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中國行政史試題

字號:

第一部分 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1分,共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
    1.中國封建社會地方政府行政體制的變革主要是基于( )
    A.中央集權與地方割據(jù)的矛盾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C.君主與領主的矛盾 D.地方豪強與當?shù)卣拿?BR>    2.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lián)盟領導集團通過民主推選軍事首長的制度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舉薦制 D.考任制
    3.春秋戰(zhàn)國時期軍賦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將軍賦落實到( )
    A.人頭 B.等級 C.田畝 D.宗族
    4.漢武帝揭開了漢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漢成帝時,形成了( )
    A.三公宰相制 B.四岳制 C.內(nèi)閣制 D.六部制
    5.北魏宣武帝時,以年資作為續(xù)用和提升官吏的標準,這種制度稱之為( )
    A.九品中正制 B.停年格制 C.任期制 D.門閥制
    6.東漢末年,提出“惟才是舉”選官原則的是( )
    A.曹操 B.諸葛亮 C.劉備 D.孫權
    7.隋唐尚書省下轄六部為( )
    A.吏、監(jiān)、戶、兵、刑、工 B.吏、戶、禮、兵、刑、工
    C.兵、刑、祿、工、禮、寺 D.刑、吏、戶、寺、監(jiān)、工
    8.五代時期,掌握軍政兩方面決策大權,并擁有軍務方面執(zhí)行權的中樞機構是( )
    A.三司使 B.軍巡院 C.中書門下 D.樞密院
    9.宋代皇帝的后裁決以詔敕的形式公布,有“內(nèi)、外制”之分,負責“內(nèi)制”的是( )
    A.中書舍人 B.翰林學士 C.尚書省 D.御史臺
    10.元代高行政機關是( )
    A.樞密院 B.宣政院 C.尚書省 D.中書省
    11.金代在女真族聚居區(qū)設置的相當于州、縣的兩級地方行政單位是( )
    A.投下軍州 B.達魯花赤 C.猛安謀克 D.五京道
    12.明代對各級官員和人民進行秘密偵察的特務機構是( )
    A.六科 B.廠衛(wèi) C.都察院 D.十三道
    13.唐朝時期,政事堂經(jīng)歷了門下政事堂和中書政事堂兩個階段,到唐玄宗開元十一年,政事堂改稱( )
    A.中書門下 B.正廳 C.內(nèi)閣 D.樞密院
    14.明代負責宣布和執(zhí)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征收賦稅的地方機構是( )
    A.提刑按察使司 B.都指揮使司 C.承宣布政使司 D.都總管司
    15.清初對京官的考察稱為( )
    A.考滿 B.京察 C.磨勘 D.大計
    16.清政府的“預備立憲”開始于( )
    A.設立外務部 B.“厘定官制” C.設立學部 D.設立商部
    17.廣州國民政府掌握全國政務的高行政機關是( )
    A.國民政府委員會 B.總統(tǒng)府 C.總理府 D.國務會議
    18.南京臨時政府的核心是( )
    A.國務院 B.參議院 C.臨時大總統(tǒng) D.內(nèi)務總長
    19.依南京國民政府1935年公布的《公務員考績獎懲條例》懲處分為解職、記過和( )
    A.罰款 B.降級 C.開除 D.警告
    20.抗戰(zhàn)前南京國民政府的高考試機關是( )
    A.典試委員會 B.試務處 C.考試委員會 D.考試院
    21.1938年3月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通過決議,決定正式設立的“民意機關”是( )
    A.國防高委員會 B.國民參政會 C.國民政府委員會 D.國民大會
    22.1949年1月1日,南京政府為了整頓日趨腐敗的吏治,公布了所謂的“三法”,即《公務員任用法》、《公務員俸級法》和( )
    A.《公務員敘級條例》 B.《公務人員升等考試法》
    C.《公務員考績法》 D.《公務員服務法》
    23.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級蘇維埃政府主席產(chǎn)生的方式是( )
    A.選舉制 B.委任制 C.聘任制 D.推薦制
    24.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過了《關于統(tǒng)一抗日根據(jù)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正式確立抗日根據(jù)地的領導體制為( )
