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尚書第。尚書第是目前我國南方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而聞名遐邇。一九八八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始建于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了。尚書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0多平方米,主體5幢,輔房8幢,共120間,坐西向東,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寧傳統(tǒng)的“三廳九棟”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墻木構(gòu)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燁,他是明末天啟年間的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在前面城門口曾設有下馬石和“文武官員在此下馬”等石碑,現(xiàn)已毀。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儀仗廳,是當時主人迎送賓客的地方。廳上懸掛有“大司馬”木匾?!按笏抉R”本是秦漢時代的古官名。在漢代,它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為“三公”。明清時是兵部尚書的別稱。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幾個展館。眼前這條甬道南北兩頭有雙開大門,晝夜啟閉,非常森嚴。我們現(xiàn)在站在第一幢的門廳,這個門廳主要是供馬夫、轎夫用餐的地方。因為封建社會馬夫、轎夫是不能隨同主人進入正廳用餐的,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第一幢的大門開得比較特別,它不是朝正前方開,而是往北面開了這扇大門。第一幢我們把它辟為“古代建筑文化藝術(shù)陳列館”,這里所展現(xiàn)的僅為我縣古建文化藝術(shù)的一小部分,希望通過它,讓各位游客對我們這個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泰寧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是閩西北一個不起眼的山區(qū)小縣,面積不過1539.33平方公里,人口僅12.5萬。但歷史悠久,西漢時為閩越王無諸校獵的場所。到解放初期,城區(qū)還保留著近90%的古建筑,明清時期的民居、寺廟、橋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墻遍布城區(qū),使得泰寧這座小山城格外古樸。然而由于大山環(huán)繞,交通閉塞,導致經(jīng)濟貧困落后,人口僅剩4萬余人。有這么一首民謠為證,“小小泰寧縣,三家豆腐店,城內(nèi)磨石腐,城外聽得見”。然而很可惜,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期間,沒有很好地重視古跡的保護,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廟、三賢祠、城隍廟、文昌塔、古城墻等都被拆除了,現(xiàn)在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較完好的尚書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尚書第第二幢。這幢是尚書第的主廳,也是整體建筑的精華。當年李春燁就居住在這幢房子里,現(xiàn)在我們把它辟為泰寧縣文物陳列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幢門樓,它保存的非常完整。為什么*時期“破四舊”沒有被破壞掉呢?這還得感謝當時住在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當她知道紅衛(wèi)兵要來砸這幢門樓時,情急之下,連夜發(fā)動李氏族人用黃泥把門樓上的“四世一品”、“鏤空花”、“財神爺”、“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寫上“毛主席萬歲”。當紅衛(wèi)兵要來砸時,一看傻眼了,誰也不敢動,這幢門樓就這樣被完好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八氖酪黄贰?,這是明朝天啟皇帝賜封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燁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親和李春燁夫婦。大家現(xiàn)在請跟我往里走。
這是轎廳,是當年李春燁家族停放轎子的地方,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小車庫?,F(xiàn)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幢房子的建筑風格。它布局合理,采取傳統(tǒng)的“三廳九棟”連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廳、中廳、后廳,幾幢并排相連,幢與幢以封火墻相隔,以廊門相通;廳與廳以封火墻或楹門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連片又獨立的科學性、實用性很強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規(guī)模宏偉、占地面積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講究,建筑等級特別。如前廳采用宮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藝精湛,如門樓上的磚石雕刻、斗拱花飾等。
