資的信譽程度較高。
(4)全部具有可逆性——通過金融中介的間接融資均屬于借貸性融資,到期均必須返還,并支付利息,具有可逆性。
(5)融資主動權主要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資金的初始供應者雖然有供應資金的主動權,但是這種主動權實際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間接融資的主動權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中介支配。
4.融資的其他分類
融資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角度加以分類,不同的融資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特點。
例題:單選
根據融資的形態(tài)不同,融資可以分為( )。
A.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B.借貸性融資與投資性融資
C.國內融資與國際融資 D.貨幣性融資與實物性融資
答案:D
(三)熟悉融資方式與金融體系的關系
為了充分發(fā)揮不同融資方式的積極作用,世界各國在采取融資方式時,往往根據國情不同或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水平,選擇不同的發(fā)展模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金融體系。
1.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
在這種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比重較大,市場較為不發(fā)達,金融機構種類較少,儲蓄主要通過銀行類機構中介給資金使用者。銀行一方面吸收儲蓄,另一方面發(fā)放貸款,風險資本只能來自留存利潤或直接來自少數儲蓄者。在發(fā)達國家中,這種金融體系以法國、德國和日本最為典型,包括我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資本市場發(fā)展較為落后,金融體系大多也屬于這種類型。
2.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
在這種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比重較大,金融市場發(fā)達,金融機構種類繁多,企業(yè)更多地依賴包括風險資本在內的外部融資,而且融資更多地通過金融市場,而不是金融中介進行。這種金融體系主要存在于發(fā)達國家,以英國和美國最為典型。而且,出現了新的特征: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越來越依賴金融市場。
例題:單選
下列關于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直接融資比重大
B.金融機構種類少
c.企業(yè)融資更多依賴于包括風險資本在內的外部融資
D.企業(yè)融資更多通過金融市場進行
答案:B
(四)熟悉融資方式與貨幣流通的關系
首先看間接融資與貨幣流通
1.商業(yè)銀行間接融資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
信用貨幣通過兩條渠道被創(chuàng)造出來:
(1)中央銀行創(chuàng)造基礎貨幣。中央銀行通過向金融機構發(fā)放貸款、收購金銀以及外匯、向財政部門提供貸款或者給予透支,把基礎貨幣投人到經濟運行之中。中央銀行最初提供的基礎貨幣表現為一般銀行和財政部門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然后一部分被提取現鈔,進而表現為現鈔發(fā)行和在中央銀行存款兩種形態(tài)。
(2)商業(yè)銀行系統通過信用活動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商業(yè)銀行利用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通過間接融資活動,創(chuàng)造出多于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的貨幣供應量。隨著商業(yè)銀行融資活動的繼續(xù)進行,多次融資的結果,將使得貨幣供應量若干倍于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量。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的能力不是無限的,要受到基礎貨幣量、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必要的備付金率和客戶提現率的制約。
例題:多選
在現代信用貨幣條件下,創(chuàng)造信用貨幣的途徑有( )。
A.中央銀行創(chuàng)造基礎貨幣
B.商業(yè)銀行通過信用活動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
c.投資銀行創(chuàng)造股票
D.財政部創(chuàng)造公債券
E.企業(yè)創(chuàng)造商業(yè)票據
答案:AB
2.非銀行金融機構間接融資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此處非銀行金融機構指不能辦理轉帳結算和吸收活期存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活動不會擴大貨幣供應量。這主要是因為這類機構不能像商業(yè)銀行系統那樣在貸出款項后,在自身負債方向同時增加新的負債金額。非銀行金融機構只是把委托單位原來在銀行的存款轉借給另外一家企業(yè),使委托單位原來在銀行的存款,轉變成借款單位在銀行的存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變成了委托單位的債務人和借款單位的債權人。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活動可以產生加速貨幣流通的效應。企業(yè)等單位將暫時不用的資金交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加以融通之后,就會變成其他單位立即可以使用的資金,形成社會購買力。這無疑有利于加速貨幣流通速度,擴大本期社會總需求。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進人拆借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用銀行拆借資金辦理融資業(yè)務,實際上也起到了擴大貨幣供應量的作用。
再看直接融資與貨幣流通
直接融資會減少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嗎?
