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文化癥

字號:

我個人多年來迷戀這種“魔糖”的情結(jié)。我耽溺于想象的樂趣,每日幾乎都要“偷”吃一顆巧克力,為了感受一下吃的放縱,吃過后再回味其中的浪漫……
    在西方食品文化中,巧克力可謂差事繁多而角色豐富,過情人節(jié)或復(fù)活節(jié),它總是的禮物,特制成心形,更象征愛情、親情和友情。從外表上看,巧克力呈黑褐色,并不顯得多么色彩悅目;通常的方塊形也頗為單調(diào)。至于它的味道,更是難形諸言詞———它的甜(一種燒糊了的味道)含著很濃郁的怪味。但不知怎地,西方人總以“甜香”、“迷人”等詞來描寫他們對巧克力的偏愛。對他們來說,巧克力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食品,它代表著一種重要的文化價值。這種由“可可樹”(cocoa tree)的果子制成的糖果一開始出現(xiàn),西方人就特別喜愛那樣的怪味。早在十六世紀(jì)初,那個發(fā)現(xiàn)美洲的哥倫布就為了搶奪巧克力———當(dāng)時巧克力叫做“可可豆”(cocoa beans)———而與當(dāng)?shù)氐耐林l(fā)生了你死我活的拚斗,足見他渴望巧克力之切。聽說當(dāng)時的印第安人甚至把“可可豆”當(dāng)成錢幣來使用。
    直到今天,巧克力仍給人一種神秘的誘惑。由于巧克力的種類愈來愈多,滋味也隨之變得十分豐富。但除非你把個別的巧克力放入口中,你無法知道它的真正味道。而且,每回你打開一盒新的巧克力,很難決定從哪一顆先吃起,因為每一顆巧克力都具有略微不同的形狀和味道,每一顆都吸引著你去吃它。真的,食用巧克力確是一種審美鑒賞的享受。或許就因為這種頗富神秘感的選擇藝術(shù),我一直迷戀巧克力。我每次總愛挑那形狀怪異的先吃,然后好奇地挑第二顆、第三顆……。是好奇心的驅(qū)使令我繼續(xù)吃下去。我喜歡在嘴里反復(fù)感受每顆巧克力的微妙滋味,正是那種不尋常的怪味使我感到興奮。而且,每吃完一顆就有一種成就感,好象讀完一首新詩般地滿足。
    但在美國住久了,胃口變刁了,不知不覺就對當(dāng)?shù)馗鞣N品牌的巧克力味道十分熟悉,因而失去了某種程度的好奇。例如,只要一見Danny Wegman的商標(biāo),就知道那是紐約州有名的Wegmans公司所制造的高級巧克力,那種巧克力帶有酒味;一見Hershey‘s,就知道那是最平常、最合美國人口味的廉價牛奶巧克力。此外,其它有些美國巧克力的味道,對我來說,似乎千篇一律。因此,我特別欣賞歐洲的巧克力——雖然巧克力最早出產(chǎn)在美洲,后來才傳入歐洲。我想我之所以特別喜歡歐洲的巧克力,或許因為它來自異域,故較能滿足我的好奇心。對于我,從歐洲進(jìn)口的每一種巧克力都是新鮮的,它還會讓我感覺出某種詩意。
    不久前,朋友從歐洲帶來了一盒巧克力。那盒巧克力外表十分特別,整個盒子像一本書,還散發(fā)出富有異國情調(diào)的香味。打開那盒巧克力,突然有一股莫名的興奮,我立即聯(lián)想起多年前一個叫Barrie Roberts的英國人送我的一盒巧克力——之所以令我難忘,是因為Barrie的那盒巧克力夾帶著一首有關(guān)巧克力的詩。那首詩原是商人特意拿來做廣告用的,本來不必當(dāng)真。但作為巧克力的愛好者,我一直都珍藏在抽屜中,對詩中的某些句子,至今仍能背誦如流。該詩題目為《巧克力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Chocolate),作者署名為Pierre Herme.我請朋友為我譯為中文:
    真是一塊魔糖
    令人回味無窮,
    其樂無比的巧克力。
