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以老莊思想為中心,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間信仰,復(fù)受儒家與佛教影響而形成的宗教。道教的一大特征就是重“術(shù)”,而《道德經(jīng)》所謂“反璞歸真”,則是道教品德修養(yǎng)的基本原則。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地獄等觀念以及儒家的倫理道德觀,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對民間各種神靈精怪信仰也收羅而后改造之,所以古人說道教“雜而多端”。
茲就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佛道之爭、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佛教與道教的比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
道教始自東漢的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也就是“無”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chǔ),此外又由于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轉(zhuǎn)而以宗教表現(xiàn)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認(rèn)者,其對儒家、佛教的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的教理體系,信徒也擴展到上階層。經(jīng)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fā)展。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給予儒家哲學(xué)有極大的影響。
關(guān)于道教的發(fā)展,最早是淵源于古代的巫術(shù),及秦漢時的神仙方術(shù),復(fù)融合陰陽五行、讖緯、咒術(shù)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統(tǒng),并導(dǎo)入佛教思想而發(fā)展之。東漢順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時,張陵倡導(dǎo)五斗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jīng)典,至此,道教已經(jīng)逐漸形成。
漢靈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時,張角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lǐng)書》為主要經(jīng)典,以“善道”教化徒眾,并以符水為人治病,徒眾數(shù)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與張衡、張魯?shù)奈宥访椎莱蔀楫?dāng)時農(nóng)民起義的基礎(chǔ)。
其后有《老子化胡經(jīng)》出現(xiàn),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說”。到了東晉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樸子》內(nèi)篇,整理并闡述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shù)理論,將道教的思想內(nèi)容體系化,成為道教的基本典籍。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等人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組織農(nóng)民起義。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參考佛教的儀禮而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確立道教的國教化,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未久,南朝宋的廬山道士陸修靜與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經(jīng)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的理論與組織形式因之愈臻完備,稱為“南天師道”。
至唐代,道教的發(fā)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孫王遠(yuǎn)知融和南北天師道,成為唐代道教興盛的重要基礎(chǔ)。唐代的歷代君主,廣建老子廟、道觀,并于科舉考試中加入《道德經(jīng)》一科。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詔將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此種“道先佛后”的政策于是成為唐代一貫的方針。唐高宗(西元*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為唐代王室的祖先,并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號,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時,更進(jìn)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學(xué),并以《老子》、《莊子》、《列子》等諸典籍為“真經(jīng)”。