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優(yōu)質五篇)

字號: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一
    1.分數(shù)的乘法
    2.分數(shù)混合運算
    3.用分數(shù)解決問題
    教材分析:本單元是在整數(shù)乘法、分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是學習分數(shù)除法和百分數(shù)的重要基礎。與整數(shù)、小數(shù)的計算教學相同,分數(shù)乘法的計算同樣貫徹《標準》提出的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景中體會和理解數(shù)學的理念,通過實際問題引出計算問題,并在練習中安排一定數(shù)量的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以豐富練習形式,加強計算與實際應用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和能力。根據(jù)本套教材的編寫思路,本單元將解決一些特殊數(shù)量關系問題的內容單獨安排。
    三維目標:
    知識和技能:使學生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使學生能夠應用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的進行計算。通過觀察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知道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學會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過程與方法:經(jīng)歷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及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體驗歸納概括的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在進行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過程中,能夠感知計算方法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感悟數(shù)學知識的魅力,領會數(shù)學美。
    教法和學法: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悟算理。
    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引導學生總結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授課時數(shù):10課時
    第1課時
    學期總第1課時
    教學課題 分數(shù)乘整數(shù)
    主備教師 使用教師 授課時間 2014年 月 日
    2015年 月 日
    教
    學
    目
    標 知識
    與
    技能 在學生已有的分數(shù)加法及分數(shù)基本意義的基礎上,結合生活實例,通過對分數(shù)連加算式的研究,使學生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能夠應用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
    過程
    與
    方法 通過觀察比較,指導學生通過體驗,歸納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
    態(tài)度
    與價
    值觀 引導學生探求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演示,使學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這過程中感悟到數(shù)學知識的魅力,領略到美。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掌握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總結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
    教法與 學 法 直觀演示法
    教學準備及手段 課件
    教 學 流 程 二次備課
    第2頁,例1及“做一做”,練習一1-3題。
    教學過程:
    (一)鋪墊孕伏
    1.出示復習題。(投影片)
    (1)整數(shù)乘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列式并說出算式中的被乘數(shù)、乘數(shù)各表示什么?
    5個12是多少? 9個11是多少? 8個6是多少?
    (3)計算:
    計算 時向學生提問:這道題的什么特點?計算時把什么做分子?使學生看到三個加數(shù)都相同,計算時3個3連加的結果做分子,分母不變。
    2.引出課題。
    分數(shù)加法是否也有簡便算法?今天我們學習分數(shù)乘法。(板書課題:分數(shù)乘整數(shù))
    (二)探究新知。
    1.教學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
    出示例1,指名讀題。
    (1)分析演示:
    師:每人吃 塊蛋糕,每人吃的夠一塊嗎?(不夠一塊)接著出示如課本的三個扇形圖。問:一個人吃了 塊,三個人吃了幾個 塊?使學生從圖中看到三個人吃了3個 塊。讓學生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解答3個人一共吃了多少塊?(教師在3個扇形下面畫出大括號并標出?塊)訂正時教師板書: + + = = = (塊),(教師將3個雙層扇形圖片拼成一個一塊蛋糕的 圖片)
    (2)觀察引導:
    這道題3個加數(shù)有什么特點?使學生看到3個加數(shù)的分數(shù)相同。教師問:求三個相同分數(shù)的和怎樣列式比較簡便呢?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教師板書: 。再啟發(fā)學生說出 表示求3個 相加的和。
    (3)比較 和12×5兩種算式異同:
    提示:從兩算式表示的意義和兩算式的特點進行比較。(讓學生展開討論)。
    通過討論使學生得出:
    相同點: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
    不同點: 是分數(shù)乘整數(shù),12×5是整數(shù)乘整數(shù)。
    (4)概括總結:
    教師明確:兩個算式表示的意義相同,誰能用一句話概括出兩算式的意義?(引導學生說出都是表示求幾個相同加數(shù)的和。)
    2.教學分數(shù)乘以整數(shù)的計算法則。
    (1)推導算理:
    由分數(shù)乘整數(shù)的意義導入。
    問: 表示什么意義?引導學生說出表示求3個 的和。板書: + + 。學生計算,教師板書: 。提示:分子中3個2連加簡便寫法怎么寫?學生答后板書: (塊)教師說明:計算過程中間的加法算式部分是為了說明算理,計算時省略不寫。(邊說邊加虛線)
    (2)引導觀察: 的分子部分、分母與算式 兩個數(shù)有什么關系?(互相討論)
    觀察結果: 的分子部分2×3就是算式中 的分子2與整數(shù)3相乘,分母沒有變。
    (3)概括總結:
    請根據(jù)觀察結果總結 的計算方法。(互相討論)
    匯報結果:(多找?guī)酌麑W生匯報)使學生得出 是用分數(shù) 的分子2與整數(shù)3下乘的積作分子,分母不變。
    根據(jù) 的計算過程,明確指出: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然后再乘。約分后約得的數(shù)要與原數(shù)上下對齊。然后讓學生將 按簡便方法計算。
    【啟發(fā)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學習總結、歸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反饋練習:
    ⑴教材第2頁“做一做”第1題。
    訂正時讓學生說出乘法中被乘數(shù)、乘數(shù)各表示什么?
