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殷墟導游詞篇一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殷墟博物院內部,殷墟博物院猶如一座展現華夏歷史瑰寶的藝術殿堂,它給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聞名于世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請大家移步換景,隨我來一一體驗。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進苑這座大門,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宏勛教授專門設計的,整座大門莊嚴大方,朱彩雕墨,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透著幾分寧靜與莊嚴、沉默與矜持。
如果說青銅器是使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二個因素,那么第三個因素就是都城了,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朝拜議事的重要場所,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階,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使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輝煌。
請大家往前方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記載量最大的青銅器,它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米、直徑0.78米,重達875公斤,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重大的器物,澆注起來特別的困難,可見當時我國的冶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逐漸變成了權利和地位的象征。
現在就請大家隨我進殿去欣賞一下陳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記載了當時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天文、歷法和祭祀等各種活動,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珍貴資料。甲骨文被我們當代人重新認識以前,人們把可有珍貴文字的骨片當做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蚊香來用,有的甚至那他來墊桌子,塞墻角。當我們腳下這塊土地還是農田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從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們一直把他當做一種可以止血的藥材――龍骨。知道1899年我國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先生生病買藥時發(fā)現中藥“龍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畫,經過仔細研究,他認為“龍骨”上的刻畫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榮先生因此被人稱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來我們要參觀婦好墓,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的墓地,面前的這個建筑就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再現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婦好生前的颯爽英姿。婦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寵愛,她曾多次參與國家政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甲骨文記載,她最多一次帶了13000多人,不少的男性將軍都歸她指揮。還有一次他率兵征戰(zhàn),由于他運籌帷幄,事先在一個地方打好伏擊,配合正面的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zhàn)。婦好不僅能率兵征戰(zhàn),還能主持重大宮廷祭祀活動,在王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連年征戰(zhàn),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武丁而去。武丁非常沉痛,為了紀念她,破例將其葬在宮殿內,并墓壙上精修享堂,并附有大批隨葬品,在這些隨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以外,我們還看到了壁龕里的尺骨,這就是當時被殉葬的奴隸,我們僅從這個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隸社會的縮影。大家可以順梯而下,到復原后的墓壙參觀。
朋友們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的講解至此就結束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去探尋自己感興趣的景點,但是請大家務必注意自己的安全,切記下車前的提醒,三十分鐘之后,我們在大門口集合,大家不要忘記時間,謝謝大家。
殷墟導游詞篇二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殷墟參觀游覽。
這里曾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中晚期的一處都城遺址。距今天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現在山東的曲阜,古稱奄,遷到了我們安陽小屯村,當時這里稱為殷。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商王朝的都城,歷時255年,共傳位8代12王。所以盤庚遷殷以后的商朝又稱為殷朝或殷商。直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帥軍伐紂滅商。這座曾經輝煌了二百多年的商王朝的都城,逐漸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到了近代,一個偶然的發(fā)現,引出了“一片甲骨驚世界”的恢宏樂章。中國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書上,都這樣無可爭議地記載著:公元1899年秋,在中國河南安陽西郊一個被稱為“小屯”的村子里,發(fā)現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的文字——甲骨文。經過近百年的考古發(fā)掘,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們面前。為我們今天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殷墟,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甲骨文發(fā)現地:殷墟首先是以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于世的。可以說沒有甲骨文的發(fā)現,就沒有殷墟的發(fā)現。那么甲骨文是怎么發(fā)現的呢?這就要從奇怪的“龍骨”談起了。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小屯村民在田里耕作,時常有一些龜甲和獸骨之類的東西從土中冒出來。起初,人們并不太在意,也就隨手丟棄了。不過有時候會有大批的甲骨出土,有的村民就會把它們整車拉回家中,填塞枯井。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中藥中有一味藥叫做“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或牙齒的化石,實際上從哪兒能弄這么多的龍骨用來入藥呢?于是藥鋪大都以古骨充之,不論人骨還是獸骨,統(tǒng)統(tǒng)拿來冒充。研成粉末,作刀創(chuàng)藥用。當時像這樣的獸骨賣到幾文錢一斤。于是,村民就開始將甲骨帶到中藥鋪里出售了。當時,誰也不知道這幾文錢一斤的“龍骨”,就是殷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由于人們不認識它,不知道有多少甲骨片就這樣被當作 “龍骨”毀掉了。直至光緒24年(1899年),當時任清王朝國子監(jiān)祭酒的內閣學士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在北京武門外菜市場的達仁堂藥鋪抓藥,在中藥“龍骨”上面發(fā)現刻有字跡,并認定甲骨是殷商遺物。這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目光和甲骨的復見天日。這也是郭沫若先生的詩句“一片甲骨驚世界”的由來。
大門:我們看到的這扇大門,是根據甲骨文中的“門”字仿建設計的。整扇大門是由甲骨文中的3個“門”字組成的。門額題名“殷墟博物苑”5個大字,是由著名的歷史學家周谷城老先生題寫的。門兩側的浮雕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早期龍的形象之一。叫做夔龍。好,下面就讓我們穿過這道甲骨之門,走進歷史,走進殷墟。
司母戊鼎:這就是1939年在王陵區(qū)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世界青銅器之最。這是司母戊鼎放大一倍的復制件??胺Q青銅時代的巨無霸,不僅造型美觀,花紋絢麗,他所隱含的政治意義更耐人尋味。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稱為:“司母戊大鼎”。專家認為,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為祭祀其母親 “戊”而鑄造的。真品現存放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大鼎重875公斤,這么大的銅鼎,不僅在我國首次見到,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鼎在商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早期的鼎呢是用來烹煮食物的,是一種食器。各位朋友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說大禹時期把天下分為九個州,每州鑄一只鼎來象征,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擁有九鼎標志著擁有天下的意思。自從大禹鑄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都以此為傳國重器。鼎呢?也就成為了王權和地位的象征。成為國之重器。所謂一言九鼎,也是源出于此。在《左傳》上有一段關于楚莊王問鼎的記載。同學們都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莊王吧,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周定王派王孫滿去犒賞楚莊王,他別的什么也不問,就問周王室那些鼎的大小輕重,幸好王孫滿很是機智,回答他說:“在德不在鼎,周室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边@一場危機才算化解。但楚莊王覬覦王權圖霸中原的野心卻暴露無疑。從此以后,我們就有了“問鼎中原”這個成語。好,鼎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里,下面隨我參觀商代的宮殿建筑。
殷墟地下博物館外觀介紹:這座博物館是建在地下,它是由中國建筑研究設計院的崔愷先生設計的,他是中國建筑學界中生代的領軍人物。他的方案為什么能夠勝出,是因為他的設計符合現在世界上保護遺址的理念。同時盡可能地與整個殷墟遺址景觀相協(xié)調。從平面上看,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這個青銅結構,象征殷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一樣都是世界一流的。的確,這里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yè)、系統(tǒng)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館內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國以來在殷墟發(fā)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展品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而且,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在離家59年后回安陽“省親”,和這些珍藏多年的500多件同樣堪稱國寶的文物一同展出。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這個圖案是我們博物館的館標,它是從青銅器上直接復制下來的。是兒子的“子”字,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字形看起來很有生命力的樣子,就好像在引導我們向前走一樣。
時間走廊:現在我們進入時間走廊,從民國開始,讓我們一起穿越三千年時空隧道走進歷史,走進殷墟。
青銅板上的是“乳釘”紋,在商朝的青銅器特別是銅鼎上常常可以見到,也是商代最常見的青銅紋飾之一。
大家看到青銅板內壁的圖案嗎?它也是從青銅器上直接摹刻下來的,它的邊框是個“亞”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職位的人,通常這樣的人是擁有兵權或軍權的人。
主題水院:大家看水底是一個用青石板拼成的一個龜腹甲。上面有董作賓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詩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陽照在樹林的樹梢上,時間進入黃昏,一陣微風吹來,水面上蕩起層層波紋。。。。。很有一番詩情畫意吧!董作賓先生是第一個主持殷墟科學發(fā)掘的專家,也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這個主題水院也在告訴我們甲骨文和青銅器將是我們接下來要參觀的精彩部分。
門口這個圖案也是青銅器的銘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衛(wèi)著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在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博物館內請不要拍照,謝謝合作!