3.擴大直接融資的主要問題
(1)直接融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來以儲蓄存款形式存在的貨幣供應量,轉變成為以企業(yè)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貨幣供應量,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社會總需求。
(2)直接融資可能使得原先已經過大的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可能會惡化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的合理比例。
(3)由于大量資金脫離了銀行的控制,因此為貨幣政策的制訂和實施增加了復雜性和難度。
核心是兩種融資方式的特征,要求考生在掌握概念的基礎上,清晰分辨兩種融資方式的不同特點,并熟練掌握不同融資方式所包括的融資種類。由于兩種融資方式的特征差異顯著,采取對比記憶效果較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理解不同融資方式所主導的金融體系的區(qū)別。對于融資方式與貨幣流通的關系,需要熟練掌握中央銀行和商業(yè)銀行在貨幣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加速貨幣流通、擴大貨幣供應量的機理,并掌握直接融資擴大對宏觀經濟的影響。
(一)掌握直接融資的概念、種類和特征
1.直接融資的概念
資金盈余單位與資金短缺單位相互之間直接進行協議,或者前者在金融市場上購買后者發(fā)行的有價證券,實現資金轉移,從而完成資金融通的過程。
它的基本特點是融資雙方不經過銀行等中介直接成交。
投資銀行、證券交易所等金融機構或組織只是充當代理人的角色。
2.直接融資的種類
(1)股票融資
(2)債券融資
(3)商業(yè)信用——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互相提供的,和商品交易直接相聯系的資金融通形式。主要表現為兩類:一類是提供商品的商業(yè)信用,如企業(yè)間的商品賒銷、分期付款等;另一類是提供貨幣的商業(yè)信用,如在商品交易基礎上發(fā)生的預付定金、預付貨款等。
(4)國家信用——以國家為主體的資金融通活動。主要表現形式為國家通過發(fā)行政府債券來籌措資金。
(5)消費信用——企業(yè)、金融機構對個人以商品或貨幣形式提供的信用。其中,屬于直接融資的主要是企業(yè)通過分期付款形式向個人消費者賒銷房屋或者高檔耐用消費品。
(6)民間個人信用——民間個人之間的資金融通活動,習慣上稱為民間信用或者個人信用。
3.直接融資的特征
(1)直接性——資金需求者直接從資金供應者手中獲得資金,并在資金供應者和資金需求者之間建立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
(2)分散性——直接融資在無數個企業(yè)、政府與個人之間進行,具有一定的分散性。
(3)信譽差異較大——直接融資是在企業(yè)與企業(yè)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或者企業(yè)與個人之間進行的,而不同的企業(yè)或者個人,其信譽好壞有較大差異。
(4)部分具有不可逆性——如發(fā)行股票所得資金是不需要返還的,股票只能夠在不同投資者之間互相轉讓。
(5)相對較強的自主性——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融資者可以自己決定融資的對象和數量。
(二)掌握間接融資的概念、種類和特征
1.間接融資的概念
資金盈余單位與資金短缺單位之間不發(fā)生直接關系,而是分別與金融機構發(fā)生一筆獨立的交易,即資金盈余單位通過存款,或者購買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發(fā)行的有價證券等形式,將其暫時閑置的資金先行提供給這些金融中介機構,然后再由這些金融機構以貸款、貼現等形式,或通過購買需要資金的單位發(fā)行的有價證券,把資金提供給資金短缺單位使用,從而實現資金融通的過程。
其基本特點是資金融通通過金融中介進行,它由金融機構籌集資金和運用資金兩個環(huán)節(jié)構成,資金盈余單位與短缺單位都要與銀行發(fā)生一筆單獨的交易。金融機構不是一般的代理人,而是一個獨立的交易主體,資金盈余單位對金融機構的要求權與金融機構對從該單位所獲資金的具體運用無關。
2.間接融資的分類
(1)銀行信用——以貨幣形式向企業(yè)和個人提供的信用,是以銀行等作為中介機構進行的資金融通形式。
(2)消費信用——屬于間接融資的消費信用,主要是指銀行向個人消費者提供的用于購買住房或者其他耐用消費品的貸款。
3.間接融資的特征
(1)間接性——資金需求者和資金初始供應者之間不發(fā)生直接借貸關里,資金初始供應者與資金需求者只是與金融中介機構發(fā)生融資關系。
(2)相對集中性——間接融資通過金融中介機構進行。在多數情況下,金融中介一方面面對資金供應者群體,另一方面面對資金需求者群體。金融機構在間接融資中具有融資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3)信譽差異較小——間接融資相對集中于金融機構,世界各國對于金融機構的管理一般都較嚴格,金融機構自身的經營也多受到相應穩(wěn)健性經營管理原則的約束,加上一些國家還實行了存款保險制度。因此,相對于直接融資來說,間接融資的信譽程度較高。
(4)全部具有可逆性——通過金融中介的間接融資均屬于借貸性融資,到期均必須返還,并支付利息,具有可逆性。
(5)融資主動權主要掌握在金融中介手中——資金的初始供應者雖然有供應資金的主動權,但是這種主動權實際上受到一定限制。因此,間接融資的主動權在很大程度上受金融中介支配。
4.融資的其他分類