    ⑴教材第2頁“做一做”第2題。
    教師提示:乘的時候如果分子分母能約分的要先約分。
    ⑴教材第6頁“練習一”第1、2、3題。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重點讓學生說一說思路。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引導學生回顧總結。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二
    教學目的:
    1、通過分小組倒水實驗,使學生自主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圓錐的體積,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圓錐體積計算的簡單問題。
    2、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學習經(jīng)驗,在小組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通過小組活動,實驗操作,巧妙設置探索障礙,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探索意識,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正確探索出圓錐體積和圓柱體積之間的關系。
    教學準備:圓錐與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與不等底等高的圓柱。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圓錐有什么特征?(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圓錐的特征:底面、側面、高和頂點)
    2、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學生回答,并板書公式:“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二、新課
    1、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回憶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使學生明確求圓柱的體積是通過切拼成長方體來求得的.
    (2)能不能也通過已學過的圖形來求呢?圓錐的體積可能和什么圖形的體積有關?圓錐的體積該怎樣求呢?(指出:我們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得到計算圓錐體積的公式)
    (3)拿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各一個,通過演示,使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圓錐和圓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們通過實驗,看看它們之間的體積有什么關系?”
    (4)先在圓錐里裝滿水,然后倒入圓柱。讓學生注意觀察,倒幾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教師讓學生注意,記錄幾次,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倒3次正好把圓柱裝滿。)
    (5)這說明了什么?(這說明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 )還可以怎么說?
    板書:圓錐的體積=1/3×圓柱的體積=1/3×底面積×高,字母公式:v=1/3sh
    拿不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進行實驗。為什么倒3次不能剛好倒,和剛才不一樣呢?
    強調:“等底等高”。
    問:sh表示什么?為什么要乘1/3?
    練習:一個圓柱的體積是27立方分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是多少?
    一個圓錐的體積是15立方厘米,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是多少?
    2、教學練習四第3題
    (1)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圓錐的底面積和高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對照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代入數(shù)據(jù),然后讓學生自己進行計算,做完后集體訂正。
    說明:不要漏乘1/3,計算時能約分的要先約分。
    3、鞏固練習:完成練習四第4題。
    4、教學例3.
    (1)出示例3
    已知近似于圓錐形的沙堆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這堆沙堆的的體積。
    (2)要求沙堆的體積需要已知哪些條件?(由于這堆沙堆近似圓錐形,所以可利用圓錐的體積公式來求,需先已知沙堆的底面積和高)
    (3)題目的條件中不知道圓錐的底面積,應該怎么辦?(先算出沙堆的底面半徑,再利用圓的面積公式算出麥堆的底面積,然后根據(jù)圓錐的體積公式求出沙堆的體積)
    (4)分析完后,指定兩名學生板演,其余學生將計算步驟寫在教科書第26頁上.做完后集體訂正。(注意學生最后得數(shù)的取舍方法是否正確)
    四、鞏固練習
    1、做練習四的第7題。
    學生先獨立判斷這三句話是否正確,然后全般核對評講。
    2、做練習四的第8題。
    (1)引導學生學生思考回答以下問題:
    ①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
    ③求出這堆煤的體積后,應該怎樣計算這堆煤的重量?
    (2)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訂正。
    3、做練習四的第6題。
    (1)指名學生先后回答下面問題:
    ① 圓柱的側面積等于多少?
    ② 圓柱的表面積的含義是什么?怎樣計算?
    ③ 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④ 圓錐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學生把計算結果填寫在教科書第28頁的表格中,做完后集體訂正。
    五、總結
    這節(jié)課學習了哪些內容?你是如何準確地記住圓錐的體積公式的?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三
    教學內容: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比例的意義,能應用比例的意判斷兩個比能否成比例。
    教學重點: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找出相等的比組成比例。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
    什么是比?什么叫比值?怎樣求比值?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3/4:1/8
    4.5:2.7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實物投影呈現(xiàn)課文情境圖。(不出現(xiàn)國旗長、寬數(shù)據(jù))
    ①說一說各幅圖的情景。
    ②圖中有什么相同之處?
    (2)這幾面國旗的形狀一樣,但長和寬卻各不相同。請大家算一算它們長和寬的比,看看能發(fā)現(xiàn)什么?
    (3)(指教室里的國旗)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60:40=3/2
    操場上的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是多少?與這面國旗有什么關系?
    學生回答長、寬比值。
    2.4:1.6=3/2
    兩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值相等。
    板書:2.4:1.6=60:40
    也可以寫成:2.4/1.6.=60/40
    (4)找比例。
    師:在這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組成等式?