序廳:殷墟和商王朝的關系,這個時候要告訴大家商朝的基本情況……。商朝最后兩個半世紀多不再遷都。《竹書紀年》記載273年不遷都,但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結果是殷墟年代應是250多年。這個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襲表、商朝文化圖(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圖),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為中心,北——河北,東——山東、江蘇,西——山西、陜西,南——湖南、湖北。
玻璃上的甲骨文:高祖王亥。商朝人心目中認為他們的民族跟鳥有關系。這些銘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關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
盤庚遷殷圖:這個畫面表現的是浩浩蕩蕩的遷都大軍從今天的山東曲阜長途跋涉來到殷墟的場景。上面的圖示都是有證可考的:酉、鬲、狗、馬車、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當時商朝人對自己都城的概念。講的是都邑。整個展廳是參照世界上著名的學者對“文明”一詞的解釋來布置的:1.有城市;2.有成套的禮制;3.鑄造術。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陶器廳、青銅廳、文字廳和玉器廳來詮釋3000多年前中國商代的文明。。。。。
陶器廳:首先,讓我們來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為商朝的都城,它那龐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這里,通過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殘墻,一幅景觀畫和建筑實物、生活用具來表現當時商朝的生活情況。西邊是太行山,河流的源頭,商朝的宮殿就建在這個河灣里。這里有制作的實景和畫在墻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這是經過考證的。商朝高等級的房子都是四合院,這應該是被商人廣泛采用的。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是一節(jié)用來排水的三通,它是用灰陶燒制而成的。從它的制作就可窺見當時的地下排水設施已經非常完善了。我們再來看一下他們建筑房屋時的夯土墻,墻壁是用兩塊木塊作盒,夾泥土夯實而成,叫板筑墻,商朝的房屋臺基是以黃土夯實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為主的。那時還沒有出現磚瓦,一根根立起的柱子再架上梁,形成房子的骨干,它渾然一體,嚴謹結實,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以后歷代建筑基本沿用這種結構,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遙遙領先的。接著引導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再看青銅柱上的人像。
食物:羊、豬、切刀、小麥。
飲酒:除了吃以外商人還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獻上是有記載的。周人認為商朝亡國的原因:飲酒過度。展示一壺酒。
裝飾:骨笄。使用示意圖。
商朝社會生產很發(fā)達,那么他們之間怎么樣交換物品,那他們需要錢,需要貨幣,商朝人的貨幣就是錢。大量隨葬海貝表示有錢,生前榮華富貴,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長江中下游的,可能是當時由長江中游生產通過交流到殷墟。右邊的兩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陜西那邊生產的。
青銅甗:大家看這里面放著兩個人頭。先講它的作用。蒸人頭是非常殘忍的,只有在安陽殷墟我們才能看到這樣的標本。為什么說人頭被蒸過,這種頭骨掰開后是齊的,一般的頭骨掰開是鋸齒狀的。這有可能是當時敵對國家首領的人頭,商王朝在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國首領的人頭來祭祀神靈告廟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萬片甲骨中,有兩片是頭骨,上面刻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都是有關戰(zhàn)爭的,比如:“祖乙伐方國”。
除了人頭,還有祭祀用的狗,他們當時很喜歡狗。也會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為什么這樣,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國唐朝時提到,他們會在墓葬下放鐵牛……也許是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擾。
商朝是奴隸社會,大規(guī)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這種祭祀在商王朝滅亡之后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絕跡。西周人認為太殘忍。面具:用安陽話講:我的名字叫子商……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藝術的方式對自己形象的自覺或不自覺地描述。他們的形象應該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過渡)
農業(yè):據學者們研究,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動物資源豐富。在殷墟發(fā)現的生產工具上有斧、鑿、鏟、錛、鐮、刀、鉆、磨石、紡輪、網墜和杵等。農業(yè)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出土的青銅農具很少,從這個意義上看,石器在當時的生產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青銅則主要服務于統(tǒng)治階層。
畜牧業(yè):在商朝大量的發(fā)現牛。
制骨業(yè):同學們,商朝的人們也是很愛美的,原本無多大用處的獸骨,被商朝的工匠們制作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和器物,獸骨的作用可以說得到了較好的發(fā)揮與利用。從獲得的甲骨刻辭看,商人的狩獵活動非常頻繁,獵獲量也很大,其中有一次記載僅獵獲的鹿就有500頭之多,獲得的骨制品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飾物。殷墟甲骨文中還有一次捕到7頭大象的記載,發(fā)掘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記載。自殷墟科學發(fā)掘以來,已出土了大約25000件以上的各類骨器,豐富了人們對這方面情況的了解和認識。與之相對應的是,考古工作者還在殷墟范圍內發(fā)現了幾處殷人制作骨器的手工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生產骨器的青銅工具,如銅鋸,銅刀,銅鉆等,還有蚌刀、蚌鐮;另外還有石刀、石鉆、磨石等物,表明殷代當時已經存在著專門制作骨器的作坊,因此骨器的大量使用已經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時尚了。
青銅鑄造業(yè):銅是人類在自然界中認識最早的金屬之一,最初人們將自然界銅礦石作為一般石料去打制磨制,做成器物,在不斷的實踐中發(fā)現銅礦石不易破碎、不易剝落,可以錘薄拉長,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造出來的器物具有漂亮的光澤。后來人們又發(fā)現銅可以在高溫下熔化成液態(tài),有很好的可塑性,在這些實踐中又發(fā)現了只要在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種金屬,比如錫,就可以降低銅的熔點,提高硬度和增加光澤度。于是一種新的金屬就出現在歷史的畫卷中。這種銅錫合金制成的器皿,就是——青銅器。青銅的發(fā)明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掀開了極其重要的一頁,它使人類歷史由石器時代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青銅時代”。青銅器,由于它的硬度高,刃口鋒利以及耐磨性強和裝飾性好等優(yōu)點,漸漸就代替了石器,并且大大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商朝鑄銅是用“塊范”法鑄造。大家看這件銅觚的鑄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做成一個模子,然后再做外范,中間留有空隙用來澆鑄銅液,待銅液冷卻后,打碎外范、取出內模就會出來一個一模一樣的銅觚了。從這里可以看出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離不開陶模與陶范,從這個意義上看,“模范”一詞也許就是從古代鑄造技術中誕生出來的也未可知。許多大的青銅器采用的是合范的鑄造方法,也叫分鑄法。即先鑄出主體,然后澆鑄附件,或先鑄好附件,嵌入主體鑄形中,在澆鑄主體時連接在一起。范要分內范和外范,鑄一件青銅器需要多少范,那就要看這件青銅器的形制復雜與否。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身和四足就是一次性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后,再在它的上面安模、翻范、澆鑄而成的。而殷商晚期的一只銅爵,最多的時候就需要16塊范才行。正是運用了這種簡單易行的分鑄工藝手法,相當出色的解決了復雜的工藝合成技術問題,使許多形制精美的青銅器皿流傳至今,不能不說這是殷商工匠們的杰出創(chuàng)造。
司母辛:商朝晚期有一個叫武丁的國王,他的妻子婦好死后,這是她的兒子為祭祀她而鑄造的。我們可以看到鼎上的乳釘紋很大氣。在商朝只有地位非常高的貴族才會使用方鼎。這又一次證明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兵器:有的兵器上帶有木頭,這是告訴我們它的安裝方式。戈真正打仗時用的高度只達到人耳朵的高度。帶箭頭的頭骨有四處傷,可能當時未死,從戰(zhàn)場上回來。 圓鼎:一般貴族墓中都會有,成對陪葬。但像這樣的大圓鼎沒有成對的。
接下來的展柜基本上是一個墓葬中出土的,體現一個完整的青銅器的組合,觚爵數量的多少體現墓主身份的高低。
小方鼎:在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紋是最漂亮的,乳釘紋做的比較高,鳳鳥紋紋飾精美。觚、角九套,角與爵的不同,爵是一個流一個尾,而角是兩個流。 斝:這對斝是目前國內最好的一對?;y主要是饕餮紋,但還有一種蕉葉紋,象芭蕉的葉子,有一種流動向上的升騰感。
商周時期是禮制的定形時期,禮制如果離開樂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參考長江流域出土的青銅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復原的。安豐鄉(xiāng)漁洋村(22公里)一個叫龍振山的老先生撿到了一塊陶片,上面刻的圖案就和這個木鼓是一樣的。 玉器廳:對于中國來說,用玉的歷史已有七千年,堪稱是世界上的玉器之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到:“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國人把玉上升到了無以再上升的高度:君子比德于玉,天子權力的象征——玉璽,“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等等。在政治上嚴格規(guī)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器。在這樣的玉崇拜之下,我們推測殷商時期的人們使用玉器,也是十分可觀的。殷墟從古到今,出土了有多少件玉器,已是難以考證了,據現在的不完全統(tǒng)計,在此出土的玉器已有數千件。由于玉器大部分出土在大中型墓中,而這些墓在殷墟多遭盜掘,因此,損失的玉器數量難以估量。