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儀禮的大成。呂洞賓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又以斷除貪、瞋、癡取代對劍術(shù)的研習(xí),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fā)展影響頗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時,敕令王欽若、張君房等人編輯道藏,其中以《云笈七簽》一二二卷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觀。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詔令天下訪求道教仙經(jīng),校定鏤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學(xué)置《道德經(jīng)》、《莊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時道教大盛。
唐宋以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各宗派逐漸合流,至元代歸并于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chuàng)立“全真教”,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chuàng)立“大道教”(后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chuàng)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歷時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極一時。在當(dāng)時,全真教與天師道同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陽極力調(diào)和釋、道、儒三教的說法,去除咒術(shù)、迷信的要素,強調(diào)佛教(尤以禪宗)的教理與出家主義。他的七大弟子稱為“七真人”,其中以丘處機尤見重于元太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時,由《老子化胡經(jīng)》而引起一場激烈的佛道論爭,道教失敗,于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詔令禁斷道教。由是,道教發(fā)展大受打擊,教團(tuán)勢力也逐漸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明代仍繼續(xù)流傳,至清代則漸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勢力興盛時,教團(tuán)組織每與國家權(quán)力相互結(jié)合,因此形成特殊階層及專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漸衰微時,則轉(zhuǎn)而注重民眾的宗教欲求,處處以民眾生活與日常倫理為基礎(chǔ),于是有“民眾道教”之稱,同時大量的善書與寶卷等也應(yīng)運而出,這就是所謂民眾道教的經(jīng)典。
道教主張人類的根本希望在于獲得現(xiàn)世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為達(dá)此一理想,乃積極勸人為善,舉行除災(zāi)招福、祈禱咒術(shù)等的儀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僅其順應(yīng)性、適應(yīng)性的幅度擴展,就是信徒階級也因此而增廣。道教的派別雖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與教義仍在“道”,認(rèn)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謂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眾道教則或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為歷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學(xué)問之神)、呂祖(呂洞賓的神格化)、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羽的神格化)、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極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服用仙藥)、導(dǎo)引(一種柔軟體操)、胎息(又稱服氣、行氣,系將宇宙的元氣吸入體內(nèi),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采陰補陽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的谷類)、內(nèi)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jīng)、禮懺等。
佛道之爭