    如:5:10/3=15:10
    5:10/3=2.4:1.6
    15?10=2.4/1.6
    15/10=60/40
    (5)什么是比例?
    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6)1:2是是比例嗎?你能把它組成一個比例嗎?
    (7)完成教材“做一做”。
    第1題。
    什么樣的比可以組成比例?
    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檢驗各自所寫的比例。
    第2題。
    學生獨立寫比例,看誰寫得多。
    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說一說你是怎么寫的,一共可以寫多少個不同的比例。
    3.課堂小結。
    (1)什么叫做比例?
    (2)一個比例式可以改寫成幾個不同的比例式?
    三、鞏固練習
    完成課文練習六第1~3題。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四
    教學內容:練習一6~8
    重難點:會靈活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突破方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學步驟:
    一、游戲引入:擺子連線。
    二、指導練習。
    1、練習一.6.
    (1)出示方格紙,讓學生在方格紙上把三角形平移。從平移的過程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2)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平移后,表示頂點位置的數(shù)對有什么變化?
    (3)試一試,小組交流。
    2、練習一.8.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討論:怎樣編號?
    (3)全班匯報交流。
    三、提高訓練。
    練習一.7.(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2)小組合作探究a.移一移,說一說。b.比較區(qū)別。c.提出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
    四、課堂小結。
    五、補充練習。(單元格自行設計)
    1、先標出三角形各個頂點的位置,再分別畫出三角形向右、向下平移5個單位后的圖形,再標明平移后圖形各個頂點的位置。
    2、(1)趙東家在少年宮以東200m,
    再往南100m處;李倩家在公園以
    西的400m,再往北200m處。請在
    圖中標出這兩位同學家的位置。
    (2)趙東從家出發(fā),依次路線是
    (12,2)
    (10,3)
    (9,5)
    (3,4)
    (4,2),你知道
    他今天先后去過哪些地方嗎?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案及反思篇五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體驗、研究、類推等實踐活動,理解倒數(shù)的意義,讓學生經(jīng)歷提出問題、自探問題、應用知識的過程,自主總結出求倒數(shù)的方法。
    2、通過合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學會與人合作,愿與人交流的習慣。
    3、通過學生自行實施實踐方案,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倒數(shù)的意義和怎樣求倒數(shù)。理解倒數(shù)的意義,掌握求倒數(shù)的方法。教學難點:掌握求倒數(shù)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口算
    2、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倒數(shù)”,看看他們有什么秘密?出示課題:倒數(shù)的認識
    二、新授
    1、教學倒數(shù)的意義。
    (1)學生看書自學,組成研討小組進行研究,然后向全班匯報。
    (2)學生匯報研究的結果: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
    (3)提示學生說清“互為”是什么意思?(倒數(shù)是指兩個數(shù)之間的關系,這兩個數(shù)相互依存,一個數(shù)不能叫倒數(shù))
    (3)互為倒數(shù)的兩個數(shù)有什么特點?(兩個數(shù)的分子、分母正好顛倒了位置)
    2、教學求倒數(shù)的方法。
    (1)寫出 的倒數(shù): 求一個分數(shù)的倒數(shù),只要把分子(數(shù)字3閃爍后移至所求分數(shù)分母位置處)、分母(數(shù)字5閃爍后移至所求分數(shù)分子位置處)調換位置。
    (2)寫出6的倒數(shù):先把整數(shù)看成分母是1的分數(shù),再交換分子和分母的位置。
    3、教學特例,深入理解
    (1)1有沒有倒數(shù)?怎么理解?(因為1×1=1,根據(jù)“乘積是1的兩個數(shù)互為倒數(shù)”,所以1的倒數(shù)是1。)
    (2)0有沒有倒數(shù)?為什么?(因為0與任何數(shù)相乘都不等于1,所以0沒有倒數(shù))
    4、鞏固練習:課本24頁“做一做”
    (1)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
    (2)匯報時有意識地讓學有困難的學生說一說求倒數(shù)的方法。
    三、練習
    1、練習六第2題:同桌互說倒數(shù)。
    2、辨析練習:練習六第3題“判斷題”。
    3、開放性訓練。
    ( )×( )=( )× ( )=( )×( )
    四、總結
    你已經(jīng)知道了關于“倒數(shù)”的哪些知識?你聯(lián)想到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教學追記:
    倒數(shù)的認識一課,教學內容較為簡單,學生通過預習、自學,完全可以自行理解本課的內容。針對本課的特點,教學中我放手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學、討論理解“倒數(shù)”的意義,而在這其中,有一些概念點猶為關鍵,如“互為”,因此我也適當?shù)募右蕴釂桙c撥。對于求倒數(shù)的方法,我同樣給學生自主的空間,自學例題,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話概括出求一個數(shù)的倒數(shù)的方法。但對于“0”“1”的倒數(shù)這種特例,我并沒有忽視它,而是充分發(fā)揮教師“導”的作用,幫助學生加強認識。