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階段。玉器五類:儀仗類、裝飾類、玩耍類、兵器、祭祀(柄形器)。1976年發(fā)現的婦好墓,保存完好,未遭盜掘。雖然墓葬僅是一座中型貴族墓,面積也就區(qū)區(qū)22平方米,但其中卻一下子出土了各種玉器達750余件之多。關于殷墟玉料的來源,考古學家曾請有關單位對婦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抽取了300件進行鑒定,認為絕大多數為新疆和闐玉,3件遼寧岫巖玉,1件河南獨山玉。
有人認為是經過多次轉移或通過層層商品交換運至安陽的。
另外,一些諸侯和方國的進貢,也是可能的途徑之一。盡管有種.種猜測和解釋,新疆距安陽畢竟路途遙遠,當時人們使用何種工具,通過什么路線,把玉料從新疆長途跋涉運到安陽,至今仍然是一個尚未清楚明了的歷史之謎。婦好墓的和闐玉,是否有助于揭開這個謎呢?為什么在長城的西端有一個關要起名叫做玉門關呢?我們希望它可以間接的證明, 3000多年前從新疆的和田到安陽已經有了一條玉石之路了,比我們了解的絲綢之路還要早1200多年。
另外,甲骨文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文字之一,是唯一發(fā)展演變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甲骨坑:這廂就是甲骨窖穴在地下埋藏的情景,透過這層層疊壓、分類明確的甲骨,可以知道商人們把刻有文字的龜甲要分門別類的歸類和保存。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對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關殷墟的內容。
“一片甲骨驚天下”:講述的是商王帶人打獵,占卜明天會不會受到災難。
司母戊鼎:鎮(zhèn)國之寶,它是嚴禁走出國門的。它本身是個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兒子為紀念她鑄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種家族關系,一種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種社會本質。重832.34公斤。84.77%的銅、16%錫,不到3%的鉛。
鼎耳有裂紋,說明這個耳朵是假的,是后來按上去的。那么我們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協(xié)調,說明這也是后來鑄造的。這只鼎這么大,那么它們當時是扣過來澆筑的,商人當時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鍋一鍋往里澆筑的話,中間會存在一個時間差,會形成“冷隔”。那么我們推測,他們當時首先先算好澆筑鼎所需要用的銅液的數量,然后應該是在地上挖了個坑和多條地溝,把地溝先加溫到900度左右的時候一起往地溝澆筑,這樣銅液在澆注的時候熱量并不損耗。最后澆筑完后打開一看,發(fā)現當初計算錯了,鼎足上還有一段沒有鑄完,那么怎么辦呢,只好重新澆筑。所以我們現在看來它的腳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這個鼎本身有很多花紋,花紋有很多很多的謎在里面。我們首先看中間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個獸面,其實“扉棱”兩側是兩個獨立的紋飾,這個有人說是虎、有人說是龍,地下和上面的一樣,只是耳朵處有不同。旁邊上面是牛,中間是鹿,下面是虎。
鼎耳上看似魚形,可現在也沒有確定。側面上有兩只老虎在吃一個人頭?!秴问洗呵铩罚瑚吟咽沉亢艽螅绻o它的食物不夠的話,它會讓你倒霉,所以人們供奉它。中國有位美學家認為它表示的是一種猙獰美。
人獸題材:大家仔細看這個人的面目表情很安詳,帶有微笑,那么就應該表示人獸的和諧。所以有人認為3000多年前商朝人信奉“薩滿教”,巫師為了溝通天和地,這是巫師變成老虎的最后一個過程,在被老虎吃掉后就可以溝通人神,溝通天地。沒有一種解讀被世人認可。辛和戊是兩個人,據說她們是同一個國王武丁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婦好了不起,但是從地位上說婦好比不上戊。因為一從方鼎的大小,二是墓葬的方法。婦好墓只有160立方米,而戊的甲字形墓有1360立方米。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歡迎各位來到河南參觀游覽。我是本次行程的導游×××,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未來的兩天里,將由我和×師傅一起為大家服務。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給×師傅,把放心交給我。我們會一起努力把開心帶給你。在此預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順心,住的舒心,玩得開心。
首先就是甲骨文。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就是仿照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建造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首先發(fā)現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就隨便扔掉了。后來村里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發(fā)現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一種中藥,叫作龍骨。于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由于當時藥店大多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只好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殊不知,這么寶貴的東西都被病人喝到肚子里了。不過幸好有些帶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買回,恰好他又對這些甲骨上的文字非常感興趣,便仔細進行了研究,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家今天能有幸看到這些寶貴的文字,應當好好謝謝這位老先生了。
殷墟王陵區(qū)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青銅禮器,高達133厘米, 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發(fā)現最大的銅器鼎。原件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殷墟博物苑為便于游人參觀,將其仿制放大露天陳列在大殿前的廣場上。此鼎造型龐大雄渾,紋飾精美細膩,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為“世界之最”。其鑄法先進,青銅器配方之科學,令當今冶金專家為之嘆服!鑄造這樣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藝和組織勞動的經驗。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件巨大的青銅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隸制的發(fā)達和人民高度的創(chuàng)造能力。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的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座建筑規(guī)模巨大、左右對稱,這種宮殿建設格局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和審美意趣,我想,對建筑感興趣的朋友也許會有意外的發(fā)現喲!
大家請跟我來這里,這里是殷商車馬坑殿廳。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獻中說夏代就發(fā)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fā)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fā)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fā)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筑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再現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婦好生前的英姿和風采。那么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由于連年征戰(zhàn),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于宮殿區(qū)內,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紀念。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zhí)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于治軍,“鉞曾是軍事統(tǒng)率權即王權的象征。
好了,各位游客,關于殷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我們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兩個小時后,我將在停車場恭候大家,請大家注意安全,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集合時間和地點,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殷墟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歡迎來到河南參觀旅游。我是來自鄭州天下旅行社的一名導游,我姓王,大家可以直接稱呼我為小王。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陳先生,此次的安陽殷墟之旅將由我和陳師傅來共同為大家提供服務,希望大家能夠在整個的旅程中玩的開心、玩的舒暢!
好了,各位親愛的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的車正行駛在京珠高速公路上,鄭州距離安陽 公里,車程大約3個半小時,接下來,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河南的概況。
河南古稱“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全省土地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人口9869萬,分17個省轄市,下轄88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為鄭州。河南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yè)大省,而且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yè)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fā)展。
