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0年代以來,大學評價成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重要的內(nèi)容之一。大學評價又可以分為排名和非排名兩種,其中大學排名常常成為全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也是高等教育界內(nèi)部紛爭不已的一個方面。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日本的經(jīng)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從自我評價到第三者評價
日本大學審議會1991年曾提出大學改革的兩大內(nèi)容,一是大學設置基準的大綱化、簡要化,二是大學的自我評價。這兩項改革被有關學者比喻為大學改革這架“馬車”上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
隨后,文部省對《大學設置基準》作了較大幅度的修訂。有關建立大學自我評價制度的內(nèi)容被列入設置基準,成為大學的義務。據(jù)1998年初的調(diào)查,97.8%的大學建立了自我評價機構。到1997年,國立大學的100%、所有大學的88%實施了自我評價,有的學校還已經(jīng)實施了2輪或3輪自我評價。例如東京大學已實施3次自我評價,先后出版了3本《東京大學:現(xiàn)狀與課題》報告。1992年第的報告是綜合性的,包括各二級機構的自我檢查和評價報告書,但以后兩次的報告以專題形式出現(xiàn),各二級機構的報告書不再編入。1996年第二次報告的主題是“本科教育”,2000年第三次報告的主題是“全球化中的東京大學”,今年可能又將出版第四次報告。我2002—2003年工作所在的東洋大學是日本第一批實施自我評價的私立大學之一,該校給了我一本《東洋大學的現(xiàn)狀與課題:1995年度自我檢查和評價報告書》,該書為為A4開本,不計目錄,共702頁。主要內(nèi)容包括:大學概要(含理念、目的),自我檢查和評價活動的實施經(jīng)過,教學改革的框架措施,各學部的現(xiàn)狀與課題,研究生院各研究科的現(xiàn)狀與課題,各研究所的現(xiàn)狀與課題,圖書館的現(xiàn)狀與課題,國際交流的現(xiàn)狀與課題,研究活動的現(xiàn)狀,各位教員的研究業(yè)績等。
據(jù)調(diào)查,自我評價對大學改革作用大的領域是課程與教學方法,有助于大學改善教育狀況,也有部分學校認為自我評價對改善研究狀況和加強大學與社會、產(chǎn)業(yè)界的聯(lián)系有所幫助。但自我評價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突出的是各大學缺少評價專家和評價結果在各大學之間難以比較。
于是,從1995年起,東京大學等少數(shù)大學開始實施校外評價。到1997年,15.1%的大學實施了校外評價。實施校外評價聘請的校外人士包括外校的教師、大學行政管理者、產(chǎn)業(yè)界人士和行政官員等。1996年,大學基準協(xié)會提倡實施相互評價,但大學可以選擇是否參加這種評價,也沒有發(fā)表這種評價報告的義務。進入21世紀后,對大學實施在大學自身與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評價成為日本“大學結構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2000年,日本成立了專司高等教育評價工作的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該機構主要對國立大學進行評價,包括以大學整體為對象的評價(但每年確定一個重點,如從2002年開始的評價重點是“國際合作與交流”)、按學科分別對教學和研究進行的評價(每一學科每5年輪到)。評價的過程是:先由大學評價和學位授予機構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等等,然后由各大學開展自我評價并將結果報該機構,后由該機構結合實地考察得出評價結果并通知學校、公之于眾。2002年,日本國會立法,創(chuàng)立對包括私立大學在內(nèi)的所有大學的認定評價制度。我在日本時,多次參加有關私立大學組織的一些研討活動,了解到日本私立大學協(xié)會正在醞釀建立獨自的評價機構。
據(jù)日本學者研究,所謂大學評價有五大要素:一是評價的目的,包括強化教育、研究活動,提高管理運營效率,保證質(zhì)量,作為資源分配的指標,向社會說明大學的情況,還有排名等等。二是為誰進行評價?為大學自身,或為與大學利益相關的人或機構,包括政府、資金提供者、畢業(yè)生、在校生、職員及全社會。三是評價的對象,包括教師、職員、學生個人及機構的研究、教育、社會服務等活動,還有管理運營。四是評價的方法,有自我檢查、同行評議等,關鍵是確立什么樣的評價指標。五是實施評價的主體,包括專門機構、專家、同事、大眾媒體、作為顧客的學生、雇用畢業(yè)生的企業(yè)等。所謂大學評價,就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復雜體系(五元矩陣)。問題:目前日本的大學評價需要在這五元矩陣的哪些點上著力?