融資還可以從其他不同角度加以分類,不同的融資方式具有不同的作用特點。
例題:單選
根據融資的形態(tài)不同,融資可以分為( )。
A.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 B.借貸性融資與投資性融資
C.國內融資與國際融資 D.貨幣性融資與實物性融資
答案:D
(三)熟悉融資方式與金融體系的關系
為了充分發(fā)揮不同融資方式的積極作用,世界各國在采取融資方式時,往往根據國情不同或資本市場的發(fā)展水平,選擇不同的發(fā)展模式,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金融體系。
1.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
在這種金融體系中,間接融資比重較大,市場較為不發(fā)達,金融機構種類較少,儲蓄主要通過銀行類機構中介給資金使用者。銀行一方面吸收儲蓄,另一方面發(fā)放貸款,風險資本只能來自留存利潤或直接來自少數儲蓄者。在發(fā)達國家中,這種金融體系以法國、德國和日本最為典型,包括我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由于資本市場發(fā)展較為落后,金融體系大多也屬于這種類型。
2.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
在這種金融體系中,直接融資比重較大,金融市場發(fā)達,金融機構種類繁多,企業(yè)更多地依賴包括風險資本在內的外部融資,而且融資更多地通過金融市場,而不是金融中介進行。這種金融體系主要存在于發(fā)達國家,以英國和美國最為典型。而且,出現了新的特征:金融機構的資金來源和資金運用越來越依賴金融市場。
例題:單選
下列關于市場主導的金融體系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直接融資比重大
B.金融機構種類少
c.企業(yè)融資更多依賴于包括風險資本在內的外部融資
D.企業(yè)融資更多通過金融市場進行
答案:B
(四)熟悉融資方式與貨幣流通的關系
首先看間接融資與貨幣流通
1.商業(yè)銀行間接融資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
信用貨幣通過兩條渠道被創(chuàng)造出來:
(1)中央銀行創(chuàng)造基礎貨幣。中央銀行通過向金融機構發(fā)放貸款、收購金銀以及外匯、向財政部門提供貸款或者給予透支,把基礎貨幣投人到經濟運行之中。中央銀行最初提供的基礎貨幣表現為一般銀行和財政部門在中央銀行的存款,然后一部分被提取現鈔,進而表現為現鈔發(fā)行和在中央銀行存款兩種形態(tài)。
(2)商業(yè)銀行系統通過信用活動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商業(yè)銀行利用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通過間接融資活動,創(chuàng)造出多于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的貨幣供應量。隨著商業(yè)銀行融資活動的繼續(xù)進行,多次融資的結果,將使得貨幣供應量若干倍于中央銀行提供的基礎貨幣量。商業(yè)銀行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的能力不是無限的,要受到基礎貨幣量、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必要的備付金率和客戶提現率的制約。
例題:多選
在現代信用貨幣條件下,創(chuàng)造信用貨幣的途徑有( )。
A.中央銀行創(chuàng)造基礎貨幣
B.商業(yè)銀行通過信用活動創(chuàng)造貨幣供應量
c.投資銀行創(chuàng)造股票
D.財政部創(chuàng)造公債券
E.企業(yè)創(chuàng)造商業(yè)票據
答案:AB
2.非銀行金融機構間接融資對貨幣供應量的影響
此處非銀行金融機構指不能辦理轉帳結算和吸收活期存款的非銀行金融機構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活動不會擴大貨幣供應量。這主要是因為這類機構不能像商業(yè)銀行系統那樣在貸出款項后,在自身負債方向同時增加新的負債金額。非銀行金融機構只是把委托單位原來在銀行的存款轉借給另外一家企業(yè),使委托單位原來在銀行的存款,轉變成借款單位在銀行的存款,而非銀行金融機構則變成了委托單位的債務人和借款單位的債權人。
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間接融資活動可以產生加速貨幣流通的效應。企業(yè)等單位將暫時不用的資金交給非銀行金融機構并加以融通之后,就會變成其他單位立即可以使用的資金,形成社會購買力。這無疑有利于加速貨幣流通速度,擴大本期社會總需求。隨著非銀行金融機構進人拆借市場,非銀行金融機構利用銀行拆借資金辦理融資業(yè)務,實際上也起到了擴大貨幣供應量的作用。
再看直接融資與貨幣流通
直接融資會減少銀行的信貸資金來源嗎?
3.擴大直接融資的主要問題
(1)直接融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原來以儲蓄存款形式存在的貨幣供應量,轉變成為以企業(yè)活期存款形式存在的貨幣供應量,加快貨幣流通速度,影響社會總需求。
(2)直接融資可能使得原先已經過大的固定資產投資規(guī)模變得更加難以控制,可能會惡化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的合理比例。
(3)由于大量資金脫離了銀行的控制,因此為貨幣政策的制訂和實施增加了復雜性和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