交通方面,中國鐵路網的兩條中軸線路——隴海線和京廣線分別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從河南的中部通過,鄭州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另外,河南還是國家重要公路、航空線的四面貫通之處,是南來北往,西去東行的必經之地。因此,不論陸路或空中交通,河南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聯(lián)系都十分方便,處于全國交通輻輳的中心地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主要包括: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內建都和分封諸侯。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僅河南就占據了四個,它們是:洛陽、開封、鄭州、安陽。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四千年與這里緊密相連。所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焦點。無數杰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激蕩起多少歷史風云。例如:軍事名人蘇秦、李斯、吉鴻昌、楊靖宇;科技名人范縝、滑壽;文學藝人曹操、張擇端等。
常言道:“世界武術看-中-國,中國武術看河南”,河南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同時還是少林拳、陳氏太極拳等大拳種的發(fā)源地。技冠天下,德播神州。早就享有武術之鄉(xiāng)和功夫之鄉(xiāng)的美譽。
現在我們的車已漸漸駛入了安陽境內,安陽是河南省的北大門,位于晉冀魯豫交界處,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稱。土地總面積 平方公里,總人口達 萬。這里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漳河、洹河、淇河,衛(wèi)河在安陽環(huán)繞流過,歷為兵家矚目之地。安陽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
1960年3月,在安陽小南海發(fā)現了距今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原始洞穴遺址,被郭沫若命為“小南海文化”。在安陽北部的后崗,層次分明的疊壓著晚于小南海文化的仰韶彩陶文化、龍山黑陶文化和小屯白陶文化。由此可以說明:這里很早就是中華民族的棲息之地。
談話間,我們的車已經抵達景區(qū)的停車場,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隨同我下車。
殷墟位于安陽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兩岸,它以小屯村為中心長約5.6公里,寬約4.5公里,面積約24平方公里,是一處規(guī)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遺址。商代后期盤庚遷殷至紂滅亡歷經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紂后,逐漸荒廢,因而稱為“殷墟”。
殷墟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寶庫,為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fā)現”之首,2006年,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進苑的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門”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此苑門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了古都安陽的象征。
殷墟之所以聞名于世有著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都城、甲骨文和青銅器。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就是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整個大殿宏偉莊嚴。
“一片甲骨驚天下”。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大殿系統(tǒng)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首先發(fā)現的。它起初一直被當地人喚作“龍骨”,作為一種止血的中藥不斷地進行收集、刮字然后向藥店出售。后來有些帶字的龍骨被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fā)現,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發(fā)現,使“龍骨”的身價一步登天,導致周圍的村民紛紛來挖掘,有的還以此為生。
但當時的挖掘都屬于私挖,破壞性極大,而大規(guī)模的有組織的挖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脊艑W家們在1928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共進行了15次大規(guī)模的挖掘。1937年盧溝橋事變使之中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其挖掘工作才得以繼續(xù)進行。其中最著名的是h127甲骨文堆積坑模型,總共有17096片,上面記載了商朝的天象、歷法、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其次我們再介紹一下青銅器。殷都以冶銅工業(yè)最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氣勢向億萬人展示了手工業(yè)的“絕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其中銅、鉛錫的含量比例與現代所鑄青銅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冶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
除此之外,殷墟內還有其它的觀光景點——甲骨文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揚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內容涉達125個,它不僅記載了大將與兩方國的戰(zhàn)爭,而且還記載了天氣情況,準確的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土的過程,是我國關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
殷墟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安陽殷墟,我是你們此行的導游——王導游,今天我要陪大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前方就是殷墟了,殷墟是很有名的。郭沫若曾經說過:“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币笮鏆v經八代十二王,一共254年,是盤庚遷都到安陽的,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寶庫,也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請跟我走??纯次覀冋胺降拇箝T,它是由北京著名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這座門由三個甲骨文字“門”放大組合而成,大門兩側的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龍形玉塊”放大而成,好像在述說著:我們全部都是龍的傳人。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次矣沂诌叺摹八灸肝臁?,
它是1939年3月在安陽挖出的,1959年,也就是開國十年后才運向北京。這個“司母戊”高1.37米、長1.11米、寬0.77米,重達875公斤。它上面刻有“司母戊”三個字。是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個,在世上很罕見。
這就是“司母戊”,我們繼續(xù)參觀。正前方就是復原的仿殷大殿,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個建筑師用“茅草蓋頂,夯石臺階”的建筑格式構成,使大殿看上去莊嚴無比。
接下來的時間請大家自由參觀,但不要亂刻亂畫,不要亂人垃圾,做一個文明的游客。請下午四點準時在門口集合。
殷墟導游詞篇五
接下來我把今天的行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現在我們正行駛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大約需要三個半小時,我們就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安陽殷墟博物苑。
現在,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河南的概況。可能大家都知道,古時呢,把天下分為九州,河南為豫州,獨具九州之中,故稱“中州”。而現在許多河南人喜歡把行、可以等詞匯說成是中就來源于這里了。全省土地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分17個省轄市,下轄88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為鄭州。河南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yè)大省,而且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yè)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fā)展。交通方面,中國鐵路網的兩條中軸線路——隴海線和京廣線分別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從河南的中部通過,鄭州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另外,河南還是國家重要公路、航空線的貫通之處,是南來北往,西去東行的必經之地。因此,不論陸路或空中交通,河南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聯(lián)系都十分方便,處于全國交通輻輳的中心地位。
此外,河南還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就建都在陽城鎮(zhèn),也就是現在的登封告成鎮(zhèn),還有距今八千多年的新政裴里崗化,三千多年的隞都以及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大河村遺址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內建都和分封諸侯。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僅河南就占據了四個,它們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殷開封、殷商國都安陽、鄭州。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四千年與這里緊密相連。所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焦點。無數杰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激蕩起多少歷史風云。