從自我評價到第三者評價
日本大學審議會1991年曾提出大學改革的兩大內(nèi)容,一是大學設置基準的大綱化、簡要化,二是大學的自我評價。這兩項改革被有關學者比喻為大學改革這架“馬車”上的兩個“車輪”,缺一不可。
隨后,文部省對《大學設置基準》作了較大幅度的修訂。有關建立大學自我評價制度的內(nèi)容被列入設置基準,成為大學的義務。據(jù)1998年初的調(diào)查,97.8%的大學建立了自我評價機構。到1997年,國立大學的100%、所有大學的88%實施了自我評價,有的學校還已經(jīng)實施了2輪或3輪自我評價。例如東京大學已實施3次自我評價,先后出版了3本《東京大學:現(xiàn)狀與課題》報告。1992年第的報告是綜合性的,包括各二級機構的自我檢查和評價報告書,但以后兩次的報告以專題形式出現(xiàn),各二級機構的報告書不再編入。1996年第二次報告的主題是“本科教育”,2000年第三次報告的主題是“全球化中的東京大學”,今年可能又將出版第四次報告。我2002—2003年工作所在的東洋大學是日本第一批實施自我評價的私立大學之一,該校給了我一本《東洋大學的現(xiàn)狀與課題:1995年度自我檢查和評價報告書》,該書為為A4開本,不計目錄,共702頁。主要內(nèi)容包括:大學概要(含理念、目的),自我檢查和評價活動的實施經(jīng)過,教學改革的框架措施,各學部的現(xiàn)狀與課題,研究生院各研究科的現(xiàn)狀與課題,各研究所的現(xiàn)狀與課題,圖書館的現(xiàn)狀與課題,國際交流的現(xiàn)狀與課題,研究活動的現(xiàn)狀,各位教員的研究業(yè)績等。
據(jù)調(diào)查,自我評價對大學改革作用大的領域是課程與教學方法,有助于大學改善教育狀況,也有部分學校認為自我評價對改善研究狀況和加強大學與社會、產(chǎn)業(yè)界的聯(lián)系有所幫助。但自我評價制度也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突出的是各大學缺少評價專家和評價結果在各大學之間難以比較。
于是,從1995年起,東京大學等少數(shù)大學開始實施校外評價。到1997年,15.1%的大學實施了校外評價。實施校外評價聘請的校外人士包括外校的教師、大學行政管理者、產(chǎn)業(yè)界人士和行政官員等。1996年,大學基準協(xié)會提倡實施相互評價,但大學可以選擇是否參加這種評價,也沒有發(fā)表這種評價報告的義務。進入21世紀后,對大學實施在大學自身與政府之外的第三方評價成為日本“大學結構改革”的三大任務之一。2000年,日本成立了專司高等教育評價工作的大學評價與學位授予機構,該機構主要對國立大學進行評價,包括以大學整體為對象的評價(但每年確定一個重點,如從2002年開始的評價重點是“國際合作與交流”)、按學科分別對教學和研究進行的評價(每一學科每5年輪到)。評價的過程是:先由大學評價和學位授予機構制定具體的評價指標體系等等,然后由各大學開展自我評價并將結果報該機構,后由該機構結合實地考察得出評價結果并通知學校、公之于眾。2002年,日本國會立法,創(chuàng)立對包括私立大學在內(nèi)的所有大學的認定評價制度。我在日本時,多次參加有關私立大學組織的一些研討活動,了解到日本私立大學協(xié)會正在醞釀建立獨自的評價機構。
據(jù)日本學者研究,所謂大學評價有五大要素:一是評價的目的,包括強化教育、研究活動,提高管理運營效率,保證質(zhì)量,作為資源分配的指標,向社會說明大學的情況,還有排名等等。二是為誰進行評價?為大學自身,或為與大學利益相關的人或機構,包括政府、資金提供者、畢業(yè)生、在校生、職員及全社會。三是評價的對象,包括教師、職員、學生個人及機構的研究、教育、社會服務等活動,還有管理運營。四是評價的方法,有自我檢查、同行評議等,關鍵是確立什么樣的評價指標。五是實施評價的主體,包括專門機構、專家、同事、大眾媒體、作為顧客的學生、雇用畢業(yè)生的企業(yè)等。所謂大學評價,就是由這些要素構成的復雜體系(五元矩陣)。問題:目前日本的大學評價需要在這五元矩陣的哪些點上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