總的來說,尚書第歷經(jīng)370多年還保存得如此完好,我們認為有這么幾個因素:一是基礎牢固平穩(wěn)。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條石鋪平,柱下鵝卵石為基礎,相當于現(xiàn)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質(zhì)地良好。都是當時的原杉木(泰寧古稱杉城),堅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頂。全用大灰瓦密集壓蓋。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墻分隔。歷曾多次發(fā)生火情,一幢后廳、二幢前廳、三幢后廳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損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我們現(xiàn)在站的這個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廳,是當時李春燁接待朝庭官員、接圣旨及辦大事的場所。我們再往上看“清朝師柱”這塊匾,是當時福建布政使司莫儼皋為李春燁所立(布政使司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長)?!扒宄蓖蝗苏`認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實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其實到了明朝后期,宦官專權(quán),大太監(jiān)魏忠賢排除異已,大肆屠殺東林黨人,買官賣官,政治腐敗,哪還談得上清正廉明,只不過自欺欺人罷了!)“師”指的是李春燁加封為太子太師(其實李春燁并沒有教過太子,只是賜予他的加官封號)?!爸本褪前牙畲簾钭u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這是一扇中門,它平時不開,只有辦大事的時候才開,比如紅、白喜事、接圣旨等。我們現(xiàn)在往左右兩旁看這回廊(回避的走廊),當廳上會客時,女子下人等就只能走這回廊了。尚書第的天井比較特別,都是由長條石塊拼成的,成棋盤形,進水孔和出水孔比較講究,而且它有一個的特點就是下雨不積水。尚書第的暗溝跟我們現(xiàn)在的也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的暗溝是直的,但尚書第的暗溝呈S形,稱為“龍形”暗溝,它是由一條長龍形的暗溝圍著一口蓄水池,要等水滿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有這樣一種說法,“家財不是那么容易往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看這口石缸,它主要是一種防火設施,平時蓄水用于澆花、養(yǎng)魚。
大家請?zhí)ь^看這瓦面,尚書第都用高于瓦面的封火墻相隔。尚書第能夠完好的保存到今天,這和當初建筑中高度重視防火是分不開的。
我們現(xiàn)在開始參觀文物陳列室。第一間陳列室展現(xiàn)的都是泰寧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古文物。從這間陳列室可以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第二間陳列室主要展現(xiàn)宋代的一些古文物。這是一口陰井,以前女子地位低下,出門不能往正門走,只能走回廊,就連洗臉水、洗腳水都不能隨便往外潑,只能往廂房里的這口陰井里潑?,F(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扇12折屏風,是用當?shù)匾环N珍稀樹種--花梨木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藝非常精美,是李春燁當時給女兒的嫁妝,屬傳世文物,是1986年在本縣下渠鄉(xiāng)大湖村征集到的。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第三陳列室,這間陳列室主要是展現(xiàn)明末清初的一些青花瓷器和漆金木雕等。這張表反映的是泰寧從唐、宋、元、明清以來所出的文人,我們從這張表上不難看出,宋代是泰寧最鼎盛的時期,而且人口也最多,當時人口達15萬,而到清代只剩4萬,使人口急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戰(zhàn)亂和瘟疫。
這間是革命文物展覽室,主要展現(xiàn)泰寧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一些革命文物和曾到泰寧指導過革命斗爭的老一輩革命家的情況。泰寧當時有2800多名優(yōu)秀兒女參加紅軍,大部分都在長征及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了,而杜明、馮旺南、謝寶銅等革命家是為數(shù)不多的幸存者。