游客朋友們,景區(qū)馬上就要到了,現在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景區(qū)的概況。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遺址,位于安陽市的西北郊,隨著對安陽殷墟的全面挖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的“奄”遷到了“殷”,并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里成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來商以后,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所以就叫“殷墟”了。
現在景區(qū)就要到了,等師傅把車停好以后,請大家?guī)Ш米约旱馁F重物品,關好車窗,記清我們的出牌號,隨我一起下車游覽!
殷墟景點
各位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殷墟博物館,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朋友們,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的甲骨文的發(fā)現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甲骨文的意義是無與倫比的,表明我國至少在距今3320xx年前就已經具備了完備的文字體系,它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時代,從此揭開了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
我們現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里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揚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放大而成石碑,共三十通。
朋友們,我們先來看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門框上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有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墻上浮雕殷代龍形玉訣,仿佛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成為古都安陽的的象征。 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二個原因。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原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顯得宏偉莊嚴。
在建國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時,婦好墓的發(fā)現,也讓所有考古者振奮。婦好墓在宮殿區(qū)西邊,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筑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是婦好了。那么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的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看,這就是婦好墓了,墓深7.5米,在這里出土大批隨葬品共計1928件,在這些隨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以外,我們還看到了壁龕里的尺骨,這就是當時被殉葬的奴隸,我們僅從這個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隸社會的縮影。
好了,朋友們,因時間關系,今天的講解就到此結束,接下來,大家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半個小時以后我們再在這里集合,謝謝各位的支持!
殷墟導游詞篇一
現在我們已經到達了殷墟博物院內部,殷墟博物院猶如一座展現華夏歷史瑰寶的藝術殿堂,它給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殷墟博物院聞名于世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請大家移步換景,隨我來一一體驗。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進苑這座大門,它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宏勛教授專門設計的,整座大門莊嚴大方,朱彩雕墨,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透著幾分寧靜與莊嚴、沉默與矜持。
如果說青銅器是使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二個因素,那么第三個因素就是都城了,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在商城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朝拜議事的重要場所,這座建筑是采用“茅茨土階,四重阿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使整個大殿顯得莊嚴輝煌。
請大家往前方看,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我國迄今發(fā)現最早的記載量最大的青銅器,它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米、直徑0.78米,重達875公斤,是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重大的器物,澆注起來特別的困難,可見當時我國的冶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用作煮肉的鍋,后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逐漸變成了權利和地位的象征。
現在就請大家隨我進殿去欣賞一下陳列在里面的甲骨文吧,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因其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記載了當時商朝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天文、歷法和祭祀等各種活動,成為研究商代歷史的珍貴資料。甲骨文被我們當代人重新認識以前,人們把可有珍貴文字的骨片當做類似于我們今天的蚊香來用,有的甚至那他來墊桌子,塞墻角。當我們腳下這塊土地還是農田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從地里挖出一些骨片,人們一直把他當做一種可以止血的藥材――龍骨。知道1899年我國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先生生病買藥時發(fā)現中藥“龍骨”上刻有奇怪的刻畫,經過仔細研究,他認為“龍骨”上的刻畫是商代的文字,是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王懿榮先生因此被人稱為是“甲骨文之父”。
接下來我們要參觀婦好墓,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的墓地,面前的這個建筑就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再現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婦好生前的颯爽英姿。婦好是武丁的妻子,她能文擅武,深受武定寵愛,她曾多次參與國家政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據甲骨文記載,她最多一次帶了13000多人,不少的男性將軍都歸她指揮。還有一次他率兵征戰(zhàn),由于他運籌帷幄,事先在一個地方打好伏擊,配合正面的進攻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zhàn)。婦好不僅能率兵征戰(zhàn),還能主持重大宮廷祭祀活動,在王室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連年征戰(zhàn),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武丁而去。武丁非常沉痛,為了紀念她,破例將其葬在宮殿內,并墓壙上精修享堂,并附有大批隨葬品,在這些隨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以外,我們還看到了壁龕里的尺骨,這就是當時被殉葬的奴隸,我們僅從這個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隸社會的縮影。大家可以順梯而下,到復原后的墓壙參觀。
朋友們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們今天的講解至此就結束了,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去探尋自己感興趣的景點,但是請大家務必注意自己的安全,切記下車前的提醒,三十分鐘之后,我們在大門口集合,大家不要忘記時間,謝謝大家。
殷墟導游詞篇二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殷墟參觀游覽。
這里曾經是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商朝、中晚期的一處都城遺址。距今天已有3300多年的歷史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現在山東的曲阜,古稱奄,遷到了我們安陽小屯村,當時這里稱為殷。在這片土地上建起了商王朝的都城,歷時255年,共傳位8代12王。所以盤庚遷殷以后的商朝又稱為殷朝或殷商。直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帥軍伐紂滅商。這座曾經輝煌了二百多年的商王朝的都城,逐漸變成了一片廢墟。史稱殷墟。到了近代,一個偶然的發(fā)現,引出了“一片甲骨驚世界”的恢宏樂章。中國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書上,都這樣無可爭議地記載著:公元1899年秋,在中國河南安陽西郊一個被稱為“小屯”的村子里,發(fā)現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的文字——甲骨文。經過近百年的考古發(fā)掘,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們面前。為我們今天更直觀的了解和認識殷墟,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資料。
甲骨文發(fā)現地:殷墟首先是以出土甲骨文而聞名于世的。可以說沒有甲骨文的發(fā)現,就沒有殷墟的發(fā)現。那么甲骨文是怎么發(fā)現的呢?這就要從奇怪的“龍骨”談起了。在清朝末年的時候,小屯村民在田里耕作,時常有一些龜甲和獸骨之類的東西從土中冒出來。起初,人們并不太在意,也就隨手丟棄了。不過有時候會有大批的甲骨出土,有的村民就會把它們整車拉回家中,填塞枯井。中國傳統(tǒng)的中醫(yī)中藥中有一味藥叫做“龍骨”,是古代脊椎動物的骨骼或牙齒的化石,實際上從哪兒能弄這么多的龍骨用來入藥呢?于是藥鋪大都以古骨充之,不論人骨還是獸骨,統(tǒng)統(tǒng)拿來冒充。研成粉末,作刀創(chuàng)藥用。當時像這樣的獸骨賣到幾文錢一斤。于是,村民就開始將甲骨帶到中藥鋪里出售了。當時,誰也不知道這幾文錢一斤的“龍骨”,就是殷代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由于人們不認識它,不知道有多少甲骨片就這樣被當作 “龍骨”毀掉了。直至光緒24年(1899年),當時任清王朝國子監(jiān)祭酒的內閣學士金石學家王懿榮,因病在北京武門外菜市場的達仁堂藥鋪抓藥,在中藥“龍骨”上面發(fā)現刻有字跡,并認定甲骨是殷商遺物。這才引起了人們的關注目光和甲骨的復見天日。這也是郭沫若先生的詩句“一片甲骨驚世界”的由來。