    A.一元化 B.二元化 C.委員會制 D.合議制
    25.解放戰(zhàn)爭時期,對各大區(qū)人民政府、各城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的領導統(tǒng)一集中于( )
    A.國務院 B.政務院 C.中國共產(chǎn)黨中央委員會 D.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前的字母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多選、少選、錯選均無分。
    1.中國奴隸制時代行政管理的特色主要體現(xiàn)為( )
    A.強烈的神權色彩 B.等級君主制的國家結構 C.以血緣關系為紐帶
    D.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 E.原始民主遺風的殘留
    2.春秋時期的賦稅制度改革包括( )
    A.田稅 B.徭役 C.人頭稅
    D.軍賦 E.丁稅
    3.金代金世宗以前,女真人入仕的主要途徑有( )
    A.科舉 B.世選 C.軍功能
    D.蔭補 E.入幕
    4.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出現(xiàn)的新的行政監(jiān)督形式有( )
    A.行政機關自身的監(jiān)督 B.立法機關的監(jiān)督 C.司法機關的監(jiān)督
    D.審計機關的監(jiān)督 E.輿論的監(jiān)督
    5.1947年4月,改組后的國民政府委員會成立,它與抗戰(zhàn)期間的國民政府的不同之處有( )
    A.擴大國民政府委員會的職權 B.吸引部分國民黨以外人士參加
    C.實行總統(tǒng)負責制 D.試行行政院負責制 E.成為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內(nèi)外服制
    2.宗主督護制
    3.鄉(xiāng)老人制
    4.百日維新
    5.臨時執(zhí)政府
    四、簡答題(用簡明文字回答下列問題,不要求展開分析。每小題6分,共30分)
    1.秦漢管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采取了哪些靈活方式
    2.簡述隋文帝對國家行政管理體制調整的主要內(nèi)容。
    3.簡述宋代決策會議的基本形式。
    4.抗戰(zhàn)期間國民政府行政決策體系主要由哪幾部分構成
    5.簡述抗日民主政權行政執(zhí)行的主要經(jīng)驗。
    五、論述題(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試析清朝官員選拔制度的多樣性和完備性。
    2.試析近代中國行政管理的發(fā)展趨勢。
    全國2001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中國行政史試題參考答案
    課程代碼:00322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25分)
    1.A 2.A 3.C 4.A 5.B
    6.A 7.B 8.D 9.B 10.D
    11.C 12.B 13.A 14.C 15.B
    16.B 17.A 18.C 19.B 20.D
    21.B 22.C 23.A 24.A 25.C
    二、多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10分)
    1.ABCE 2.AD 3.BCD 4.BCD 5.ABD
    三、名詞解釋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內(nèi)外服制是一種二元統(tǒng)治體制,即商王朝將統(tǒng)治區(qū)分為內(nèi)服和外服兩大部分,分別采取不同的統(tǒng)治方法和組織形式。“內(nèi)服”指商王直接統(tǒng)治的區(qū)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指諸侯統(tǒng)治的區(qū)域,其范圍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宗主督護制是北魏在入據(jù)中原的過程中,面對各地豪強聚眾結塢自保,只得承認既成事實,任命塢主為宗主督護,讓他們行使基層行政職能的基層行政管理制度。
    3.鄉(xiāng)老人制是明代對鄉(xiāng)村管理所采取的一種統(tǒng)治方法,“老人”由州、縣地方官吏在每一鄉(xiāng)挑選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擔任,協(xié)助地方官吏統(tǒng)治廣大鄉(xiāng)村,負責教化鄉(xiāng)民和處理鄉(xiāng)民的訴訟事務,只有重大案件才訴諸官府。