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biāo)義旨,間有相同。惟道家對于佛教的輸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于是與之發(fā)生沖突,歷漢、魏、晉、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道之爭最早見于東漢,迦攝摩騰與諸道士論難;三國時代,曹植作《辯道論》批難神仙說的詐妄;西晉時,帛遠(yuǎn)與道士王浮間也有佛道之爭,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jīng)》,為后世論爭重要材料;然爭論的白熱化則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開創(chuàng)新天師道,并使之國教化,確立道教的宗教教團(tuán);南朝宋的陸修靜、梁的陶弘景對教學(xué)整備及道教經(jīng)典整理予以體系化,對社會的影響也相對增加,而足以與佛教相抗衡,他們論爭焦點是以“夷夏論”為中心,爭論舍華夏固有宗教而信奉佛教的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道士顧歡著《夷夏論》,引致明僧紹著《正二教論》、慧通著《駁顧道士夷夏論》以辟之,又有張融著《門律》,主張道佛一致,而以道教為本,佛教為跡,提倡本跡說,然就二者優(yōu)劣而言,主張道教居優(yōu)位。
在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五二○年),宮中也有佛道二教的論爭,即清道觀的道士姜斌與融覺寺的沙門曇無最,以老子與佛陀二人的出世先后為對論主題,論爭結(jié)果,姜斌被論破,流放到馬邑。其前,甄鸞的《笑道論》與道安的《二教論》二書為當(dāng)時有關(guān)佛道優(yōu)劣論爭的重要論著,此二書都是以強烈的論點大力論難道教的低劣。然于北朝,佛道的抗?fàn)幉粌H為雙方的論爭而已,更加上當(dāng)權(quán)者的政策壓迫,這就是歷的“三武滅佛”中,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摧殘佛教。
三武滅佛是指: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謙之清靜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慫恿,下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聽信道士張賓與元嵩之言,決心滅佛。唐武宗寵信道士趙歸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還俗,收充兩稅戶。為歷佛教徒的大浩劫。
隋代統(tǒng)一南北,唐祚代興,以老子與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太宗更明詔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的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乃得蓬勃發(fā)展。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條,濟(jì)法寺法琳撰《破邪論》論道教的虛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jìn)喜著《顯正論》,批論佛教,激烈爭論佛道席次的先后問題。八年,定道、儒、佛的順位。
唐太宗在位期間,道士凌越僧侶之上,智實法師向皇帝上奏,極力申論佞道排佛的不當(dāng)。皇帝命令宰相岑文本下諭譴責(zé),智實和尚竟抗執(zhí)不受詔令,皇帝大為震怒,當(dāng)廷用杖責(zé)打了智實法師,并令他換上百姓衣服,流放嶺南。有人譏笑智實法師自不量力,不懂進(jìn)退之道,智實法師慨然嘆說:“吾固知勢不可為,所以爭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實法師要后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難的時代,大唐朝還是有僧格在。高宗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三次召集僧道于內(nèi)殿論議;五年,僧靜泰與道士李榮又就《老子化胡經(jīng)》引發(fā)論爭;至龍朔二、三年(西元六六二——六六三年),論爭猶未止。此等佛道論爭的結(jié)果,道教方面攝取佛教經(jīng)典的教理,制作種種經(jīng)典來對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躍,王重陽創(chuàng)全真教;元時,其第五代教主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壞佛像,并將《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jīng)》及《老子八十一化圖》,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偽妄,憲宗五年(西元一二五五年)令二人對論,志常敗論,帝遂勒令燒毀《道德經(jīng)》以外的《老子化胡經(jīng)》、《老子八十一化圖》等一切偽經(jīng);以后二教之爭依舊相續(xù)不絕;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下詔彈壓全真教,魏晉以來的佛道之爭于是平息。
佛教對道教的影響