大門:我們看到的這扇大門,是根據甲骨文中的“門”字仿建設計的。整扇大門是由甲骨文中的3個“門”字組成的。門額題名“殷墟博物苑”5個大字,是由著名的歷史學家周谷城老先生題寫的。門兩側的浮雕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中出土的龍形玉玦,放大仿制而成。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早期龍的形象之一。叫做夔龍。好,下面就讓我們穿過這道甲骨之門,走進歷史,走進殷墟。
司母戊鼎:這就是1939年在王陵區(qū)出土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世界青銅器之最。這是司母戊鼎放大一倍的復制件??胺Q青銅時代的巨無霸,不僅造型美觀,花紋絢麗,他所隱含的政治意義更耐人尋味。鼎腹內壁上鑄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稱為:“司母戊大鼎”。專家認為,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為祭祀其母親 “戊”而鑄造的。真品現存放在北京國家博物館。大鼎重875公斤,這么大的銅鼎,不僅在我國首次見到,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鼎在商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早期的鼎呢是用來烹煮食物的,是一種食器。各位朋友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說大禹時期把天下分為九個州,每州鑄一只鼎來象征,這就是歷史上說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擁有九鼎標志著擁有天下的意思。自從大禹鑄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都以此為傳國重器。鼎呢?也就成為了王權和地位的象征。成為國之重器。所謂一言九鼎,也是源出于此。在《左傳》上有一段關于楚莊王問鼎的記載。同學們都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莊王吧,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周定王派王孫滿去犒賞楚莊王,他別的什么也不問,就問周王室那些鼎的大小輕重,幸好王孫滿很是機智,回答他說:“在德不在鼎,周室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边@一場危機才算化解。但楚莊王覬覦王權圖霸中原的野心卻暴露無疑。從此以后,我們就有了“問鼎中原”這個成語。好,鼎的故事我們就講到這里,下面隨我參觀商代的宮殿建筑。
殷墟地下博物館外觀介紹:這座博物館是建在地下,它是由中國建筑研究設計院的崔愷先生設計的,他是中國建筑學界中生代的領軍人物。他的方案為什么能夠勝出,是因為他的設計符合現在世界上保護遺址的理念。同時盡可能地與整個殷墟遺址景觀相協(xié)調。從平面上看,博物館酷似甲骨文的“洹”字,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這個青銅結構,象征殷墟的青銅器和甲骨文一樣都是世界一流的。的確,這里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較專業(yè)、系統(tǒng)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館。館內展出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國以來在殷墟發(fā)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展品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而且,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在離家59年后回安陽“省親”,和這些珍藏多年的500多件同樣堪稱國寶的文物一同展出。
正前方大家看到的這個圖案是我們博物館的館標,它是從青銅器上直接復制下來的。是兒子的“子”字,在商朝是王族的姓。字形看起來很有生命力的樣子,就好像在引導我們向前走一樣。
時間走廊:現在我們進入時間走廊,從民國開始,讓我們一起穿越三千年時空隧道走進歷史,走進殷墟。
青銅板上的是“乳釘”紋,在商朝的青銅器特別是銅鼎上常常可以見到,也是商代最常見的青銅紋飾之一。
大家看到青銅板內壁的圖案嗎?它也是從青銅器上直接摹刻下來的,它的邊框是個“亞”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職位的人,通常這樣的人是擁有兵權或軍權的人。
主題水院:大家看水底是一個用青石板拼成的一個龜腹甲。上面有董作賓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詩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風來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陽照在樹林的樹梢上,時間進入黃昏,一陣微風吹來,水面上蕩起層層波紋。。。。。很有一番詩情畫意吧!董作賓先生是第一個主持殷墟科學發(fā)掘的專家,也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學者之一。這個主題水院也在告訴我們甲骨文和青銅器將是我們接下來要參觀的精彩部分。
門口這個圖案也是青銅器的銘文,仿佛是3000年前的商人右手拿戈,左手持盾,守衛(wèi)著他們創(chuàng)造的文化。在這里我也要提醒大家博物館內請不要拍照,謝謝合作!
序廳:殷墟和商王朝的關系,這個時候要告訴大家商朝的基本情況……。商朝最后兩個半世紀多不再遷都。《竹書紀年》記載273年不遷都,但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結果是殷墟年代應是250多年。這個都城的定位是商朝后期的都邑。
商王世襲表、商朝文化圖(不等于商朝的政治疆域圖),可能是以今天的河南為中心,北——河北,東——山東、江蘇,西——山西、陜西,南——湖南、湖北。
玻璃上的甲骨文:高祖王亥。商朝人心目中認為他們的民族跟鳥有關系。這些銘文反映了商朝人心目中有關自己民族起源的想法。
盤庚遷殷圖:這個畫面表現的是浩浩蕩蕩的遷都大軍從今天的山東曲阜長途跋涉來到殷墟的場景。上面的圖示都是有證可考的:酉、鬲、狗、馬車、不同的帽子。 大邑商:是當時商朝人對自己都城的概念。講的是都邑。整個展廳是參照世界上著名的學者對“文明”一詞的解釋來布置的:1.有城市;2.有成套的禮制;3.鑄造術。接下來我們就通過陶器廳、青銅廳、文字廳和玉器廳來詮釋3000多年前中國商代的文明。。。。。
陶器廳:首先,讓我們來了解商代的建筑,殷墟作為商朝的都城,它那龐大的建筑群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呢?大家看這里,通過這里展示的商代出土的殘墻,一幅景觀畫和建筑實物、生活用具來表現當時商朝的生活情況。西邊是太行山,河流的源頭,商朝的宮殿就建在這個河灣里。這里有制作的實景和畫在墻上的房子,都是四合院式的,這是經過考證的。商朝高等級的房子都是四合院,這應該是被商人廣泛采用的。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是一節(jié)用來排水的三通,它是用灰陶燒制而成的。從它的制作就可窺見當時的地下排水設施已經非常完善了。我們再來看一下他們建筑房屋時的夯土墻,墻壁是用兩塊木塊作盒,夾泥土夯實而成,叫板筑墻,商朝的房屋臺基是以黃土夯實而成,房子的骨架是以木柱和木梁為主的。那時還沒有出現磚瓦,一根根立起的柱子再架上梁,形成房子的骨干,它渾然一體,嚴謹結實,具有很強的抗震能力,以后歷代建筑基本沿用這種結構,這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遙遙領先的。接著引導看生活用具:陶器(不同用途),再看青銅柱上的人像。
食物:羊、豬、切刀、小麥。
飲酒:除了吃以外商人還得喝。商人喝酒在文獻上是有記載的。周人認為商朝亡國的原因:飲酒過度。展示一壺酒。
裝飾:骨笄。使用示意圖。
商朝社會生產很發(fā)達,那么他們之間怎么樣交換物品,那他們需要錢,需要貨幣,商朝人的貨幣就是錢。大量隨葬海貝表示有錢,生前榮華富貴,死后也要享受。
文化交流:原始瓷,硬陶是長江中下游的,可能是當時由長江中游生產通過交流到殷墟。右邊的兩件陶器可能是山西陜西那邊生產的。
青銅甗:大家看這里面放著兩個人頭。先講它的作用。蒸人頭是非常殘忍的,只有在安陽殷墟我們才能看到這樣的標本。為什么說人頭被蒸過,這種頭骨掰開后是齊的,一般的頭骨掰開是鋸齒狀的。這有可能是當時敵對國家首領的人頭,商王朝在戰(zhàn)爭中取得了勝利,用很有地位的方國首領的人頭來祭祀神靈告廟祖先。在殷墟出土的近17萬片甲骨中,有兩片是頭骨,上面刻的內容幾乎是一樣的,都是有關戰(zhàn)爭的,比如:“祖乙伐方國”。
除了人頭,還有祭祀用的狗,他們當時很喜歡狗。也會把狗殉葬,放在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至于為什么這樣,到目前為止還不是很清楚。但在中國唐朝時提到,他們會在墓葬下放鐵牛……也許是為了防止地下鬼神的滋擾。
商朝是奴隸社會,大規(guī)模的祭祀是商文化的特征。這種祭祀在商王朝滅亡之后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絕跡。西周人認為太殘忍。面具:用安陽話講:我的名字叫子商……人面范是商朝人用藝術的方式對自己形象的自覺或不自覺地描述。他們的形象應該代表商朝人的形象。
(過渡)
農業(yè):據學者們研究,3000年前的殷商時代,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生態(tài)環(huán)境較好,動物資源豐富。在殷墟發(fā)現的生產工具上有斧、鑿、鏟、錛、鐮、刀、鉆、磨石、紡輪、網墜和杵等。農業(yè)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出土的青銅農具很少,從這個意義上看,石器在當時的生產中仍然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而青銅則主要服務于統(tǒng)治階層。
畜牧業(yè):在商朝大量的發(fā)現牛。
制骨業(yè):同學們,商朝的人們也是很愛美的,原本無多大用處的獸骨,被商朝的工匠們制作成各種各樣的裝飾品和器物,獸骨的作用可以說得到了較好的發(fā)揮與利用。從獲得的甲骨刻辭看,商人的狩獵活動非常頻繁,獵獲量也很大,其中有一次記載僅獵獲的鹿就有500頭之多,獲得的骨制品就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飾物。殷墟甲骨文中還有一次捕到7頭大象的記載,發(fā)掘結果也證實了這一記載。自殷墟科學發(fā)掘以來,已出土了大約25000件以上的各類骨器,豐富了人們對這方面情況的了解和認識。與之相對應的是,考古工作者還在殷墟范圍內發(fā)現了幾處殷人制作骨器的手工作坊,出土了大量的骨料,骨器的半成品、成品和生產骨器的青銅工具,如銅鋸,銅刀,銅鉆等,還有蚌刀、蚌鐮;另外還有石刀、石鉆、磨石等物,表明殷代當時已經存在著專門制作骨器的作坊,因此骨器的大量使用已經是那個時代的一種時尚了。
青銅鑄造業(yè):銅是人類在自然界中認識最早的金屬之一,最初人們將自然界銅礦石作為一般石料去打制磨制,做成器物,在不斷的實踐中發(fā)現銅礦石不易破碎、不易剝落,可以錘薄拉長,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造出來的器物具有漂亮的光澤。后來人們又發(fā)現銅可以在高溫下熔化成液態(tài),有很好的可塑性,在這些實踐中又發(fā)現了只要在銅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種金屬,比如錫,就可以降低銅的熔點,提高硬度和增加光澤度。于是一種新的金屬就出現在歷史的畫卷中。這種銅錫合金制成的器皿,就是——青銅器。青銅的發(fā)明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掀開了極其重要的一頁,它使人類歷史由石器時代逐漸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青銅時代”。青銅器,由于它的硬度高,刃口鋒利以及耐磨性強和裝飾性好等優(yōu)點,漸漸就代替了石器,并且大大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提高。