    4.在民族危機與社會危機的雙重威脅下,加之日本改革成功的影響,光緒皇帝決定采納康有為等維新派的改革建議,推行變法運動。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共103天 ,史稱“百日維新”。
    5.臨時執(zhí)政府是張作霖、馮玉祥在直系軍閥政府垮臺后,于1924年推出已無軍事實力的段祺瑞擔任中華民國臨時總執(zhí)政組成的臨時政府。中央行政機構由臨時總執(zhí)政、國務員和國務會議組成。
    四、簡答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1)在雜居區(qū),采取郡下設道的方法。
    (2)在南方歸附地區(qū),采取雖置郡縣和漢人長官,但對歸附少數(shù)民族首領仍賜侯、王印,保持內(nèi)部原有統(tǒng)治方式的雙軌制管理模式。
    (3)對內(nèi)屬遷人邊郡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國號和建制,稱屬國,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監(jiān)督。
    (4)漢政府對北部叛服無常的少數(shù)民族派出“持節(jié)領護官”。
    2.(1)確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職務的原則。隋文帝正式規(guī)定三公不參加政府機構的活動,并只作為獎賞有功之臣的高榮譽職銜,且盡量不以公官授人。
    (2)確定了三省之間的分權方式。隋文帝將魏晉以來尚書省掌行政、中書省掌詔令、門下省掌封駁的分工確定下來,將三省長官均列為宰相,并確定尚書省總署督省為“政本之地”。
    3.(1)例行常朝。目的是疏通君臣關系,為皇帝決策提供信息。
    (2)便殿議政。是皇帝在便殿召見宰相、樞密史等中樞官員商議軍國大事的一種會議形式。
    (3)臨時朝議。是皇帝就某問題臨時召集會議進行商討、向大臣征求決策方案的會議形式。
    4.(1)決策的權力中心—國防高委員會。
    (2)決策的技術系統(tǒng)—中央設計局。
    (3)決策的參謀系統(tǒng)—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
    5.(1)設立政務會議,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證各項行政決策的正確執(zhí)行。
    (2)賦予行政首長以較大的權力,將集體領導與個人負責結合起來。
    (3)適當擴大下級行政機關的職權,實行逐級負責制。
    (4)實施精兵簡政,提高行政機關的工作效能。
    五、論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清政府通過以下各種方式選拔官員:
    (1)科舉。這是清政府選拔、補充官員的重要渠道,也是漢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主要途徑。
    (2)學校。清朝學校的目的一是備科舉,二是為舉貢。科舉與學校都是入仕正途。
    (3)薦舉和捐納。清朝中葉以后通過薦舉和捐納涌入官場的日益增多,被稱為異途出身。
    (4)世職和蔭敘。
    (5)吏道。即吏員入仕,清朝吏員經(jīng)過五年服務后,可參加考試,考試合格,即可出任官員。
    2.(1)舊的管理體制已經(jīng)崩壞,改革成為時代潮流。
    自19世紀60年代始,清政府為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對原有的行政體制進行了局部改革。甲午戰(zhàn)爭后,伴隨著維新變法運動的展開,舊的行政體制又得到較大范圍的改革。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在行政體制、行政管理的方法、思想、原則方面又有新的發(fā)展。
    (2)新的社會因素逐步壯大,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和科學化。
    在行政體制方面,自鴉片戰(zhàn)爭以后,傳統(tǒng)的國家行政機構從名稱到職能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六部的廢除、三權分立、五權憲法的思想對行政管理的發(fā)展影響巨大。 在施政過程中,延續(xù)了幾千年的寡頭決策體制被拋棄,代之而起的是集體討論、集體決策、委員合議制;在人事行政方面,科舉制廢除、考試院的成立和公務員制度 出臺,標志著人事管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3)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政權,為行政管理現(xiàn)代化開辟了廣闊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