早期道教的思想體系是“三一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氣、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從這里演變出“長生不老、肉體飛升、氣化三清”等觀念,其所追求的目標(biāo)是“長生不死”和“養(yǎng)生成神”。道教本來也有“善惡報應(yīng)”、“天道承負(fù)”的教義,后來部分道士逐漸吸取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生死輪回思想來充實和調(diào)整道教的理論,唐代道士吳筠在《玄綱論.長生可貴》第三十中說:“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貴者,神性耳。若以死為懼,形骸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彼J(rèn)為人的形體是會死亡的,應(yīng)當(dāng)重視神性的修煉。后來全真道更重視心性的修養(yǎng),認(rèn)為色相世界是虛幻的,若不能認(rèn)識到這點,而執(zhí)著外物為實相,必將為其所累,不得解脫。在道藏里有“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則是仿照佛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教的佛性論與禪宗明心見性說,對道教的道性論與修心煉性說有很深的影響。
道教的戒律包括“道誡”和“齋戒”兩種,學(xué)道不受戒則登仙無緣,其種類很多,有三戒:皈身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不得殺生,不得茹葷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盜,不得邪*。八戒:不得殺生以自活,不得*欲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不得妄語以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雜臥高廣大床,不得普習(xí)香油以為華飾,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另外,還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大體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
道教對于天界及地獄的論述,在佛教宇宙觀的影響下,更豐富了其內(nèi)容,在《云笈七簽》里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說,即: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三界之上有四梵天。又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據(jù)說是上天派遣群仙統(tǒng)治的地方。佛教對天界的看法則有“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修行十善及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則可生于天界。
東岳泰山“峻極于天”,在戰(zhàn)國時代,人們便以泰山為人天溝通的地方,所以每當(dāng)君王平定天下以后,就要到泰山去向天報平安,即“封泰山”,又要祭地之功,即“禪梁父”(梁父是大地的主宰)。后來泰山逐漸有了陰府的意味,《后漢書.烏桓傳》說:“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贬飞骄褪翘┥?。死后魂歸泰山,與佛教地獄的說法相結(jié)合,成了中國古代宗教的重要內(nèi)容。南北朝時代,道教吸收佛教地獄報應(yīng)等說法。佛經(jīng)說有八大地獄,有閻羅王;道教則稱閻羅王充“冥官之任”,由上帝任免。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組織與分類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輔(太元、太平、太清、正一)??偠灾澜淘谠S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響。
佛教與道教的比較
佛教的佛像身金色,樸實無華,相好莊嚴(yán)而無胡須,象征佛教是一個充滿年輕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則掛衣披袍,穿金戴銀,長髯飄飄。
佛教講三法印、四圣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則以神仙信仰為中心,追求“長生不死”和“養(yǎng)生成神”,故重視煉丹、養(yǎng)氣、五行八卦、符咒之術(shù),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佛教的僧尼剃盡三千煩惱絲,身著“糞掃衣”,腳穿羅漢鞋,三衣一缽,生活嚴(yán)謹(jǐn)簡樸。道教的道士不修邊幅、長髯長發(fā),其服飾晉以前無定制,至南朝劉宋陸修靜,道服才開始制度化,有一定規(guī)格,如《仙鑒》里說:“立道士衣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于此著矣?!庇值澜谭ǚ衅返诖涡蚍参宓?,以區(qū)別貴賤,不同儀式著不同道服,也有定制?,F(xiàn)今道教服飾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見其抱樸守素的風(fēng)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稱為寺院、精舍、講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鐘、磬、木魚、鐺鉿、鐃鈸等。道士們修行的場所稱為宮、觀或廟,他們所用的法器中,寶劍和鏡鑒是除邪禳災(zāi)的重要法寶。鏡鑒有所謂三元寶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種金屬鏡鑒,有固定的尺寸,需依法鑄造。