現(xiàn)在我們來看這扇條格窗戶,從外觀看,非常像現(xiàn)在的分體式空調(diào),夏天通風透氣,冬天糊上白紙,又明亮又暖和,既防風又采光,所以,很多游客把它譽為是“空調(diào)的前身”。這樣設計也起了百頁窗的作用,從房間往外看,看得一清二楚,如果站在外面想看到房間里的東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喲!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第三幢,第三幢我們把它辟為蠟像館,里面一共塑了二十五尊蠟像,也是當時全省的蠟像館,展現(xiàn)了李春燁及其家人生活的情景。李春燁由于種種原因,文字記載不多,口碑故事不少;有說好的,有說壞的,褒貶不一,但他勤奮好學、大器晚成和為人孝道等優(yōu)良品質(zhì)還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這間軒閣主要展現(xiàn)李春燁與他家人商議家事的情景。我們看坐在正中的這位老先生,他就是房子的主人李春燁,坐在他對面的是正房夫人江氏,右邊這位年青女子是三夫人吳氏。李春燁這一生與“六字”有緣,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苦讀、晉升、隱退。李春燁六歲開始讀書,十六歲考上秀才,三十六歲中舉人,四十六才考中進士,也就是說他苦讀了40年,從46歲為官,為官十一年晉升十四級。五十七歲趁他母親九十大壽時,辭官隱退,六十七歲病逝。所以,我們后人用三個詞語來概括他的一生: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
民俗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在勞動創(chuàng)造過程中產(chǎn)生、演變流傳下來的各種風俗習慣,它凝聚和激勵著歷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古城泰寧,民風淳樸、節(jié)俗濃郁,尤其歲時節(jié)日的民情風俗最為豐富多彩,充滿了浪漫和神奇色彩。第四幢將為您展現(xiàn)的是三百多年以前泰寧先民在元宵節(jié)中的部分場景和縮影,再現(xiàn)當年線香燈、跳神、迎揚公、出橋燈等熱鬧場面。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第五幢,這一幢的建筑特點與前四幢有明顯區(qū)別,從它的建筑特色看,很可能是女眷住的。為什么呢?我們先看這兩重門樓,大門和二門,雖已被拆改建,但估計是兩個耳房,進二門這個直通兩邊封火墻的大天井可供小孩玩耍,房間后面設有一經(jīng)堂。后廳結(jié)構(gòu)基本上和其它幾幢一樣,后天井兩旁是廂房,后廳兩邊各設了兩個房間。并且這一幢的輔房不象第一幢那樣呈獨立格局,這顯然是丫環(huán)住的房間。所以可以判斷這一幢屬李春燁母親等女眷所住,寬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母等女眷在此居住,既可照看小孩,又可以念念經(jīng)文,安享晚年之樂。
現(xiàn)在我們把第五幢辟為名人書畫、石碑藝術(shù)展覽館。我們先看黑硯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詩。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晚年被打成偽學派,隱居在泰寧城南小均村時寫下的。
這是觀音堂,供李春燁母親及女子上香、拜佛、念經(jīng)的地方。
走出第五幢,大家請?zhí)ь^往上看,明代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工藝有明顯的區(qū)別。先看看磚與磚之間的縫隙,當時只有0.1公分,而我們現(xiàn)在有1公分,相差十倍!門樓上這些主要部位的用磚都是用人工磨制過的,墻面非常平整?;旌贤粮F(xiàn)在也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一般用黃泥、沙石及水泥攪拌砌墻,而古建筑是用白石灰和糯米作為粘漿砌墻。尚書第大門是坐北朝南,但平時都是從儀仗廳進出。從尚書第的建筑格局來看,是分兩期工程完成的。因為尚書第的正廳放在第二幢,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古代建筑中所講究的對稱格局。由此可見,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屬后來加建的。至于加建第四、五幢后,為什么又要加建這扇大門呢?當然李春燁是想把自己的這幢房子有個好朝向。李春燁認為他的家境后期不順,主要是風水問題。風水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祖輩墓葬,二是房屋風水。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尚書第的這條甬道,它的門框與門框之間,都有錯開半米至一米,它有一種“不漏財”的說法,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擋邪風”。所以,農(nóng)民建房子就非常講究,他的大門絕對不會對著人家的大路口或者巷口去開的。尚書第儀仗廳朝北,這在當?shù)亟ㄖ幸矊俸币?。也許李春燁認為此朝向不利,要在加建四、五幢后,在南邊設一正門。據(jù)說當時李春燁在朝為官時,較少關(guān)心泰寧家鄉(xiāng)之事,百姓對他也就另眼看待。他要地皮蓋房子,鄉(xiāng)民硬是把另一半地皮賣給他舅舅及李氏家族蓋祠堂去了,反而把李春燁家的地皮占去了三尺!李春燁的兒子氣憤之余,寫信給李春燁,李春燁看后回書道:“千里來書僅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币馑际菭幍夭槐闩c宗祠相爭,更不敢跟娘舅爭。泰寧俗話說:“山高擋不住太陽,官大大不過舅娘”“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于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尚書第也只好是“半邊府第”了!
好,我們今天就參觀到這,歡迎各位給我留下寶貴意見,有機會再到尚書第來作客,再見!
