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游考試傳說典故:貴州確立“省籍”

字號:

當(dāng)朱元璋在撒手而去之時,貴州建省未竟之事不知是否在他心中牽念,而為了爭奪繼承權(quán),他的兒子朱棣與孫子孝文帝展開了血火中的爭奪戰(zhàn),朱棣最終成功,即為后來的永樂皇帝,成為詔令貴州建省的發(fā)布者;而落敗的孝文帝,民間也有他流落貴州的傳言,這一對生死冤家般的叔侄,竟然都跟貴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到了1413年(永樂十一年),貴州建省在籌謀了數(shù)十年之后,似乎終于到了瓜熟蒂落的這一天。一方面,經(jīng)過幾十年的發(fā)展,此時的明王朝正處在如日中天之際,有能力應(yīng)對危機,另一方面,土司制度的落后性也一步步暴露,明王朝只是在選擇時機,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機會終于來了,在這一年,思南宣慰使田宗鼎與思州宣慰使田琛為爭一片沙坑地,攻戰(zhàn)不休。為解決雙方爭執(zhí),永樂皇帝先是派遣大臣蔣廷瓚前往調(diào)查,同時還親自接見了思州宣慰使田琛,用嚴厲的口氣告誡他不要挑起戰(zhàn)火。但“土皇帝”田琛卻將皇帝的金口玉言不當(dāng)回事,一到家鄉(xiāng)雙方又展開仇殺。
    連皇帝的招呼都不聽,那只有平叛了。御令一下,5萬明軍在鎮(zhèn)元侯顧成的率領(lǐng)下深入其境,田琛、田宗鼎很快便被明軍捕獲,隨后被押往京師問斬,這兩個“土皇帝”為了一片沙坑地丟了腦袋,而他們所轄的思南、思州兩地也被永樂皇帝一不做、二不休,分為八府四州,一把手全部由朝廷委派,同時在此基礎(chǔ)上,在貴陽建貴州布政使司。蔣廷瓚出任布政使,成為貴州歷第一位“省長”。貴州建省,終于在血火中迎來了這歷史性的一步。
    1413年的貴州,雖然已是一省之“尊”,但其時面積只有現(xiàn)在的三分之一:黔北、黔西北許多地區(qū)還歸四川,黔西南有些地方,整個地域主要包括東面新開八府四州,西南的貴州宣慰司及安順等三州,中間是一條驛道,如一個啞鈴形狀。轄區(qū)人口也不過一百數(shù)十萬,“財政收入”在全國省份中更是名符其實的“小字輩”,尚不及江南一大縣。
    因為“分量輕”,1413年成立的貴州省數(shù)次面臨被取消“省籍”的危險。第一次面臨這樣的窘境是在1439年,此時建省不過26年,御史李方言便向皇帝上了一奏,理由就是“貴州地不廣、人不多”,“撤了算了”。此后一個世紀內(nèi),類似的提議還有3次,讓我們這些后輩無不為貴州省“前途”捏把汗,好在皇帝不準奏,所有的提議都“胎死腹中”。
    于是,將貴州省“做大做強”便成了此后貴州人的夢想。明朝萬歷年間,平定播州楊應(yīng)龍叛亂,播州土司被改土歸流,貴州省的面積第一次得以擴大;此后,在清朝雍正年間,原屬四川的遵義軍民府和烏撒軍民府劃歸貴州,又將原屬湖南的天柱、鎮(zhèn)遠等六衛(wèi)及原屬廣西的貞豐、安龍等數(shù)縣劃入貴州,于是,貴州省最終在地域規(guī)模上與今天的貴州相當(dāng),1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從此成為承載每個貴州人夢想與耕耘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