道教從漢朝立教至今,始終跳脫不出“中國的宗教”,而無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乃是迷信色彩太濃。晚近的道教,更只剩下了以齋醮符籙來應(yīng)付民間的迷信,更顯沒落。在臺灣的宮觀中,廟公是有,但要找道士就難了。雖然道教的歷史及其內(nèi)容,多涉作偽及荒誕,然而其在養(yǎng)生醫(yī)藥上、冶煉鑄造上及對民間勸善上,也有貢獻(xiàn)。所以,我們在研究道教之余,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態(tài)度來看待它。
茲就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佛道之爭、佛教對道教的影響以及佛教與道教的比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與發(fā)展
道教始自東漢的張陵,至其子張衡、其孫張魯乃集大成。道教的教義是以道家對儒家的反動思想,也就是“無”的世界觀思想為基礎(chǔ),此外又由于不滿東漢王朝的政治,轉(zhuǎn)而以宗教表現(xiàn)其志向。道教具有強烈的民間色彩,除各種行事外,又在各地建立義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漸成為龐大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然不可否認(rèn)者,其對儒家、佛教的義理又多所吸收。至北魏寇謙之,完成道教豐富而組織化的教理體系,信徒也擴展到上階層。經(jīng)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間互有離合;其間,道教在理論、實際兩方面皆得均衡發(fā)展。有宋一代,道教與佛教給予儒家哲學(xué)有極大的影響。
關(guān)于道教的發(fā)展,最早是淵源于古代的巫術(shù),及秦漢時的神仙方術(shù),復(fù)融合陰陽五行、讖緯、咒術(shù)等,成立道教思想系統(tǒng),并導(dǎo)入佛教思想而發(fā)展之。東漢順帝(西元一二五——一四四年在位)時,張陵倡導(dǎo)五斗米道,尊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jīng)典,至此,道教已經(jīng)逐漸形成。
漢靈帝(西元一六七——一八九年在位)時,張角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另一重要派別,奉《太平清領(lǐng)書》為主要經(jīng)典,以“善道”教化徒眾,并以符水為人治病,徒眾數(shù)十萬,遍布青、徐等八州,與張衡、張魯?shù)奈宥访椎莱蔀楫?dāng)時農(nóng)民起義的基礎(chǔ)。
其后有《老子化胡經(jīng)》出現(xiàn),鼓吹老子西游化胡成佛、佛為道教弟子的“老子化胡說”。到了東晉建武元年(西元三一七年),葛洪撰《抱樸子》內(nèi)篇,整理并闡述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shù)理論,將道教的思想內(nèi)容體系化,成為道教的基本典籍。東晉末年,孫恩、盧循等人也曾利用五斗米道組織農(nóng)民起義。南北朝時,北魏太平真君年間(西元四四○——四五○年),嵩山道士寇謙之在魏太武帝(西元四二四——四五一年在位)支持下,自稱奉“太上老君”意旨,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偽法”,參考佛教的儀禮而制訂樂章,誦誡新法,確立道教的國教化,稱為“北天師道”,或“新天師道”。未久,南朝宋的廬山道士陸修靜與梁的陶弘景等人整理經(jīng)書,編著齋戒儀范,道教的理論與組織形式因之愈臻完備,稱為“南天師道”。
至唐代,道教的發(fā)展愈加隆盛。陶弘景的法孫王遠(yuǎn)知融和南北天師道,成為唐代道教興盛的重要基礎(chǔ)。唐代的歷代君主,廣建老子廟、道觀,并于科舉考試中加入《道德經(jīng)》一科。貞觀十一年(西元六三七年),太宗下詔將道教置于佛教之上,此種“道先佛后”的政策于是成為唐代一貫的方針。唐高宗(西元*九——六八三年在位)以老子為唐代王室的祖先,并封以“太上玄元皇帝”的尊號,令諸州各建道觀一所。玄宗(西元七一二——七五六年在位)之時,更進(jìn)一步令士庶每家皆藏《老子》一本,推崇玄學(xué),并以《老子》、《莊子》、《列子》等諸典籍為“真經(jīng)”。唐末五代,杜光庭致力于整理道教典籍,集道教儀禮的大成。呂洞賓以“慈悲度世”為成道途徑,又以斷除貪、瞋、癡取代對劍術(shù)的研習(xí),對北宋道教教理的發(fā)展影響頗大。宋真宗(西元九九七——一○二二年在位)時,敕令王欽若、張君房等人編輯道藏,其中以《云笈七簽》一二二卷為代表作,此外也大建道觀。宋徽宗(西元一一○○——一一二五年在位)曾自命“教主道君皇帝”,詔令天下訪求道教仙經(jīng),校定鏤板,刊行全藏,又于太學(xué)置《道德經(jīng)》、《莊子》、《列子》等科之博士,一時道教大盛。