大家好!歡迎大家參觀尚書第。尚書第是目前我國南方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它以規(guī)模宏大,布局合理、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而聞名遐邇。一九八八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尚書第始建于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公元1627年,距今已有370多年的歷史了。尚書第占地5400平方米,建筑面積4500多平方米,主體5幢,輔房8幢,共120間,坐西向東,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后有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按照泰寧傳統(tǒng)的“三廳九棟”建筑格式排列的封火墻木構(gòu)架建筑群。房子的主人叫李春燁,他是明末天啟年間的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在前面城門口曾設有下馬石和“文武官員在此下馬”等石碑,現(xiàn)已毀。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儀仗廳,是當時主人迎送賓客的地方。廳上懸掛有“大司馬”木匾?!按笏抉R”本是秦漢時代的古官名。在漢代,它與丞相、御史大夫并稱為“三公”。明清時是兵部尚書的別稱。今天主要向大家介紹的是這幢古代民居建筑和其中的幾個展館。眼前這條甬道南北兩頭有雙開大門,晝夜啟閉,非常森嚴。我們現(xiàn)在站在第一幢的門廳,這個門廳主要是供馬夫、轎夫用餐的地方。因為封建社會馬夫、轎夫是不能隨同主人進入正廳用餐的,這也充分暴露出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第一幢的大門開得比較特別,它不是朝正前方開,而是往北面開了這扇大門。第一幢我們把它辟為“古代建筑文化藝術(shù)陳列館”,這里所展現(xiàn)的僅為我縣古建文化藝術(shù)的一小部分,希望通過它,讓各位游客對我們這個古老山城的古建文化有所了解。
泰寧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是閩西北一個不起眼的山區(qū)小縣,面積不過1539.33平方公里,人口僅12.5萬。但歷史悠久,西漢時為閩越王無諸校獵的場所。到解放初期,城區(qū)還保留著近90%的古建筑,明清時期的民居、寺廟、橋梁、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墻遍布城區(qū),使得泰寧這座小山城格外古樸。然而由于大山環(huán)繞,交通閉塞,導致經(jīng)濟貧困落后,人口僅剩4萬余人。有這么一首民謠為證,“小小泰寧縣,三家豆腐店,城內(nèi)磨石腐,城外聽得見”。然而很可惜,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期間,沒有很好地重視古跡的保護,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筑,如孔廟、三賢祠、城隍廟、文昌塔、古城墻等都被拆除了,現(xiàn)在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較完好的尚書第、世德堂等古建筑群。
我們現(xiàn)在來到尚書第第二幢。這幢是尚書第的主廳,也是整體建筑的精華。當年李春燁就居住在這幢房子里,現(xiàn)在我們把它辟為泰寧縣文物陳列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幢門樓,它保存的非常完整。為什么*時期“破四舊”沒有被破壞掉呢?這還得感謝當時住在這里的一位李氏老太太,當她知道紅衛(wèi)兵要來砸這幢門樓時,情急之下,連夜發(fā)動李氏族人用黃泥把門樓上的“四世一品”、“鏤空花”、“財神爺”、“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后涂上雪白的石灰,寫上“毛主席萬歲”。當紅衛(wèi)兵要來砸時,一看傻眼了,誰也不敢動,這幢門樓就這樣被完好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八氖酪黄贰?,這是明朝天啟皇帝賜封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燁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親和李春燁夫婦。大家現(xiàn)在請跟我往里走。