商朝鑄銅是用“塊范”法鑄造。大家看這件銅觚的鑄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做成一個模子,然后再做外范,中間留有空隙用來澆鑄銅液,待銅液冷卻后,打碎外范、取出內模就會出來一個一模一樣的銅觚了。從這里可以看出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離不開陶模與陶范,從這個意義上看,“模范”一詞也許就是從古代鑄造技術中誕生出來的也未可知。許多大的青銅器采用的是合范的鑄造方法,也叫分鑄法。即先鑄出主體,然后澆鑄附件,或先鑄好附件,嵌入主體鑄形中,在澆鑄主體時連接在一起。范要分內范和外范,鑄一件青銅器需要多少范,那就要看這件青銅器的形制復雜與否。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身和四足就是一次性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后,再在它的上面安模、翻范、澆鑄而成的。而殷商晚期的一只銅爵,最多的時候就需要16塊范才行。正是運用了這種簡單易行的分鑄工藝手法,相當出色的解決了復雜的工藝合成技術問題,使許多形制精美的青銅器皿流傳至今,不能不說這是殷商工匠們的杰出創(chuàng)造。
司母辛:商朝晚期有一個叫武丁的國王,他的妻子婦好死后,這是她的兒子為祭祀她而鑄造的。我們可以看到鼎上的乳釘紋很大氣。在商朝只有地位非常高的貴族才會使用方鼎。這又一次證明鼎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兵器:有的兵器上帶有木頭,這是告訴我們它的安裝方式。戈真正打仗時用的高度只達到人耳朵的高度。帶箭頭的頭骨有四處傷,可能當時未死,從戰(zhàn)場上回來。 圓鼎:一般貴族墓中都會有,成對陪葬。但像這樣的大圓鼎沒有成對的。
接下來的展柜基本上是一個墓葬中出土的,體現一個完整的青銅器的組合,觚爵數量的多少體現墓主身份的高低。
小方鼎:在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方鼎中花紋是最漂亮的,乳釘紋做的比較高,鳳鳥紋紋飾精美。觚、角九套,角與爵的不同,爵是一個流一個尾,而角是兩個流。 斝:這對斝是目前國內最好的一對?;y主要是饕餮紋,但還有一種蕉葉紋,象芭蕉的葉子,有一種流動向上的升騰感。
商周時期是禮制的定形時期,禮制如果離開樂器就不成了。
鼓:木鼓是參考長江流域出土的青銅鼓和甲骨文中的鼓字復原的。安豐鄉(xiāng)漁洋村(22公里)一個叫龍振山的老先生撿到了一塊陶片,上面刻的圖案就和這個木鼓是一樣的。 玉器廳:對于中國來說,用玉的歷史已有七千年,堪稱是世界上的玉器之國。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到:“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國人把玉上升到了無以再上升的高度:君子比德于玉,天子權力的象征——玉璽,“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等等。在政治上嚴格規(guī)定從天子到各級官吏的用玉要求,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器。在這樣的玉崇拜之下,我們推測殷商時期的人們使用玉器,也是十分可觀的。殷墟從古到今,出土了有多少件玉器,已是難以考證了,據現在的不完全統(tǒng)計,在此出土的玉器已有數千件。由于玉器大部分出土在大中型墓中,而這些墓在殷墟多遭盜掘,因此,損失的玉器數量難以估量。
玉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非常重要的階段。玉器五類:儀仗類、裝飾類、玩耍類、兵器、祭祀(柄形器)。1976年發(fā)現的婦好墓,保存完好,未遭盜掘。雖然墓葬僅是一座中型貴族墓,面積也就區(qū)區(qū)22平方米,但其中卻一下子出土了各種玉器達750余件之多。關于殷墟玉料的來源,考古學家曾請有關單位對婦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抽取了300件進行鑒定,認為絕大多數為新疆和闐玉,3件遼寧岫巖玉,1件河南獨山玉。
有人認為是經過多次轉移或通過層層商品交換運至安陽的。
另外,一些諸侯和方國的進貢,也是可能的途徑之一。盡管有種.種猜測和解釋,新疆距安陽畢竟路途遙遠,當時人們使用何種工具,通過什么路線,把玉料從新疆長途跋涉運到安陽,至今仍然是一個尚未清楚明了的歷史之謎。婦好墓的和闐玉,是否有助于揭開這個謎呢?為什么在長城的西端有一個關要起名叫做玉門關呢?我們希望它可以間接的證明, 3000多年前從新疆的和田到安陽已經有了一條玉石之路了,比我們了解的絲綢之路還要早1200多年。
另外,甲骨文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文字之一,是唯一發(fā)展演變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甲骨坑:這廂就是甲骨窖穴在地下埋藏的情景,透過這層層疊壓、分類明確的甲骨,可以知道商人們把刻有文字的龜甲要分門別類的歸類和保存。坐下可以看到甲骨文的古今對照表,可以看到播放有關殷墟的內容。
“一片甲骨驚天下”:講述的是商王帶人打獵,占卜明天會不會受到災難。
司母戊鼎:鎮(zhèn)國之寶,它是嚴禁走出國門的。它本身是個方形鼎,是商王武丁的妻子戊死后,她兒子為紀念她鑄造的。反映了商朝的一種家族關系,一種人情,最重要的它反映了一種社會本質。重832.34公斤。84.77%的銅、16%錫,不到3%的鉛。
鼎耳有裂紋,說明這個耳朵是假的,是后來按上去的。那么我們在看它的鼎足下部也是有很多疤痕,很不協(xié)調,說明這也是后來鑄造的。這只鼎這么大,那么它們當時是扣過來澆筑的,商人當時把模和范做好后,如果一鍋一鍋往里澆筑的話,中間會存在一個時間差,會形成“冷隔”。那么我們推測,他們當時首先先算好澆筑鼎所需要用的銅液的數量,然后應該是在地上挖了個坑和多條地溝,把地溝先加溫到900度左右的時候一起往地溝澆筑,這樣銅液在澆注的時候熱量并不損耗。最后澆筑完后打開一看,發(fā)現當初計算錯了,鼎足上還有一段沒有鑄完,那么怎么辦呢,只好重新澆筑。所以我們現在看來它的腳是半截的,是有缺陷的。這個鼎本身有很多花紋,花紋有很多很多的謎在里面。我們首先看中間那一道叫“扉棱”,那么正面看是一個獸面,其實“扉棱”兩側是兩個獨立的紋飾,這個有人說是虎、有人說是龍,地下和上面的一樣,只是耳朵處有不同。旁邊上面是牛,中間是鹿,下面是虎。
鼎耳上看似魚形,可現在也沒有確定。側面上有兩只老虎在吃一個人頭?!秴问洗呵铩罚瑚吟咽沉亢艽螅绻o它的食物不夠的話,它會讓你倒霉,所以人們供奉它。中國有位美學家認為它表示的是一種猙獰美。
人獸題材:大家仔細看這個人的面目表情很安詳,帶有微笑,那么就應該表示人獸的和諧。所以有人認為3000多年前商朝人信奉“薩滿教”,巫師為了溝通天和地,這是巫師變成老虎的最后一個過程,在被老虎吃掉后就可以溝通人神,溝通天地。沒有一種解讀被世人認可。辛和戊是兩個人,據說她們是同一個國王武丁的妻子。大家都知道婦好了不起,但是從地位上說婦好比不上戊。因為一從方鼎的大小,二是墓葬的方法。婦好墓只有160立方米,而戊的甲字形墓有1360立方米。
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歡迎各位來到河南參觀游覽。我是本次行程的導游×××,坐在我身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未來的兩天里,將由我和×師傅一起為大家服務。希望各位可以把安全交給×師傅,把放心交給我。我們會一起努力把開心帶給你。在此預祝各位可以在河南吃的順心,住的舒心,玩得開心。
首先就是甲骨文。我們先來看看進苑的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專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就是仿照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建造的。
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首先發(fā)現的。當年我們腳下這片土地還是片農田,周圍的村民經常在泥土中挖出一些甲骨片。但當時他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就隨便扔掉了。后來村里的剃頭匠李成,為顧客剃頭時,經常會劃破頭皮出血。他沒錢買藥,就用這些骨片磨成粉末涂在傷口上,發(fā)現血竟然止住了,才知道這便是一種中藥,叫作龍骨。于是開始大量地賣到藥店。由于當時藥店大多只收購不帶字的龍骨。所以許多農民只好把骨片上的字刮掉后再出售。殊不知,這么寶貴的東西都被病人喝到肚子里了。不過幸好有些帶字的甲骨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買回,恰好他又對這些甲骨上的文字非常感興趣,便仔細進行了研究,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家今天能有幸看到這些寶貴的文字,應當好好謝謝這位老先生了。
殷墟王陵區(qū)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青銅禮器,高達133厘米, 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 是至今世界上發(fā)現最大的銅器鼎。原件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殷墟博物苑為便于游人參觀,將其仿制放大露天陳列在大殿前的廣場上。此鼎造型龐大雄渾,紋飾精美細膩,是中國青銅器文化中的瑰寶,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為“世界之最”。其鑄法先進,青銅器配方之科學,令當今冶金專家為之嘆服!鑄造這樣的重器,需要高度的技藝和組織勞動的經驗。已有不少學者指出,這件巨大的青銅方鼎反映了商代奴隸制的發(fā)達和人民高度的創(chuàng)造能力。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因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的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座建筑規(guī)模巨大、左右對稱,這種宮殿建設格局反映出中國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和審美意趣,我想,對建筑感興趣的朋友也許會有意外的發(fā)現喲!
大家請跟我來這里,這里是殷商車馬坑殿廳。華夏幅員廣袤,畜力車是古代先民陸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古文獻中說夏代就發(fā)明了車,但是至今未發(fā)現夏代車的遺存。殷墟考古發(fā)掘的殷代車馬坑是華夏考古發(fā)現的畜力車最早的實物標本。殷代車馬坑不僅展示了上古畜力車制的文明程度,同時也反映了奴隸社會殘酷的殺殉制度,它是國人最形象的歷史教科書。
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筑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再現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婦好生前的英姿和風采。那么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汗馬功勞。由于連年征戰(zhàn),婦好終因積勞成疾,先于武丁而亡。武丁很悲痛,破例將她厚葬于宮殿區(qū)內,并在墓坑上精筑享堂,以示紀念。你看它目光炯炯,不怒而威,披堅執(zhí)銳,威風凜凜,顯示了華夏最早的巾幗女將的英姿和風采。她手持的這件龍紋大銅鉞,是其生前曾使用過的武器,重8.5公斤。另一件虎紋銅鉞重9公斤。婦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見武藝超群,力大過人。古代的斧鉞主要用于治軍,“鉞曾是軍事統(tǒng)率權即王權的象征。
好了,各位游客,關于殷墟的講解到此結束,現在我們有兩個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兩個小時后,我將在停車場恭候大家,請大家注意安全,我再次提醒大家注意集合時間和地點,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殷墟導游詞篇三
大家好!歡迎來到河南參觀旅游。我是來自鄭州天下旅行社的一名導游,我姓王,大家可以直接稱呼我為小王。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陳先生,此次的安陽殷墟之旅將由我和陳師傅來共同為大家提供服務,希望大家能夠在整個的旅程中玩的開心、玩的舒暢!