    若要充分品嘗這美味,
    你可得心平氣和,
    還得保持一點食欲,
    以使味覺更加敏銳。
    在不冷也不熱的華氏六十度氣溫中,
    巧克力最能揮發(fā)芬芳顯示質(zhì)地,
    它給你視覺的誘惑,讓你享受
    它的色澤和精美的外形,
    那神秘的甜香會一直吸引著你。
    當(dāng)它在你口中溶化,粘住你的上腭,
    會帶給你光滑如綢緞的口感,
    同時它會產(chǎn)生一連串強(qiáng)烈的美味,
    通過你的味蕾
    傳遍你的全身。
    美味的巧克力啊,
    回味無窮的美味。
    優(yōu)質(zhì)的巧克力總是
    充滿芬芳,美味持續(xù),
    給人樂趣,誘人耽溺。
    此詩最后一句“給人樂趣,誘人耽溺”(It gives pleasure and tempts you back for more.)正好概括了我個人多年來迷戀這種“魔糖”的情結(jié)。我耽溺于想象的樂趣,每日幾乎都要“偷”吃一顆巧克力,為了感受一下吃的放縱,吃過后再回味其中的浪漫。
    但最近有人告訴我,說我之所以對巧克力如此愛好,乃因長期受巧克力化學(xué)成分影響的緣故,而且說這種“巧克力癮”與煙癮、酒癮完全一樣,都令大腦產(chǎn)生某種慣性的反應(yīng),因而難以戒除。原來巧克力含有一種叫Phenylethy-lamine的化學(xué)成分,它是一種興奮劑,一旦到了大腦就會使人變得出奇地靈快,也會讓你的情緒“來勁”(high)。有人甚至以為,巧克力中所含的化學(xué)成分與毒品marijuana有些近似,二者都對大腦有極其類似的作用——其中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它們都能讓人產(chǎn)生暫時的美感愉悅幻境。由此可見,巧克力既然會使人產(chǎn)生如此奇特的生理反應(yīng),吃多了自然對人體有害。
    因此,我很想戒掉我的巧克力癮,希望從此遠(yuǎn)離這種有害的化學(xué)成分。然而,每回發(fā)誓戒食巧克力,接著就更加想吃——尤其對來自歐洲的巧克力。于是我總是破戒,而且總是一發(fā)不可收拾地又繼續(xù)耽食下去。
    其實我發(fā)現(xiàn),今日的美國人已不再對巧克力存有太多的幻想了,因為他們更關(guān)心的乃是:吃巧克力會給他們的身體帶來多少的卡路里?美國人最擔(dān)心發(fā)胖,所以許多人已不再多吃巧克力了。一般說來,他們寧愿吃味道次等的“減肥巧克力”,也不敢吃卡路里偏高的高級巧克力了。這樣一來,制造巧克力的廠商們也只得迎合大眾的需求,他們似乎都在絞盡腦汁地發(fā)明各種各樣的“假”巧克力,一切以降低卡路里為目的。
    然而,這些變種的假巧克力卻吸引不了我。它們的顏色雖與正宗的巧克力十分相似,但其味道已經(jīng)變質(zhì),且已失去原有巧克力那種濃郁的口感了。再者,一旦所有禁忌消除,人們可以無憂無慮地吃那減肥巧克力,那么巧克力的魅力也就隨之減少。我一向以為,傳統(tǒng)的巧克力之所以迷人,乃因為它具有一種“禁果”(forbidden fruit)的性質(zhì),它既使你沉醉,但也給你一種警戒——使你吃多了會產(chǎn)生一種莫名的不安。例如,我親眼看見一位嘴饞的美國女士,因為在party里多吃了一顆巧克力,直喊“造孽、造孽”(sinful,sinful)。對那位女士來說,吃多巧克力算是一種恥辱。
    至于我,我至今仍無法擺脫自己的巧克力癖。與許多美國人相同,我似乎患了一種巧克力文化癥——一方面無可救藥地沉溺于其中,一方面又渴望從中得到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