唐宋以后,南北天師道與上清、靈寶、凈明各宗派逐漸合流,至元代歸并于以符籙為主的“正一派”中。金代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王重陽在山東寧海創(chuàng)立“全真教”,金元之際又有劉德仁創(chuàng)立“大道教”(后稱真大道教),蕭抱珍創(chuàng)立“太一道”,均行于河北,然歷時不久,唯有全真教仍盛極一時。在當(dāng)時,全真教與天師道同為道教的二大主流。王重陽極力調(diào)和釋、道、儒三教的說法,去除咒術(shù)、迷信的要素,強調(diào)佛教(尤以禪宗)的教理與出家主義。他的七大弟子稱為“七真人”,其中以丘處機尤見重于元太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二八年在位)。元世祖(西元一二六○——一二九四年在位)時,由《老子化胡經(jīng)》而引起一場激烈的佛道論爭,道教失敗,于是在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詔令禁斷道教。由是,道教發(fā)展大受打擊,教團(tuán)勢力也逐漸衰微。此后,道教正式分為正一、全真兩大教派,明代仍繼續(xù)流傳,至清代則漸次式微。在早期,道教勢力興盛時,教團(tuán)組織每與國家權(quán)力相互結(jié)合,因此形成特殊階層及專事修道者的宗教;及至道教逐漸衰微時,則轉(zhuǎn)而注重民眾的宗教欲求,處處以民眾生活與日常倫理為基礎(chǔ),于是有“民眾道教”之稱,同時大量的善書與寶卷等也應(yīng)運而出,這就是所謂民眾道教的經(jīng)典。
道教主張人類的根本希望在于獲得現(xiàn)世的幸運、幸福、長壽、繁榮,為達(dá)此一理想,乃積極勸人為善,舉行除災(zāi)招福、祈禱咒術(shù)等的儀式,所以道教信仰特含通俗色彩。由是,不僅其順應(yīng)性、適應(yīng)性的幅度擴展,就是信徒階級也因此而增廣。道教的派別雖多,然一般而言,其基本信仰與教義仍在“道”,認(rèn)為道乃“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并謂宇宙、陰陽、萬物皆由“道”化生。所崇拜的神是由“道”人格化之三清尊神,其中“道德天尊”即老子。然宋代以后的民眾道教則或為自然星宿的神格化,或為歷史人物的神格化,如文昌帝君(學(xué)問之神)、呂祖(呂洞賓的神格化)、關(guān)圣帝君(關(guān)羽的神格化)、北斗神君(北斗七星的神格化)、玄天上帝(北極星的神格化)等。又道教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服用仙藥)、導(dǎo)引(一種柔軟體操)、胎息(又稱服氣、行氣,系將宇宙的元氣吸入體內(nèi),以期不老不死的呼吸法)、符籙(符咒等的秘文)、房中(采陰補陽之法)、辟谷(避食由不純之氣所長成的谷類)、內(nèi)丹、外丹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jīng)、禮懺等。
佛道之爭
自道教初興,佛教東來,初期頗有互相利用之處,因兩者所標(biāo)義旨,間有相同。惟道家對于佛教的輸入中土,因信奉者日多,于是與之發(fā)生沖突,歷漢、魏、晉、南北朝迄于隋唐而未衰。
佛道之爭最早見于東漢,迦攝摩騰與諸道士論難;三國時代,曹植作《辯道論》批難神仙說的詐妄;西晉時,帛遠(yuǎn)與道士王浮間也有佛道之爭,王浮乃作《老子化胡經(jīng)》,為后世論爭重要材料;然爭論的白熱化則在南北朝以后,北魏太武帝時寇謙之開創(chuàng)新天師道,并使之國教化,確立道教的宗教教團(tuán);南朝宋的陸修靜、梁的陶弘景對教學(xué)整備及道教經(jīng)典整理予以體系化,對社會的影響也相對增加,而足以與佛教相抗衡,他們論爭焦點是以“夷夏論”為中心,爭論舍華夏固有宗教而信奉佛教的是非;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西元四六七年),道士顧歡著《夷夏論》,引致明僧紹著《正二教論》、慧通著《駁顧道士夷夏論》以辟之,又有張融著《門律》,主張道佛一致,而以道教為本,佛教為跡,提倡本跡說,然就二者優(yōu)劣而言,主張道教居優(yōu)位。
在北朝,孝明帝正光元年(西元五二○年),宮中也有佛道二教的論爭,即清道觀的道士姜斌與融覺寺的沙門曇無最,以老子與佛陀二人的出世先后為對論主題,論爭結(jié)果,姜斌被論破,流放到馬邑。其前,甄鸞的《笑道論》與道安的《二教論》二書為當(dāng)時有關(guān)佛道優(yōu)劣論爭的重要論著,此二書都是以強烈的論點大力論難道教的低劣。然于北朝,佛道的抗?fàn)幉粌H為雙方的論爭而已,更加上當(dāng)權(quán)者的政策壓迫,這就是歷的“三武滅佛”中,北魏太武帝與北周武帝的摧殘佛教。
三武滅佛是指:北魏太武帝得道士寇謙之清靜仙化之道,及司徒崔浩之慫恿,下詔諸州,坑沙門,毀諸佛像。北周武帝欲以符命曜于天下,聽信道士張賓與元嵩之言,決心滅佛。唐武宗寵信道士趙歸真,拆佛寺四千六百余所,迫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還俗,收充兩稅戶。為歷佛教徒的大浩劫。
隋代統(tǒng)一南北,唐祚代興,以老子與唐室皆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太宗更明詔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后的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乃得蓬勃發(fā)展。武德四年(西元六二一年),道士傅奕上奏沙汰僧尼十一條,濟(jì)法寺法琳撰《破邪論》論道教的虛妄,道教方面李仲卿著《十異九迷論》、劉進(jìn)喜著《顯正論》,批論佛教,激烈爭論佛道席次的先后問題。八年,定道、儒、佛的順位。
唐太宗在位期間,道士凌越僧侶之上,智實法師向皇帝上奏,極力申論佞道排佛的不當(dāng)。皇帝命令宰相岑文本下諭譴責(zé),智實和尚竟抗執(zhí)不受詔令,皇帝大為震怒,當(dāng)廷用杖責(zé)打了智實法師,并令他換上百姓衣服,流放嶺南。有人譏笑智實法師自不量力,不懂進(jìn)退之道,智實法師慨然嘆說:“吾固知勢不可為,所以爭者,欲后世知大唐有僧耳!”智實法師要后世的人知道,即使在佛教蒙難的時代,大唐朝還是有僧格在。高宗顯慶三年(西元六五八年)三次召集僧道于內(nèi)殿論議;五年,僧靜泰與道士李榮又就《老子化胡經(jīng)》引發(fā)論爭;至龍朔二、三年(西元六六二——六六三年),論爭猶未止。此等佛道論爭的結(jié)果,道教方面攝取佛教經(jīng)典的教理,制作種種經(jīng)典來對抗佛教。宋代道教活躍,王重陽創(chuàng)全真教;元時,其第五代教主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占有佛寺,破壞佛像,并將《太上混元上德皇帝明威化胡成佛經(jīng)》及《老子八十一化圖》,刻板刊行,少林寺福裕斥其偽妄,憲宗五年(西元一二五五年)令二人對論,志常敗論,帝遂勒令燒毀《道德經(jīng)》以外的《老子化胡經(jīng)》、《老子八十一化圖》等一切偽經(jīng);以后二教之爭依舊相續(xù)不絕;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西元一二八一年),下詔彈壓全真教,魏晉以來的佛道之爭于是平息。