好了,各位親愛的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的車正行駛在京珠高速公路上,鄭州距離安陽 公里,車程大約3個半小時,接下來,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河南的概況。
河南古稱“豫州”,因位于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全省土地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人口9869萬,分17個省轄市,下轄88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為鄭州。河南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yè)大省,而且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yè)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fā)展。
交通方面,中國鐵路網的兩條中軸線路——隴海線和京廣線分別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從河南的中部通過,鄭州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另外,河南還是國家重要公路、航空線的四面貫通之處,是南來北往,西去東行的必經之地。因此,不論陸路或空中交通,河南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聯(lián)系都十分方便,處于全國交通輻輳的中心地位。
河南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主要包括: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等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內建都和分封諸侯。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僅河南就占據了四個,它們是:洛陽、開封、鄭州、安陽。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四千年與這里緊密相連。所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焦點。無數杰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激蕩起多少歷史風云。例如:軍事名人蘇秦、李斯、吉鴻昌、楊靖宇;科技名人范縝、滑壽;文學藝人曹操、張擇端等。
常言道:“世界武術看-中-國,中國武術看河南”,河南不僅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同時還是少林拳、陳氏太極拳等大拳種的發(fā)源地。技冠天下,德播神州。早就享有武術之鄉(xiāng)和功夫之鄉(xiāng)的美譽。
現在我們的車已漸漸駛入了安陽境內,安陽是河南省的北大門,位于晉冀魯豫交界處,素有豫北咽喉、四省要道之稱。土地總面積 平方公里,總人口達 萬。這里氣候宜人,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漳河、洹河、淇河,衛(wèi)河在安陽環(huán)繞流過,歷為兵家矚目之地。安陽是一個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古城。
1960年3月,在安陽小南海發(fā)現了距今2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原始洞穴遺址,被郭沫若命為“小南海文化”。在安陽北部的后崗,層次分明的疊壓著晚于小南海文化的仰韶彩陶文化、龍山黑陶文化和小屯白陶文化。由此可以說明:這里很早就是中華民族的棲息之地。
談話間,我們的車已經抵達景區(qū)的停車場,請大家攜帶好自己的貴重物品隨同我下車。
殷墟位于安陽市西北2.5公里小屯村附近的洹水兩岸,它以小屯村為中心長約5.6公里,寬約4.5公里,面積約24平方公里,是一處規(guī)模巨大的尚商代文化遺址。商代后期盤庚遷殷至紂滅亡歷經八代十二王。周武王伐紂后,逐漸荒廢,因而稱為“殷墟”。
殷墟是一座豐富的地下寶庫,為全國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fā)現”之首,2006年,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
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進苑的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照甲骨文的“門”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門額苑名由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此苑門和仿殷大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經成為了古都安陽的象征。
殷墟之所以聞名于世有著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都城、甲骨文和青銅器。
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就是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這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整個大殿宏偉莊嚴。
“一片甲骨驚天下”。接下來讓我們進入大殿系統(tǒng)了解一下甲骨文的一些知識。甲骨文是1899年由清朝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首先發(fā)現的。它起初一直被當地人喚作“龍骨”,作為一種止血的中藥不斷地進行收集、刮字然后向藥店出售。后來有些帶字的龍骨被賣到京津兩地被王懿榮發(fā)現,并確認為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甲骨文的發(fā)現,使“龍骨”的身價一步登天,導致周圍的村民紛紛來挖掘,有的還以此為生。
但當時的挖掘都屬于私挖,破壞性極大,而大規(guī)模的有組織的挖掘是從1928年開始的??脊艑W家們在1928年至1936年這十年間共進行了15次大規(guī)模的挖掘。1937年盧溝橋事變使之中斷,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其挖掘工作才得以繼續(xù)進行。其中最著名的是h127甲骨文堆積坑模型,總共有17096片,上面記載了商朝的天象、歷法、軍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會內容,被專家們認定為世界上最早的圖書館和檔案庫。
其次我們再介紹一下青銅器。殷都以冶銅工業(yè)最為著名。尤其是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更是以其恢弘的氣勢向億萬人展示了手工業(yè)的“絕活”。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其中銅、鉛錫的含量比例與現代所鑄青銅器的比例基本相同,我們可以想象當時的冶煉技術是何等的高超。
除此之外,殷墟內還有其它的觀光景點——甲骨文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揚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內容涉達125個,它不僅記載了大將與兩方國的戰(zhàn)爭,而且還記載了天氣情況,準確的記錄了彩虹的形成條件和出土的過程,是我國關于天象——彩虹的最早的、最完整的記錄。
殷墟導游詞篇四
大家好!歡迎你們來到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安陽殷墟,我是你們此行的導游——王導游,今天我要陪大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前方就是殷墟了,殷墟是很有名的。郭沫若曾經說過:“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币笮鏆v經八代十二王,一共254年,是盤庚遷都到安陽的,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寶庫,也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家請跟我走??纯次覀冋胺降拇箝T,它是由北京著名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這座門由三個甲骨文字“門”放大組合而成,大門兩側的圖案是根據1976年婦好墓出土的“龍形玉塊”放大而成,好像在述說著:我們全部都是龍的傳人。
我們繼續(xù)往前走??次矣沂诌叺摹八灸肝臁?,
它是1939年3月在安陽挖出的,1959年,也就是開國十年后才運向北京。這個“司母戊”高1.37米、長1.11米、寬0.77米,重達875公斤。它上面刻有“司母戊”三個字。是殷墟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個,在世上很罕見。
這就是“司母戊”,我們繼續(xù)參觀。正前方就是復原的仿殷大殿,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個建筑師用“茅草蓋頂,夯石臺階”的建筑格式構成,使大殿看上去莊嚴無比。
接下來的時間請大家自由參觀,但不要亂刻亂畫,不要亂人垃圾,做一個文明的游客。請下午四點準時在門口集合。
殷墟導游詞篇五
接下來我把今天的行程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現在我們正行駛在京珠高速公路上,大約需要三個半小時,我們就到達了今天的目的地---安陽殷墟博物苑。
現在,我先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河南的概況。可能大家都知道,古時呢,把天下分為九州,河南為豫州,獨具九州之中,故稱“中州”。而現在許多河南人喜歡把行、可以等詞匯說成是中就來源于這里了。全省土地總面積16.7萬平方公里,分17個省轄市,下轄88個縣和21個縣級市,省會為鄭州。河南不僅平原遼闊、氣候濕潤、土質肥美堪稱我國農業(yè)大省,而且還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工業(yè)體系,經濟逐漸迅速發(fā)展。交通方面,中國鐵路網的兩條中軸線路——隴海線和京廣線分別從東至西、從南至北從河南的中部通過,鄭州是全國鐵路網的中心。另外,河南還是國家重要公路、航空線的貫通之處,是南來北往,西去東行的必經之地。因此,不論陸路或空中交通,河南與全國各地的社會、經濟、文化聯(lián)系都十分方便,處于全國交通輻輳的中心地位。
此外,河南還是中華民族發(fā)祥地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就建都在陽城鎮(zhèn),也就是現在的登封告成鎮(zhèn),還有距今八千多年的新政裴里崗化,三千多年的隞都以及仰韶文化、二里頭文化、大河村遺址等。除此之外,歷史上還有不少的王朝都曾在河南內建都和分封諸侯。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之中,僅河南就占據了四個,它們是:十三朝古都洛陽、七朝古都殷開封、殷商國都安陽、鄭州。河南地處中原的腹地,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有四千年與這里緊密相連。所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南宋以前,這里一直是中國的文化軸心,長時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焦點。無數杰出人物在這塊土地上縱橫馳騁,激蕩起多少歷史風云。
游客朋友們,景區(qū)馬上就要到了,現在我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景區(qū)的概況。殷墟是商朝后期的文化遺址,位于安陽市的西北郊,隨著對安陽殷墟的全面挖掘,一個古老王朝的都城遺址及光輝燦爛的殷商文化昭然于世;據史書記載和夏商周斷代工程斷定,公元前1320xx年,商朝的第20位國王盤庚把都城由山東的“奄”遷到了“殷”,并在此建立都城,經歷8代12王,共254年,從此這里成為殷商王朝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來商以后,這片土地逐漸荒蕪,變成了一片廢墟,所以就叫“殷墟”了。
現在景區(qū)就要到了,等師傅把車停好以后,請大家?guī)Ш米约旱馁F重物品,關好車窗,記清我們的出牌號,隨我一起下車游覽!
殷墟景點
各位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了殷墟博物館,希望通過我的講解能使您對殷商文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朋友們,殷墟之所以聞名世界,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甲骨文,青銅器,和都城。
“一片甲骨驚世界”,1899年的甲骨文的發(fā)現結束了倉頡造字的神話,甲骨文的意義是無與倫比的,表明我國至少在距今3320xx年前就已經具備了完備的文字體系,它標志著中國歷史進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時代,從此揭開了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
我們現在來到了甲骨文的碑林,在全國,各種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與眾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里隸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下面,我把碑林的情況給大家介紹一下: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國著名甲骨文學者王宇信,揚升南先生精選,以原甲骨片放大而成石碑,共三十通。
朋友們,我們先來看這座大門,這座門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學家,楊鴻勛教授專門設計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門”字的寫法而建。它看似簡單,卻是最原始的大門,可稱其為華夏門的鼻祖。門框上浮雕著鳳,虎,饕餮和蟬等花紋。門額苑名有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先生題寫。整個苑門莊嚴大方,朱墨雕彩,古風古韻,古香古色。門兩側墻上浮雕殷代龍形玉訣,仿佛顯示我們都是龍的傳人。此苑門和仿殷殿建筑的人文景觀已成為古都安陽的的象征。 當世界上多數民族還停留在石器時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已進入青銅時代這也正是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二個原因。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件青銅器,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制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qū)出土,通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fā)掘的最大的一件青銅器,是我們的國寶。如此大的重器,澆鑄起來特別困難,鼎最開始的作用只是一口煮肉用的鍋,到后來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逐漸變成了權力的象征。
提到殷墟聞名于世的第三個原因,無疑就是商朝的都城,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建筑在商朝都城宮殿遺址上復原的仿殷大殿。它好似殷都的心臟,是商王議事朝拜的場所,整個建筑是“茅茨土階,四阿重屋”的建筑方式,也就是茅草蓋頂,夯土臺階,四面斜坡,雙重屋檐,整個大殿顯得宏偉莊嚴。
在建國以后出土大量甲骨文的同時,婦好墓的發(fā)現,也讓所有考古者振奮。婦好墓在宮殿區(qū)西邊,各位面前的這個建筑是婦好享堂,而這尊漢白玉雕像就是婦好了。那么婦好是何許人也?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她能文能武,深受武丁的寵愛,多次參與國家大事,為武丁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看,這就是婦好墓了,墓深7.5米,在這里出土大批隨葬品共計1928件,在這些隨葬品中,除了有精美的青銅器,玉器等以外,我們還看到了壁龕里的尺骨,這就是當時被殉葬的奴隸,我們僅從這個殷代王的墓葬就能看到奴隸社會的縮影。
好了,朋友們,因時間關系,今天的講解就到此結束,接下來,大家大家可以自由活動,半個小時以后我們再在這里集合,謝謝各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