這是轎廳,是當年李春燁家族停放轎子的地方,相當于現(xiàn)在的小車庫?,F(xiàn)在先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幢房子的建筑風格。它布局合理,采取傳統(tǒng)的“三廳九棟”連片的建筑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廳、中廳、后廳,幾幢并排相連,幢與幢以封火墻相隔,以廊門相通;廳與廳以封火墻或楹門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連片又獨立的科學性、實用性很強的民居建筑形式。它規(guī)模宏偉、占地面積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講究,建筑等級特別。如前廳采用宮庭建筑常用的抬梁建筑模式;它建筑工藝精湛,如門樓上的磚石雕刻、斗拱花飾等。
總的來說,尚書第歷經(jīng)370多年還保存得如此完好,我們認為有這么幾個因素:一是基礎牢固平穩(wěn)。如所有排柱位置,全用大條石鋪平,柱下鵝卵石為基礎,相當于現(xiàn)在的水泥地梁。二是所用木材質(zhì)地良好。都是當時的原杉木(泰寧古稱杉城),堅固耐用。三是上不漏頂。全用大灰瓦密集壓蓋。四是有高大的封火墻分隔。歷曾多次發(fā)生火情,一幢后廳、二幢前廳、三幢后廳都曾失火,也只有局部損失而不至于殃及其他房屋。
我們現(xiàn)在站的這個地方叫中堂,也就是大廳,是當時李春燁接待朝庭官員、接圣旨及辦大事的場所。我們再往上看“清朝師柱”這塊匾,是當時福建布政使司莫儼皋為李春燁所立(布政使司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長)?!扒宄蓖蝗苏`認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實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其實到了明朝后期,宦官專權(quán),大太監(jiān)魏忠賢排除異已,大肆屠殺東林黨人,買官賣官,政治腐敗,哪還談得上清正廉明,只不過自欺欺人罷了!)“師”指的是李春燁加封為太子太師(其實李春燁并沒有教過太子,只是賜予他的加官封號)?!爸本褪前牙畲簾钭u為國家的棟梁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這是一扇中門,它平時不開,只有辦大事的時候才開,比如紅、白喜事、接圣旨等。我們現(xiàn)在往左右兩旁看這回廊(回避的走廊),當廳上會客時,女子下人等就只能走這回廊了。尚書第的天井比較特別,都是由長條石塊拼成的,成棋盤形,進水孔和出水孔比較講究,而且它有一個的特點就是下雨不積水。尚書第的暗溝跟我們現(xiàn)在的也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的暗溝是直的,但尚書第的暗溝呈S形,稱為“龍形”暗溝,它是由一條長龍形的暗溝圍著一口蓄水池,要等水滿以后才慢慢地往外流。有這樣一種說法,“家財不是那么容易往外流,肥水不流外人田嘛。”再看這口石缸,它主要是一種防火設施,平時蓄水用于澆花、養(yǎng)魚。
大家請?zhí)ь^看這瓦面,尚書第都用高于瓦面的封火墻相隔。尚書第能夠完好的保存到今天,這和當初建筑中高度重視防火是分不開的。
我們現(xiàn)在開始參觀文物陳列室。第一間陳列室展現(xiàn)的都是泰寧新石器時代的一些古文物。從這間陳列室可以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我們的祖先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第二間陳列室主要展現(xiàn)宋代的一些古文物。這是一口陰井,以前女子地位低下,出門不能往正門走,只能走回廊,就連洗臉水、洗腳水都不能隨便往外潑,只能往廂房里的這口陰井里潑?,F(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扇12折屏風,是用當?shù)匾环N珍稀樹種--花梨木雕刻而成的,雕刻工藝非常精美,是李春燁當時給女兒的嫁妝,屬傳世文物,是1986年在本縣下渠鄉(xiāng)大湖村征集到的。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第三陳列室,這間陳列室主要是展現(xiàn)明末清初的一些青花瓷器和漆金木雕等。這張表反映的是泰寧從唐、宋、元、明清以來所出的文人,我們從這張表上不難看出,宋代是泰寧最鼎盛的時期,而且人口也最多,當時人口達15萬,而到清代只剩4萬,使人口急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戰(zhàn)亂和瘟疫。
這間是革命文物展覽室,主要展現(xiàn)泰寧在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一些革命文物和曾到泰寧指導過革命斗爭的老一輩革命家的情況。泰寧當時有2800多名優(yōu)秀兒女參加紅軍,大部分都在長征及解放戰(zhàn)爭中犧牲了,而杜明、馮旺南、謝寶銅等革命家是為數(shù)不多的幸存者。
現(xiàn)在我們來看這扇條格窗戶,從外觀看,非常像現(xiàn)在的分體式空調(diào),夏天通風透氣,冬天糊上白紙,又明亮又暖和,既防風又采光,所以,很多游客把它譽為是“空調(diào)的前身”。這樣設計也起了百頁窗的作用,從房間往外看,看得一清二楚,如果站在外面想看到房間里的東西,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喲!