佛教對道教的影響
早期道教的思想體系是“三一為宗”,即“天、地、人三者合一以致太平”、“精、氣、神三者混一而成神仙”,從這里演變出“長生不老、肉體飛升、氣化三清”等觀念,其所追求的目標(biāo)是“長生不死”和“養(yǎng)生成神”。道教本來也有“善惡報應(yīng)”、“天道承負(fù)”的教義,后來部分道士逐漸吸取佛教的因果報應(yīng)、生死輪回思想來充實和調(diào)整道教的理論,唐代道士吳筠在《玄綱論.長生可貴》第三十中說:“夫人所以死者,形也。其不亡者,性也。圣人所以不尚形骸者,乃神之宅,性之具也。其所貴者,神性耳。若以死為懼,形骸為真,是修身之道,非修真之妙矣?!彼J(rèn)為人的形體是會死亡的,應(yīng)當(dāng)重視神性的修煉。后來全真道更重視心性的修養(yǎng),認(rèn)為色相世界是虛幻的,若不能認(rèn)識到這點,而執(zhí)著外物為實相,必將為其所累,不得解脫。在道藏里有“一切有形皆含道性”,則是仿照佛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可見佛教的佛性論與禪宗明心見性說,對道教的道性論與修心煉性說有很深的影響。
道教的戒律包括“道誡”和“齋戒”兩種,學(xué)道不受戒則登仙無緣,其種類很多,有三戒:皈身戒、皈神戒、皈命戒。五戒:不得殺生,不得茹葷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盜,不得邪*。八戒:不得殺生以自活,不得*欲以為悅,不得盜他物以自供給,不得妄語以為能,不得醉酒以恣意,不雜臥高廣大床,不得普習(xí)香油以為華飾,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另外,還有十戒、老君二十七戒等,大體上也都是仿照佛教戒律而立。
道教對于天界及地獄的論述,在佛教宇宙觀的影響下,更豐富了其內(nèi)容,在《云笈七簽》里就有“四梵三界三十二天”之說,即: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三界之上有四梵天。又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據(jù)說是上天派遣群仙統(tǒng)治的地方。佛教對天界的看法則有“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修行十善及布施、持戒、禪定等三福行,則可生于天界。
東岳泰山“峻極于天”,在戰(zhàn)國時代,人們便以泰山為人天溝通的地方,所以每當(dāng)君王平定天下以后,就要到泰山去向天報平安,即“封泰山”,又要祭地之功,即“禪梁父”(梁父是大地的主宰)。后來泰山逐漸有了陰府的意味,《后漢書.烏桓傳》說:“中國人死者,魂神歸岱山也?!贬飞骄褪翘┥?。死后魂歸泰山,與佛教地獄的說法相結(jié)合,成了中國古代宗教的重要內(nèi)容。南北朝時代,道教吸收佛教地獄報應(yīng)等說法。佛經(jīng)說有八大地獄,有閻羅王;道教則稱閻羅王充“冥官之任”,由上帝任免。
道教的道藏仿照佛教“三藏十二部”的組織與分類而有三洞(洞真、洞元、洞神)、四輔(太元、太平、太清、正一)??偠灾澜淘谠S多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響。
佛教與道教的比較
佛教的佛像身金色,樸實無華,相好莊嚴(yán)而無胡須,象征佛教是一個充滿年輕活力的宗教。道教的神像則掛衣披袍,穿金戴銀,長髯飄飄。
佛教講三法印、四圣諦、十二因緣、六度萬行,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宗教。道教則以神仙信仰為中心,追求“長生不死”和“養(yǎng)生成神”,故重視煉丹、養(yǎng)氣、五行八卦、符咒之術(shù),是出世的天乘宗教。
佛教的僧尼剃盡三千煩惱絲,身著“糞掃衣”,腳穿羅漢鞋,三衣一缽,生活嚴(yán)謹(jǐn)簡樸。道教的道士不修邊幅、長髯長發(fā),其服飾晉以前無定制,至南朝劉宋陸修靜,道服才開始制度化,有一定規(guī)格,如《仙鑒》里說:“立道士衣服之號,月披星巾,霓裳霞袖,十絕靈幡,于此著矣?!庇值澜谭ǚ衅返诖涡蚍参宓?,以區(qū)別貴賤,不同儀式著不同道服,也有定制?,F(xiàn)今道教服飾有褂、袍、戒衣、法衣、花衣、冠巾等,亦可見其抱樸守素的風(fēng)格。
佛教僧尼居住的地方稱為寺院、精舍、講堂等,日常所使用的法器有鐘、磬、木魚、鐺鉿、鐃鈸等。道士們修行的場所稱為宮、觀或廟,他們所用的法器中,寶劍和鏡鑒是除邪禳災(zāi)的重要法寶。鏡鑒有所謂三元寶照,即天照、地照、人照三種金屬鏡鑒,有固定的尺寸,需依法鑄造。
道教從漢朝立教至今,始終跳脫不出“中國的宗教”,而無法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究其原因,乃是迷信色彩太濃。晚近的道教,更只剩下了以齋醮符籙來應(yīng)付民間的迷信,更顯沒落。在臺灣的宮觀中,廟公是有,但要找道士就難了。雖然道教的歷史及其內(nèi)容,多涉作偽及荒誕,然而其在養(yǎng)生醫(yī)藥上、冶煉鑄造上及對民間勸善上,也有貢獻(xiàn)。所以,我們在研究道教之余,仍不得不以尊重的態(tài)度來看待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