我們現(xiàn)在來到第三幢,第三幢我們把它辟為蠟像館,里面一共塑了二十五尊蠟像,也是當時全省的蠟像館,展現(xiàn)了李春燁及其家人生活的情景。李春燁由于種種原因,文字記載不多,口碑故事不少;有說好的,有說壞的,褒貶不一,但他勤奮好學、大器晚成和為人孝道等優(yōu)良品質(zhì)還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的。
這間軒閣主要展現(xiàn)李春燁與他家人商議家事的情景。我們看坐在正中的這位老先生,他就是房子的主人李春燁,坐在他對面的是正房夫人江氏,右邊這位年青女子是三夫人吳氏。李春燁這一生與“六字”有緣,主要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苦讀、晉升、隱退。李春燁六歲開始讀書,十六歲考上秀才,三十六歲中舉人,四十六才考中進士,也就是說他苦讀了40年,從46歲為官,為官十一年晉升十四級。五十七歲趁他母親九十大壽時,辭官隱退,六十七歲病逝。所以,我們后人用三個詞語來概括他的一生: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
民俗是幾千年來勞動人民在勞動創(chuàng)造過程中產(chǎn)生、演變流傳下來的各種風俗習慣,它凝聚和激勵著歷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古城泰寧,民風淳樸、節(jié)俗濃郁,尤其歲時節(jié)日的民情風俗最為豐富多彩,充滿了浪漫和神奇色彩。第四幢將為您展現(xiàn)的是三百多年以前泰寧先民在元宵節(jié)中的部分場景和縮影,再現(xiàn)當年線香燈、跳神、迎揚公、出橋燈等熱鬧場面。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第五幢,這一幢的建筑特點與前四幢有明顯區(qū)別,從它的建筑特色看,很可能是女眷住的。為什么呢?我們先看這兩重門樓,大門和二門,雖已被拆改建,但估計是兩個耳房,進二門這個直通兩邊封火墻的大天井可供小孩玩耍,房間后面設有一經(jīng)堂。后廳結(jié)構(gòu)基本上和其它幾幢一樣,后天井兩旁是廂房,后廳兩邊各設了兩個房間。并且這一幢的輔房不象第一幢那樣呈獨立格局,這顯然是丫環(huán)住的房間。所以可以判斷這一幢屬李春燁母親等女眷所住,寬敞的天井有利于小孩玩耍,李母等女眷在此居住,既可照看小孩,又可以念念經(jīng)文,安享晚年之樂。
現(xiàn)在我們把第五幢辟為名人書畫、石碑藝術(shù)展覽館。我們先看黑硯石上雕刻的春、夏、秋、冬四季詩。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晚年被打成偽學派,隱居在泰寧城南小均村時寫下的。
這是觀音堂,供李春燁母親及女子上香、拜佛、念經(jīng)的地方。
走出第五幢,大家請?zhí)ь^往上看,明代建筑和現(xiàn)代建筑工藝有明顯的區(qū)別。先看看磚與磚之間的縫隙,當時只有0.1公分,而我們現(xiàn)在有1公分,相差十倍!門樓上這些主要部位的用磚都是用人工磨制過的,墻面非常平整?;旌贤粮F(xiàn)在也不一樣,我們現(xiàn)在一般用黃泥、沙石及水泥攪拌砌墻,而古建筑是用白石灰和糯米作為粘漿砌墻。尚書第大門是坐北朝南,但平時都是從儀仗廳進出。從尚書第的建筑格局來看,是分兩期工程完成的。因為尚書第的正廳放在第二幢,這顯然不符合中國古代建筑中所講究的對稱格局。由此可見,第一期工程是建第一幢至第三幢,第四幢和第五幢屬后來加建的。至于加建第四、五幢后,為什么又要加建這扇大門呢?當然李春燁是想把自己的這幢房子有個好朝向。李春燁認為他的家境后期不順,主要是風水問題。風水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祖輩墓葬,二是房屋風水。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尚書第的這條甬道,它的門框與門框之間,都有錯開半米至一米,它有一種“不漏財”的說法,還有一種迷信的說法“擋邪風”。所以,農(nóng)民建房子就非常講究,他的大門絕對不會對著人家的大路口或者巷口去開的。尚書第儀仗廳朝北,這在當?shù)亟ㄖ幸矊俸币?。也許李春燁認為此朝向不利,要在加建四、五幢后,在南邊設一正門。據(jù)說當時李春燁在朝為官時,較少關(guān)心泰寧家鄉(xiāng)之事,百姓對他也就另眼看待。他要地皮蓋房子,鄉(xiāng)民硬是把另一半地皮賣給他舅舅及李氏家族蓋祠堂去了,反而把李春燁家的地皮占去了三尺!李春燁的兒子氣憤之余,寫信給李春燁,李春燁看后回書道:“千里來書僅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币馑际菭幍夭槐闩c宗祠相爭,更不敢跟娘舅爭。泰寧俗話說:“山高擋不住太陽,官大大不過舅娘”“天上有雷公,地下有舅公”。于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尚書第也只好是“半邊府第”了!
好,我們今天就參觀到這,歡迎各位給我留下寶貴意見,有機會再到尚書第來作客,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